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5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原子和離子通過得失電子可以相互轉換;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4.能根據相對原子質量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過程與方法:
1.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動為主線,不斷發現問題,運用討論交流等學習方法,再對學習素材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概括的過程中不斷獲取新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通過“原子的發現和原子構成探索”等內容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3.人類對原子的認識教育中結合中科院通過原子繪的中國地圖及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過程中我國化學家張青蓮教授組織對銦、銻等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和修正,對學生進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1.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辯證統一思維方法。
2.對分子、原子、離子概念的理解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3.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的不同和相互關系。
4.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5.能正確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教學過程:
一、分子原子
1.復習知識
【回憶】我們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會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設計意圖:復習學過的知識,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學變化中還可進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無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一起來學習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而經歷的漫長的探究過程。交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內容產生興趣。
3.交流討論
道爾頓:近代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實心球體。湯姆生發現電子。
【設疑】原子中的電子帶負電,你能解釋原子為什么不帶電嗎?
盧瑟福發現原子核,α粒子轟擊金箔。
【設疑】你能對α粒子運動路徑的改變作出解釋嗎?
在討論α粒子運動路徑改變使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歸納】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體積很小,但卻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
講述科學家對原子探索的歷程,討論原子中微粒電荷數的關系。
【回答】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電子所帶的負電荷和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相互抵消使原子還是呈電中性。
【討論】大多數α粒子運動路徑沒有改變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發生偏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
設計意圖:針對史料交流談論,認識原子構成的事實,并通過“對原子構成探索”等內容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認識到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
4.引導探究
【指導】閱讀P67-68“原子核由什么構成?”
【課件】原子及原子核構成的模型圖片。
【問題】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
【設疑】根據原子核的構成你能解釋原子核為什么帶正電嗎?
【歸納】原子中各微粒的電荷數關系。電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
【閱讀】原子核的構成。
【回答】原子核還能再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其中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討論】原子核帶正電的原因
【回答】因為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的。
設計意圖: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念,建立原子內部構成的直觀形象,理解原子內部微粒數和電荷數的關系。
5.知識拓展
【講解】簡單介紹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及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了解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的示意圖及各類元素原子結構(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通過對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初步學會科學抽象的學習方法,知道穩定結構的特點,為原子轉移電子變成離子的規律建立知識儲備。
三、離子
6.指導學習
【設疑】根據剛才的知識請同學們試著畫出Na和Cl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并請討論這兩種原子在化學反應中電子可能的轉移方式。
【問題】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得到電子后,是否呈電中性?
【講解】化學上我們把這種帶電的原子就稱為離子,下面我們通過視頻和動畫來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況下、又是如何轉變成離子的。
【講解】原子得失電子后形成的離子分別帶上負電荷和正電荷,我們把帶正電荷的離子稱為陽離子;把帶負電荷的離子稱為陰離子。
【講解】為了方便我們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寫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所帶電荷的正負來表示離子。例如: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失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鎂離子的符號為Mg2+。氧原子最外電子層電子數為6,得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得負電荷,所以氧離子符號為O2-。
【問題】鋁離子,鎂離子,硫離子,氯離子的符號如何寫?
教學意圖:
知道原子得失電子會變成離子認識一些常見原子的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離子結構示意圖。
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5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制取氧氣的方法。
2、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
3、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4、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制法。
教學難點:
有關氧氣性質的實驗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探究目標:
1、探究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2、明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提出問題:
1、如何選擇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依據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氣?
3、如何檢驗一瓶氧氣已收集滿?
收集資料:
1、回顧一下,寫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氣的一種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情境創設:下列謎語是什么物質呢?
無影無形摸不著,火焰見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參加,動物生長離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氣。氧氣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動手制取氧氣吧?
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
步驟和方法現象分析和結論
取A、B、C三支試管,分別加入3-5ml的過氧化氫溶液。
1、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A試管口,觀察現象。
2、在B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B試管口,觀察現象。
3、在C試管中加入幾塊沸石(或瓷片),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C試管口,觀察現象。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是
依據是
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一瓶氧氣。
1、組裝一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在廣口瓶內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再通過長頸漏斗添加過氧化氫溶液。
2、收集氧氣。
先將集氣瓶中盛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當導管口有氣泡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把導管口伸入盛滿水的`集氣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蓋住瓶口,把集氣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實驗時(有或沒有)氣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氣是色的氣體
判斷一瓶氧氣已收集滿的依據是
實驗時,填加長頸漏斗的優點是
實驗過程中,長頸漏斗的底部必須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當導管口剛開始有氣泡地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這是因為
分析歸納:
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中,加入二氧化錳(或沸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錳(或沸石)在此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與反思:
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O2:反應物,狀態,條件,收集方法。
知識應用:
1、常溫下,某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收集該氣體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氣法(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
2、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產生氧氣,分液漏斗可以通過調節活塞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根據下圖所示回答問題: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質是,錐形瓶中放入的物質是;
(2)寫出該方法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要收集一瓶純凈的氧氣,應選擇裝置(填字母);
(3)某同學在觀察到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B裝置收集氧氣,過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見木條復燃。原因是。
探究課題:
氧氣的性質
探究目標:
1、探究氧氣的物理性質
2、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
提出問題:
1、充滿氧氣的集氣瓶為什么應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中魚兒能生存,說明水中氧氣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還是不易溶于水?
3、如何證明一瓶氣體是氧氣?
收集資料:
1、搶救病人的時候要用到氧氣,說明氧氣具有性質。
2、家里生爐子時,用扇子煽,爐火越扇越旺,說明氧氣具有性質。
做出假設: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的氣體。
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5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理解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介紹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意識;通過學習和查閱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國及世界能源儲備和開發;通過布置研究性課題,進一步認識化學與生產、科學研究及生活的緊密聯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
在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的現在,開發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借此培養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擴展是很難得的。注意科學開發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一章第三節。可以講是高中化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開篇,它起著連接初高中化學的紐帶作用。本節教學介紹的理論主要用于聯系實際,分別從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和能量變化等不同反應類型、不同反應過程及實質加以聯系和理解,使學生在感性認識中對知識深化和總結,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教法建議
以探究學習為主。教師是組織者、學習上的服務者、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問題的提出者。建議教材安排的兩個演示實驗改為課上的分組實驗,內容不多,準備方便。這樣做既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教師不能用化學課件代替化學實驗,學生親身實驗所得實驗現象最具說服力。教學思路:影像遠古人用火引入課題→→學生實驗驗證和探討理論依據→確定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討論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和保護環境→能源的展望和人類的進步→布置研究學習和自學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教學重點:
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的觀點的建立。能量的“儲存”和“釋放”。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影像:《遠古人用火》01/07
[過渡]北京猿人遺址中發現用火后的炭層,表明人類使用能源的歷史已非常久遠。
一、[板書]
[過渡]化學反應中能量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分組實驗]請學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細觀察實驗現象;③總結實驗結論;④寫出化學方程式。
(1)反應產生大量氣泡,同時試管溫度升高,說明反應過程中有熱量放出。化學反應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攪拌后,玻璃片和小燒杯粘在一起,說明該反應吸收了大量的熱,使水溫降低結成冰。
[結論]
放熱反應:化學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學反應叫做放熱反應。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熱反應:化學上把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如C(s)+H2O(g)CO(g)+H2(g)
[討論]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
結論:
現代人利用化學反應主要是①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學反應制取或合成新物質。
[板書]二、燃料燃燒的.條件和環境保護
[學生分組討論]
(1)燃料充分燃燒條件?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點?
[結論]
(1)使燃料充分燃燒需要考慮兩點:
①燃燒時要有足夠多的空氣;
②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空氣不足:
①浪費資源;
②產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氣,危害人體健康。
空氣過量:
過量空氣會帶走部分熱量,浪費能源。
增大接觸面:
改變燃料的狀態。如固體燃料粉碎、將液體燃料以霧狀噴出、固體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①能引起溫室效應;
②會造成化石燃料蘊藏量的枯竭;
③煤燃燒排放二氧化硫,導致酸雨;
④煤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
[板書]三、現代能源結構和新能源展望
[討論]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
結論:人類所需要能量,絕大部分是通過化學反應產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或它們的制品燃燒所產生的。
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5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并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恒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
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象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別)及其應用。
難點:
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
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別。
解決辦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臺(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堿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征、伴隨的現象等方面加以區別;從變化發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系尋找它們的聯系。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象,如變色、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發出聲音……反應停止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于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游化學世界”;表演小魔術:會變色的“水”(稀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稀鹽酸);看課本中的彩圖:小貓烤火、水中的鳥籠,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學生討論]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區別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制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么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化學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象的程序:
投影:
變化前:
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
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
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說現象不說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并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征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本質區別和聯系?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么?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
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于化學性質?()
A.導電性B.揮發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在水中的溶解性區別開的一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鐵塊和鋁塊D.面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氣重;
E、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而性質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3、4頁內容,討論: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內容,了解化學工業的過去和現狀。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復習、作業四個環節),重視并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
做到初步了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
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復習:
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布置作業
復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變化前:
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
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
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
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5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2、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
教師準備:
1、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
2、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
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視頻導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揮教科書“圖文并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通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
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信息,能較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于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
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B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會問題,認識化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知道“化學是什么”。
【教學準備】實驗準備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試管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魔術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體(AgNO3溶液)。C、D兩種無色液體),我也請大家猜一猜,如果向盛有C液體(NaOH溶液)的燒杯內,逐滴滴入D液體(無色酚酞)]
(在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節目叫“花開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個制造商,產品是什么呢?(展示藍色的E液體和無色的F液體)。
丙:[向盛有E液體(CuSO4溶液)的試管中倒入無色的F液體(NaOH溶液),倒出試管上層清液后,將藍色沉淀物移到一個小果凍盒內。]
丙:同學們,我的產品是什么呢——“果凍”,但這種假果凍是不能吃的。
師:謝謝三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同時感謝所有同學的`積極參與。
這些有趣的現象都與化學
密切相關。
(將噴霧壺內液體向一張白紙噴去,白紙顯示出紅色的“化學大世界”。)下面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這神秘的“化學大世界”。
二、動畫展示
教師課前制作由不同圖片組成的動畫: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學生欣賞動畫同時思考問題:什么是化學,化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何關系?
三、討論交流
學生欣賞動畫、閱讀教材、小組討論,然后全班同學交流對化學的認識。
四、探究活動
1、閱讀教科書、研究插圖
2、小組競賽
(1)說出你所知道的化學家。
(2)列舉生活、生產與化學有關的現象或事例。
(3)展示帶來的相關資料和實物。
五、圖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灘。
2、堆積如山的工業有害廢物。
3、工業廢料“紅塵”滾滾。
4、資料“綠色化學”。
揭開了化學學習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又寓意著“化學探----猜測----設計----實踐----結論----反思”,同時暗喻了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體。
課堂內容選取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顯示了化學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學生呼喚出“綠色化學”。
這種教學處理對培養學生作為現代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在化學第一課學習中,就涉及到了學生“化學學習成長袋”,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新的學習評價實踐和新的教育評價觀的具體體現,這種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初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化學教案-原子12-28
初中化學教案01-18
初中化學教案氧氣12-28
【精】初中化學教案01-20
初中化學教案優秀02-10
初中化學教案【薦】01-21
【薦】初中化學教案01-21
初中化學教案【熱】01-21
【熱門】初中化學教案01-22
【熱】初中化學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