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教學反思案例
總覺得語文課上一課時不能體現完整的教學構思。因此這次我選擇了人教版的課文作為選學材料用一課時完成教學。最初選擇這篇課文,我是被文章的結尾所震撼,也沒考慮太多,看網上對這課的教學設計較少,我就想嘗試一下。但真正研究教材時我卻發現困難很大,同事們也提醒我這篇課文情感性太強,而所寫事離學生生活太遠,學生很難產生共鳴。試教下來也的確是這樣,目標完全無法達成。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我作了調整。總算上完了,比試教時好些,但還有很多困惑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
1、對老漢精神感悟的層次該如何安排?
第一次我是打算給整篇課文,抓住洪水上漲的三個階段,研讀老漢言行的三個重點句,從老漢指揮黨員將生的希望讓給百姓,把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到不循私情揪出兒子,嚴格要求黨員在危急時刻要將生的希望先讓給百姓,再到不顧自己安危將小伙子(兒子)推上橋。但發現這樣的設計層層深入的效果沒有,而且結尾的震撼力體現不出。
于是采用了現在的方法,去掉結尾,這樣讓學生從兩個層次體會老漢精神,第一次僅體會一位普通黨員干部的崇高品質,而在揭示結尾知道小伙子是兒子后,進一步挖掘老漢矛盾的內心,從而更深一層體會老漢不凡的人格。但這樣的處理,對于老漢將小伙子推上木橋這一舉動的理解到底該到什么程度,我很困惑,是提升到將生的希望給別人,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還是別太強調,畢竟這是他兒子,這一推更多的可能是父愛的體現。
2、作為選學課文,這樣取舍是否合理?
這篇課文可挖掘的內容很多,比如語言特色上,語句簡短,洪水描寫擬人化;老漢言行中“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沙啞地喊話,冷冷地說”都可深入挖掘,還有人們的反映,小伙子“瞪了老漢一眼”等處都可研讀。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最有價值的目標?我最終在這么多可圈可點的內容中確定了這樣的目標是否合理?對“他像一座山。”的理解我舍棄了是否合理?對第一層次體會老漢在危急時刻指揮“黨員將生的'希望讓給百姓,把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時,我選擇了老漢沙啞地喊話一句,而放棄了“木橋前,……他像一座山。”一句的研讀是否合適?
3、情感型課文重點該怎樣把握?
情感性這么強的課文該怎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試教時工具性落實太少,以至不像語文課。讓學生推想的太多,而學生的生活經驗沒有,無法走進文本及人物內心,因此上得很虛。這堂課上力圖讓學生通過多讀來走進文本,落實工具性。很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如何上好情感型課文?
由于第一次所提問題太寬泛,學生無從說起,這次預設了一些鋪墊問題,但沒想到這班學生挺聰明,我的很多引導話顯得很多余。學生發言是那樣精彩,但我這老師話語是那樣笨拙,沒能適時表揚、激勵,真慚愧。課堂上肯定還有許多不足,大到教材處理,目標定位,各環節設計,小到各細節,真誠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這樣的磨課中得到成長。
【橋教學反思案例】相關文章:
《橋》教學反思04-12
橋教學反思04-22
橋教學反思06-14
《橋》教學反思05-09
《橋》教學反思01-02
橋教學反思10-23
橋教學反思09-01
《橋》教學反思04-23
《莊子》教學反思案例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