關于爬山教案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爬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數學生對爬山虎這一植物沒有過直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爬山虎實物,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感受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秘,還欣賞了變化多端的火燒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觀賞一種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然后說說通過初讀課文對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讀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種植物而不是動物。
②爬山虎有腳。
③爬山虎是靠腳向上爬的。……
2.請五個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學習生字
①開火車讀生字表中的生字,口頭組詞。(師生共同糾正易讀錯的字音:“均、勻”要讀準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作chóng;“觸著墻”的“著”不讀zhe,應讀zháo)
②分析字形結構,抽生說每個字的特點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組討論生字易錯的地方及如何記憶字形。
④交流討論結果:“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里面沒有一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隙”字右邊上面的小字沒有勾。
2。出示詞語: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
①抽生讀
②開火車讀
③齊讀
(詞語的理解在分析課文中解決。)
四、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1.生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兩個部分?
生自讀課文,交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放多媒體課件(一墻的爬山虎隨風擺動的畫面),請學生欣賞,并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發言)
3.剛才你看到的畫面上是怎樣描述的?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自己讀這一段話,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邊讀,一邊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
6.再放多媒體課件,男女生分組讀,一組讀另一組就看畫面,圖文結合來體會葉子的動態美。
7.作者怎么把葉子寫得這么美呢?(認真觀察)
8.再放剛才的課件,提問: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我們在下節課再解決。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欣賞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均勻地鋪在墻上,風一吹過美麗極了,那么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認識爬山虎的腳
拿出準備好的爬山虎實物讓學生觀察,指導從腳的樣子,形狀,色三個方面去觀察。
1.交流觀察的結果。(只要學生認真觀察,這個結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為實物具有很強的直觀性)
2.書上又是怎樣描寫它的腳的呢?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出有關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3.自己讀這些句子,讀懂了用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教師巡視指導,并選擇一份畫得較好的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出來)
4.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而且還藏在葉子的下面,為什么作者還是描寫得如此細致呢?
(因為作者對爬山虎的腳進行了十分仔細的觀察)哪個詞說明了作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腳,那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那它究竟是怎樣爬的呢?
1.分小組學習4自然段,自學要求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來;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
③在小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樣向上爬的。
(生分組學習討論,師指導)
2.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觸、巴、拉、貼 (板書)
③抽小組演示爬的過程,師生共同評價,糾正。(要讓學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體課件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這一段,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
4.齊讀勾畫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因為前面二自然段說是一墻的葉子。)
5.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請生自讀5自然段,看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讀這一段。
匯報自讀情況:
①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談 (師注意引導:“……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③帶著對爬山虎的腳的這種精神再讀最后一段。
四、總結寫作方法
通過本文的學習,總結應該如何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的方法。(結合具體的語句)
1.觀察要細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觀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堅持長期觀察,而不是一時。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教案 篇2
課前談話: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什么來了?
生:爬山虎
師:出示圖片,猜一猜
生……
師:大人小孩兒?
生:大人。
師:到底是哪個大人啊?
生:孫老師。
師:這就是我,我來自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
(出示錄像)
師:我們在課間游戲呢。
(出示小學生的畫面,讓老師當大使)
(有個小學生介紹北京小吃)
師:南昌有什么好吃的?
生……
生:小小旅行家,北京有長城
生:黃山
介紹學校
師:出示校園一角,板書爬山虎,對葉圣陶有什么了解嗎?
生:童話作家。
上課。
師: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也寫到了爬山虎,和老師一起寫,注意“那”字的左邊是兩筆,“綠”字的最下面一橫稍稍長點……
(齊讀課題)
師:綠綠的充滿生機,再讀課題。
師:想知道這篇文章里寫了什么嗎?那就打開課文來讀,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表揚學生的讀書姿勢。)(大約5分鐘)
師:誰坐好了就說明已經讀完了。
(生繼續讀)
師:孫老師認為你們讀得特別認真,再讀讀課文中帶有生字的句子。
(生讀)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讀得特棒。
(出示詞語卡:推薦、融洽、刪掉、規范、春風拂面……)
生讀
生:(讀)推薦、融洽、刪掉、規范、春風拂面、
師:春風拂面,輕輕的拂過,再讀一遍。
(生讀)
師:映入眼簾的是什么樣的?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學生讀
(出示:曲線的“曲”“曲”兩個字音的釋義選項。)
師:選哪一種解釋。
生選擇并說出理由。
出示:兩組句子。
師:第一組是寫誰的?第二組是寫誰的?
生:葉圣陶 肖復興
師:肖復興是一位作家,當時還是一個中學生,和你們差不多。
師:《爬山虎的腳》《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都帶有爬山虎,那篇是寫植物的,這篇還是嗎?
師:這篇課文是寫哪兩件事?在哪里可以分為兩部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
師:可以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寫葉圣陶爺爺幫我修改文章,
師:我們簡單的概括,修改文章,修改作文可以嗎?
生:6—10自然段寫葉圣陶爺爺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師:概括一下。
生:邀請做客。
師:大家跟他意見一樣嗎?
師:看課文的第一部分,自學這部分,一會兒交流。用筆畫一畫,一會兒出聲的讀一讀劃的句子。
(出示自學要求: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拿到葉老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學)
師:出聲的讀讀你劃的句子。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看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
師:你從哪里看到的?
生:密密麻麻
師:“密密麻麻”什么樣啊?看看葉老先生修改的。
(出示修改的文章的圖片)
師:我們應該怎樣畫曲線直線啊,你自己讀一讀。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生讀)
師:聽到你的讀,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
生:從一張畫像,一幅畫像,我體會到用詞的準確。
師:有什么不同呢?一起體會體會。
生:“幅”字用在畫像上就更準確了。
師:我們平時說一幅畫像,這樣用字就更準確了。
板書
師:葉老先生曾經說過,你們再看看葉老的修改,還看到了什么?
(學生說了一大段話……)
(出示:怎么你把包……)
師:兩個修改符號,一個是刪除,一個是刪改,都有“刪”字,知道“刪”這個字是怎么來的?我們先看看“冊”字的來歷,(出示圖片)古人也有寫錯的時候,他們就用小刀把字挖去,所以,刪字就是冊字加一個立刀。……
師:要想寫好,注意什么?
(生說)
師:刪改前的字和刪改后的字有什么不一樣啊?自己讀讀,試一試
生:書皮換成包書紙更確切了。
師:你用的是課本上的話。
師:葉老這個大作家為我這個初中生修改,你感受到什么?
生:認真
師:誰能在課文中找到呢?
(生讀文中句子)
師:我感到這春風不僅吹到臉上了,還吹到心里了,應該怎么讀啊?自己試試。
(生讀)
師:這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可是修改了一百多處呢,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
(生讀)
(出示修改文字)
師:配樂,葉老是教育部副部長……可忙了,但是還為我這樣的學生修改文章,讀——
(生讀)
師:當時的葉老已經七十多歲了,牽掛著我們的成長,所以——
(生讀)
師:葉老先生此時在你心里僅僅是一個認真的老人嗎?
生:溫柔
生:慈祥
師:葉老是一位教育家。
生:給我們關愛。
師:給予每一個學生關愛。
師:葉老后面還寫了一段評語。不僅告訴肖復興,還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寫好作文的?
(生讀)
師:怎樣寫好作文?
生:具體事實。
師:看第二句話,還有什么具體要求嗎?寫好作文——
(生讀句子)
師:你讀出什么來了?
生:在這件事上深受感動。
師: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師:修改了一百多處呢?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生提出來)
師:快讀讀第五自然段。
生:那段簡短的評語樹立了我寫好作文的信心。
(板書)
師:走上了文學之路,成了一位大作家。他不能忘記,我們也跟隨他一起,
出示:
當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時,
當我仔細看了葉老的修改后,
當我看到葉老簡短的評語后,
生填寫內容,匯報。
出示:句子
師:讀前面的句子,生讀。
師:今天我們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也學習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下學習卡片上的話,看看怎么修改啊?(下課鈴響)
(學生修改)
師:用上這兩個修改符號。能說說怎么修改嗎?
生回答。
師:還有其他地方嗎?
生回答。
師:看到課題……
下課。
爬山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莫名其妙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感受葉老的認真、質樸,懂得學作文應先學作人。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課前準備
1、搜集葉圣陶和肖復興的資料。
2、推薦閱讀《爬山虎的腳》生字生詞卡片。生字課件。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1、師生交流搜集的有關葉圣陶和肖復興的資料。
2、兩位作家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呢?讓我們通過讀課文來了解。
3、板書課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4、看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試讀課文,自學生宇新詞
1、自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注音,讀不順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
教師相機出示卡片,正音鞏固生字、新詞,引導學生結合積累,運用多種方法記住字形。
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
黃昏客廳余暉蘊含搖曳莫名其妙
3、匯報交流自學情況。讀詞語和生字卡片。
4、重點指導書寫:篇、翻、糊,幾部分要寫緊湊(課件演示)。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2、組織朗讀比賽,要讀得正確、流利。
爬山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指名讀。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1)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詞句。
(2)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么?
(3)從哪一句可以發現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腳,想到了什么?
3.小結: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致入微的描寫,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那滿墻的爬山虎。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2.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確:(1)觸著墻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腳能牢固地巴在墻上。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后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能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
(六)指導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誦。
2.指名背誦。
(七)總結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業
1.用舒服、均勻造句。
2.課后3、4題。
(九)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爬山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然后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動物會爬墻嗎?然后那有沒有會爬墻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會爬墻的植物。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然后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爬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什么?
欣賞課件。問:你知道在這一大片葉子里面藏著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一)研讀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點呢?默讀課文,用“——”畫出寫腳的句子。
2、學生匯報。出示句子。
3、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直觀理解葉柄。
4、請你選擇恰當的顏色筆,邊默讀這三句話,邊畫出爬山虎的腳(一生板畫,其余的在座位上畫)。
5、評議圖畫。
6、出示影片,讓學生配音。
7、小結。
(二)研討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的句子。
2、學生匯報:爬山虎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質疑:“這樣”究竟是怎樣?
3、出示句子,用“5”畫出動詞。
4、誰來當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組討論,推薦一名代表表演。評議。
5、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爬山虎嗎?
6、抓住動作詞讀好這兩句。個別讀。齊讀。
7、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向上爬。“一腳一腳”能換成別的詞嗎?看課件,討論,小組匯報。
8、這段中,你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9、齊讀。
(三)研讀第5自然段
1、看課件,讀課文,用“如果……就……”說說你的發現。
2、男女生分角色讀。
三、總結課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作業
仔細觀察一種你喜歡的植物,以《我發現______的秘密》寫片斷。
板書設計: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細絲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墻——觸 巴 拉 貼(牢固)
爬
沒觸著墻—— (萎了)
爬山教案 篇7
活動目的:
1、 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增加幼兒對折紙的興趣。
2、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3、 學習折紙:猴子爬山。
活動準備:
1、 猴子爬山的折紙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活動過程:
1、 教師邊念兒歌,邊操作折紙范例,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小猴子,真可愛,花果山下來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教師:小猴子爬山好玩嗎?你們想不想要一個這樣的玩具?那小朋友想一想這個小猴子爬山是怎樣做的?
2、引導幼兒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師講解示范折紙步驟:
(1) 正方形紙,對邊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將手插進中間層撐開成錐形,兩腰向內壓,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畫上猴頭。兩面下角沿虛線折,露出中間層。
(5) 將畫有猴頭的小三角形夾在中層上。
(6) 用雙手各拉住中層下角,上下兩角貼緊輕輕拉動,猴子即可爬山了
4、發下材料,讓幼兒自由動手制作,教師巡回輔導。
5、作業完后,互相欣賞作業。
爬山教案 篇8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最后一組課文教學的重點講讀課文,本組教學重點訓練項目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斷”。
通觀三年級語文教學整體訓練進程,是在理解字詞和句子的基礎上過渡到段的教學,最后達到段的訓練過關,也就是說能讀懂句子,從意思上聯成句群,知道哪幾個句子組成一個完整的意思(即所謂給自然段分層次),能給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寫出小標題,歸納段落大意,再從讀懂一段話的基礎上寫好一段話,為四年級的閱讀和作文打好基礎。
第七冊共有七組課文、七個讀寫訓練項目,而第七組(最后一組)才要求學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爬山虎的腳》是指導學生讀懂一段話、寫好一個片斷的一篇范文,教好這篇課文不但對“讀懂一段話,寫好片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四年級七、八兩冊語文教學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一、教學思想——強化單元教學重點,狠抓訓練項目過關
本文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進而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二、教學設想
(一)抓“題眼”導入課文,展示重點。
提問:
1. 本課課題哪一個是在重點詞(板書:腳)
2. 文章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
提示學生注意每個自然段開頭或結尾的句子,使學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綜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結尾句“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總結性概括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開頭句子“爬山虎的腳……”提示了這二段的所要學的內容。
(二)精讀重點段,抓訓練項目過關。
第三自然段提問:
1. 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掛圖,引圖理解)
板書:形態
顏色
……像……
3. 為什么用“六、七”根
4. “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誰還能用另一句話概括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問:
1. 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指名上臺前作演示)
板書:觸著墻變成爬住
直彎曲
把……拉一把
使……緊貼
2. “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誰能學一學蛟龍爪子的樣子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3. 這段話中哪一句話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誰還能用另一句話概括大意,或作小標題。
第五自然段提問:
1.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會怎樣
板書:沒觸著墻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連痕跡也沒有了”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3. 觸著墻的又怎樣
板書:變相當牢固
4. 在課文中找出一句話更具體地說明“相當牢固”,把兩句話對比朗讀看有什么不同(展開討論)。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爬在墻上相當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爬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休想”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誰能換一種說法,使句子意思不變
5. 這個自然段寫了哪幾層意思用最簡單的話說一說。
第一層:寫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的就萎了。
第二層:寫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6. 爬山虎的腳和墻有什么關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爬得牢固,沒觸著墻就萎。
小結:三、四、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三)調動自讀能力,通過朗讀、填空解決課文非重點部分。
1. 提問:課文除了寫“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過多種形式感情朗讀,讓學生獲得美感,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3. 通過改變形式填空,進一步理解課文填空練習。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剛長出來顏色是,長大變成,綠得那么,看著非常,葉尖一順兒,在墻上鋪得那么,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一陣風,一墻的葉子就。
4. 這段話主要內容是說什么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
5. 還可以怎么說
四、回歸整體,深入理解全篇課文,進一步體會重點段與全文的關系。
1. 分段、歸納大意。(略)
2. 練習、觀察、說話、寫作。(略)
通過讀、觀察、說、寫,最后達到單元訓練項目(讀、寫)整體過關。
爬山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教學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1、創設審美情景,以 CAI 為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為四個大的環節:
創設情景,審美欣賞—細致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節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為主,而后兩個環節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為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1、啟發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2、讀課文,重點讀一讀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體會一下爬山虎與爬山虎的腳有些什么特點?
3、教師演示 CAI ,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匯,并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的動態藝術。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二、細致觀察,建構新知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CAI,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三、反饋操作,強化認知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穡?
2、利用 CAI 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據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后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5、細致觀察爬山虎的腳長成的動畫。
四、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墻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3、在 CAI 找到這些詞,并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一個十分明確的特征就是強調了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 CAI ),并在創設生動的語言環境中,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教學設計方案中不難看出: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設計有別于常規電教的本質區別在于 CAI 課件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的程序(這也就是 CAI 課件創意與多媒體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緣故);另一方面就是“學”的意義真的可以在 CAI 具備的物質條件下落實在自我形成的動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慮到如何將常規教學方案轉變成 CAI 課件創意的表達方式,我們不妨創設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將有關《爬山虎的腳》的 CAI 設計可能涉及到的教學要點詳細集中起來,以便于整理和觀察。
其實,上述表列式的教學內容表達本身基本沒有意義,但作為常規教學方案《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以轉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學創作要素,這些要素就是多媒體需要表達的直觀化素材,我們將這些要素通過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體素材,并說明這些素材的表現形式和策略,那么一個漸趨于完善的 CAI 創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教案 篇10
一、教師導入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本課是圍繞哪一個意思寫的呢?(圍繞爬山虎的腳寫的)從哪兒看出來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哪幾段是圍繞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
二、總結“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1、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確定了“要寫的是什么”。(板書)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為綠化祖國,美化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滿墻碧綠的葉子,從小到大,從紅到綠,又從綠到紅,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們為什么能那樣牢固地鋪在垂直的墻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風雨也不會把它們打落下來。但卻很少有人扒開那密密的葉子仔細觀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寫出了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要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寫的是什么,還要根據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板書:選擇好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腳,選擇了哪些內容呢?
請三個同學分別讀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說了什么?
⑴ 分小組討論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⑵ 請各組選派代表說一說:
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什么樣;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5自然段寫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不同的結果。
⑶ 作者選擇好了要寫的內容,還要安排好寫的順序,這樣才能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條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3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6句)
2、這6句話分別說了哪幾個意思?
(一、二句寫了作者發現爬山虎有腳;三、四句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和形狀;第五句寫了爬山虎腳的顏色。)
3、指導朗讀:
當作者發現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墻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非常驚喜。)
⑴ 學生小聲練習讀出驚喜的語氣。
⑵ 教師范讀: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讀出疑惑的語氣。第二句中“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尤其是“有腳的”三個字語氣更要強烈。
4、在書上畫出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注意要畫準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過看圖或投影讓學生清楚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地方。弄清“莖”、“葉柄”、“反面”這幾個關鍵詞語的意思。要給學生直觀印象。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手勢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在書上畫下來。(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學生看圖加深理解,產生直觀印象。作者在這里還用了一個比喻:“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換句話說:爬山虎的腳就像六七根蝸牛的觸角;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什么樣。
6、爬山虎的腳是什么顏色的?
(像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7、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8、再請兩個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要讀出語氣。
(第二句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后面幾句要讀得像解說員一樣,介紹要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請一個同學讀第4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同學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爬山虎的腳是怎么往墻上爬的。)
2、讀這段中的第三句話:“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中的“這樣”指的是怎樣爬?從上文找答案,劃在書上。(前面的兩句話。)全班一齊讀一讀。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4、請兩個同學用動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彎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貼到黑板上。再用同樣的動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學齊讀(或背誦)這一部分。說說“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個同學都要邊背邊演示動作。
6、齊讀最后一句話,說說為什么看到那些細小的腳就會使人想起蛟龍的爪子?(太像了。)當兩種事物很相像的時候,就可以用比喻句來形容。請同學們把這句話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細小的腳就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換一個詞,句子內容不能變,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練習說句子。(“好像”、“像”、“猶如”、“如同”、“像……似的”)
五、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1、一人讀,其它同學說說這一段主要說了什么?(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和沒觸著墻的結果不同。)
2、看投影:
⑴ 填空。
⑵ 回答問題:
① “灰色的腳”指什么?原來是什么顏色?
② 從哪兒能看出爬山虎的腳扒在墻上相當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六、再讀課文三、四、五段,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爬山虎的腳的
七、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來寫的,但為什么還要用那么多的筆墨來寫爬山虎的葉子(分小組討論)
原因有三:
1、因為平時人們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葉子,課文就從人們的認識規律入手,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熟悉。
2、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部分就是葉子。
3、用葉子來襯托爬山虎腳的重要,如果沒有爬山虎的腳,就不會有綠得那樣新鮮,看著那樣舒服,鋪得那樣均勻,蕩漾得那樣好看的綠葉。
【關于爬山教案匯編十篇】相關文章:
爬山教案范文合集十篇02-12
精選爬山教案范文十篇01-29
關于爬山教案集合6篇02-02
關于勸學教案匯編十篇01-17
關于小學美術教案匯編十篇12-19
爬山經歷作文十篇01-08
《爬山虎的腳》教案01-27
關于《陋室銘》教案匯編十篇12-01
關于《琵琶行》教案匯編十篇08-02
關于《赤壁賦》教案匯編十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