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力的教案匯總七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力的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體上浮、下沉、懸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輪船、氣球、氣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鐵塊、木塊、廢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潛水艇模型(12-11小實驗)。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浮在水面上的木塊沒入水中部分的體積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體積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質量多大?木塊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畫有圖12-5示意圖)
要求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演算。由一名學生板演。演算完畢,教師講評。
2.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
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下沉,F浮G物;懸浮,F浮=G物。物體漂浮在液面上的條件是:F浮=G物。
追問并演示:實心鐵塊在水中下沉,木塊在水中上浮,試比較鐵和木塊與水密度的關系。
教師啟發學生答出:
鐵塊浸沒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ρ鐵·g·V鐵。 ∵鐵塊浸沒水中,V排=V鐵,∴實心鐵塊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鐵塊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塊浸沒于水中,木塊重比它排開的同體積的水重小,木塊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塊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進行新課 1.新課引入 提問:實心鐵塊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讓密度比水大的鐵塊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啟發學生回答:輪船是鋼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辦法,使物體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緊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觀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結并板書: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辦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問:用樹干挖空制成的獨木舟的好處是什么?看課本圖12-9。 答:減小重力,可以多裝貨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輪船 ①問: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學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辦法,使它能夠排開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紹輪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 以上兩問題、邊講邊板書。 板書: “2.輪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鋼鐵制成空心的輪船,使它排開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單位是噸。” ③計算課本P12-8輪船一段中的問題。 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己演算,教師講評。 ④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無改變?它的排水量是否改變?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因為它是漂浮狀態,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變。它的排水量也是不變的。追問: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是浮起一些還是沉下一些? 答:輪船將浮起一些。輪船從河水駛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變,即排開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輪船排開海水的體積小于它排開河水的體積,所以輪船將浮起一些。 3.潛水艇: 問: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潛水艇下潛、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潛水艇小實驗,簡介裝置,進行演示。 看課本圖12-13,圖12-14。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下潛”:向潛水艇水艙中充水,潛水艇逐漸加重,潛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漸潛入水中。 “懸浮”:當水艙中充滿水時,潛水艇重等于浮力,潛水艇可以懸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壓縮空氣將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潛水艇變輕,潛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從而浮出水面。 板書:3.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 4.氣球和氣艇: 看課本圖12-15,圖12-16,并閱讀課文。 問:節日氣球、熱氣球、飛艇,其體內充的是什么氣體?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小?它為什么能夠升空? 答:節日氣球或攜帶氣象儀器的高空探測氣球里充的是氫氣或氦氣;熱氣球充的是被燃燒器燒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飛艇中充的是氫氣或氦氣。這些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由于氣球或飛艇的總重小于氣囊排開的空氣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氣球和飛艇就能上升。當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氣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變小,浮力等于重力時,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這個高度。請你想一想,如果這是個載人的帶吊籃的氣球,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辦法? 板書:4.氣球和飛艇,體內充有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氫、氦、熱空氣)。 三、總結本節學到的重點知識。 四、布置作業:本節課文后的練習第1、2、3、4、5題。 教材分析 1、《測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章《運動和力》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安排是先讓學生認識感受幾種常見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而本課是讓學生學習測量力的大小,既是對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時也是為深入研究力做準備,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本節課讓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了解測量力的大小是適時的。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還能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彈力的認識。 2、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實際上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來解決接下來要碰到的問題。這節課的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并且在這個能力培養在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去解決,這也是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學情分析 學生們對力和彈簧測力計其實并不陌生,他們有著自己的感性經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厘米有多長、1秒鐘有多長等問題的答案,但很少有學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測量的,力的單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應該怎樣表示。 在前面的科學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使用尺子、溫度計、量筒、天平、鐘表等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基于此在《測量力的大小》一課中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技能發展需要的,對各種測量工具的回顧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初步建構有關“測量”的知識框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性質制成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知道測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應的測量工具。 過程與方法目標: 動手操作,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同時學會制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于統計梳理已有知識,將新舊知識建立聯系。樹立細致、有步驟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自己制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知識目標 常識性了解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培養靈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通過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的圖示,培養學生欣賞線條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選學內容.教材首先通過實驗使學生定性地認識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隨二力間的夾角的改變而改變.兩個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情況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簡單定性地講述一下這個知識,使學生有所認識,對分析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有關問題,使學生認識力是一個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用加減法來處理,是有好處的. 教法建議 本節是選學內容,是在前節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時合力的情況.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課本中的演示實驗. 關于合力大小隨二力夾角而改變,最好演示一下.同時舉出實例來說明,可以仍用兩人拉車的例子來說明. 用平行四邊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學生作簡單介紹.這有助于學生認識這種情況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學設計示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儀、交互式動畫 教學設計示例 (一)新課引入 上一節我們學過了同一條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但是物體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兩個人在打夯時,他們用來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又該如何合成求它們的合力呢? (二)新課教學 1.演示實驗 參照課本中的演示實驗中的第一步,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彈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繩拉長到某一長度,記錄兩個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操作,教師沿著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圖示) 再用一個彈簧秤代替剛才的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繩,即用一個力F代替F1和F2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記錄彈簧秤的讀數和拉力的方向. (教師演示并畫圖) 2.分析實驗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約多大? (2)合力F和兩個力F1和F2比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還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識點的教學可使用交互式動畫輔助教學. 以F1和F2的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變兩個力的夾角重做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它們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儀將交互式動畫投影到屏幕上,找幾名學生親自拖動鼠標,改變兩個力的夾角,觀察它們的合力大小如何變化,合力與分力的夾角如何變化? 最后教師在學生觀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兩個力互成角度時,它們的合力小于這兩個力之和,大于這兩個力之差.兩個力的夾角減小時,合力增大;夾角增大時,合力減小.當兩個力的夾角減小到 時,合力就等于兩個力之和.當兩個力的夾角增大到 時,合力就等于兩個力之差.因此可以說,我們在上節所學的在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是這里所學知識的特殊情況. (三)總結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則等. 探究活動 【課 題】 實驗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圍 【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一些測量工具(至少兩個彈簧秤)實驗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圍,并得出一些結論. 【備 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第一課時 力 重力 ㈠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⒈正確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單位和符號,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圖. ⒊知道按力的性質和力的效果對力分類,能正確區別各種實際力的類別. ⒋正確理解重力的定義,能確定物體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能確定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會分析一般物體重心位置與質量分布的關系. 〖思路方法目標〗 ⒈分類方法.(力的分類,矢量和標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綜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學重點難點點撥 ⒈力的物質性是各種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個力必定和兩個物體發生聯系,而且這兩個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質性要求我們在認識一個力時,首先要搞清該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總是要產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從受力物體上體現出來,而且這個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相聯系,力的圖示能準確地反映某一個力三要素情況. ⒊地球周圍的物體,總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重力,它與該物體所處的環境和運動狀態無關 ⒋物體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從效果看,這個作用相當于作用于一點.這個點就是整個物體的重力作用點.亦為物體的重心.上述處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應用.用懸掛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適用于薄板狀物體. ㈢教具 彈簧、彈簧秤、木塊、海綿、水盆、不規則的薄板、細線、曲尺… ㈣教學過程() ⒈討論引入 師:請閱讀p新教材,共同討論下述問題: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舉例說明. (為了加深對力的認識,分清力的種類,性質.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應用,本章我們將系統學習力的知識) ⒉新課內容 ⑴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演示】手和彈簧、水和木塊.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體同時存在.【演示】線懸掛重物 師:力是個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個力? ⑵力的圖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大小可用彈簧秤測量,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力的方向是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線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演示】木塊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個力,必須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這可用圖示法) ② 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體到:先定力的單位標度 再畫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標出的箭頭、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點. ⑶力的種類(按力的性質和力產生的效果分類) ① 性質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 ② 效果力—動力、阻力、壓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師:嚴格分清性質力和效果力是物體受力分析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環節.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閱讀p 明確兩點: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師:下面研究重力作用點問題 ⑸重心 ① 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物體重心位置是幾何中心。 ② 一般物體重心位置和物體質量分布有關。【演示】懸掛法可確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㈤鞏固練習 組織討論下列習題(略) ㈥作業 ⒈復習課本內容p1— p5 ⒉思考課本練習一第⑴題。 ⒊⑵、⑶、⑷題做在練習本上。 (一)教學自的 介紹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識性了解利用平行四邊形求二力的合力。 (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同一直線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則是什么? 2.同一直線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則是什么? 二、新課引入 教師:上一節我們學過了同一條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但是物體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兩個人在打夯時,他們用來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又該如何合成求它們的合力呢? 三、進行新課 1.演示實驗 教師:照課本圖8-32甲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彈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繩拉長到某一長度,記錄兩個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操作,教師沿著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圖示) 再用一個彈簧秤代替剛才的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繩,即用一個力F代替F1和F2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記錄彈簧秤的讀數和拉力的方向。 (教師演示并畫圖) 2.分析實驗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約多大? (答;大約是6牛頓) (2)合力F和兩個力F1和F2比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還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答: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教師: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F與這兩個力F1和F2是什么關系呢? 以F1和F2的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變兩個力的夾角重做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上述的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它們的合力都是成立的。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它們的合力小于這兩個力之和,大于這兩個力之差。這兩個力的夾角減小時合力增大。當兩個力的夾角減小到0°時,兩個力變為同一條直線上同方向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這兩個力的夾角增大時,合力減小,夾角增大到180°時,這兩個力變為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所以,上一節我們所學的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問題是今天所學的知識的特殊情況。 四、例題 大小分別為30牛頓和40牛頓的兩個力互相垂直,求它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們用作圖法解決有關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問題。 從一個公共的作用點分別做力F1和F2的圖示,這兩個力互相垂直。以F1=3牛和F2=4牛,這兩個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從力的作用點做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這條對角線即是合力F的圖示。從圖中可以量出,合力F=5牛。 (四)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較難,初中學生學習確有一定困難。根據教學大鋼的要求,只要求學生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有所了解,只了解采用平行四邊形法則畫出分力和合力即可。重點還應放在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問題。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學家也認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越來越為廣大幼教工作者重視。作為小班老師的我,更加注重培養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一、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往,我們教師只注重觀察幼兒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識傳播和生活上的照顧,想到為幼兒做些什么,卻很少觀察幼兒會做什么,教師大多不愿讓幼兒動手,避免幼兒出事故增添麻煩。在家庭中,溺愛孩子的家長更是包辦代替了一切。成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幼兒動手的機會,限制了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養成了幼兒過分依賴的性格,使孩子們成人后,缺乏相應的生活能力、動手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居里夫人卻是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注重培養她們的自我服務能力,運用成功的教育,使大女兒獲得了諾貝爾獎,小女兒成了杰出的專家。相反,有一位母親曾因懼怕獨生子到外面受人欺負,從2歲起不讓他與外界接觸,更不許他做任何事情,結果,孩子長到16歲時,連跑都不會,智力發展也不及6、7歲幼兒。 而由于骨骼系統的發展,大腦控制調節能力的增強,加上學前期所學會的動作和技能,小班幼兒已能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活動進一步加強,幼兒的動作會更加靈活而且有條理。如果成人能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幫助鼓勵幼兒完成他們所做的事情,會使幼兒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快樂感,從而形成一種自信,這是幼兒將來學習和工作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質。 二、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小班幼兒自我服務應從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開始,如吃飯、穿衣、洗手、大小便等。在我班新入園的32名幼兒中,有2——3名幼兒常不自覺的用左手拿勺子,有1——2名幼兒不會自己洗手,有一大半的幼兒會脫衣服,一小半的幼兒會穿衣服,很少數的幼兒能自覺地要把玩具收好,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依賴性,針對這些問題,我根據幼兒的發展目標,對本班幼兒采取了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的四項措施。 (一)采用游戲形式,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的興趣 幼兒自我服務的內容如單純的講解,示范幼兒學起來就感到枯燥無味,這并不符合幼兒的特點,因而需要教師設計出各種形式新穎的游戲活動,并與主題活動的內容整合起來。如在《蘋果和橘子》主題中:我在教幼兒扣扣子時,用廢布自制了許多的果樹,用扣子當果子我說:“果樹上長滿了果子,幼兒就把果子盡快地扣上去。”如說:“我們把果樹上的果子都摘下來。”孩子們就把扣子解開來,這樣反復練習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領,我運用游戲的方法教會幼兒洗手、洗臉、穿脫衣服等。游戲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幼兒在游戲中有積極愉快的情感,消除了緊張情緒而會主動參與練習,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得到了發展,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自我服務的意識開始萌發。小班教師要善于運用有趣的游戲,游戲是提示幼兒學習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利用多種活動和教育手段,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規程》中指出,幼兒教師組織教育活動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自我服務的能力要通過生活中任何一個機會來鍛煉。如:小班幼兒吃蛋,在吃前就上一節簡短的活動,邊讓孩子們看、摸、聞。然后,再剝去蛋殼、品嘗蛋。這樣,幼兒既認識、了解了蛋的外形特征,又在剝蛋的過程中掌握了勞動技能。當幼兒把蛋殼剝完后的高興勁,使我感到讓幼兒自己來勞動的重要性。然而,僅僅依靠教育活動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善于掌握學習的時機,在多種活動中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如:進餐前后,午睡前后,戶外活動,季節變換等。例如:小班剛進來時,幼兒園中餐吃蝦,我們總是把幼兒的蝦殼剝去后幼兒吃,又省心、又省事,但這樣是剝奪了幼兒學習、動手的機會,我改變了過去做法,讓幼兒自己來剝,他們既學到本領,又有了食欲,可謂是一舉兩得。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采用綜合教育的手段,就能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三)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幼兒雖在同一個班,但是由于遺傳因素不同,生長環境不同那么差異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們切不可要求幼兒達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兒由于父母過分寵愛,自我服務能力較差,意識不強,往往別人輕而易舉做完的事,他卻感到很吃力。對于這樣的幼兒我們要分析“對癥下藥”,不應把他們視為能力差的孩子。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要給予幼兒適時適當的幫助,使幼兒樹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同時,教師還應善于利用分組活動等,進行個別指導,教師要注意投放適當的材料,引導幼兒參加活動。如:請小手肌肉發育不太好的幼兒幫助小娃娃穿衣服,請大肌肉發育不理想的幼兒整理玩具,擺放大積木。特別是對那些動作快、接受能力強的幼兒,教師要鼓勵他們關心、幫助別人或請他們做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事情。使幼兒知道自己努力會做的更好,避免驕傲情緒的出現。教師只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別差異,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四)實施經常化教育,養成幼兒自我服務的習慣 幼兒自我服務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必須通過教師經常的、細致的教育及幼兒自覺的參加與練習,才能逐步形成和鞏固,教師既要善于抓機會讓幼兒學習新的勞動技能,又要為幼兒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無意中反復練習,班上的老師要相互配合、要求一致、教育一致,使幼兒行動上明確,要鼓勵幼兒自我服務的積極性,更要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傾向,不能聽之任之。小班幼兒往往有這樣的現象。在園中自己穿脫衣服,回家后,卻是另外一個人,什么事都是家長包辦。有的幼兒要自己做,可家長怕孩子這個做不好,那個又做不好,非要親自“下手”。因此教師尊重愛護每個孩子,使幼兒感到教師是最可親近的、最可信賴的,幼兒接受教育就相對容易了。只要教師以愛為本,從嚴要求,經常帶領幼兒反復練習就能養成幼兒自我服務的習慣。 三、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的效果 我想經過以后一學期的培養,我班32名幼兒,肯定都會自己拿勺吃飯、自己上下樓梯、自己穿脫衣服,大部分幼兒會整理玩具,會自己剝蛋殼、蝦殼。可見,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練,比過去傳統的示范、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不僅促進了幼兒小手肌能的發展,使幼兒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而且激發了幼兒動手動腦的興趣,萌發了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我們在擦桌子,很多幼兒提出要自己擦,而且擦得都很認真,很像樣子。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在家搶著幫媽媽干活,能自己穿衣褲,學著自己的事自己來做不要大人幫忙。使幼兒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 通過教育實踐,我感到,對小班幼兒進行自我服務能力培養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切實可行的。它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扭轉了幼兒過分依賴的性格,促進了幼兒身心全面的發展,為幼兒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們的教師要重視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總之,只要我們采用多種形式,因人施教、因時施教,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的興趣,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養成幼兒自我服務的習慣,從培養現代化人才的整體目標出發,從每個孩子的實際出發,制訂科學周密的計劃,重視小班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的培養,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實際的聯系,了解摩擦現象存在普遍性,并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能力和猜想假設能力. (2)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3)通過對摩擦現象、因素猜想、方案設計等的討論,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現象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體會本節內容中探究的各個環節,培養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有關,猜想過程與設計方案過程 教學難點 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測量 儀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塊;木塊、木板、彈簧測力計、毛巾、小鐵塊、厚海綿、圓鉛筆(多組)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討論匯報,實踐活動,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2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一、滑動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3)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可畫在物體重心上.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各種猜想: (2)制定計劃與實驗表格: (3)數據分析: (4)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現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來. (或者演示:一木塊從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師:為什么最終都停了下來? (2)布置小活動. (3)師: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4)師:滑動摩擦力是物體受到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那么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規律嗎? (5)師:你是否感受過滑動摩擦的存在?(鼓勵各種想法) (6)展示圖片:看似光滑的金屬表面,用顯微鏡看時的模樣. (7)對滑動摩擦力這個力我們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點,現在你還想知道什么? 觀看視頻,思考現象共同點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動:用橡皮擦去書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體會其中的力,感覺阻礙作用. 知道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力概念.體會“相對滑動”情景. 生:與運動(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時褲子會磨破;摔跤時皮被蹭破;…… 生:簡單了解滑動摩擦產生原因.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2.設置實踐小活動,進行猜想 (1)布置小活動. (2)師:請大家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盡量說出你的猜想依據.(鼓勵學生的各種猜想,發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比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種猜想和猜想依據.(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確但依據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結論后再解釋探討.)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動,用腳在地上蹭動,輕輕的試試,再用力試試,體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生: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關,地面越光滑拖物體越容易. 生:與壓力有關,因為物體越重越難拖. 生:與接觸面的材料情況有關,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難溜起來. 生: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因為接觸面越大,受到阻礙的面就越大. 生: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是相對運動引起的,應該和速度有關.滑滑梯時滑得越快屁股越熱.……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1)演示:滑動摩擦力如何測量. 師: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指針不要顫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強調要“勻速”,可不作解釋,但要留給學生這樣一個疑問,使他們清楚有這樣的要求.) (2)師:請各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分別來驗證各個猜想.要求至少對兩種猜想進行方案設計.(或者直接與學生說明首先對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這兩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參加一些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研究各個猜想因素與摩擦力的關系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否則不能確定摩擦力的變化是由哪個因素引起的.指出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 (3)請各小組匯報設計方案. 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各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時注意滲透“控制變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個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實驗表格,舉例如下: 實驗 操作(簡單表述) 滑動摩擦力大小 1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2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3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海綿上勻速運動 4 木塊平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橫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5 木塊以較慢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以較快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來反映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組討論,包括器材和實驗步驟,并且對實驗的可行性進行考慮. 生:研究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壓力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塊上加一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材料性質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積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橫放(或豎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運動速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慢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快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4.進行實驗,記錄收集數據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討論,修正自己的探究計劃后進行實驗,并作好記錄. 進行實驗,如實記錄收集數據. 5.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師:請各小組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描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關系如何? (給學生解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但我們不作深入研究,只作為了解層面,一般不用考慮). 分析所得數據,把結論表述出來. 進行小組匯報,交流得出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6.總結與評估 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發現?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還會和其它的因素有關?對我們所得的結論你還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嗎? 能激發興趣,對自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其他學生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思考. 7.設計實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 (1)演示實驗:筷子提米 (2)師:其實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動摩擦外,還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靜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飲料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叫滾動摩擦,比如旱冰鞋與地面間的摩擦.你能舉出生活中這兩種摩擦的現象嗎?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概念,進行舉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沒動時,與地面有靜摩擦;人走路時靠的是鞋與地面的靜摩擦;司機轉動方向盤時手與方向盤間有靜摩擦;各種繩結.…… 生:帶輪子的行李箱拖動時與地面間有滾動摩擦;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尖的滾珠發生滾動,筆與紙間有滾動摩擦.…… 8.實例說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視頻:磁懸浮列車. 播放氣墊船圖片 (2)布置小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幾根圓鉛筆. 總結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圖片,請大家說出圖中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圖片有:有花紋的鞋底;用力剎車;光滑平整的雪橇;給車輪的軸加潤滑油;軸承中的滾珠. (4)總結:增大有益摩擦的辦法有: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有: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給接觸面處加潤滑油;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摩擦面脫離接觸. 思考設計意圖,知道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動,體會受到的阻礙;在手掌下墊上幾根圓鉛筆再在桌面上移動,體會體會受到的阻礙.對比發現,摩擦力變小了. 生:鞋底的花紋是為了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與地面的有益摩擦;剎車時通過增加剎車皮和輪間的壓力來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加潤滑油來減小軸間的有害摩擦;軸承用滾珠是利用滾動摩擦來減小有害摩擦. 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課后作業 相應練習冊;小論文: 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教學反饋 (1)學生對一些摩擦現象雖然較熟悉,但有時意識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學一開始意識不到摩擦的重要意義. (2)科學探究中猜想階段發現憑學生的感覺不合理的猜想還是較多的. (3)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勻速時讀數容易把握不準. (4)對于摩擦的一些現象和運用學生興趣很大. 備注 根據教學情況可把這些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探究滑動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關,第二課時接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以及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辦法. 說明:需要視頻目錄:(1)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3)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力的教案】相關文章: 力的教案01-27 《什么是力》教案06-29 力的優秀教案01-29 力的測量的教案01-27 物理力的教案04-13 力的教學教案07-18 力的合成的教案11-21 課題力的教案08-08 《神奇的力》教案02-01 神奇的力教案08-10力的教案 篇2
力的教案 篇3
力的教案 篇4
力的教案 篇5
力的.教案 篇6
力的教案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