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從軍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所反應的情況作出的總結,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是木蘭從軍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三月,當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當輕柔的和風撫過我們的臉龐時,包河區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在合肥市六十五中學拉開了序幕。我,合肥市義城中心小學的一名普通的年輕語文教師,也不甘落后,積極參加了本次的課評。
我,2002年春參加工作,今年剛好有7個年頭。在這期間,我已經參加了幾次課堂教學的評比,但今天心里仍是藏著幾分緊張和彷徨。許是隨著教齡的不斷增長,理論的漸漸提升,再加上多次觀看的觀摩課或研究課,尤其是加入了我區小語工作室和身邊的名師近距離的接觸,學習的緣故,發覺要上好一堂課,很不簡單。面對一份教材,我們要反反復復的去讀透它,然后選擇一條最合適的路,即學生在教師智慧地引領下,快樂的開始課堂之旅。雀躍、發現、驚喜、困惑與思索都掛在他們的眉宇間,寫在他們的眼底下。風景徐徐展開,孩子們的眼睛越睜越大,越來越亮,漸漸地,他們情不自禁走入風景,成為風景。不過,這樣的課堂需要深厚的積淀,漫長的修煉,對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我根本做不到。
這次,我執教的是蘇教版二下《木蘭從軍》一課的第一課時。雖達不到上述的理想課堂,但從上課前后,和課堂的四十分鐘內,我收獲也不少。
第一、明確課時目標
本次參賽課時都規定是第一課時,老師們都覺得挺難上,因為人們習慣將學生接觸新的課文,初讀文本的教學稱之為第一課時,怎樣讓這個教學過程不留痕跡的滲進學生的心里,或上出精彩?無論從閱讀教育教學研究書籍和報刊雜志,等理論的高度很少對第一課時進行分析研究,也很少從實踐操作的層面上給一線教師明確的指點,還是觀摩課,評優課、競賽課、展示課,也都很少有人執教第一課時。為此,在賽前的好幾天我就對第一課時進行思考,翻閱了大量報刊雜志,搜集第一課時資料;甚至找到了自己曾在04年聽了幾位名師的完整課的紀錄,雖字跡有些褪色,但里面卻詳實的紀錄了他們是怎么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讓我再次重溫了當時精彩的課堂。探究和學習中,我認為第一課時應以放手讓學生閱讀為主,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的大聲朗讀,反復誦讀中,在教師的有效點撥中,達到讀得讀準、讀通、讀順,最終使學生放下書本仍能記得內容為止。同時第一課時的教學還應有整體觀點,全盤考慮,合理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要為第二、第三課時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達到課雖分,理不斷,思不斷,情不斷的效果。有了這樣的思考,我把《木蘭從軍》的第一課時,定位在其一:怎樣讓孩子們正確、流利的讀通、讀順課文,認識本課的兩個多音字。我主要通過孩子的大聲朗讀,自糾讀音,從多讀到少,從少讀到多的方法,考慮到低年級就用了填空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又由主要內容想開去,達到讀通、讀順文本。其二:使孩子們初步感知人物品質。為完成這個教學目標,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問題“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英雄?”貫穿整堂課。由朗讀想象馳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花木蘭,為何不怕千難萬險,認識到她是一個熱愛祖國、英勇善戰為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女英雄;再與勝利返鄉后文靜俊美的花木蘭進行比較,由認識了了木蘭的另一面。最后我留下“木蘭為何要女扮男裝?”這一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可謂“一曲終了,余音繞梁” 給孩子們留下了想象的一片天空。
第二、抓住“細節”更容易出彩。
“細節”,在《漢語大詞典》釋為“細小的環節和情節”。教學細節,顧名思義,是在教學中一些不易察覺的小處。曾有名家以“小處不可隨便”警示自己,說的就可以理解為是細節之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活動是由一個個的細節構成,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對細節的研究與雕琢。上課前幾分鐘,我就在講臺前踱來踱去,一張張陌生、稚嫩的面孔,緊盯著我,由于備課時沒有考慮到這個細節,我緊張的不知說什么好,只是靜靜的等待著上課的鈴聲。現在想想,沒能好好利用這幾分鐘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喜歡我,喜歡我的課,真是可惜。課有張有弛的進行著,隨著語言文字所流露出來的情感而跌宕起伏,我抓住了孩子們的每一個回答,將我的語言和孩子們的語言相互碰撞,一層一層在他們的記憶中涂抹上未曾見過的畫面,撩起那顆對人物品質敬仰的心,用聲音達以傾瀉。所以,課堂上出現了一層層不同層次的朗讀聲,放射出了精彩的光暈。
第三、備課要細,解讀要深。
我精心準備的導語是“這位手持鐵槍,英姿颯爽的女將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英雄?”,讓孩子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讀課文。可是,緊張之余,我把導語中改為“這位跨著駿馬,身披戰袍的女將軍”。在一旁聽課的劉琴校長看出破綻,她把圖和文一對照,我才發現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說真的,第一幅的插圖,我還真沒有仔細觀察,這幅圖告訴我們她已經成為將軍了,應和“在多年征戰中,她為國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句相對應的。而我卻會隨口說錯,這一點正暴露了自己平時教學中備課就不夠細致,對文本解讀也不深。
一天緊張的準備,匆忙中參加了課堂教學大賽。三月十九日上午10:40我就結束賽課,可賽后心情至今難以平靜。課堂雖然只有40分鐘,但是這40分鐘包含的太多,太多。若要朝著理想的四十分鐘邁進,我還需不停的給自己“充電”,只有這樣才會無憾。
第一課時。本節課我達到了兩個目標:
(1)。掌握生字,理解新詞,認識一個新偏旁和兩個多音字。生字的書寫放在第二課時。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花木蘭的'英雄形象。
新課程提出,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課前學生沒有預習課文,也沒有接觸任何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課堂教學中,我給孩子充分的時間預習課文。先將本課生字新詞在大屏幕上顯示,讓學生在預習中主動探索,進行“檢閱詞語兵”這個環節,掃清閱讀障礙。同時預習中也對木蘭有初步的認識。理解字詞放在閱讀中聯系上下文進行。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享受閱讀”的過程。給孩子創設問題情境,讓孩子在“品讀”中識英雄。這一點是我對新課程理念關于閱讀教學的體會。“女英雄”是文章切入點,文眼,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哪里可以看出木蘭是位女英雄?這也是本文的一條線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權力閱讀,想象,在“品讀”中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替父從軍”這一部分緊扣重點詞“焦急萬分”、“理應”、“英勇善戰”進行朗讀,“赫赫戰功”這一部分緊扣“披”、“跨”、“渡”、“過”四個傳神的動詞朗讀,讓學生在每一次的朗讀中都有更深的體會,在暢快淋漓的朗讀中木蘭英姿颯爽的英雄形象在孩子們的眼前仿佛栩栩如生,那一聲聲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就是對女英雄木蘭發自內心地由衷贊嘆!
在教學《木蘭從軍》這篇課文之前,我讓學生觀看了動畫片《花木蘭》,還布置學生完成我的預習作業。觀看完影片,孩子們已經深深喜歡上了這位女英雄,也認真地按我的預習單進行了預習。現在就來談談我這堂課中預習作業的得與失吧!
預習作業之一: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展開想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披戰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這段話語言簡練,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教學時我就放手讓學生朗讀,讀出木蘭的颯爽英姿。然后讓學生展開想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因為有了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經驗,以及影片中畫面的提示,學生很快就能想像出黃河波浪滔天,滾滾的黃河水一瀉千里,木蘭坐的小船在風浪里顛簸,一不小心,小船就會被波浪吞沒。巍峨的燕山高聳入云,山高路陡,木蘭的身邊就是懸崖峭壁,一不小心,木蘭就會從山上滾落下來,摔得粉身碎骨。通過這樣的想像,木蘭在學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預習作業之二: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展開想像,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展開想像,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課前學生進行了預習,課堂上,我們主要是表演點評。在表演中,學生能找到課文中的語句: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把這句話作為說服家人的理由。可以說作為考試的話,答案是正確的,但作為課堂上的表演,感覺明顯缺少真情實感。課后我想,因為預習的時候,學生不能進入到情境中,只能從文中找出正確答案。正是有了課前預習時的正確答案,課上,學生就不愿意再展開想像了,效果倒沒有那么好了。
我想,預習作業設計是很有學問的,設計得好,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像我今天這樣,把一個需要情境創設的問題,放在課前預習,那就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07-04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07-20
木蘭從軍的教學反思07-01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06-07
《木蘭從軍》的教學反思06-22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07-20
課文《木蘭從軍》教學反思08-04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范文06-22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范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