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幼兒園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幼兒園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幼兒園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1
《會跳舞的鹽》是一本由美國物理學家Hans Christian von Baeyer所著的科普讀物,該書主要講述了化學中的有趣現象及其背后的科學原理。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會跳舞的鹽》進行教案設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化學知識。
一、教材背景介紹
《會跳舞的鹽》是一本介紹化學現象的科普讀物,全書共分為12個章節,內容主要圍繞化學中的反應、元素、化學鍵等多方面展開,通過有趣的實驗和解釋,引導讀者探索科學的奧秘。本教案以第一章“會跳舞的鹽”為例,對其中的實驗進行說明和解釋。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化學反應中的原子性質;
2.掌握難溶鹽的生成條件和反應原理;
3.了解酸堿中的'中和反應;
4.掌握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提高實驗操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Step 1.概述
學生們可以讀一遍第一章的簡介,了解實驗的目的和方法,為下面的實驗做好準備。
Step 2.實驗步驟
1.取少量硫酸銅溶液倒入試管中;
2.取適量氯化鉀溶液加入至硫酸銅溶液中;
3.觀察試管中的現象。
Step 3.實驗現象
難溶鹽產生的現象:在加入氯化鉀后的短暫時間里,液體表面會出現一種白色沉淀,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得更厚更白。
Step 4.反應機理
氯化鉀和硫酸銅會發生反應,生成難溶鹽氯化銅:
KCl(aq)+CuSO4(aq)->CuCl2(s)+K2SO4(aq)
Step 5.實驗講解
1.根據產物的顏色和形態,可以判斷反應生成了難溶性產物——氯化銅。
2.由于氯化銅是難溶鹽,因此會在反應的過程中逐漸沉淀。
3.實驗中原液可能會棕色或藍色變成白色,是因為氯化銅白色沉淀的顆粒不斷增加,使得溶液逐漸變淺,從而表現為顏色的變化。
Step 6.課后練習
結合此書第一章所介紹的實驗,解釋以下化學現象:
1.燃燒火柴時火焰為什么是三角形的?
2.為什么鐵制的物品會生銹?
3.為什么干電池盡頭的電量明明很少卻可以點亮手電筒?
4.為什么火山噴發時會噴出熔漿?
四、教學總結
學生們通讀《會跳舞的鹽》一書,了解了許多化學實驗和現象,掌握了化學反應的原理和產物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注重實驗操作和實驗原理的講解,從而使學生們通過實驗理解化學知識,增強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這些知識對學生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
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幼兒園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鹽對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鹽的基本知識和特性。
3、了解鹽與舞蹈的關系。
4、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驗操作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10分鐘)
展示一些鹽的圖片,讓學生猜猜它們是什么,以及它們在生活中有怎樣的作用。
2、講授鹽的基本知識(10分鐘)
介紹鹽的定義、種類、特性等基本知識。
3、讀《會跳舞的鹽》一書(30分鐘)
請學生自己閱讀這本書,或者老師和學生一起讀一些重要的內容,讓學生了解鹽對生活中的各種作用,并結合實際例子來解釋它們。
4、實驗環節(30分鐘)
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以加深對鹽的了解。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實驗教案:
實驗名稱:鹽的溶解性實驗
實驗材料:不同種類的鹽、水,小杯子,勺子
實驗步驟:
1、取三個小杯子,分別加入不同種類的鹽。
2、向每個小杯子中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
3、觀察每個小杯子中的鹽是否完全溶解。
4、讓學生總結:哪種鹽溶解得最多?哪種鹽溶解得最少?可能是什么原因?
(注意事項:實驗時要注意安全,鹽和水攪拌后會產生一些熱,注意不要讓學生接近熱水和鹽)
5、結束總結(10分鐘)
讓學生總結今天學到的知識,回答一些問題,例如:“鹽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鹽的'種類有哪些?”“為什么鹽可以溶解在水中?”等等。
三、教學評價
1、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是否聽講,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參與實驗等。
2、檢查學生的書面作業:例如讓學生寫一篇關于鹽的作用的小短文,或者向家長介紹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實驗報告:讓學生自己回顧實驗步驟,并總結實驗中發現的規律。評分時將根據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實驗結果分析和規律總結等要素考慮。
四、教學建議
1、在教學中,可以加入更多有趣的生活例子,以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2、在講解鹽的基本知識時,要盡量簡單明了,避免使用過于專業的術語和語言。
3、在實驗環節中,要注意安全,并且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
4、在結束總結中,要給學生時間思考、回答問題,并給予肯定和鼓勵,促進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
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幼兒園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化學反應,學會觀察、推斷和總結。
2、通過實驗,掌握加熱與冷卻對物質變化的影響。
3、了解氣體的性質,加深對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的認識。
4、讓學生學會探究問題,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
1、化學反應的概念。
2、加熱與冷卻對物質變化的影響。
3、氣體的特性及相關實驗。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1)教師:放進去的釘子為什么能生銹?
(2)學生:空氣中含有氧氣。
(3)教師:加上熱會怎樣?
(4)學生:氧氣會更加容易和釘子反應,生銹的速度會更快。
(5)教師:加上冷會怎樣?
(6)學生:氧氣和釘子的反應速度會變慢,生銹的程度也會減緩。
2、實驗:
(1)實驗一:“會跳舞的鹽”
材料:食鹽、小燭臺、細雪花(麻花辮)。
步驟:
① 在燭臺中放入食鹽,鋪平。
② 將小麻花辮纏繞成一小團,放在食鹽上。
③ 用火機或取火棒將小麻花辮點燃,等待其燃燒并停止。
觀察:
燃燒時食鹽中的鈉離子遇熱激發能,吸收能量進入激發態,再釋放出能量回到基態時產生黃色的鈉發光現象,同時放出電子,剩余的氯離子則和火融合成氯氣。
(2)實驗二:蠟和鉀的反應
材料:蠟燭渣塊、氫氧化鉀。
步驟:
① 將蠟燭渣塊放在玻璃杯中。
② 將適量的氫氧化鉀溶于水,攪拌均勻。
③ 慢慢倒入蠟燭渣塊中,觀察現象。
觀察:
氫氧化鉀和蠟燭渣塊反應,放出水和氫氣,氫氣會浮上去,并且可以點燃。
(3)實驗三:燃燒氣體放氣球
材料:氫氣、氣球。
步驟:
① 將氫氣打入氣球中。
② 用一個長長的稻草將氣球管口箍住。
③ 將火源靠近氣球底部,產生燃燒。
觀察:
氫氣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產生水蒸氣。氣球消失之后不會留下灰燼或碳渣。
四、教學總結:
通過科普課程將化學元素和化合物介紹給學生,是讓他們掌握科學知識并擴展自己的'視野的好方法。學生們能在實驗過程中獲得直接的成就感和實踐掌握的能力。通過實驗,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原理,而不僅僅是聽那些抽象的定義和裝飾語言。這種實驗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有趣的東西,而且還為他們日后面對現實中的科學問題做好了準備。
【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幼兒園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會跳舞的鹽》教案(通用12篇)06-06
《會跳舞的葉子》教案08-29
有趣的鹽教案02-09
會跳舞的陀螺中班科學教案08-29
中班科學領域教案《會跳舞的泡泡》12-16
幼兒園中班科學《神奇的鹽》教案06-26
小班科學教案:會跳舞的罐寶寶09-29
大班美術會跳舞的精靈教案02-17
大班科學教案:烏龜跳舞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