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分析
《地圖》是鄂教版《科學》教材六年級《我們居住的星球》單元的第三課,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大小、表面情況,知道了地球儀的主要標志和功用后,進一步引導他們了解地圖的主要標志和功用,借助地圖進一步認識地球,親自繪制地圖,經歷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由對地圖要素的模糊認識轉化為理解地圖的三要素,從而對地球以及如何在圖上表現地球狀況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六年級學生雖然有很多機會接觸地圖,但由于地圖比較抽象、復雜,他們對地圖的認識仍處于初始階段,要想在一節課時間內引發他們的興趣,完成對地圖的認識,教師必須設計能吸引學生、操作性強的探究過程。因此,本節課可以采用觀察法、歸納總結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引導學生親歷地圖的繪制過程,對地圖的要素進行分析研討,使他們學會讀懂地圖并繪制簡單的地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起到引導者、推動者、促進者的作用,逐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的。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簡單的地圖,能根據比例尺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
2.在親歷地圖的繪制過程中,體會地圖的作用,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逐步理解比例尺、圖例、方向等要素,具備一定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愿意合作與交流,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教學準備
A4紙30張、課件、6對磁石、30cm的尺子、橡皮、粗記號筆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出探究主題
1.談話:前段時間,我應邀到外地講課,同學們聽說我是棗陽市第三實驗小學的老師,對我們學校很感興趣,就圍著我問這問那,你們學校是什么樣的?學校有哪些建筑?操場大不大?等等。對于外地同學的要求,怎樣才能把我們學校介紹清楚?
2.學生談各種想法。
3.師生共同探討得出用畫圖的方法進行介紹既簡單明了,又直觀。
4.談話:這個主意好!這張圖我們可以叫做地圖,如果要畫地圖,需要畫哪些重要標志、重要地方、重要建筑才能反映學校的情況呢?
5.學生總結出畫學校地圖時需要畫出的重要標志。
設計意圖:此環節教學,一是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方法,三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地圖的功用。
二、親身實踐,動手繪制地圖
1.談話:想給別人介紹清楚,每位同學都來畫一張,好不好?可以畫剛才說的這些,也可以畫其他的,比一比,看哪個同學畫得又快又好。
2.學生用粗記號筆在白紙上畫地圖。
3.每組學生分別評選代表本組水平的優秀作品在全班交流。由畫圖人按1~6組的順序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要求“比一比”和“評選”,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激情和競爭意識,為下一步研討打好基礎。確定用畫圖的方法介紹學校后,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每個學生繪制一張學校地圖,學生只能憑借自己的已有經驗和認識來完成,目的是讓學生經歷人類繪制地圖的過程,卷入到探究過程中。
三、分析研討,修改完善地圖
1.談話:這6幅是代表6個組比較好的作品,現在選出全班的好作品。如果讓你介紹,你認為這6幅地圖中哪一幅或兩幅能代表我們學校的情況?
2.學生在全班選出的6幅作品中篩選出一幅或兩幅好的作品。
3.學生交流選出作品好的原因。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每組評選出的好作品再次進行篩選,激活了學生思維,形成認知沖突,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初步進行判斷,認識到諸如方向、位置、比例、分布合理等要素。
4.談話:首先來看方向問題。大家評選出的這幅地圖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來看大門在這幅地圖的上下左右的哪個方向?
5.師生把地圖上大門所在位置和實際大門所在方向進行比對,教師從大門畫在上下左右哪個方向好、科學規定等方面,引導學生明確地圖的方向如何確定,以及方向的表示方法。
6.學生對選擇出來的好的地圖進行修改完善,對方向位置畫正確的學生進行鼓勵。
設計意圖:針對全班同學畫的圖的方向不一致的情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讓他們認識到規定地圖方向的重要性,了解科學上是如何規定的。這一過程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方向”是地圖的一個重要標識,這一認識是他們經過一系列分析、研討、探究得來的。
7.談話:剛才有同學提到了比例問題,除了方向,比例也非常關鍵。我們學校那么大,這張紙這么小,要想把學校搬到紙上有那么大的紙嗎?如果畫必須按一定比例縮小。這位同學畫的這張地圖要縮小多少倍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那幅公認畫得好的地圖的教學樓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深入探討比例尺的定義、意義,明確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應該是一樣的,并探討比例尺公式的計算問題。
8.學生對篩選出來的地圖進行修改。
設計意圖:地圖比例尺問題是地圖內容教學的難點,如何使難點問題簡單化,有效突破難點,是本課教學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以往教學,教師往往是先告訴學生什么叫比例尺,然后再引導他們理解其含義,學生對這一抽象概念完全是被動接受的。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比例尺的概念不是老師灌輸讓學生被動接受的,而是學生針對具體事物具體分析,逐步了解了這個概念,學生學得輕松,理解得透徹。這個教學過程是本課的一個重要探究過程,學生通過分析、研討,認識了地圖的兩個要素,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得到了升華,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維水平得到了提高。
9.明確比例尺和方向都可以寫在地圖左下角的方框內及它們的表示方法。
10.為地圖取一個名字。
11.談話:地圖的名字既要自己能看懂,也要讓別人看懂。如果現在再讓我們畫一幅地圖,知道該注意什么了嗎?
12.引導學生總結,知道要注意方向、比例尺等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讓學生經過思考,明確地圖的兩個重要要素,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梳理,又能幫助他們把握重點知識。
四、實際運用,提高識圖能力
1.談話:現在我們知道該怎樣畫一所學校的地圖了,如果我們要畫更大地方的地圖比如襄陽市、湖北省、全國的地圖,應當注意哪些問題呢?
2.引導學生認識到要注意比例尺更小、重要標志變成符號、方向等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分析研討,知道了地圖的兩個要素后,教師又提出新的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深化認識。
3.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上的《中國行政區劃圖》,看能發現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閱讀《中國行政區劃圖》,學生不但能在地圖上看出方向、比例尺,還能發現不同地區的顏色、大小、位置、是否有山峰、河流等,更重要的是,還發現畫學校地圖時不需要用到畫大面積地圖時需要使用的`圖例,順利引出圖例的概念和對常見圖例的認識。
4.學生閱讀課本第14頁的圖例,加深對圖例的理解認識。
5.學生總結繪制地圖要注意的問題。
設計意圖:地圖的三要素在學生的探究中逐步被發現、理解,學生對繪制地圖時的要素進行總結,有助于他們對地圖的整體認識。
五、知識拓展,深化認識
1.教師課件出示幾個挑戰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考查:
[臺灣省的周圍被什么環繞?
上海在武漢的哪個方向?
武漢離北京的實際距離是多少?]
師生共同對這幾個回答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課的最后,通過幾個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2.拓展延伸:讓學生課后觀察不同類型的地圖,提高識圖能力,把他們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
設計意圖:因為課上學生主要使用的是《中國行政區劃圖》,其他地圖學生能否看懂、會用呢?為使學生在課后能夠涉獵更多關于地圖的知識,教師給學生留了一個拓展性問題:下去后再找一找不同類型的地圖,看能不能從這些地圖上發現什么有價值的信息?使學生的科學探究延展到課外。
教學反思
有關地球內容的教學,大多不易讓學生直接親歷探究過程,老師們普遍感覺不容易體現學科的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圖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形成和獲取的過程,打破了以往此類內容的教學形式,改變了過去那種引導學生對地圖看一看、說一說、練一練的做法,先讓學生畫地圖,再引導他們分析如何畫好地圖,最后引導他們操作如何利用規范的地圖。這樣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過程和內容,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而且能夠創設一種讓學生經歷地圖繪制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探究、發現、感悟,在相互研討中獲取新知,提升認識。
本節課教學目的明確,要求具體,學生通過適度的探究研討,完成了對地圖及其有關概念的認識,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學習任務。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理解、領悟比較困難,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興趣盎然地學習?適時的贊賞、鼓勵就顯得很有必要。因此,在設計這課教學時,我采用了讓學生互評、全班同學評、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以此來鼓勵學生深度探究。
【《地圖》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地圖的運用教學反思06-05
認識地圖的教學反思05-20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設計及反思11-20
《地圖的閱讀》的教學設計11-28
《地圖的閱讀》教學設計07-31
地圖的閱讀教學反思05-16
地理地圖的運用教學反思11-08
《地圖上的方向》教學反思03-29
地球和地圖教學設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