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扁鵲治病》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對本課的教學我有很多的體會:
一、在質疑中培養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興趣。
這樣一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故事,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我想,這篇課文情節很簡單,不用在細節上多耽誤時間,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閱讀當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為什么幾次三番不相信扁鵲呢?有的同學說扁鵲第四次見到蔡桓公為什么要跑掉呢?還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的病扁鵲怎么能夠預測得那么準確呢?
同學們的一個個問題激起了更多同學的探究意識,于是第二輪的默讀,同學們都讀得很深入。有幾個同學還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來,在課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復地找答案。接下來的交流也變得活躍起來。
二、通過想象,豐富文本的語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較言簡意賅,但是,本組課文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復述課文。要把故事講得生動具體,讀好人物的語言是關鍵,而讀好人物的語言必須通過聯系關鍵詞句,揣摩人物內心。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扁鵲每一次勸蔡桓公時的`想法,透過蔡桓公的態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又通過朗讀時語氣對比和語言對比(將每次病情的發展后果提前告知結果又會如何?),發現扁鵲的話語含蓄、謹慎、機警是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語言的朗讀就顯得活潑生動起來,學生富有個性的見解也大放異彩,課堂氣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為復述而朗讀的被動記憶,讀活人物語言是本課教學一大重點,通過各種手段讓朗讀完成了記憶、思維等多種訓練。
三、理清思路,為復述架設橋梁
這則寓言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簡潔明了,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為理解寓意做鋪墊,然后根據單元導讀要求能復述課文。既能讓復述課文的方法的引領能無痕且扎實而有效,又不使課堂學習枯燥、僵化,是我對本課教學的追求。所以在執教時,我以復述課文為教學主線融概括主要內容、有感情朗讀、寓意理解為一體進行教學。
【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06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20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7-05
《扁鵲治病》語文教學反思范文11-23
最新《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2-15
課文《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7-05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范文06-09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19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范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