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學內容舉例
教學反思是校本教研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也是是優化課堂教學,實現教師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教師必須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養成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的習慣,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一.備課中的反思
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
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經常這樣問自己:“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例如:在設計八年級第二單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里”活動在線探究活動時,原來目標設置為:①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現代科技給生活帶來的新變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品質;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搜集、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③知識目標:了解科技對社會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新的備課時,我就反思了原來的教學,初二學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統而科學的進行觀察、探究、搜集資料,而他們對現代科技的原有認識肯定存在差異:生活在農村的部分學生不如城市孩子知道得多;女生可能沒有男生了解得多,探究有困難;男生不如女生細心、嚴謹等等。針對這些差異,我對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知識三種目標都設計成具有遞進關系的三種類型供學生選擇,并向每個學生說明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對現代科技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維特點、動手能力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進行自主探究,并能體驗到探究活動過程中的快樂。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1。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教師要根據整節課的教學實踐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檢驗學生通過該節課的學習,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反思教學目標要:反思是否以總體課程目標為指導,以適應社會進步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為目標,全面綜合設計教學目標;反思是否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反思是否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以學生為本,因人施教,適時調整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點;反思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在講述“保護大自然,與動物交朋友”時,一個學生突然問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不能傷害它們,那么,毒蛇要咬我,猛虎要吃我的時候,我該怎么辦?”根據教學參考書的要求,這里只需學生探究出熱愛動植物、善待大自然的情感,了解、掌握一些如何珍愛大自然的知識和能力即可,所以備課時我也沒有設計學生突然提出的問題。怎么辦?是搪賽過去,還是置之不理?這可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好機會啊。想到這里,我放棄原有的教學設計,坦然告訴大家我暫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討論研究吧。在討論中,學生考慮十分周全,引經據典,七嘴八舌。逐步探究出:人的生命最珍貴,應診愛生命;保護動植物,是在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下進行的;我們反對對動植物的泛濫性破壞……教學目標的調整,卻實現了“以保存人類為前提,保護動植物”這一教科書上沒有的知識點。
反思:教學目標是通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上課前制定下來的,但課堂上出乎教師預料的情景時有發生,使原來設計的教學目標出現偏離。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預留一定的彈性空間,不能過于死板,以便于隨機進行調整,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反思教學結構是否合理。反思教學結構,要注意反思教學結構是否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劃分學生認知的不同階段;反思教學結構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有效統一;反思是否結合教學實踐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達到藝術水平。
【案例摘錄】聽過一位老師講“積極承擔責任”這一內容時,老師帶領學生去工廠尋找,到商店尋找,到農村尋找,到部隊尋找。回到課堂上又分組匯報,分新聞組(有文字、有圖片)、訪談組(有采訪、有調查)、活動組(有作品展示、有情境劇場),還有小小辯論場、“收獲背簍”等等,好不熱鬧。我們怎樣才能很好地領會新課改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即如何讓學生有效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那就是既要形動,還要神動;既要外化,還要內化;既要物化,更要活化;既要知識的傳承,還要人文的積淀。一句話,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此外,不能將新課程改革理解為教學形式的改革,從而將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變化上,為上一節公開課,大包裝、大容量,形式多而雜,恨不得把各種教學方法都展示一遍。究其實質是對新課程的膚淺認識。正如有的老師說的:“課程改革,想說‘愛你’真的很不容易,那需要太多的勇氣、信心、觀念和行為的轉變;想說離開你,那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它已勢在必行,深入人心。”那就讓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追尋吧!
上述這個反思性教學案例摘自黑龍江省張莉老師撰寫的《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反思》一文,刊登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上。張老師通過對聽課實踐的感受,提出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形似,還是要神似”。當課后,她問身邊的同學:“學習完這節課,你知道什么是責任了嗎?”學生搖搖頭。她又問:“那你找到了什么?”答:“我找到了別人的責任。”問:“那你就沒找一找你的責任?”答:“我這么小有什么責任?責任那是大人們的事,老師到底啥叫責任?”這位講公開課的老師為了講好這節課,特意買了一臺手提電腦,還買了一個攝像機,又帶領學生進行各種調查,敬業精神自不必說。可這些形式是為讓學生理解“責任”這個教學目標服務的啊!應該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知道角色不同,責任不同;丟掉了角色就意味著丟掉了責任;中學生也有自己的角色,當然也會有自己的責任。責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責任就在我們身邊,為什么不回到學生身邊,找一找他們中間的責任?這樣,內容和形式才能有機結合,才能使課堂使命不至于迷失。
3。反思教學內容。要反思教學內容是否與教學目標相符;反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以及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反思能否按照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反思能否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進程以及突發事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否做到各學科的橫向聯系。
為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備課,充分了解學生,在課后不妨認真回答以下問題:“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知學習所必須把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那些需要詳細講解,那些需要略講或不講?學生最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例如,在控制情緒時,我們可以列舉身邊常見卻無法引起人們注意的情緒處理方式,如:有的同學考試成績不理想,生氣時罵人、摔課本、撒本子;有的家長發脾氣時打孩子、砸東西,過后,他們的情緒都有了變化。然后提出問題:(1)你認為他們能否控制情緒? (2)你認為他們的方式可取嗎?學生從事例中結合生活實際肯定會得出能控制情緒,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從而得出“要學會控制情緒”這一正確結論。這一過程充分調動學生會診生活中的片斷,在課上充分讓學生參與,并且讓學生對情緒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學生身邊的素材,讓學生說,讓學生評,讓學生想,這節課的價值才真正的體現出來。學生調動起來了,沒有哪節課是不吸引人的。
反思: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非模擬者。教學工作不應僅僅是由教師將一個個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是應讓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新問題,在體驗中建立新的概念。同時,生活化教學又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主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材料,使學生充分運用生活經驗體驗和感悟所學知識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是以人為本的教學。
4。反思教學策略與課堂組織管理。要反思課堂氛圍是否和諧;反思教法與學法是否統一,能否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反思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要反思問題設計是否科學;要反思板書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著“內傷”。比如: 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于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滿堂電”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并對癥下藥,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我在嘗試課堂討論式教學之初,曾發現這樣的問題,每次學生的討論都不是很積極,氣氛也不夠熱烈,有些只是在應付。起初以為是學生不行,基礎不好,不會配合。然而,看到別的老師上課時,討論卻是很積極的。于是,我就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學方法出了問題?同時,課后我也找來學生了解情況,有的說 “我跟我們小組的同學不太熟,討論不起來”,有的說“我們前面的同學,討論時要轉到后面,挺不方便的”,還有的女同學說“和不熟悉的男同學在一起討論挺別扭的”……綜合學生反映的這些情況,我采取了一個對策:在我的課堂中,我對班級學生座位進行重新編排,讓他們3——5人自愿組合,我再進行一些微調,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節課都按這個順序坐。沒想到這一小小的調整,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在課堂上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大增,因為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是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所以討論起來比較融洽,學生的心情也為之改變,充滿了激情,解決疑難問題快了,發現問題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5。反思教學手段。要反思教學手段是否合理,是否優化;課件制作還需哪些改進;多媒體使用和配置是否合理。
如學習“三個有利于標準”時,為了說明生產關系要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抽象難懂的觀點,一位教師就利用了教材中的《看誰跑得快》這幅插圖(插圖大意是,三個賽跑的運動員,最后的一位穿著一雙很小的鞋子,腳被擠得痛而落在后面,中間一位因為穿著一雙很大的鞋子,一跑就掉鞋而落在了中間,最前面運動員穿著一雙大小合適的鞋子而奔跑如飛),將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加深了學生對生產關系一定適應生產力水平這一觀點的理解和把握。
反思: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總是覺得枯燥無味,抽象難懂,對一些理論觀點疑惑不解。教學過程中,能夠利用插圖,并作生動的描述,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觀點。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資源是教學的捷徑和有有利手段。
6.反思教學評價。反思包括教與學在內的評價方案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觀、人才觀;反思自己的教學評價是否具有差異性、多樣性、開放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等特點,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維評價。
例如學生回答問題時,有時答案與老師的想法有較大差異,我們也不能直接否定,否則會引起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打擊了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敢發言,而令課堂氣氛沉悶。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微笑著,用“開動你的小腦筋再想一想,老師喜歡肯動腦筋的同學”這一類語言進行引導;教師應捉住每一個時機,充分運用鼓勵的語言,如當一學生回答聲音太小時可以彎下腰撫摸他的頭,用“你很有創見,這非常可貴,請再響亮地說一遍!”或“沒關系,大聲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知道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消除膽怯。
如我講授“服務社會,奉獻社會”這一內容,在交流自己打算怎樣從現在、從小事做起時,我特意請了平時都不敢舉手的薛桃桃,她站起來,低著頭,一聲不吭。我微笑著鼓勵她說:“要相信自己,你想說的也許正是我們大家想聽的。”她在我的鼓勵下,戰戰兢兢地說出了一種做法,我馬上評價:“你說的這種方法也許很多同學都沒有想到”,出乎意料她竟提高聲音一口氣又說出了三種,我贊賞道:“你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你的思維很活躍,老師希望以后能聽到你的發言!”后來,我每次上課,她都能自信地舉起手。
課后反思:一個人的自尊是靠他人培養的,激勵作用是很大的精神動力。激勵性評價的作用顯而易見。也許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豎一豎大拇指,握一握手等都會使學生在舉手投足間感到親切,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課堂上常常以微笑鼓勵學生,用贊許的目光肯定學生的進步,這種內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學生所認知并能促進其進步與發展。
7。反思教學機智。要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于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并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我曾教過一個聰明的男孩,只是每次測試的成績總因馬虎而不盡人意,寫的.字也常常因為快速而潦草。總之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學生。一天早晨,我剛走進教室,就有學生告訴我:“李琪沒完成作業。”這還了得,居然連作業都不完成了!我立刻把他叫到跟前,強壓怒火讓他說個理由。他說:“放學回家就餓了,于是燒好晚飯先吃了,結果晚了就沒做作業。”真讓我氣恨交加,不過我沒發火。上課時,我沒提他沒寫作業的事,而是當眾表揚他很能干——回家做家務事了,還會燒晚飯,真了不起。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卻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從那以后,他再也沒犯過同樣的錯誤,反而寫的字比以前端正多了。
我的反思與感言:一段輕盈的點撥,消釋了平時說教幾乎無法溶解的堅冰。可見,關注教學細節,就要永遠對課堂中的“人”充滿真切關注和終極關懷;關注教學細節,必須用心傾聽,用情去感受,才能及時捕捉與提煉,把有價值的生成信息納入自己的預設過程,使之成為課堂亮點;只有對價值不大的信息進行及時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的軌道上來,在科學的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從而讓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才會百花齊放,絢麗多彩,春意盎然!
8。反思教材的使用。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后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例如:在講到“我愛你,中國”這一部分內容時,原來我僅限于教材中的名人名言教育學生愛國,但后來我逐漸反思到,這樣教學會使學生認為那是偉人做的事,我們中學生是莫及得得。后來,我就打破教材局限。而是把教材中例舉名人的愛國事例與學生周圍發生的事件,尤其是本班學生的典型事例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其實偉大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質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實踐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則,這樣會使學生從認真搞好教室、家庭衛生,維護生活環境的整潔,節約一滴水、一張紙,幫助關心我們身邊每個人的過程中,身心得到鍛煉,精神得到升華。
例如:我在講述“學會與父母溝通”這一教學內容時,我沒有去直接講述怎樣與父母溝通。而是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首先選取一些學生中經常發生的沖突事件,設計成以下畫面(大意表述):
a。一位中學生在自己有日記的抽屜上加了一把鎖,防止別人偷看;
b。飯桌上,父母詢問孩子的在校情況時,孩子只是淡淡地說“什么也沒發生”。
C。一位母親在偷聽女兒的電話;
d。一名中學生把父母買來的衣服扔在地上說:“真土氣,我不穿!”
利用這些畫面,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事情?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認識到了造成與父母溝通的原因和為什么要與父母溝通,而且也學會了怎樣與父母溝通,一舉兩得。教學超越了教材,但又更好地貫徹了教材。
9。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秉賦優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斗艷,各領風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與機會。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家庭保護”時,我布置了了一個活動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與呵護。可結果是:絕大多數學生體驗到的是家長對自己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但也有個別學生因為父母離異等原因體驗不到家庭的關愛,只有父母的打罵等消極體驗。還有一位同學已經父母雙亡。
我的反思:學生資源和體驗本身就具有兩極性,存在個性差異。如果預先考慮到這些差異,把問題改為:“談一談自己在家庭當中受到的關愛與呵護,或者談一談自己在家庭中哪些權利受到侵害”,效果可能更好點。作為教師我們也要對這些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采取家訪等措施協調他們的家庭關系,讓學生消除陰影,體驗家庭的溫暖。
10。反思教學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對教學的實施及效果有很大影響。為了更好的實施教學,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態度需要時常反思:反思自己的工作態度是否嚴謹、認真,這種態度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無感染;反思自己對教學資源的搜集與設計是否用心,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體性;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是否發揮了教學民主;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探究過程以及表現出來的求知欲是否關注。
著名特級教師斯霞有一次走進教室,只見幾十個學生如野馬般奔進教室,個個滿臉通紅,手忙腳亂。斯霞老師并未著急,而是面帶微笑:“同學們,有的小朋友可能還沒有做好上課的準備,現在老師走出去,看誰先坐好。”等斯霞老師再次走進教室,同學們個個坐得整整齊齊,全神貫注的等待老師上課。
反思:如果斯霞老師板著面孔訓斥學生,學生也會安靜下來,但分散的心不會一下子收回來,很難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
這一類型的反思主要是課后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教師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最好用的。
這是山東省朱林娟老師撰寫的反思性教學案例,刊登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上。現在講出來,供大家思考。
有一天下午,我執教公開課“保護環境”,課進行到尾聲,學生開始了幾分鐘的分組討論:列舉力所能及的環保措施。不一會兒,大家積極舉手發言,一切按照我所期望地進行。這時,王明玨同學突然站起來,大聲說:“老師,我們說了很多環保措施,你和來聽課的老師一定有很多更好的措施,老師,說說你們的好不好?”他的話立刻得到全班同學的響應,50多雙眼睛立刻齊刷刷地射向我。我的思路被打斷,大腦剎那間似乎停止了思維,怎么辦?憑著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積累,我很快從慌亂中鎮定下來,想起了幾條措施:第一件是自己堅持每周打掃一次單元樓梯;第二件是建議班級分類裝垃圾,賣垃圾的錢可以用作班費。對第二條建議,還現場采訪了前來聽課的該班班主任于老師,于老師當場表示采用此辦法。隨后,學生又請前來聽課的區政治教研員談談他的措施,得到答復后,學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課堂上出現了一個沒有預想到的高潮。
課后我反思:長期以來,自己似乎已經習慣于“老師問,學生答”的提問模式,課堂上老師永遠處于主動的提問地位,學生永遠處于被動的被提問的學習地位。長此以往,難怪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有位教授提出的新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原則“動態生成性”、“雙邊共識性”原則的深刻含義,我似乎在一剎那間豁然領悟。課堂教學,既有方案,又無定案,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活動,在探究中通過師生的互動,達成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正是在這種動態的過程中,師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得以升華,知識得以掌握,科學的、民主的、創新的精神得以培養。
【反思教學內容舉例】相關文章:
舉例教學中的反思10-21
談談對教學內容的反思07-04
英語教學反思舉例06-12
《學畫》教學內容實踐與反思06-11
數學廣角教學內容反思02-08
蟋蟀的住宅教學內容反思01-02
對賣木雕的少年的教學內容與反思06-12
勾股定理應用舉例的教學反思06-12
《國家財政》教學內容反思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