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
篇一: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
《編花籃》是一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編花籃”為題,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個各為四小節的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歌的一個主要風格特點。尤其是歌曲結尾“那哈依呀咳”襯詞的運用,更盡情的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發自肺腑的贊美之情。
課的一開始,我用一首溫州童謠《叮叮當》來作為導入,引導學生觀察出方言特色和襯詞的運用,這讓學生在對民歌有了初步感受的同時,又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也為即將教授的音樂內容做了較好的鋪墊。教學中我抓住歌曲《編花籃》這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的風格特點,以歌曲的第一句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其濃郁的地方音調,接著進行歌曲襯詞“那哈依呀咳”的學習,這句運用豫劇甩腔并加重音的唱法讓學生直接地感受到了方言語調和聲調的特征,初步感知了民歌的風格與地域、方言等方面的密切關系。在整體學唱中,我所運用的教學方式有:引領學生有趣味地理解歌詞;進行樂句的對比,找出民歌歌詞押韻的特點;師生接唱等,把知識與技能學習有機地融于實踐活動之中。
理論化的設計總是比實踐的教學過程完美,因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課后音樂教研員林老師和三小的賈老師給了不少指導與建議,結合我自己的回顧做如下反思:
1、運用《叮叮當》引入自然有效,設置問題時為歌曲學習做好了鋪墊的作用。
2、前倚音、下滑音的特點沒有解決落實好,所以韻味出不來。
3、“那哈依呀咳”雖然抓出來練習了,但是甩腔的特點沒能落實下來,在看《花木蘭》視頻片段的時候,沒有很好地聯系到這句的甩腔,有點一帶而過,這個環節的設置沒有達到預設的目的。
4、在每一次要求學生演唱時,提的要求不明顯,因此學生在演唱時進步也就不明顯了。
5、在找重復句的時候有點被預設框住了,沒有很好地關注到學情。
6、教學手段樸實,即跟琴唱、自己范唱、聽唱、難點句重點練習、對比唱等等。
7、整體來說對課堂的把握還可以。
演唱學習是小學階段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說,整節唱歌課教學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教學方式也多樣化,讓學生學會了歌曲,對民歌風格有個大概的了解和體驗。但本課作為歌唱教學,在學生的演唱方法上應當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導,在歌曲的地方特色上還應該再通過演唱把它表現出來。
篇二: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
《編花籃》是一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編花籃”為題,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個各為四小節的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歌的`一個主要風格特點。尤其是歌曲結尾“那哈依呀咳”襯詞的運用,更盡情的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發自肺腑的贊美之情。所以最初設計本課時,我的想法就是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與原來的學生學習方式,換一個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在這節課上我都做了大膽的嘗試。
考慮到有游戲表演這一環節,首先我在學生的座位上作了調整,讓他們把桌子拉開在教室的中間圍成一個半圓形,這樣每個孩子都坐在了第一排,非常有利于老師的教學。課的一開始,我就拿著準備好的道具非常漂亮的花籃伴著《編花籃》的伴奏音樂,讓孩子們跟著我一起來做律動,接著我把花籃傳到哪個同學的手中就請他說出一種最喜歡的花的名稱。讓孩子在游戲的同時就感受到了這節音樂課的樂趣。這首歌曲屬于河南民歌,因此我從民歌開始入手,當我唱到山丹丹開花紅艷的時候,學生大膽的猜出這是一首陜北民歌,我又找同學來演唱民歌從而引出民歌與地方方言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一個趣味化的動畫片片斷《貓和老鼠》,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點,從而引出課題河南民歌《編花籃》。在歌曲教學中,通過老師聲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韻味表現了出來,讓孩子覺得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風格來表現的。我們通過用方言來跟節奏讀歌詞的方式,讓孩子們在熟悉歌詞的同時更感受到了說方言的樂趣。并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學唱的同時,我也是讓孩子自己來找發現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難句,通過孩子的發現,我們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難點就是裝飾音中的前倚音,那么我通過讓孩子來聽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無裝飾音的不同變化,并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了這兩種聲音,接著通過孩子們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區的演唱風格。我們看了一首河南豫劇《花木蘭》先選段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從中我們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從河南豫劇中演變過來的,讓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點。
學唱完這首歌之后我又加入了編花籃的游戲,讓學生邊做游戲邊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活躍了課堂。但在這個環節上由于時間的問題沒有全面展開讓每個學生參與,就早早的收尾了,接下來讓同學們欣賞了其他形式的演唱,讓他們從中發現不同的演唱形式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可能這種形式給你是一種感覺,換種形式就是另一番天地。但總之音樂不論怎么變化,總有一個不變的主題,那就是家鄉的秀美,花朵的芬芳還有中國民歌的持久魅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可以說我的這節公開課,能夠在孩子們的熱烈演唱中的氣氛來結束本課,我自己也覺得辛苦沒有白費,雖然準備課時,熬了好幾個晚上,但看到一個全新的音樂課堂模式,讓我對今后的教學更加充滿了信心,但是這節課其實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說課時的安排上在合理一些,還有五年級的課其實可以把它上得更加有音樂文化,可以多在河南民歌上來進行深挖掘,比我一味的只是用方言來讀詞,我想更有研究價值。
總之,這節課讓我找到了我前行的目標,我知道應該如何去備課,更清楚抓教材分析,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我重點要做的事情,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提高自身這方面的不足。
篇三: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
這節音樂課基本達到了我的心愿,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投入歌唱和表演,大膽的想像和創編,課堂上我是投入的,和孩子們融為一體,給孩子們自信和想像的空間。
圍繞《編花籃》這首歌,我設計了一個既讓學生感到新鮮,又非常感興趣的導入——插花欣賞,教學歌曲時,逐層深入,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創設每個情境,始終有主線貫穿始終。
課堂上總會出現一些孩子的表現或問題的回答不如人意,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應該循循循善誘。要善于關注孩子們,給每個細節上的表現都要給予肯定或表示,不能視而不見,沒有交代,一定要做到評價到位,既要關注個體,還要照顧全面,使每個孩子都能感到老師的關懷與關注。
音樂讓人感覺快樂,音樂課讓每個孩子們都快樂,都參與依然是我的主向,我會繼續努力帶著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中遨游。
篇四: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
《編花籃》是一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編花籃”為題,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個各為四小節的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歌的一個主要風格特點。尤其是歌曲結尾“那哈依呀咳”襯詞的運用,更盡情的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發自肺腑的贊美之情。所以最初設計本課時,我的想法就是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與原來的學生學習方式,我要換一個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考慮到游戲是孩子們的最愛,所以我最終選擇了以游戲的方式來貫穿整節課。
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孩子們伴著《編花籃》的伴奏音樂,全班做跳大繩的游戲進教室,讓孩子在游戲的同時就感受到了這節音樂課的樂趣,接著我和孩子們一起玩起了編花籃的游戲,我是通過三次做游戲來讓孩子們體驗這首歌曲,第一遍我讓孩子邊做邊拍手,第二遍我們是說著編花籃的兒歌來做游戲,第三遍我們邊說兒歌邊聽音樂來進行游戲,讓孩子們在感受了三次的游戲后,體會到音樂與游戲的密切關系,有了音樂的游戲會讓人們更能盡興的進行游戲,同時我們也在游戲中更加熟悉了這首歌曲的旋律。這時引入到這首歌曲的歌詞,讓孩子們在靜靜聆聽歌曲的演唱中,了解了歌詞的內含,其實是在歌唱牡丹花,這時適時的引入本課的欣賞歌曲《牡丹之歌》,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將孩子們帶入到了欣賞牡丹的情境中,并在欣賞花的同時,聆聽了本課的歌曲《牡丹之歌》,并了解的牡丹花,對歌曲就表現得更加的喜愛。
在歌曲教學中,通過老師聲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韻味表現了出來,讓孩子覺得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風格來表現的。這時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點,通過一個趣味化的動畫片片斷《貓和老鼠》,讓孩子對河南方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我們那通過用方言來跟節奏讀詞的方式,讓孩子們在熟悉歌詞的同時更感受到了說方言的樂趣。并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學唱的同時,我也是讓孩子自己來找必發現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難句,通過孩子的發現,我們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難點就是裝飾音中的前倚音,那么我通過讓孩子來聽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無裝飾音的不同變化,并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了這兩種聲音,接著通過孩子們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區的演唱風格。我們看了一首河南豫劇《花木蘭》先選段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從中我們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從河南豫劇中演變過來的,讓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點。
課堂的最后,我是以前后呼應的方式來結束,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來創編歌詞,我們分成了幾個大組,孩子們在老師給出的游戲項目中進行小組間的配合,有負責寫歌詞的,有負責編動作的,有負責演唱的,并且每個組在最后時,都很圓滿的完成了本組創作的歌曲并進行了綜合性的表演。
篇五: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
《編花籃》是一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編花籃”為題,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個各為四小節的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歌的一個主要風格特點。尤其是歌曲結尾“那哈依呀咳”襯詞的運用,更盡情的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發自肺腑的贊美之情。所以最初設計本課時,我的想法就是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與原來的學生學習方式,我要換一個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圍繞河南民歌的主題,我設計了一個既讓學生感到新鮮,教學歌曲時,逐層深入,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創設每個情境,始終有主線貫穿始終。
在歌曲教學中,通過老師聲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韻味表現了出來,讓孩子覺得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風格來表現的。這時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點,教孩子們說河南方言“編,編,編花籃”,從而讓學生做到地方方言對民歌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在讀歌詞中找出民歌的另一個特點,押韻與襯詞是民歌歌詞創作的基本特點,并讓孩子們更了解民歌的文化與特點。
這節音樂課基本達到了我的心愿,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投入歌唱和表演,大膽的想像和創編,課堂上我是投入的,和孩子們融為一體,給孩子們自信和想像的空間。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在聆聽鳳凰傳奇的《編花籃》后,學生的創作能力還沒有更好地發揮,這是沒有達到我的預想的。通過這節的教學,我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上還有很多的不足與缺陷。
篇六: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
《編花籃》是一首我們河南的民歌。在剛開始聆聽歌曲時,有的學生聽完笑了,然后說,“老師,這首歌曲和我們學過的不一樣,我覺得像是在唱戲。”我抓住時機就問學生,“你感覺是在唱哪里的戲曲?”學生說,“像豫劇”。我給孩子們介紹:這是一首我們河南的民歌,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作為我們河南人,我們更應該唱好我們本土的歌曲。本來一開始上課時,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不太喜歡這首歌曲,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開始想唱了。
在歌曲教學中,我先范唱歌曲,把河南歌曲的韻味表現出來,讓孩子覺得這首歌曲可以用不同的風格來表現。這時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點,通過一個趣味化的動畫片片斷《貓和老鼠》,讓孩子對河南方言產生濃厚的興趣,試著用方言來跟節奏讀歌詞的方式,讓孩子們在熟悉歌詞的同時更感受到了說方言的樂趣,并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學唱的同時,我也是讓孩子自己來找發現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難句,通過孩子的發現,我們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難點就是裝飾音中的前倚音。我通過讓孩子來聽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無裝飾音的不同變化,并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了這兩種聲音,接著通過孩子們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區的演唱風格。我播放了一段視頻:梨園春的小擂主孔瑩演唱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從中我們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從河南豫劇中演變過來的,讓孩子更加了解河南民歌的特點,從而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06-15
小學音樂《編花籃》教學反思02-11
編花籃音樂課教學反思06-07
編花籃音樂教學反思(精選7篇)05-26
《編花籃》教學反思01-15
編花籃的教學反思06-04
編花籃教學反思06-07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04-05
音樂編花籃的說課稿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