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范文(精選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點;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發展情況和農業特色;
2、能力目標: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二)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三)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料了解歐洲各國。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六、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七、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利用書56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八、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2
學習目標:
(一)借助地圖,說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系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說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說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學習重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地形與氣候及豐富的資源。
學習難點:
俄羅斯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形成原因。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己學習。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積
俄羅斯的地形特點
俄羅斯的氣候特點
俄羅斯的資源特點
俄羅斯的經濟特點
2、大家的'問題
(1)、“平原廣大”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布提供了條件。
(2)、“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說明。
(3)、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中了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布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
3、老師的問題
改革中的經濟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采量等資料,學生歸納出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
(2)、由資源分布人手,介紹其三大主要工業區:
①歐洲部分的主體工業區;
②烏拉爾工業區;
③西伯利亞工業區。
(3)、由三大工業區找出三處工業中心:
①莫斯科;
②圣彼得堡;
③新西伯利亞。
農業方面:(1)、由俄羅斯氣候和緯度位置人手,先講影響其農業分布的主要因素。
(2)、主要農業區分布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溫和的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說明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
城市與港口方面;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說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三)、拓展延伸
西伯利亞的開發的利與弊
(四)、系統總結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領土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占70%
三、溫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布于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港口:圣彼得堡(波羅的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摩爾曼斯克(北冰洋)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
[啟發]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等。
[教師提問]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X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布”,分析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5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學習。(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x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習聚落與環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么,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一、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游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并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濕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才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生的時間長短怎么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么樣。從中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討厭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臺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臺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從實際出發,舉例說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1)天氣與交通。(2)天氣與農業。(3)天氣與戰爭。(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為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世界人口、人種、
2、了解世界民族和語系的分布;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種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與分布;
2、教學難點:按具體情況區分種族和民族這兩個概念。
三、教學準備
世界人口分布地圖、地球儀、投影片、世界地圖光盤、世界人種圖。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長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億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達57。7億;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亞洲東部、南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極地、沙漠和熱帶森林地區人口稀少,南極地區目前無人定居。
(二)種族和民族:
1、種族:
⑴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人數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膚色、眼色、發色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人數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膚呈淡黃或棕褐色,眼珠黑、頭發黑而直,面龐扁平;
②分布:亞洲東部、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⑶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人數占8.5%;
①特征:皮膚黑、頭發卷曲、鼻寬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鄉在非洲)
⑷混血種人種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經濟、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也有單一民族;
(4)猶太人、吉卜賽人遍布于許多國家。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如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學會看地圖。
2、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與注記的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看地圖、運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學習運用地圖認識周圍環境和地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高計野外旅行線引導學生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懂得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和注記。教學難點
弄清比例尺大小與所表示的范圍、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自己繪制的學校平面圖,教師選幾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間也相互檢查。
二、課前熱身
1、師: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
點撥:用繪繪平面圖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區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并用符號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為一幅地圖。
請幾位同學對照自己的地圖介紹一下所在的學校。
2、全作探究
(1)整體感知
師:你還見過哪些地圖?地圖有多少種?你會看地圖嗎?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學課本P6~10。
(2)四邊互動
互動1:在龐大的地圖家庭中地圖分為幾類?各有哪些類型?
明確:地圖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前者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自然植被圖等,后者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另外還有電子地圖等之類的地圖。
盡管地圖種類繁多,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縮小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互動2:閱讀地圖,一定要學會辨別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嗎?(教師在黑板上面畫一個“米”了開,要求學生把方向標上。)
東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有其他方法確定方向嗎?
明確: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批示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方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來確定方向。
學生將自己繪制的地圖拿出來,分組交流:學校大門、辦公樓、池塘、花壇、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P8“確定平面方向”)
你還有其他的確定方向的方法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動3:在一般的地圖里,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理事物縮小,縮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計算呢?指名學生根據小學的收獲寫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提示:圖距與實距之間經常要進行單位換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師:比例尺有哪三種形式?
明確:比例尺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三種形式。
練習:學生分組全作、討論轉換表達的形式。
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1︰300000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250千米0 20 40
學生討論后匯報答案,教師指正。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活動第2題,計算實際距離。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進行比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練習:比較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完成表格
中國地圖北京及其附近地區
表示范圍大小
地理事物詳略
比例尺大小
學生討論后教師點撥
明確: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魘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互動4: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P10圖例、快速、熟悉。然后搶答題目。
明確:我們熟悉了圖例、注記以后就可以在地圖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達標反饋:
(1)填空
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把地圖分為(自然地圖)(社會經濟地圖)
地圖表示的內容雖各不相同,但都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計算:把實際距離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繪制在30厘米的圖紙上,該選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 000)
某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從甲地到乙地圖上距離為4。5厘米,請問甲地到乙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45km)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請一名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2)方法小結: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讀圖、比較、計算、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列舉事例、運用數據說明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部分同學能準確表述人和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
2.使學生都能具有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并能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在生活中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教學重點
1.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2.做一個力所能及的大自然管理員。
教學難點
運用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境、引導發現;學法:扮演角色、探索發現(課內外結合)。
教學媒體
投影片、學生制作的簡報。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學習本章前幾節內容后,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五組,其中四組選取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中的一類資源,搜集資料,辦一期簡報,以反映自然資源開采利用中的問題;一組編排反映環境問題的小話劇。
【導入新課】
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發現這些與我們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資源都面臨著很多問題。現在我就請幾位同學向大家介紹這些資源存在的問題是什么?請大家探討一下會造成什么后果?
各小組代表展示簡報,通過事例、數據、圖片說明。
(1)當前土地資源利用多,愛惜保護不夠,造成耕地日益減少,水土流失嚴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資源遭到污染,浪費水現象嚴重。
(3)對森林濫砍濫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森林)失去調節作用,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
(4)對礦產資源亂采亂棄,即浪費礦產資源,又破壞環境。
【概括總結】
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不能合理開采和利用,不僅使自然資源日益減少,導致資源短缺,而且還出現了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它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出示投影片1】
小資料:地球一天中的環境災難。
【啟發引導】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人類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能夠永久健康地發展嗎?請同學們先觀看一個小話劇《寂靜的春天》。
話劇大意是:春暖花開時節,一群小鳥快樂地飛回久別的家鄉。那兒山青水秀,百花爭艷,有很多她們的好朋友。然而,當她們到達后發現,一切都變了:荒山禿嶺,遠處煙筒冒著黑煙,近處小河散發著臭味,昔日的朋友也不見了,小鳥們只好傷心地離開了。那里的春天再也聽不見鳥兒的歡笑聲了。
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大自然是同我們生死相依的朋友。家園被毀,朋友滅亡,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下去。
學生討論,填空解答。
【概括總結】
人類與環境相互依存,人類只有很好地愛惜,保護環境,環境才能成為我們的.朋友,同我們和諧發展。
【轉折過渡】
然而,由于長期以來人類認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可以為所欲為,使資源日益短缺,環境不斷惡化,已經開始威脅我們的生存。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采取哪些措施進行補救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85頁,第一、二、三段課文,分析概括。
(1)6月5日規定為世界環境日。
(2)我國環境立法。
(3)立足于宣傳教育,從我做起。
【啟發提問】
保護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同學們想一想為了做一個大自然的管理員,你能夠做些什么?
學生熱烈討論,教師歸納如下:
(1)向社會和自己熟識的人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2)節約用水和用電,收集廢鐵、廢紙等物品,將它們送往廢品收購站。
(3)保護環境,美化環境
(4)學生回答測試題,并進行討論,懂得要用環境意識指導自己的行為。
【再次強調】
只有大家都行動起來,做好保護和發展環境的工作,才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
【課后實踐】
(1)要求每一位同學針對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寫一條保護環境的廣告宣傳標語。
(2)以小組為單位,編一期環境保護手抄報。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 11
一、教材分析
黃河流域知識信息多、容量大、空間概念強、重點集中,尤其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素材極其豐富。黃河的問題較多,如果處理不當,易引起學生怒黃河、恨黃河,所以應該盡量用錄像和教師的情感流露來感染學生,使其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為黃河的偉大和開發成就而驚喜,為黃河的災難而憂思,為黃河的治理而出謀劃策,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和實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河的源流概況;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黃河水能資源和著名的水利樞紐的分布;
4、理解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所取得的成就。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角色扮演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對黃河的“利”與“害”有一個辨證的認識。
2、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所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3、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辨證觀。
三、教學重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學難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黃河水害的由來。
2、黃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平臺、實物投影儀。
六、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開放式教學等。
七、學法引導:
通過自主收集有關黃河的地理信息,開展小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發揮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黃河提出設想,對黃河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探討;養學生分析、歸納、創新等能力。
八、教學安排:
二課時(黃河的概況及奉獻為第一課時,黃河的憂患和治理為第二課時。)
九、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播放錄像):
播放一段氣勢磅礴的黃河景觀錄像,配上對白和音樂,使學生感受到黃河博大的胸懷,增加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
師:是啊!此刻我們激動,我們自豪!我們多么想去深入了解這條哺育了中華兒女,創造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母親河啊!
評價、反思:學生情緒一下子高漲,迫切需要去了解黃河。
滔滔黃河
板書:一、黃河的概況
活動一:
利用電腦課件展示學生畫的《黃河流域圖》,并結合《中國的地形圖》,要求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課本P49幾個活動題,代表上臺指圖講解,其他的同學糾正
補充,最后師生一同在圖中分析出黃河概況(發源地、主要地形區、注入的海洋;流經的省區;長度、流域面積;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劃分.)教師及時板書。
在此活動之前,學生用素描的形式畫出《黃河流域圖》,教師將全班同學收集的有關資料、圖片進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學的精美課件,在學生上臺講解黃河的概況時,適時展現。如在《中國的地形圖》上動畫閃爍出現黃河的發源地、主要地形區、注入的海洋;在《中國政區圖》上動畫閃爍顯示黃河流經的省區;在學生畫的《黃河流域圖》上動態顯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況。
評價、反思: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表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以及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成果的展現,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興趣高漲。
活動二(分組討論):
接著大屏幕上展示有關黃河的討論:有的人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的人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條害河。你的觀點呢?黃河是其中之一,還是兩者兼有?(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教師歸納總結。)
師:是啊,黃河像一條巨龍,蜿蜒在華北大地上,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夠具體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識基礎,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歸納出以下幾點:
板書:二、黃河的奉獻
塑造平原、富蘊水能、提供水源
評價、反思:激勵學生大膽發言,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活動三:
接著學生代表結合相關的景觀圖片,指圖一一講解。
生:黃河沖出青銅峽后,水勢變緩,在干旱的寧夏和內蒙古境內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區又塑造了廣闊的華北平原。(在流域圖中,配上相應的景觀圖片。)
生:請看大屏幕上的《中國地形圖》,我們發現黃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峽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資源十分豐富。然而如此豐富的水能資源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卻付之東流。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黃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樞紐和水電站。(課件展示沿途主要水電站的景觀圖片,讓學生知道梯級開發成串分布的特點。)
生:這些水電站和水利樞紐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水能,而且還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開引黃灌溉歷史的是寧夏平原。新中國成立以來,又修建了許多引黃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黃河流域的面積大大增加。(課件展示寧夏平原灌溉渠道圖片和劉家峽水庫圖片。)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黃河的源流概況和黃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黃河水能資源和著名的水利樞紐的分布。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問題以及合作學習等方面能力。
課后活動:
學生分組收集有關黃河憂患和治理方面的資料,為下一節課作準備;
撰寫小論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長……”。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03-20
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教案03-17
七年級下冊單元課件教案人教版01-11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07-01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教案06-21
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06-25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寫作教案06-17
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二單元知識點03-04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單元教案03-16
七年級地理下冊《位置和范圍》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