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教案優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說教案優秀1
課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_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_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_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導學流程:
一、了解感知
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注音:
愚()句讀()諛()經傳()
郯()萇()聃()蟠()巫()
2.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老師的職能是什么?
②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結論?
二、深入學習
1、找通假字,并解釋。
(1)傳道受業解惑
(2)或不焉,或師焉
2.一詞多義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郯子之徒
③吾從而師之
④句讀之不知
⑤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歟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
③吾師道也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于:
①恥學于師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⑤不拘于時
道:
①聞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會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古:
今:今:
⒊吾從而師之
⒋吾從而師之
古:古:
今:今:
⒌小學而大遺
⒍今之眾人
古:古:
今:今:
4、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則恥師焉:
7.小學而大遺:
8.不恥相師
10.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恥學于師。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師不必賢于弟子。
5)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時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遷移運用
1、讀與論師道有關的文章。
2、古今中國文化尊師名言:
(1)經師易遇,人師難遇。-----司馬光
(2)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4)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5)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6)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7)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
(8)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9)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
(10)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反思
《師說》上完了,可是并沒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確而有深度的思維,也并沒用挽救我的課堂。經過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備好課和上好課之間有長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充滿著探索的艱辛與思考的苦楚。
在備這篇課文時,我有了活躍的思維字課文的處理上我打破了順流而下的順序,我從當時的社會的風尚談起,然后再去發現作者立論的勇氣與智慧。這樣的處理,我想學生更能夠理解文本的實在內容,更能夠解讀文本的價值。只是在處理文本時,我忘記了應該把難點放在哪個問題上,而課堂之上,我是否引領學生去理解這個難點?這個是我收獲到卻又常常忘記的備課要點。
另外,文與言,要應該怎樣處理?言經常阻礙了學生對文德理解。在沒有掃除障礙的時候,文的理解就變得仰視,變得像水中月鏡中花。當然,如果時間充足,那么我想兩者的關系會更好處理一些。我的遺憾在于,這篇課文,我的理解可以說比較到位了,也比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識讀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我的學生對與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沒有較充分的熟識過程,雖然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從師之事,與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連接,但是,在連接之外,由于語言表述的陌生學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餓是學生該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師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有老師是從狹義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實文章真正的要義在于重塑學習風氣,提倡人人應該謙虛地相互學習,從根本上糾正當時對謙虛求學的錯誤看法。但是,語言的難度讓學生沒有理解到這個通俗的確永遠具備真理性的話題,理解上的差距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沒有抓到學生這個理解的差距,在學生生硬理解的基礎之上把學生引到韓愈所體現出來的魅力、勇氣與智慧,又把學習提拔到對人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來,這樣就脫離了文本。就算沒有脫離文本,首先就脫離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沒有真正地從他們具備的基礎出發。這是我課堂的失敗,也是課堂效果沒有我預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來,我們面對文本應該靈活處理。淺顯的學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處理,但是難度較深的文言,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教學的過程有點揠苗助長的意味。上好課,真是不容易,很多問題并不能預見,總是在課上完了之后,才會發現自己的失敗。我們的失敗也常常在慣性的錯誤。因此,我們懂得之后,還要記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識的總結課上,我的總結很潦草。我只是讓學生順著課文總結,在泛泛的尋找與總結中,我們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識點,真正的總結應該是在學生的基礎上提高概括性,能夠把知識前后聯通,實現知識的遷移。
師說教案優秀2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三)解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指導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作“從師”講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②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作助詞,有四種情況: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作代詞,有四種情況: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五)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1.結構特點1.分析第1段:①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②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師說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師說優秀教案03-19
《師說》教案優秀02-01
師說優秀教案12-25
師說優秀教案反思04-11
《師說》優秀教案設計04-11
《師說》優秀教案設計08-26
《師說》教案07-30
師說的教案01-31
《師說》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