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六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歲時,在石湖養病期間寫下了六十篇田園詩,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各十二首,總題“四時田園雜興”。詩篇把農民的勤勞,淳樸的美德通過兒童天真活潑的舉動不經意地展現,更顯童趣盎然。
教學目標:
學習本課生字;背誦兩首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通過領會詩句內容,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
背誦兩首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難點:
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構想
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采用各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分組讀,再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教學準備:搜集范成大的資料;課件。
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2、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雜興就是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相當于平常我們讀到的詩歌中的:無題。只是詩人們有感而發,即興記下。)
2.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晝: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未解:不懂。
供:參加。
耕織:耕田織布。
傍:靠近。
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六年級語文教案2
學生視角:
延安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黨中央的所在地,人們都說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作者為什么要追尋這樣一個地方呢?在革命勝利這么多年以后,追尋延安又有什么意義呢?
難點:
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拉近學生的認識距離,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詩的思想內容。
教師思考:
本文屬略讀課文,是一首新體詩,作者以充滿深情的筆觸,生動而形象地謳歌了延安精神,熱情地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強調了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極端重要性。全詩不但節奏感強,韻律和諧,而且結構整齊,感情強烈,適于朗讀。教學時,應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資料和文中的有關詩句和插圖,幫助學生理解主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滿對延安的崇敬和贊美,使學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課堂氛圍當中,在領會詩歌思想感情的同進,受到革命傳統的教育。
重點:
1、了解詩中具體事物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設計特色:
分組選學,合作拼接,誦讀感悟。
信息資料:
搜集有關延安的背景資料(文字介紹、圖片、音像等)
教學要求:
1、借助資料,了解全詩的內容,領會延安精神產,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自主讀書,合作交流的能力與習慣。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了解背景。
你聽說過延安嗎:你對它了解多少?
(引導學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來,豐富知識,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于展。)
二、初讀感知,了解內容。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出節奏,韻律,在自讀基礎上,同桌互讀,互相評價。
2、通過初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沒讀懂?
三、疏理問題,分組選學。
1、師生共同對初讀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及時解決簡單的問題,明確共性的'或有價值的問題。
(鼓勵質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讓學生產生思維的惰性依賴,引導學生在敢于提問題的基礎上,會提問題,是需要逐步培養的。)
2、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相關的詩節,借助手中的資料,進行組內研讀。
(減小學習目標,降低學習難度,尊重學生選擇,鼓勵學生自主,提高學習效率。)
四、匯報交流,拼接共享。
師生共同分享各組的學習收獲,教師有意識地點撥評價,進行成果拼接,并結合回答,適當板書。使學生明晰全詩的結構,以便整體感知全詩內容。
五、小結升華,感情朗讀。
(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會獲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課堂練習,擴展鞏固。
1、結合全詩內容,談談你對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變怎樣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六年級語文教案3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識
1.訓練快速默讀仍是本課的重點。本課訓練時特別要注意設計好默讀提示,注意提示學生認真地邊讀邊看,將課文前后聯系起來默讀思考。
2.《委屈》的篇貼近學生生活、寫法新疑的小說。記敘了一家人晚飯后分瓜吃瓜的故事,贊揚了陽陽是個尊敬長輩的好孩子。課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寫爸爸搬回四只瓜,“我”分別嘗味后作了記號。第二段(第3-7自然段)寫吃瓜時“我”先占大瓜受到爸爸的批評,但得到奶奶的寬容。第三段(第8-11自然段)“我”有意把甜瓜讓給奶奶、爸媽吃,自己吃生瓜,甘愿受委屈也不后悔。課文沒有直接寫“我”讓好瓜給長輩,而是先寫“我”搶占大瓜,兩次挨批,忍受好心得不到好報的委屈,最后“露餡”,被奶奶、媽媽知曉的曲折情節,以“委屈”為線索展開,寫得有新意。
二、教學目標
1.繼續進行默讀速度和質量的訓練,能正確地說出課文的大致意思。
2.學會3個生字,理解6個詞語,會用“汗流浹背、默不作聲、冷不防、后悔”造句。
3.理解課題“委屈”的意思,知道陽陽是個尊敬老人的好孩子,培養孝順長輩的美德。
4.讀懂課文中的幾個難句了,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提高默讀速度的同時,提高默讀質量,正確理解課文,判斷文章中心。
難點:理解“委屈”的意思,讀懂課文中的幾個難句,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教案實例
一、教學準備:小黑板、燈片。
二、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初讀課文,訓練快速默讀,了解課文大意。
2.按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過程
1.導入定向。
(1)從學生曾有過的委屈事說起,揭題。
(2)閱讀單元“學習提示”定向,交待本課學習任務。
2.訓練默讀
(1)出示默讀要求的燈片。
①“我”為什么而委屈?課文主要講什么事?
②課文的'中心思想是()
A.批評陽陽只想挑瓜吃的思想。
B.贊揚爸爸尊敬老人。
C.說明陽陽是懂得尊敬長輩的人。
D.反映奶奶關心愛護下一代。
學生3分鐘獨立閱讀--全班匯報。學生有不同答案,特別對中心有不同認識,暫不反饋,留待下節課延時反饋。
(2)明確順序默讀分段。
按事情發展順序(記瓜--搶瓜--吃瓜)獨立默讀分段--全班交流統一分段。
(3)第3次訓練默讀理解。
①出示句子燈片,獨立默讀3分鐘。
“我”先用手占住那只大瓜,死也不撒手。這是因為()。a.“我”想吃大瓜,想多吃一點。B.“我”下午記住這只瓜沒長熟、不甜,不讓別人吃。
“我”吃的大瓜沒長熟,一點不甜,但吃了“不后悔”。這是因為()。A.早知道這瓜不甜,自己搶的,奶奶、媽媽也常這樣做。b.自己搶的,靠奶奶撐腰才從爸爸手里拿到,不甜是運氣不好。
課文用“委屈”作課題,是因為()。A.“我”吃的瓜雖然大但不甜,吃了虧,反而被爸爸批評一通。b.“我”想讓奶奶、爸媽吃好瓜,反而被爸爸當作只揀大瓜好瓜吃的人。
②全班匯報,深入討論。
哪些詞句證明陽陽先用手占住那大瓜是知道這瓜不好,想讓奶奶、爸媽吃好瓜?
如果“我”當時不搶,這不熟不甜的瓜會由誰吃?為什么?
為什么“我”吃了這瓜,受了爸爸的委屈一點不后悔?
3.學習生字詞。
(1)自學與試聽。自學--互查--搶記抄寫--當堂試聽及作業。
聽寫課后第4題。辨字組詞:浹--夾--莢,餡--陷--焰;找近義詞:汗流浹背--大汗淋漓,后悔--悔恨,默不作聲--一聲不吭。
(2)詞語練習。
①作業本上第1題:②用“汗流浹背”、“默不作聲”、“冷不防”、“后悔”造句。可以一詞一句,也可以幾詞連一句,還可以四個詞連成一段話。
4.布置作業。朗讀課文,完成作業本2、3題。
六年級語文教案4
教材簡析:
《畫蛇添足》講的是楚國的一個人畫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誡人們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當的事。
學情分析:
本班共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學習態度:全班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目的明確,上課專心聽講,遇到不懂的問題能主動問老師,只有個別同學思想上不夠積極。雙基情況:全班大多數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比較牢固,回答問題比較準確,能背誦、默寫規定的內容。反應快,上課回答問題積極。自學能力強,遇到不懂的字詞能查字典理解,有幾個學生基礎比較差些。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談話法、練習法。
教學目標:
1、理解《畫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舉出一些畫蛇添足的事例。
教學重、難點:
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動畫課件、放大課文、表演用的筆、酒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
祖宗 賞給 仆人 沒意思 提議 咕咚咕咚 一轉眼
二、新授。
(一)寓言表演導入新課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仆人們見酒太少,提議怎么辦?
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都說:要是每人嘗一小口,那才沒意思呢,還不如讓一個人喝個痛快。可是,到底給誰喝呢?”
“要是還”句式理解,換成句子:“如果每人嘗一口,那太沒意思了,還是讓一個人喝個痛快”于是就有人提議說什么?(各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畫得像,就把這壺酒給誰。)并完成板書:畫蛇飲酒
(三)學習二、三自然段,分組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個人畫得怎么樣?(很快)
從哪個詞語能看出這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
2、最先畫好蛇的人見別人沒有畫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抬頭一看,別人都沒有畫好,就想:“我給蛇
添上四只腳吧。”他左手拿起酒壺,右手拿著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3、在他給蛇添足時,另一個人怎么樣?(也把蛇畫好了)完成板書:畫蛇。
4、思考:最先畫好蛇的那個人有沒有喝到酒?誰最后喝到了酒?從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書:失酒、喝酒。
5、思考:為什么最先畫好蛇的人沒喝到酒?
出示句子,重點講解:“蛇是沒有腳的,你干嗎要畫上腳呢?
第一個畫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啦!”明確:給蛇添上腳就不是蛇了。他給蛇添上腳是不恰當的。完成板書:不恰當。
6、再比較:最先畫好蛇的人給蛇添上腳,沒能喝到酒,而另一個人畫完蛇,沒給蛇添足,并結合板書,完成板書。(多此一舉)
引出寓意:蛇本來就沒有腳,“添”上腳就不是蛇了,所以那個人并沒有畫成蛇。假設他不給蛇添足會怎樣,(喝到酒),而這一“添”反而畫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舉,(完成板書:多此一舉)
這個寓言告訴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當的事。由此而來的成語“畫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
三、鞏固
1、結合課后練習中的句子講“畫蛇添足”。
2、在我們平時生活學習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畫蛇添足的事,分組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哪些事屬于“畫蛇添足”的事。
3、分組匯報結果,并評點。
4、出示相關句子,讓學生選擇哪些屬于“畫蛇添足”,并說明理由。
(1)在超市買了塊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許多鹽,結果太咸了沒法吃。( )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
(3)長褲外面再套上裙子。( )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鹽。( )
(5)衣服沒洗干凈就晾了起來,發現后再洗一遍。( )
(6)作文題目是《春天》,有個同學寫好后,覺得內容不夠充實,又加了些描寫冬天雪景的句子。( )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經拖得很干凈了,但班長還是覺得不夠干凈,就把教室潑滿了水。( )
四、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
角色分配
那家人:老師;畫蛇添足的人:學生張志佳;奪酒喝的人:學生劉科鑫;
其它畫畫的人:曾令玉、鐘凌云;
仆人們:黃孝敏、何麗芳。
師小結:張志佳同學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夠把那個自作聰明的人的驕傲又愚蠢的樣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同學也表演得很不錯,看來你們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
板書設計:
(多此一舉)
有個人
畫蛇添足
失酒
畫蛇喝酒
(不恰當)
另一個人
畫蛇
喝酒
六年級語文教案5
教材分析
本次習作的內容是寫“我的拿手好戲”。在習作中能搜集整理自己平日里最擅長的事,結合記敘、抒情等表達方式,表達真情實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鼓勵學生運用“列提綱”的方式打好習作的腹稿,有層次地寫好一篇習作。同時,通過具體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寫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獨到的感受,增強寫作自信心。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整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2.結合“列提綱”例式,學會運用“列提綱”或“思維導圖”等方式打好習作的腹稿,并組織語言有序地表達。(重點)
3.在習作中,引導學生將記敘與抒情的表達方式相結合,讓文章更豐滿,更生動。(重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課件。
學生準備:列表格:寫出自己比較擅長做的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激趣:同學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優點,請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最擅長做的事情是什么?
預設:
(1)我最擅長跳舞,尤其是拉丁舞。
(2)我的拿手好戲當然是炒菜了,我得到了爸爸媽媽的認可。
2.小結:是啊,像這樣擅長的事就是我們的拿手好戲,一起和同伴交流分享啊!
3.導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寫一寫“我的拿手好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談話,引導學生了解“拿手好戲”就是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從而激發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和愿望,幫助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二、學列提綱,做好鋪墊
1.過渡:老師聽說所有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戲,可是你的拿手好戲是怎樣練成的呢?我想一定會有很有趣的故事吧!請同學們圍繞這樣的幾個問題來想一想,說一說。
(1)你的拿手好戲是什么?
(2)你是怎樣練成的呢?
(3)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4)哪些內容作為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些,哪些內容可以寫得簡略一些?
2.學生圍繞問題交流,并及時反饋。
3.小結:是的,大家說得特別好,可是習作也是需要技巧的喲!怎么才能把自己說的內容,寫得有序、有層次呢?我們不妨來列一列習作的提綱。(出示習作提綱)
點明拿手好戲是挑西瓜。
點明拿手好戲是
挑西瓜。
我用“
我用“看、聽、拍”三招,自信地挑了兩個大西瓜。
簡單介紹:是怎樣練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戲的。
《三招挑西瓜》
《三招挑西瓜》
具體寫:周末和同學郊游時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第一個西瓜很好,得到同學的夸贊,我很得意。
具體寫:周末和同學郊游時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
第一個西瓜很好,得到同學的夸贊,我很得意。
第二個西瓜沒熟,我很尷尬
第二個西瓜沒熟,我很尷尬——拿手好戲演砸啦!
4.導問:通過這樣的提綱,你發現了什么?
預設:(1)將習作中要寫的內容分成三部分,這樣才會有順序。
(2)還要將詳寫、略寫的部分想好,做到心中有數。
(3)這樣就可以圍繞中心來寫習作了,這真是好辦法。
5.總結:這樣就可以將習作每個部分要寫什么理順清楚了,習作切不可急于動筆,要根據習作要求,思考習作中心,快速寫下提綱,再用流暢的語言組織成一篇文章,同時學會運用一些習作技巧,這樣寫出來的習作會很棒的!請同學們來寫一寫自己的習作提綱,比一比誰寫得好!
6.討論:誰的提綱更有操作性?為習作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借助“提綱”例子,引導學生發現習作前列提綱的好處,并試著寫好提綱,為寫好一篇習作做好鋪墊。學生通過發現列提綱的好處,自主學習,提高了語文能力,同時學會了有序地表達。
三、關注細節,潤色好文
1.過渡:寫好了提綱還不夠,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將習作寫清楚,做到詳略得當?我們來看一篇例文,請你來說一說,這篇習作例文寫得怎么樣?好在哪里?
我的拿手好戲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拿手好戲,每個人的拿手好戲都非常具有特色。我的拿手好戲是——炸排條!
炸排條可是個技術活,你可別以為很簡單。我炸排條是從爺爺那兒學來的。幾乎每隔三個星期,爺爺都會炸排條給我吃。剛出爐的排條外焦里嫩,特別美味!這讓我每周都想吃,可是爺爺又不是每周都有空,所以我就向爺爺請教了炸排條的做法及注意事項。我要自己動手炸排條!
首先準備材料。炸排條的材料其實特別簡單,只需要排條和油。排條分豬肉的和雞肉的。我選了雞肉排條,因為我想做出KFC的感覺。材料準備好后,我開工了。我戴上圍裙,卷起袖子,神氣十足,就像酒店里的大主廚!
首先往鍋里倒入足夠的油,這油要足夠多,我還特地用了量杯,小心翼翼地量好后才倒入鍋中。然后開火,熱油鍋。我謹慎地把手靠近油鍋,試試油溫,等聽見鍋中的油“滋啦滋啦”地響時,我便急忙地用剛洗好的筷子夾住一根排條往油鍋里放。“噼里啪啦”,鍋里像燃放起來的爆竹,油花四濺。我閃躲不及,手上被濺起的熱油燙到了,可疼可疼了!我趕忙逃開,驚慌失措地向爺爺求助。沒想到,爺爺不慌不忙的,拿起鍋蓋把鍋子蓋上,再把火關掉。油花濺不出來了,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正當我想繼續炸時,爺爺一把抓住了我的手,心疼地說:“你看你,油之所以濺出來,都是因為你沒有把筷子上的水弄干。要不還是我來吧!”但是我并沒有把筷子交給爺爺,我一定要學會自己親手炸排條。爺爺還是放心不下,站在一旁看我炸。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不灰心,找來干抹布,把筷子上的水分擦干。把盛排條的空盤子里的水分也擦干,放在一旁備用。我把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重新仔細檢查了一遍后,確定沒有什么問題了,就按照剛才的步驟,又開始炸排條了。我重新開火,等油溫差不多了,把生排條放進油鍋。排條放進油鍋的那一刻,我急忙轉身跑開了。過了幾秒我回到鍋前,看了看,那根排條炸的顏色已經變黃了。我又等了一會兒,等排條的顏色變得金黃時,把它撈出鍋。一個排條做成了,我開心極了!接著,我又按照同樣的'方法炸了許多根排條。不一會兒所有排條都炸好了。我把炸好的排條精心擺盤,非常得意地端上了桌!
一下子,排條的香味彌漫了整個餐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了過來。我讓他們快嘗嘗,評價一下。他們嘗了之后,都向我豎起了大拇指。我高興極了!我自己也夾起一根排條,輕輕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內里滑嫩,太好吃了!從此以后,我一有時間,就自己炸排條。我的技術也越來越好。有時候家里來了客人,爸爸媽媽還會請我炸排條來招待呢!看到客人們吃完后贊不絕口的樣子,我的心里得意極了!
炸排條是我的拿手好戲,我很慶幸我一開始學的時候沒有放棄,才學會了這樣的拿手好戲!所以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2.學生匯報。
預設:(1)點明了拿手好戲是炸排條。
(2)炸排條的過程重點寫,通過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習作變得很生動。
(3)寫出了自己的收獲,表達出了自己的高興的心情。
3.總結:是啊,借助提綱來寫,寫清楚了內容,通過描寫動作與心情的變化,又豐富了習作的內容,這樣習作才能越寫越好!
設計意圖:結合例文,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習作是否達到了本次習作的要求。這樣的評價與發現,就是習得作文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同時,例文也給學生的習作起到了很棒的示范作用。
四、小試牛刀,修改成文
1.學生自己寫習作,關注本次習作的要求。
2.寫完后讀一讀,看看是否通順,重點部分是不是寫具體了。再改一改,然后把自己修改滿意的習作在小組內交流,征求別人的意見。
3.引導學生組內推薦優秀的習作,并說明理由。
4.引導學生再次修改。
5.謄寫習作。
六年級語文教案6
一、教案背景
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互聯網搜索技術的引入,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課題
課題: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8課《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材分析: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是描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特點及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并能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四、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五、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小組合作、互聯網搜索等學習方法相結合。
六、教學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及網絡環境;
2、教學資源:課前布臵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獲取關于民居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
六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12個生字;聯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帶出的新詞語。
2、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了解文中角色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激發情趣:在鳥類中,麻雀是一種很常見的數量很多的小鳥,它們沒有漂亮的外表,沒有好聽的歌聲,甚至不被人們關注,因為人們對它們太熟悉了。但今天我們學習的.《麻雀》一課中講述的這個故事卻是我們不曾見過的,更是令人感動的。
2、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入情境。
二、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音。
2、和同桌互相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識記生字的字形,口頭擴詞、擴句了解字義。
3、聯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帶出來的新詞。
4、檢查、反饋學生的自學效果。
(1)、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認讀,集體正音。
(2)、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絨”、“博”。
(3)、理解由生字帶出的新詞語。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三、默讀質疑,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把不好懂的詞語、句子記下來。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根據課后第2題自學。
(1)、根據題中的三個內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了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
(2)、初步想想,課文中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動。
3、全班討論交流自學后的結果。
四、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感情朗讀課文。
附:板書 13、麻雀
梧桐 絨毛 掩護 嘶啞 搏斗 龐大 危險
六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1、知識教學點: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社會現實。
⑵小說三要素的復習。
⑶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訓練點: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⑵朗讀、品味關鍵詞句,理解小說的主題。
3、德育滲透點:了解舊中國農民生活悲慘、農村日趨破產的根源,使學生懂得只有國家強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覺地為祖國的騰飛而讀書。
4、美育滲透點:透過作者在文中描繪的理想中的故鄉的美好圖景,教育學生為建設美好生活而勤奮讀書。
【學法引導】
學生要能很好地讀懂本文的思想內容,需要對課文所寫人、事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學習課文時,一方面結合作者的描寫,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變化對比著寫的意圖,從而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對有豐富內涵的語句,應多誦讀、多品味,以求有所領悟。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⑴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點。
⑵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
2、難點: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
3、疑點:作者對孔乙己和楊二嫂的態度相同嗎?
4、解決辦法:課堂上的朗讀與分析精彩片斷為主要手段解決“重點”“難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領會,“疑點”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點撥、拓展完成。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查找有關背景資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的現實及根源。
2、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3、討論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
⑶作者對文中人物所持的態度。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濟發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民、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視。《故鄉》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
三、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⑴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⑵學生討論后,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的深切,返鄉的激動。
⑵漸近故鄉時,“我”見到的故鄉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⑶ 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⑷見到故鄉冬景圖后,“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啊!……好得多了。”
⑸怎樣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實與記憶中的故鄉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故鄉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 “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文章第31節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故鄉了。”記憶中的故鄉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艷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
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征。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⑶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么樣的農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⑷ 小結:故鄉到底“美麗”在哪里?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里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伙伴。總之,美在兒時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本節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實故鄉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故鄉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現實。
五、布置作業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板書設計】
故鄉
魯迅
回故鄉:故鄉冬景圖:蕭索、荒寂心情:悲涼
到家與在故鄉:與少年閏土的友誼農村破產
楊二嫂的變化農民生活痛苦
中年閏土的變化。
離故鄉:對舊社會不滿,寄希望于未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閨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⑴二十年前后故鄉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⑵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⑴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士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①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于”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凄涼——自卑自賤一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②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③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④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⑵ 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⑴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⑵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楊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
4、見到故鄉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后,“我”產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故鄉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板書設計】
閏土:{少年:健康、活潑、多知、熱情
中年:衰老、遲鈍、麻木對比農村日益破產
楊二嫂:今:放肆、潑悍、自私對比農民日益貧困
昔:安分守己
六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設想:九義第十一冊教材《窮人》一課,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小說。作品記敘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寧可吃苦受累,也要收養鄰居西蒙家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在沙皇統治下的勞動人民,雖然生活極其貧窮,卻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
文章按事情的先后順序敘述,先寫漁夫的妻子桑娜在海上起著風暴的一個晚上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再寫桑娜探望生病的女鄰居西蒙,發現西蒙死了,主動把兩個孤兒抱回家;最后寫漁夫在海里九死一生,平安回到了家,得知西蒙的死訊,也同樣做出了收養兩個孤兒的決定。小說的內容并不復雜,故事情節的展開也略顯平鋪直敘,但讀后卻很能打動人心,究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深刻而獨到的環境描寫,細膩而生動的心理描寫,惟妙惟肖的人物語言、神態描寫。這些地方看似尋常,卻很值得推敲琢磨。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感悟這幾處描寫,正是教師上好這篇課文,學生學好這篇課文的關鍵所在。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3、細讀課文,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生活的窮困和悲慘。
過程與方法
1、介紹作者極其時代背景,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2、初讀課文,樹立結構,疏通字詞。
3、抓住描寫環境、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桑娜和他丈夫善良、淳樸的美好品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
拓展與延伸
續寫《窮人》,培養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難點
1、抓住重點語句感受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
2、學習文章通過環境描寫、語言和心理描寫來展現人物品質、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突破
通過品讀文中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和人物語言的句子,揣摩、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質,并學習作者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作者的相關信息,重點字句的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初步了解沙皇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整體感知
1、師:著名的美國作家海明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貧窮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窮人”,看看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如他們的物質世界一樣“窮”。通過預習你們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他的了解。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介紹作者的生平。
2、這位文學巨匠會給我講述一個有關窮人的什么故事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窮人》這則故事中去。
(播放課文影片。)
3、 師:看了這個故事誰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誰?圍繞主要人物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發言,教師做小結。
4、師:根據你們剛才對這件事情的了解,想一想:你認為故事里面這兩個主要人物是勤勞善良還是懶惰愚蠢?是做事魯莽沖動還是小心謹慎?是自私自利還是助人為樂?或者你還有什么認為?認為他們是什么樣的人?請你們認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一邊想,畫出最能體現他們是哪種人的語句。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給予引導。
二、交流語句(第一段),感受貧窮
1、師:課文的題目是“窮人”,但是整篇文章中,并 沒有出現窮字。他們的窮從哪里表現出來?請大家讀讀前兩段,畫一畫。
學生細讀課文,勾畫相關語句。
2、全班交流: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文中人過著窮苦的生活。
引導學生由相關語句發表看法,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重點指導下列語句:
(1)“漁夫的妻子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
(2)“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
(3)“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
(4)“桑娜沉思: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捕漁,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兒,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帆破了可以去買新的,可是他們沒有,而是縫補;天氣惡劣不適合出海,即便有可能葬身大海,漁夫卻還是出海打漁了;他們沒日沒夜的干活,卻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從來沒有鞋穿。這是多么貧窮的生活。)
3、師:他們為什么會如此貧窮?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背景資料,大致了解沙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況。
4、師:桑娜家里是怎樣的?你覺得他們愛這個貧窮的家嗎?你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讀總結的這些語句。
5、學生自由朗讀前兩段。
三、分析第二段,體會桑娜崇高的品質
1、師:在寒風呼嘯、海浪翻滾的夜晚,桑娜的丈夫出海打漁直到深夜還沒有回來。桑娜在家中心驚肉跳,不住的祈禱,最后她終于呆不住了,于是走出門去。她去做什么?發生了什么事?請大家仔細讀讀課文第二段,勾畫句子,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桑娜的哪些特點。
學生自讀課文,勾畫語句,體會人物形象。教師重點指導下列語句:
(1)“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這樣做”是指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把他們扶養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 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面對西蒙的悲慘遭遇,桑娜本能地把兩個孤兒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兒后,面對自己的五個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緊張、擔憂,她不知道丈夫會說什么,覺得自己這樣做給丈夫增加了負擔,覺得對不起他;她擔心丈夫突然回來,不知道怎么告訴丈夫自己把孤兒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寧可讓丈夫揍一頓,也要收養孤兒。課文真實地展現了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激起讀者對桑娜今后命運的關心。
補充: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2、師:表示人物內心活動的內容時斷時續。桑那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對家庭現實,內心充滿了矛盾。她的思緒既不連貫,也沒有了條理。她想到了丈夫撫養自己5個孩子的.艱辛,現在又多了2個孩子,這不是雪上加霜嗎?這是哪幾句?
生:(她忐忑不安的想:他會說我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師:可能是有什么聲響使桑那以為丈夫回來了,然后又判斷出不是丈夫回來了的語句是?
生:(是他來啦?不,還沒來!…、、)
師:還有自己對自己的責怪的省略:明明知道丈夫養活5個孩子夠苦的了,為什么還要抱他們回來呢?今后的日子怎么過啊?
生(……)
師:接著她猜測丈夫會打她,但是她一點也不后悔,心理反倒安定下來的省略是哪幾句?
生:(誰讓我這么做了?既然已經抱回來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點皮肉不算什么,只要這2個孩子有了著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師小結:由矛盾到平靜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對表現桑那的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表現出了她對西蒙一家的關心和她善良的品質
3、師:說到省略號課文中還有幾處,請勾下來體會體會。
生:1“古老的鐘嘶啞地敲響了10下,11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
這里的省略號表示略去古鐘敲打的次數,表明丈夫在大風暴的天氣出海打魚,深夜未歸,為了著丈夫的安全,桑那內心十分焦急。襯托出了她等待丈夫焦急的心情。
生:“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了……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表示對打魚時不幸遭遇的情景的省略。他剛從海上驚險回憶中回過神來,注意力就轉移到了旗子身上。
生:“桑那臉色發白,說:‘我嘛……縫縫補補……’”
省略號表示結巴,欲言又止,桑那聽了丈夫的問話,非常緊張,原想說出抱回孩子的事,但是又顧慮重重,所以說話吞吞吐吐,在緊急中用“縫縫補補”敷衍過去。
4、師:小結: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的同時,標點符號也是不可忽視的。怎樣才能讀好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寫和她與漁夫的對話?
(出示課件:描寫桑娜忐忑不安心情的部分,讀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語調。她“想”的部分中有四個帶問號的句子,要讀升調,句末向上揚;有三個帶嘆號的短句,要讀降調,句末向下降;有五個省略號,表示桑娜思緒的斷斷續續,讀時中間應稍有間歇。其次要注意重音,如“夠”、“受”、“揍”“活該”“也好”等都要讀得稍重,加以強調。)
5、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二段。
四、分析漁夫的言語和心理,感受其高尚的品質
1、師: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桑娜毅然將兩個孩子抱回了家中,她是多么的善良啊。而她的丈夫捕漁回來面對妻子的舉動,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學生朗讀第三段,勾畫出體現漁夫品質的語句。教師重點指導下列語句:
(1):“得把他們抱回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從這句話中看出,漁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充分體現了漁夫的美好心靈。
(2)“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漁夫不僅同意把孩子抱來,而且催促桑那把孩子抱回來,怕孩子醒來看到母親死去的慘象。漁夫完全為著孩子著想,至于自己生活負擔如何,完全沒有考慮,看漁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3)“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回到現實中一想,我們的日子的確很苦,如今又添了2個孩子,真是雪上加霜,日子真難熬啊。從“熬”字可以看出,漁夫過著苦日子,但是很堅強,想帶了7個孩子戰勝困難,度過難關。足以說明漁夫和桑那一樣有關心他人的美好心靈。
(4)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么啦?不愿意嗎?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文章的懸念終于消除,讀者懸著的心也終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動、興奮和快慰中。這“一動不動”的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靜又不平靜的效果,讀來給人以回味的余地,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2、師:在抱回孩子的這這件事上,桑那和漁夫事先商量了嗎?沒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叫什么?(不謀而合)說明了窮人和窮人的心是相通的。是的,撫養這2個孩子成人是不簡單的,這中間要要消耗他多少精力、體力乃至生命,為了幫助別人,他和桑那寧愿自己受苦受累,桑那和漁夫多么善良啊。
3、小組學生合作,分角色練習朗讀第三段,體會人物內心。
五、小結,拓展與延伸。
1、師:課題是“窮人”,可文中沒有一個“窮”字,但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窮人的貧窮與艱辛;同樣全文沒有一句贊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的文學功底,現在就讓我們也拿起手中的筆,在課文的插圖旁針對勤勞善良的漁夫和桑娜,也可以針對這幾個可憐的孩子,還可以針對帶著未了心愿而慘死的西蒙,更可以針對列夫、托爾斯泰寫上一句你最想說的話。
學生自由發言。
2、師:同學們的句句肺腑之言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可是,桑娜一家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以后,他們的日子該怎樣過呢?相信大家對此都非常的擔憂。請同學們打開想象的翅膀,課下續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后。”
六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運用樹狀結構圖梳理文章脈絡,初步領悟文章表達特色,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2、運用提要式的閱讀策略,通過品讀重點詞名、感情朗讀等語言實踐活動,體會黃山松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觀察細致、抓住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感受作者對黃山松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運用提要式閱讀策略了解黃山松的三個特色,感受黃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對黃山松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用“提要式”閱讀方法提煉關鍵詞,體會黃山松的特點。
教學準備:
教科書、學習卡片(一)(二)、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背景課件)
1、激情導入。(播放視頻)
2、黃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勝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黃山,去領略黃山奇松的風光。
3、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課題,齊讀。
二、自由讀文,初步感知。
1、介紹作者豐子愷。
2、交流課前預習的有關黃山松的資料。
3、學生自讀課文,達到文通字順。
關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讀音,體會“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測、娉娉婷婷”的意思。學生提出讀不準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詞語,師生交流解答,掃清文章的障礙。
三、發現文章結構特點,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分別寫了黃山松的哪三個特色,發現文章結構上的特點。(總——分)
2、在書中畫出寫黃山松的三個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發現?(中心句)
3、給三個自然段分別加個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梳理結構。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課時
一、板塊解讀,回顧導入。
1、由板塊主題“名山奇景”切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塊中的一篇文章,黃山便是名山,而黃山松以奇聞名于世,與黃山的怪石、云海、溫泉被譽為黃山“四絕”,堪稱是奇景。加之這篇文章的作者豐子愷先生,是我國的作家,黃山松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選入名山奇景的板塊中,教材編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樹狀結構圖,回顧梳理課文內容。(板書,構建結構樹)
小結: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的脈絡也清晰的顯現出來,以黃山松的三個特點為綱,這一系列內容都蘊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獨具匠心。
二、指導運用提要式閱讀策略,學習黃山松的第一個特色。
1、巧妙引導,明確任務。
這篇文章篇幅比較長,長文如何品讀,豐子愷先生又是怎樣把黃山松的三個特點形象而又傳神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呢?這是我們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看看在研讀的過程中能否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幫助我們高效、準確地把握出作者都寫了什么,又是怎樣寫的?首先,我們來關注第一個特色。
2、自主學習,提煉方法
(1)出示學習指南一:
學習指南一
1.默讀描寫黃山松第一個特色的相關段落。(建議2分鐘)
2.完成學習卡片(一)。(建議5分鐘)
3.小組內交流學習卡片。(建議5分鐘)
4.全班交流。(預計13分鐘)
(2)學生進行了自主性學習,教師巡視,進行個別化指導。
(3)小組交流學習卡片的內容,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進行課堂觀察。
(4)全班交流,學生匯報。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蒼翠、堅勁、窈窕、郁郁蒼蒼、娉娉婷婷等詞語,體會黃山松長勢蔥郁的特點;結合“不可思議”一詞,體會黃山松生命力的'頑強。并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黃山松頑強的精神品格。(相機引入圖片、視頻資源,進一步感受黃山松的頑強的特點。)
指導學生提煉關鍵詞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學習卡片匯報;
②追問提煉關鍵詞的想法;
③透過這個詞語體會到黃山松的特點;
④比較研究提煉哪些詞最恰當;
⑤教師支援的引入等。
3、總結方法,體會提要式閱讀的方法及作用。
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先找出描寫黃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煉出最能突顯其特色的關鍵詞,并抓住這些詞語細細的品味,體會文字背后展現的黃山松的精神品質,從而感悟到作者對黃山松的贊美與喜愛之情。這就是提要式的閱讀方法。提要式閱讀不僅讓我們清楚的了解作者寫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脈絡也會一目了然。
三、嘗試運用提要式的閱讀策略,自由選擇學習另外兩個特色之一。
1、出示學習指南二:
學習指南二
1.默讀你最感興趣的那個特色的相關段落。(建議2分鐘)
2.運用提要式閱讀方法,小組共同完成學習卡片(二)。(建議3分鐘)
3.全班圍繞卡片內容進行交流。(建議5分鐘)
2、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學習最感興趣的一個特色。
3、完成學習卡片(二)。
4、全班做簡要地交流。
交流重點:在小組研讀的基礎上,能提煉出關鍵詞“左右平伸、挺秀堅韌、不肯面壁、一心傾向陽光”,并結合這些關鍵詞談對第二個特色的感悟:抓住關鍵關鍵詞“偎傍、鐵鑄一般、團結松、松”體會黃山松的第三個特色;并結合感悟與體會,總結提升出黃山松一心向陽和具有團結力的品格。(此環節重點考察學生是否會運用提要式方法進行閱讀,主要以學生匯報為主,教師做適當的占撥)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總結全課,深化主題。
同學們,這就是豐子愷的筆下的黃山松,頑強得不可思議的黃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議的黃山松,團結得不可思議的黃山松。松樹是堅韌的,人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這不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嗎?或許我們會從豐子愷先生簡單的文字中,讀出許多獨到的人生感悟來。
2、布置課外作業,拓展延伸。
推薦閱讀描寫黃山風光的
六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出現的新詞,抄寫描寫環境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及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3、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
4、練習續寫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
練習續寫課文。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資料、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解題
1、師:同學們,本文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是19世紀俄國偉大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奴。青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創作,他全部的創作時間達六十多年。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他的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窮人》,板書課題。課文為什么用“窮人”做題目?今天我們就要來了解一戶普通的窮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擱板:屋內固定在墻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顧惜:顧全愛惜。
抱怨:心中不滿,訴說別人不對。
傾聽:細心地聽。
寧靜:(環境、心情)平靜。
沉思:靜靜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膚黑而黃。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錯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讀zuò,不讀zuō。
喃喃:擬聲詞,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的聲音。
張羅:本課是“料理”的意思。讀作zhāng luo。
憂慮:憂愁、擔心。
3、默讀課文,完成練習。
第一步:學生思考:
(1)本文寫的窮人指誰?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覺這些窮人怎樣?你還讀懂了什么?
(3)按照以下提示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寒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抱回兩孤兒,忐忑不安地繼續等待→漁夫回家,主動提出收養孤兒)
第二步:檢查自學情況
(1)本文寫的窮人指誰?(板書:桑娜漁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覺這些窮人怎樣?(很善良)(板書:善良)你們還讀懂了什么?(師隨機板書)
(3)把課文分成三部分,你是怎樣分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11自然段,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感悟“窮”
1、教師導語:這篇課文課題是“窮人”,課文中寫了哪些窮人?(桑娜漁夫西蒙)但文中未出現一個“窮”字,字里行間卻處處看出“窮”意。現在,請大家快速再讀讀課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窮”。
2、學生自學課文,探究窮人“窮”在哪里。同學們讀課文,完成填空練習。
課件出示:
(1)桑娜和漁夫從早到晚的干活,還只能___________;孩子們沒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魚。
(2)西蒙的兩個孩子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寡婦的日子___________!
(3)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___________垂下來。
(4)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___________蓋在他們的身上,還用___________包住他們的小腳。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小組交流,暢談對“窮”的理解。
5、指名反饋,多角度感受窮人的“窮”。
(1)從屋內的擺設看出“窮”。
“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
“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
(2)從孩子的吃、穿看出“窮”。
“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
“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
(3)從桑娜和漁夫的忙碌看出“窮”。
“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
“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么打魚!還好,總算活著回來啦。’”
5、教師小結、過渡:漁夫每天早出晚歸地捕魚,即使是在風暴襲擊的惡劣天氣里,仍冒著寒冷與危險出海;而桑娜也從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們這般勤勞,也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魚,足可見他們是多么窮苦,簡直是在煎熬中度過。而鄰居西蒙窮得沒錢看病,只能死去,這窮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過窮是很窮,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卻充滿溫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
(1)“溫暖”是指爐火未熄滅,與外面的寒風呼嘯形成對比。
(2)“舒適”是指地面干凈,食具閃亮,孩子安睡,與丈夫在狂風大浪中打魚形成對比。
(3)通過對比,體會桑娜的勤勞能干,也體會漁夫一家的生活雖艱辛,卻也很溫馨。
7、教師小結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寫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深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
這一部分的描寫交待了三個要點:
一是故事發生的環境——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窮困的家庭環境;
二是介紹了人物——勤勞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
三是漁夫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魚,與風浪搏斗。
這三點使讀者看到了窮人漁夫一家的生活現狀,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同時與后面故事的發展,與人物的精神、品質都有著緊密的聯系。
四、課堂小結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這么窮,而且自己已經有了五個孩子,為什么還要主動收養西蒙的孩子呢?下節課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描述,走進桑娜和漁夫的內心地界,去感受他們那高尚而美好的心靈。
五、作業設計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思考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談話,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知道了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漁夫和妻子桑娜一家有五個小孩,但是他們卻不顧自家的貧窮,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所以現在他們要撫養七個孩子。
2、這節課我們再次走近桑娜,傾聽她的心聲。
二、走進心理,體會品質
1、上節課我們對課文進行了分段,請同學們大聲地告訴老師第二大段是怎么劃分的,包括哪些自然段?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寫桑娜知道了鄰居西蒙死了,并且抱回了西蒙的兩個遺孤。
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輕聲讀3到11自然段,畫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
告訴老師“桑娜抱回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后,心里是——”
從課文中找出最能體現桑娜從鄰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詞語。(忐忑不安)
2、下面老師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9~11自然段,要能讀出桑娜忐忑不安的感覺。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3、如果按照先后順序,你覺得這四句應該是——
(學生交流)
出示:
①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②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③這是鬧著玩的嗎?④他會說什么呢?⑤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指名讀。
思考:為什么課文不按這樣的順序來寫呢?
4、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這時的桑娜頭緒萬千、思緒混亂。
5、再讀9—11自然段。你又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動,驚,沉思)
桑娜心里慌張、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讀出忐忑不安的感情來嗎?(指名讀)
讀了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讓我們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動,繼而緊張、擔憂甚至責備自己,最后堅定的復雜心理。說明桑娜心中已堅定了要把孩子抱過來,但堅定中又有那么多忐忑不安。
由于桑娜家庭的貧窮,由于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所以才會有如此復雜的心理活動。雖然桑娜的內心活動十分復雜,但是收養孤兒的決心沒有動搖。
這層中,連續用了五個省略號,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斷斷續續和思考內容的變換,桑娜心理十分復雜與矛盾。有的省略號還有更豐富的內容,如第一個省略號“……是他來啦?”省略了桑娜聽到門口有什么響動,于是想到“……是他來啦”。第二個省略號則省略了她往門口看了看這個動作,然后得出結論:“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原來是那樣焦急地盼望丈夫歸來,現在又擔心他回來發現兩個孩子后會不同意收留,這第三、四個省略號表現出桑娜此時矛盾的心理。
下面請同學們圍繞省略號進行合理想象,你們覺得她還會想些什么呢?她還有什么顧慮?
(學生圍繞省略號進行合理想象,體會桑娜善良的好品質: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為了幫助兩個無辜的孩子,她寧可自己受苦受累)
下面,老師跟大家一起合作朗讀9—11自然段,
師生合作讀。
8、你們讀得真不錯,想讀得更好些嗎?這是桑娜對自己說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讀得這么響呢?
(男生女生合作讀)
9、我們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看看桑娜為什么認為“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你從課文的第幾自然段中具體讀懂了“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
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從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發出聲音讀)
——桑娜一家生活貧困:
“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都已經是深夜了,還沒有回來,為了養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險。
“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邊等丈夫一邊織補破帆。
就是這樣辛勤勞動,“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
家境艱難,這種貧苦的生活是靠著桑娜勤勞能干和漁夫冒著生命危險來維持的。
教師這時可以追問:窮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樣呢?從中你能看出桑娜是個怎樣的人?引讀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溫暖而舒適”的,“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
家境雖然貧寒,但桑娜卻把它收拾得干凈利落,“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
可見桑娜是個勤勞能干的家庭主婦。
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們受得了,為什么還抱來兩個?你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讀懂“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第3到8自然段),讀一讀,找出原因。
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堅定。
口頭句式訓練:聯系課文補充句子。
如果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
如果不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
寧可 ,也要 。
交流:如果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
(意味著他們拯救了兩條孤兒的性命)
師:如果不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
(桑娜家里還能勉強度日,西蒙的兩個孩子將會凍死)
(桑娜和西蒙一樣都是母親,看到孩子要死掉,會心痛。那樣活著的桑娜會心理不安)
師:這邊是愛,是對五個孩子和丈夫的愛,那邊也是愛,是對兩個孤兒的愛。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成人。寧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養下來。寧可自己的日子過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養下來)
師:但最后可能桑娜連想都沒有想,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幫助的習慣,一個做母親的責任——師:這是一種母愛。這源自一種善良、母愛、良心)
(板書:善良)
下面我請一個同學來談談桑娜是個什么樣的人?
——充滿愛心、樂于助人、勤勞善良
三、感受丈夫的態度
1、孩子是抱過來了,可怎么對丈夫說呢?丈夫又會怎么說呢?
自由讀12—27自然段,感悟,在書上圈圈畫畫寫寫。
2、交流:桑娜的丈夫做出收養的決定也是很難的,從什么地方可以體現呢?
A、出示: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后腦勺說,“嗯,你看怎么辦?得把他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問:(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給“熬”換個詞嗎?(挨、忍、渡)你從“熬”中讀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態度的決斷)將來會更苦,他想到了嗎?
但他寧可以后自己苦點,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辛勞。
B、做這個決定難啊,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嚴肅、憂慮;搔搔后腦勺。嗯,你看怎么辦?)
“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說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后腦勺”說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說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恩,你看怎么辦?”這是漁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見。“得把他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這是漁夫做出的初步決定。但最終做出了決定。這段話細致地描寫了漁夫做出決定前后思考的過程,說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著一顆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C、是呀,漁夫做出決定心里想到了很多,這就是漁夫的心里想法。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教師引讀,學生跟讀丈夫的話)
朗讀指導:
①“嗯”“哦”的讀音和意思。
(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很嚴肅;商量的語氣)(關注這件事;安慰桑娜)
②從他“皺起眉”“嚴肅”“憂慮”充滿了同情,態度非常認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語氣要加重。
4、小結:這段話雖不長,但寫出了漁夫的心理變化,撫養孩子成人這不是簡單的接濟、施舍,這是多么艱難而漫長的路啊。這期間,要消耗他多少精力、體力乃至生命。為了幫助別人,他寧愿犧牲這一切,從這里我們看出了漁夫的善良。同時他也非常地勤勞。
四、體會“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達理,桑娜心情會怎樣?體會一下說說……
這些話桑娜說出來沒有?
2、對呀,千言萬語就凝縮成一句話,一個動作——“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我們來讀這一句:“你瞧,他們在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釋重負)心里的石頭落地了。
3、在抱回孩子這件事上,桑娜和漁夫事先沒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鄰居的孩子非抱來不可。這叫什么?(不謀而合,心心相印)
也說明窮人和窮人的心是相通的。
五、情感升華本文的題目叫做《窮人》,課文中沒有出現一個“窮”字,但是全文“窮”意濃濃,那現在老師把這個“窮”字擦去,那你們將給課文取什么題目?
——好人、善人
是的,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六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順序。
2、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語句,體會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內涵,學會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境快樂、健康地生活,同時學會關愛,學會自強。
重點難點:
在讀悟中,抓住以小樹為線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領悟人物的精神實質。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身殘志堅,又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呢?學生交流資料
師出示相關人物圖片,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殘疾朋友非常堅強、樂觀他們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樣一個故事。(板書課題《成全一棵樹》)
誰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學生作答,教師總結)
2、看到題目,你想了解哪些內容?(誰成全了一棵樹?那是一棵怎么樣的樹?為什么要成全這棵樹?成全樹的人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來解答疑問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初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課文)(指出容易讀錯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g怔住綽chuò綽號)
2、課件出示再讀課文,掌握主要內容。
(1)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樹僅僅指樹嗎?誰成全誰?這棵樹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還是母親。并說明理由。
3、交流預設
(1)本文講的是一位母親在春天里將幾棵樹苗栽在門前,她那有腿殘疾的小兒子請求母親種下了一棵被丟棄、快枯萎的小樹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樹苗茁壯成長,母親也改變了想法,將兒子送到了學校。小樹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標題語意雙關,一棵樹不僅僅指樹,還指那個殘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樹(明線)母親成全孩子(暗線)。一棵“本來已經失去了資格的”“又瘦又小,甚至還有一些枯萎”的小樹苗,在孩子的驚心照料下,茁壯成長,“比別的樹更青春,更挺拔。”一個“一出生就殘疾”的孩子,在母親的精心培養下,在母愛的`滋潤下,“成了一位的作家。”無論孩子還是母親,她們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樹!
(3)明確:理由充分即可,教師要引導到全文主旨上來。
三、細讀課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樹。
(1)a“那樹苗是她丟棄的,又細又小,甚至還有一些枯萎。”
b“孩子舉著樹苗,滿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悅極了……比母親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給他澆水”
讀了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孩子由小樹想到自己,自己就和這棵小樹一樣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憐讓這個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愛護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親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給它澆水”
c“孩子經常給小樹澆水。”
d“上了學??水塘和樹之間。”
f“那樹長得高,長得快??撿牛糞為他。”
他精心照料小樹的同時,也在悄悄的實現著自己的心愿。他是憑著自己堅強樂觀的心態在成全著自己。
2、母親成全孩子
(1)“這棵樹能長大嗎?母親的目光是復雜的……長成一棵大樹。”
(2)“這年冬天,母親做了一項龐大決定……讓這個孩子進私塾。”
為什么母親的目光是復雜的。又是什么促使母親作出了讓孩子上學這項重大決定的。
(學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就是這棵被丟棄的樹所牽動的母親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來就殘疾,她為孩子的前途擔憂,所以目光是復雜的。
而母親又從①孩子本人為種那棵樹挖了一個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著水桶認真澆樹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給那棵樹喂牛糞。看到了孩子那顆發奮圖強的心,她要給這個孩子機會,就像給那棵小樹機會一樣。他信托孩子會像小樹一樣剛強地生長,會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她相信小樹能長大,本人的兒子也會成長。
3、課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現,說明了什么?(學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殘疾體征,后幾次的描寫能則顯示她的性格特點:身殘志堅、快樂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不息。
4、課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顆樹?
一個孩子救活了一棵險些被丟棄的小樹苗,使之成長為一棵大樹。母愛讓一個可能處于社會邊緣的殘疾孩子,成長為一名成功人士。無論是孩子,照舊母親,他們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樹,成全一個生命。
5、感受著人物的情感,帶著本人的領會配樂朗讀全文
四、回顧課文,融情入心
從孩子、母親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閃光的品質?
簡要總結:男孩形象:堅強、樂觀、執著、有恒心、
母親形象:無私、偉大、公正
五、拓展
學了課文,你有哪樣啟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面對困境快樂、健康地生活,要學會關愛,學會自強。
課下的時候我們可以搜集一些身殘志堅的文章來讀一讀,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質。
板書設計:
9成全一棵樹
孩子成全一棵樹明線母親成全孩子一生暗線身殘志堅、快樂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不息。
六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好品質。
2、理解不懂的詞語。
3、通過補充省略的內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法】
〖情境教學法〗
1、以教師飽含情感的語言啟迪學生的心靈。
2、讓學生在心領神會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讀去表達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導入,放課件,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
1、交流對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學生養成課前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培養他們整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讓學生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說出是怎么概括出來的。
教師評價。
(這一步是為了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讓學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動的段落,并從中提出疑問。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提出這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桑娜和漁夫那么貧窮,為什么還要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其它問題讓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討論交流,自行解決。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合作興趣,樂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發想象
學生讀8~11自然段,劃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
1、指名讀劃的句子。
2、出示課件
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學生針對“桑娜覺得非這樣做不可”,談自己的觀點,并說出理由,從而體會出桑娜這個人善良的本性。讀這句話,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課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她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指名讀這段話,其他學生仔細觀察,看看這短話有什么特點。
再讀這段話,邊讀邊感受,此時此刻,桑娜的內心都有什么變化。[進行朗讀訓練——省略號的讀法]
讓學生想象補充五個省略號的內容和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桑娜極其復雜、矛盾的心理和她“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
(一是讓學生通過想象感受人物復雜的、矛盾的、變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點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三是體會列夫.托爾斯泰這位大作家、這位文學巨匠遣詞造句的高明之處。)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維
1、學生找出并劃出能體現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語句。
2、出示課件
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通過對“熬”進行換詞練習,對漁夫、桑娜和孩子們的將來進行想象,體會桑娜一家歲月的艱苦、生活的艱難,體會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優秀品質。
五、總結全文,升華中心
師生互動:教師進行課堂小結,同時讓學生想象窮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華,最后得出結論: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六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表示“借代”的修辭形式并積累詞義相同、表達相異的這類詞語。
2、讓學生認識由祈使句和感嘆句組成的句子的結構特點,體會感嘆號所表達出的強烈情感。
3、引導學生讀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讀書的重要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學習。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積累,引導學生大致理解經典古詩文名句,并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學生形成熱心幫助他人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留心觀察,運用在書本中學到的寫人方法,練習寫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
課前準備:搜集相關的典故
教學課時:5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一讀,理解下列每組詞語的意思。
1、讓學生講搜集到的“桃李滿天下“的典故。聽完故事后學生暢談感受。
2、讓學生結合剛剛聽過的故事,理解“桃李”與“學生”的關系。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后面幾組。
4、全班交流故事,交流感受,小結關系.。
5、你還知道哪些詞義相同、表達相異的這類詞語?(巾幗—女子、須眉—男子)
二、讀一讀,說說下列句子表達的感情。
1、自由讀句子
2、說說這兩組句子的特點?
3、出示意思相同的兩個句子:“你看一只小紙船能漂得又久又遠。”“你看,后花園有豐富的色彩。”
4、讓學生對比朗讀,體會書中的兩組句子表達的效果。
5、學生模仿著寫一兩句,教師相機加以引導。
三、讀一讀,記一記
1、自由讀古詩文名句。
2、指名讀古詩文名句。
3、指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4、練習背誦。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讀一讀
1、自由讀短文,思考讀書的作用是什么?自己是不是屬于會讀書的人?
2、把文中不懂的地方畫出來,小組交流。
3、鼓勵學生質疑,組織學生結合語言環境弄懂詞意,。
4、引導學生再讀,討論交流:短文主要內容是什么?你對題目的理解是怎樣的?
5、默讀思考: 讀了本文后受到什么啟發?談談自己讀書的收獲?
6、全班交流。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口語交際:我們給他出主意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促進學生形成熱心幫助他人的品質。
3、引導學生養成遇到困難積極想辦法的習慣。
教學過程:
1、了解口語交際的話題,板書:我們給他出主意。
2、明確口語交際的要求:
(1)在交流中要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要誠懇。
(2)表達的時候要吐詞清楚,語速、聲調要適當,注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板書:觀點明確、態度真誠、內容具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創設口語交際情境。
選用錄音、圖片或表演等途徑,創設問題情境:小帆想在寒假里參加田徑訓練隊,父母希望他回老家陪奶奶,他愛奶奶又不想錯過訓練的機會,他很矛盾。.
4、進入口語交際情境。
(1)學生自選交流伙伴組成兩人小組,在兩人間進行口語交際。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如何去建議他人,如何讓他人脫離困境還缺乏一定的技巧,因此教師在巡視中要及時地加以指導。
(2)邀請幾個小組到班上交流,指導評議。.
5、拓展延伸,小結激勵.
(1)說說自己面臨的實際矛盾。
(2)鼓勵同學們熱心出好主意,明晰地交流自己的觀點。
(3)師生評議,小結。
第四、五課時 習作:我眼中的同學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留心周圍的人,注意觀察,抓住人物個特點。
2、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教學重難點:學生能真實、生動、具體地抓住人物特點,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第四課時
一、啟發談話,確定對象。
1、同學們,在你們五年多的校園生活中,與同學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同學情誼,不妨用的筆寫寫你眼中的同學。
2、想想:在這么多同學中,我最想寫的是誰呢?是什么原因讓我最先想到他(她)?
3、分四人小組互議,相互啟發,確定習作對象。
二、讀中學寫,領悟要點。
1、啟發學生從學過的寫人的課文中領悟寫法。
同學們學過的課文中,有不少是描寫人物的,想一想:在這些課文中,哪些人物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2、引導學生從讀過的優秀習作中領悟寫法。
引導學生回憶:同學們在課外讀了許多有關介紹人物的優秀習作,想一想:哪些習作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3、指導學生從習作“病例”中領悟寫法。
出示一篇典型的“病例”,然后組織學生討論:
(1)啟發談話:最近老師收到一篇介紹人物的習作,老師看了不夠滿意。現在請你們當小老師,給這位同學的習作提出修改意見。
(2)出示“病例”。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分小組互議,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篇習作所介紹的人物為什么給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3)引導學生歸納寫法。教師先組織學生討論:從學過的課文和讀過的優秀習作,以及從剛才討論修改的“病例”中,你認為要介紹一個人物,必須注意哪幾方面呢?
三、分組討論,交流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
四、教師揭示寫人文章的一般規律:
第一,要抓住具體的事寫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質”,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質”,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質”。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拉反映人物的特點。
第五課時
一、構思起草,修改完善。
1、我們開展一次競賽看誰寫得既快又好。在起 草前先構思一下。
2、學生獨立構思起草,教師巡視,并對習作有困難的學生作個別輔導。
3、指導修改,完善習作。
(1)美玉是琢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自己的習作初稿寫好以后,通過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錦上添花。
(2)學生自改習作。先進行錯別字和病句的常規修改。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是否通過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特點”這一要求進行重點修改。
(3)同桌或分小組相互傳閱習作,與對方商討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據對方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再次修改。
(4)課堂交流。指導交流時,教師可要求按“原來怎么寫的──現在怎么修改的──為什么要這樣修改”的順序說出自己修改的過程和理由。
二、交流評價,賞識激勵。
1、當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陽光下一照,就會看到點點金光。同樣,各人的作文都有閃光之處,哪怕是寫得不夠理想的作文,也有一兩句優美的句子或幾個閃光的詞語。
2、請你將自己習作中的成功之處讀給同桌或小組里的同學聽聽,和他們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快樂。如果你認為自己全文都寫得好,就讀全文;如果你覺得只有某一片段寫得精彩,就讀這個片斷。
3、創造發表條件,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1)將優秀習作或修改后有明顯進步的習作張貼在教室里。
(2)將班級中的優秀習作推薦給少兒報刊發表。
六年級語文教案15
教學目的
要求1、認讀11個生字。
2、了解南沙守礁官兵的艱苦生活,體會他們艱苦奮斗、熱愛生活、無私奉獻的精神。
3、體會側面描寫對人物品質的襯托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南沙守礁官兵的艱苦生活,體會他們艱苦奮斗、熱愛生活、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用具
學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介紹南沙群島的有關知識。
二、由原題《生命禁區的太陽花》做引導
1、什么是生命的禁區?文中指哪兒為生命的禁區?為什么稱這里為生命的禁區?你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找出來讀一讀。
2、太陽花在北方稱為什么?誰能簡單介紹一下這種花?(指名簡單介紹)
3、為什么南沙戰士回把這種不起眼的太陽花定為南沙礁花?(堅忍不拔、無所畏懼)
三、細讀課文,品味文章內涵。
1、在這生命的禁區,為了祖國的領土的完整,我們的守礁官兵數星、望月、聽濤、思鄉。即使再艱苦他們沒有忘記祖國人民的重托。文中戰士們的哪些生活片段讓你深受感動,找出這些生活片段,說說你為什么感動?(可以在文中作批注。)
匯報A、缺淡水: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匯報。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難,戰士干活不穿軍裝,怕洗衣費水。體會側面描寫的好處。
(3)洗澡難
戰士們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練習朗讀,體現戰士們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體會南沙桑拿給戰士們帶來的困難,重點體會“烤箱”這一詞語。
何正會的遺體。重點體會“長癬、發炎、惟一”等詞語。
(4)自己蓄水
B、缺蔬菜
出示句子,練習朗讀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
C、生活單調
訓練、放哨、巡邏、偵察,數星、望月、聽濤、思鄉,體會到什么?
2、在南海,淡水就是生命。有了水,荒島才能變綠;有了水,官兵才能生活。為此,官兵們千方百計地節水,想方設法的儲水。但是他們對祖國的親人卻是無比的慷慨。
從文中的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戰士們對祖國親人的慷慨?在文中找一找,說一說你的感受。
(給病人治病、幫助修整漁船、送300千克的水)
這300千克的水意味著什么?這其中包蘊著什么?
3、祖國人民也一直關心著南沙守礁戰士,一個6歲的小女孩知道南沙缺水,寄給了南沙守礁部隊一幅畫,這位共和國未來的.接班人,用她那充滿稚氣的畫袒露著自己的心聲:——齊讀14自然段
小女孩想表達什么樣的心聲?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4、每當看這幅畫時,心中的情感總如大海的波濤,他在給小女孩的回信中寫到:齊讀(謝謝——幸福)
這幾句表達了守礁戰士怎樣的心聲?(談感受)復備課
四、擴展練習:
1、如果你是南沙的一名守礁戰士,你想對祖國的人民說些什么?
2、如果你想給南沙的戰士寫一封信,你最想說什么?
3、如果你是一位即將登上南沙的一名守礁新戰士,你又想說些什么?
4、如果……
【六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a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8-26
六年級語文的教案08-25
語文六年級教案01-07
六年級語文《窮人》教案06-25
六年級語文《青花》教案11-26
六年級語文《匆匆》教案01-07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06-16
六年級語文上教案08-25
六年級語文窮人教案08-20
語文六年級教案范本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