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掌聲》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掌聲》教學反思(精選1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掌聲》教學反思 篇1
我執教了課文《掌聲》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從“深情引讀”開始,后面的環節很順暢;從“學生采訪英子”到最后形成了課堂的高潮,學生回答也很精彩。我帶頭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從而,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當我問到學生:“小英盡管緊張,盡管自卑,盡管難受,但還是在同學們的注視下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員,你向小英投去怎樣的目光?”“我向她投去可憐的目光。”一名學生大聲說道。“我的目光是靜靜地等她講故事。”又一個學生洪亮地說道。聽了這兩名學生的發言,我一時楞住了,哦,這和我預設的答案相差甚遠,我原以為學生會這樣回答,“我的目光充滿鼓勵,我用目光告訴小英,你是勇敢的孩子,我為你加油!相信你一定會講得成功!”
這時,學生們見我臉上的笑容消失了,都不舉手了。“這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有何不對?”我暗想。于是,我又笑著問學生,“還有誰有不同的目光?”靜默片刻,我終于聽到了一個清亮的童音:“我用目光告訴小英,別害怕,我們不會嘲笑你的,勇敢地講吧!”不知為何,我突然被感動了,我覺得這個孩子真善良,這是她內心真實的心聲,她的目光不是可憐,不是同情,更不是無情,這是一種可貴的人性美,當別人身處困境的時候懂得給別人送去安慰和鼓勵,多么得難能可貴啊。在她的引導下,一只只小手高高舉起了,孩子們心底的純真善良被激發了,我感到欣慰。接下來的講課,我充滿激情,因為我心里有了那份感動和激動!
由此,我感到,要讓學生沉浸課文中,教師首先要沉浸其間,要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去撥動學生心中的情感的琴弦。教師要用智慧去引領智慧,用人生去感召人生,用真理去啟迪蒙昧,這樣才使學生的認識得以升華,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使我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師提問的語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師的提問語言不夠明確,就會指向不明,導致學生回答錯誤。我想問學生:英子在掌聲前給同學們留下怎樣的印象?而我卻提問:讀文后,一開始英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找出有關的句子說說感受。結果學生并未領會“一開始”這個詞,就有同學說,“
從那以后,英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不再像以前那么憂郁。”即使老師再說明是“掌聲前”的印象的句子,還是有好幾個學生談了英子的變化的句子。這樣就使得這個品讀重點句的環節顯得凌亂,而且浪費時間。我原以為“一開始”這個詞會讓學生說“掌聲前”的句子,可是,不如直接說“掌聲前”,讓學生明白老師的問題范圍。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可后,我想其實還有補救的辦法:我再次補充提問的時候,應該果斷地提醒學生注意傾聽老師的提問,讓學生的再次關注教師強調的問題。或者,一個學生弄錯的時候,教師出示最簡單的一句(句子三)教會學生是找的掌聲前的句子,而且教師抓住“低下”這個動作詞,引導學生從動作詞來體會句子內容。
《掌聲》教學反思 篇2
10月12日,我執教了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掌聲》的第一課時。文章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女孩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三年級的課文基本都是兩課時講完,如何真正提高第一課時的實效性,是我在備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本節課教學我以讀為主線,力求以簡約的教學內容,簡便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虛擬了一個人物形象——學習小博士,由他代我提出自讀提示帶領學生上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
一、扎扎實實地進行初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知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課,我以讀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內心的獨特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
1、讀得有目的、有層次。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并且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
第一次朗讀課文,要求:劃出生字詞,并給生字注音;把課文中的句子讀通順。我帶著學生默讀靜思,勾畫批注。在學生完成朗讀要求后,則出示生詞,采用自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競賽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詞語的字音,為通讀課文掃清了障礙。
第二次朗讀課文,要求:課文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學生在讀完兩遍后,我就采取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我針對難讀的長句子進行重點指導;個別詞語如“驟然間”、 “經久不息”等則采用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文本語言,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第三次齊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經過之前的反復朗讀,學生讀得越來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2、讀的形式多樣化。
為激發孩子們讀文的興趣,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采用了自由讀、評讀、齊讀、交流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朗讀。各種朗讀形式激發孩子們朗讀的興趣,使他們以較高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
二、注重激勵性評價語言
教師的激勵語言能給學生很大的鼓勵。因此,在課堂上我適時發現學生細微亮點,激勵他們。比如指名朗讀課文時,一位女同學讀得很好,我說:“讀得真好,一個字都沒錯,真不簡單。”另有一位同學課文讀得不熟練,我又說:“你讀得很努力,如果課后再練習讀幾遍,相信你會讀得越來越好。”學生齊讀后我又說:“短短十幾分鐘,你們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勵和激情引導下,學生讀文的興趣不斷提高,讀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游戲強化理解詞意
在學生讀文后,為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我又安排了一個知識競賽環節,問題都與本課詞語有關。當一個問題出來,學生的小手林立,氣氛活躍。簡單的游戲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
1、課堂節奏掌握得不夠好,在交流詞語意思時浪費了一些時間,致使最后的寫字教學匆匆結束。
2、我由于對學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課堂上怕他們講不出,有時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學生為本的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相信學生的能力,做到每一個學生有信心。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方向。
《掌聲》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們上了《掌聲》一課,這是一篇能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和思索的課文,文中的一名叫英子的孩子,由于得過小兒麻痹癥,落下了殘疾,因而變得自卑,終日沉默寡言。而在一堂故事課中,同學們的掌聲改變了她。從此,生活向她展示了另一面:充滿陽光與快樂。她也能勇敢地面對現實,開始了自信的人生。
課堂上,我將敘述“故事課”的內容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重點,采取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默讀體會:哪些句子讓自己感動,并把自己體會到的寫下來與同伴交流,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我想這樣,學生能夠更充分體會到英子的內心復雜的感受,從而理解英子的變化。
學生初次進行這樣邊默讀邊寫體會的方式,能寫出體會的寥寥無幾,因此后面的交流就可想而知。課堂上出現了冷場,急性的我也自然包辦代替,結果這一自主學習只有了形式,缺少豐富的內容。
為什么學生無從下筆呢?這與我平常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在平常教學中,我很少放手讓學生自主體會文章,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總是那些少數優生做著課堂的主角。我想,他們說了,其他同學知道了也就行了。可是,我忽視了,思考是不可以代替的。最終便導致了優生更優,其他人思維懶惰的情景。
是的,自主學習,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讓所有的同學學會思考,積極思考,讓他們每一個人體會到自己主動思考的快樂,能享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而我要做的是更關注后進生,把課堂節奏放慢,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放手的同時,也把眼光放遠。
《掌聲》教學反思 篇4
本課通過一個寓意深刻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從小女孩帶領同學在教育家的逃生實驗里成功逃生的過程中體會到小女孩有了危險先替別人考慮,先人后己的可貴品質,感受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受到了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首先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行為,不應是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的最親密的接觸。在學習新課時,吳老師一開始先讓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說說教育家讓三個學生干什么?學生怎樣做?后游戲結果如何?課文可分為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原因三個部分,下面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時思考討論: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重點閱讀的理解第三大段,實驗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例如:“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這句話主要講了教育家被女孩高尚的品格深深感動了。由于句中使用了“”激動”和“好久”等詞語,才使句子表達情感更加強烈。 還要抓住女孩的話來理解,“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和“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了解到了女孩臨危不懼,先人后己的精神。
其次,吳老師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方法,如讀一讀、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等。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線,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閱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最后,我認為就本節課而言,讓學生與文本作者深入對話最有效的方法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由感悟,思想是無局限的,每個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教學的最后,可能由于時間把握上沒注意好,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親自表演一下這個游戲。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和方法,演一演,使學生真正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受到有危險“先人后己”的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
《掌聲》教學反思 篇5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因此,如何指導學生走近人物的心理,感受英子的內心世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讀詞,讀句,落的幾種不同的讀法以及怎樣運用,指導寫字,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果因關系以及好處,這些方面我覺得落還是比較實的,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
二、以悟代講,以悟促情。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通過朗讀來啟發學生感悟課文人物的心理、情感。
三、對比理解,走近人物內心
如何讓學生領會英子的內心變化,從而走近人物內心,就要讓學生學會對比。當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時,同學們在干什么呢?有的同學說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有的說在課堂積極發言,大聲地唱歌。感受到同學們的開朗活潑,再看英子的表現,學生就能走近人物內心,感受英子的憂郁、自卑。英子上學和放學也可以讓學生對比;同學們是結伴、聊著天上學,而英子總是一個人,感受她的孤獨。掌聲之前的英子和掌聲之后的變化要讓學生對比;這是感受人物情感的一座重要橋梁。
上完這節課,反思課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原意是為了改變直接出示詞語這一不變的模式,想有點兒新意,但由于學情估計不足,在詞語這一環節,學生屢次出錯,我屢次糾正,因此用時過多,以至于后面時間不充分,顯得很倉促。另外,我的語言有時不夠簡潔,不夠準確,還需要錘煉。課堂中,很多學生還是缺少主動思考及發言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維積極性及能力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
《掌聲》教學反思 篇6
《掌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9課的教學內容。
本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因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采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后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作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掌聲》教學反思 篇7
在正式課堂上,我問學生如何表達對他人的歡迎和祝福?鼓勵學生歡迎老師。之后,幾張面向生活的掌聲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掌聲可以帶來自信、勇氣和力量。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掌聲前后英姿的情感變化主線,引導學生體驗英姿的內心感受。
(一)成功:
1、在本次教學環節設計上,我抓起兩句話寫掌聲,從第一次掌聲開始,探究英姿的自卑情結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開始,猜測英姿在第二次掌聲前后的心態和性格變化,感受到了掌聲對英姿靈魂的震撼,理解了兩次掌聲的含義,明白了人需要關心鼓勵人,要主動關心和鼓勵他人,珍惜自己的關心和鼓勵。
2、我采取了“讀而不說,換主角”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在愛和進入的地方多次閱讀,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靜靜地進入文本,發現自己,感受英姿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聲調的朗讀,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英姿的不同個性,對英姿表示同情,感受英姿蛻變后的快樂心情。真正感受和品味閱讀。在課堂上,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次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讀懂自己的真實感受,從而在閱讀教學中實現閱讀技能。
(二)缺點:
1、預覽時間不夠,沒有檢查。當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預習時,教師應給予更多的指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并及時核對。
2、無整體讀數。雖然我安排了多種形式的閱讀,如普通閱讀、自由閱讀、姓名閱讀等,但學生的閱讀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平時需要在課堂上多練習。
3、本單元的目標要求學生在默讀中學習理解故事材料。當我確定閱讀形式時,我只準備了教材,而忽略了單元的目標。當學生們體驗到英姿掌聲前后的情緒變化時,讓他們帶著問題默讀第二段和第三段自然段落,我相信應該達到“此時沉默勝于聲音”的效果。
總之,通過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我也深深體會到,只要我們能為孩子們的進步鼓掌,為他們的精彩創造力鼓掌,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表達心聲的天堂,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我們課堂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掌聲》教學反思 篇8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英子通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讓她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
課堂上,我緊扣課后習題,主要用對比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現,英子前后變化的對比,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對比,由淺入深,從而使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理解“掌聲”給英子帶來的變化。
教學中,我運用了角色體驗,情景對話,想象補白等方法幫助學生揣摩英子的心理。如:讓學生理解“英子猶豫了一會,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句話時,讓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猶豫”、“慢吞吞”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創設情況“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在想些什么呢?”我隨機采訪“英子”的真實感受,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英子,感受到了英子的內心活動,然后再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
課后習題,如果英子自己來講這個故事,她會怎么講呢?從第2——4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試著講一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知道角色的轉換后,怎么變成自己的話來講故事,我告訴她們,把“英子”換成“我”,講給大家聽就行了。后來很多學生自告奮勇的講起這個故事。看來,學生掌握了方法,學習起來就不那么困難了。
教學中也存在許多遺憾。
1、識字教學時,沒能把“憂郁”和“猶豫”進行對比地識記,以致學生在課文朗讀時不能正確區分這兩個詞語。如果能創設具體的語境,讓學生識記詞語,這樣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語感,還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讓學生通過朗讀品讀感悟到英子的前后變化,從自卑、憂郁、膽小到開朗、自信、勇敢,在朗讀指導上,品讀上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也不不夠及時與機智。
3、作為中年級的學段,識字寫字教學仍然是重點,但是課堂上學習的時間不夠充分,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并有效的落實。
在今后的教學中,課堂上要留給學生充足時間去朗讀課文,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要采取多種朗讀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掌聲》教學反思 篇9
本單元教學專題是“愛是奉獻”。本文寫的是同學們友愛的掌聲改變了一個自卑的殘疾女孩的命運。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到比較成功的幾點是:
一、整個課堂充滿著愛的氛圍:
(一)、設疑導入,引發愛;
(二)、研讀課文,感悟愛;
(三)品句析段,體驗愛;
(四)、拓展延伸,暢談愛;
(五)、聯系生活,奉獻愛。全文教學設計緊扣“愛”字貫穿全篇,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突出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思想品質得到升華。課堂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堂也因動態生成而絢麗多彩。
二、這節課意外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孩子們對愛的涵義異乎尋常地理解了——什么是愛:愛是給爸爸媽媽端杯熱茶;愛是對有困難的人伸出溫暖的雙手(捐款、獻血等);愛是給年邁的老奶奶梳梳頭;愛是扶著殘疾人過馬路……聽著孩子們精彩的回答,使我感到無比欣慰:孩子們不僅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即將成為“愛”的創造者,他們將會用語言、用行動將“愛”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與此同時,在教學本課中,我把課堂的掌聲與文本的掌聲相結合。
整個課堂中,掌聲多次響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及時把掌聲獻給別人。
《掌聲》教學反思 篇10
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五冊課文《掌聲》一課主要敘述了殘疾小女孩小英通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小英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突破:
一、引領學生在掌聲中走進文本
課堂伊始,我便問:“孩子們,今天這么多老師來聽咱們上課,我們怎么表示歡迎呢?”于是我帶頭鼓掌,孩子們在我的提示下也紛紛鼓掌表示歡迎,在熱烈的氛圍中我們走進了課堂。
二、整體感知文本,達到情感的共鳴
《掌聲》是一篇情感體驗很豐富的文章,要讓學生快速的融入文本,達到角色的互換,去感受文中“英子”的內心世界,從而認識“掌聲”的真正內涵,那么就要充分的調動孩子們的情感。在教學這一環節的過程中,我采用范讀的方式,用自己深情并茂的朗讀打動學生,并配合以舒緩的音樂。音樂在其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孩子們的情感一下子達到了共鳴。我朗讀完畢,孩子們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
三、品讀領悟,把握文本
整堂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采用對比的教學方式,如原來的英子和后來的英子的對比,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的對比,由淺入深,刪繁就簡。
通過前后英子變化的對比,孩子提出疑問:“為什么英子會有那么大的變化呢?”引領我們走進課文的重難點,感悟兩次掌聲,我通過提問:“你覺得英子做出走上講臺的決定容易嗎?你從哪些詞語里體會到的?”讓孩子分小組進行交流,找出“猶豫、慢吞吞、終于”。于是我讓孩子們帶著自己的體會讀這兩句話,他們充分感受到了英子的矛盾心理。當同學們給予英子鼓勵安慰的掌聲后,我又問:“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會用掌聲告訴英子些什么?”角色交換后,孩子們的回答精彩紛呈:“我要告訴她:英子,你要相信自己。”“英子,我們不會歧視你的,勇敢些。”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理解、尊重和關愛”。于是我提議:讓我們也把這鼓勵的掌聲送給英子吧!教室里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通過對兩次掌聲的品讀,孩子們感受到了愛,并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了課文內容。
四、在體味中升華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愛,體會到了愛,為了進一步升華情感,我問:“那么在我們的班集里、學校中、社會上還有誰需要我們愛的掌聲,你會用掌聲告訴她些什么呢?”提問之后,我讓各個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然后抽各組的代表回答。孩子們回答:“我要把掌聲送給老師,謝謝他們教給我們知識。”“送給失去親人的人,希望他們勇敢的面對生活。”“送給太陽,感謝它給了我們光明和溫暖。”……這一句句生動、感人的話語,正是孩子們深入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他們已在不知不覺中游離于文本,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我情不自禁地為他們鼓起掌來。
一節語文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合理的教學設計首先要靈活,要真正地走進文本,過分追求形式的靈活,往往會與知識的掌握相碰撞。教者要本著“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備課,課堂上應更多地注重讓孩子有收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深入地鉆研教材,提高課堂的效率。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十分清楚,這節課上到底要教會我們的學生什么?千萬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文本,提高語文能力,還學生一個扎實有效的課堂。
《掌聲》教學反思 篇11
《掌聲》一課主要敘述了身患殘疾而內心又極其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最后她終于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并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采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抓住第六自然段這一線索進行導入。通過抓文眼,設計主問題,很好地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文本的興趣,讓整個教學鏈條頓時開花,為實施高效閱讀課堂打開通暢的大門。
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兩節課中,我首先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好奇投入到朗讀中去,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在讀的形式上我安排了自由朗讀,它有效地給予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安排了指名讀、齊讀、引讀,它好的方面在于面對全體學生,同時它是在學完這一片斷后來進行,這樣有利于達到檢測讀情,抒發感情的目的。同時在這兩節課中我都有精心安排讀、議、思、說四者有機地結合,為學生架起與文本溝通的平臺,這也是我有意識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其中一項教學手段。
當然,本課中也有許多缺陷,如情感的升華引導不夠深入。這方面是本人日后的教學活動中須多加強、探究并完善的。
《掌聲》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講完了《掌聲》這篇課文,評課老師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說給學生讀的時間,說的時間不多,但對于我自己在于本堂課的表現,并不如預想般令人滿意,現下將自我感覺的幾點不足之處加以總結,以便在今后的講課中能汲取經驗教訓,更加完善課堂教學。
首先,語言的匱乏是語文課堂中的一個大的缺陷。之前一直在教數學,漸漸淡忘了讀書,導致語言的嚴重不足,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個教案上有的詞語,而且語言描述不準確,不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精彩,不能使學生通過語言的描述達到老師想要傳達的思想。需要多讀書,讀專業書,繼續學習語文教學技巧,雖說不能達到出口成章,但也應該在有準備的前提下,能夠精確的表達想要傳遞的思想。
其次,對于整篇課文掌握不夠精準,內容還不夠熟悉 ,流程太形式化,并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要想講好一篇課文,最起碼對于課文內容要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隨時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達到最終要傳達給學生的情感,知識等等的目的。現在反而是強行讓學生跟著老師提前寫的稿子走,一旦偏離就生拉硬拽的拽回來,這樣只是一場老師的表演而已。
第三,由于用的是自己的學生,他們拼命地想要迎合老師,反而把自己的思路給堵塞了。因提前幾天就通知他們預習,而我們班的學生又太懂事,課堂上極盡可能的配合老師,一句多余的話都不說,感覺好像學生比老師還要緊張。課后我們班的班長問我“老師,我好像看見講臺前的橫幅上最后幾個字是比賽,你的多少分?是第幾啊?”弄得我又是感動于學生的關心又是覺的哭笑不得。
總之,這堂課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也使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的不足或許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隨時學習,隨時提高,最重要的是多讀書,讀好書,并且將書中的知識加以充分利用,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取得進步。
《掌聲》教學反思 篇13
《掌聲》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生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兩次熱烈的掌聲,使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文章通過這個感人的故事,贊美同學們的寬容和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這篇課文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內容是比較簡單的,但是要很好地體會其中文蘊涵的感情,特別是通過小英的情感變化來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促進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也許就有一定難度了。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引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運用語境理解詞意。
本文出現的一些意思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如憂郁、猶豫等。我在教學中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的。如學習憂郁,我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小節,邊讀邊思考小英原本是個怎樣的人。找出課文中的詞語說說對憂郁的理解。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既理解了課文的意思,同時也領悟了詞語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
2.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狀態。
文章中小英的思想變化是巨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掌聲對于小英思想變化的作用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點。為了突出這個重點,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一、自讀思考,同學們給了小英幾次掌聲?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二、指名讀,聽讀思考,畫出描寫小英的神態、動作的詞語。三、默讀,想一想這些詞語是什么意思。四、個別讀,讀出你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來。五、評價,說說他讀得怎么樣?你能讀得更好嗎?對于教學重點的突破,始終是運用了朗讀的手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體會情感,同時也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3.融入角色,體驗情感。
閱讀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和文本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假如你是小英,你走上講臺前心里會想什么?當你聽到掌聲以后心里又會怎樣想?假如你是臺上的同學,你想對小英說什么?,這樣問題更好地讓學生的思考和朗讀與文本進行直接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融入了課文的意境,和課文中的人物共呼吸,從而更好地使學生產生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很多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如在引導學生談感受時大多數學生說的還是比較老套的,一些新穎的觀點不是太多。在課外延伸階段,當我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得到掌聲的事例時,竟然有很多學生說從來沒有得到過掌聲,看來孩子們對于課文的理解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看來要讓孩子們能進一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掌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掌聲的力量《掌聲》教學反思02-22
《掌聲》教學反思12-21
掌聲教學反思06-03
掌聲的教學反思07-04
掌聲教學反思11-24
掌聲教學反思12-01
《掌聲》教學反思06-02
掌聲教學反思06-03
《掌聲》教學反思01-02
《掌聲》的教學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