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圖版七年級歷史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圖版七年級歷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圖版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中圖版七年級歷史教案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的新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進行信息加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并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課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說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采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說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采用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么?這樣可通過復習上一節內容,引發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導入)用杜甫詩《憶昔》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了解,引導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一)、開元之治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并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說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后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布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 “開元盛世”。
(三)、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唐玄宗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最后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后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后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媒體展示)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和發展。
板字設計:
開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 修建水利工程
元 農業 方面 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 農業工具的改進與創新::轅犁、筒車
世 盛世經濟的繁榮 手工業方面 絲織業
陶瓷業
商 業:
評價唐玄宗
板書設計為知識樹框架,這樣使學生有參差,有結構的掌握本課知識框架,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
中圖版七年級歷史教案3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中圖版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后,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游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制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濟的繁榮”,可分為兩個步驟,先展現“繁榮”的表現,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業。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于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導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并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現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后,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和個人發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①國家統一
②經濟繁榮
③大運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征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為什么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別?
思路:①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的對?你怎么看?
①總的來說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說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統一。但當時為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
【中圖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中圖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20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世界洋流說課稿07-13
七年級歷史教案09-13
【熱門】七年級歷史教案01-17
【精】七年級歷史教案02-07
【薦】七年級歷史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