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水》教學反思
一篇文本,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生活閱歷的人們解讀的角度、深度和廣度都是不一樣的。一個教師首先要站在純文本的角度看待文本,沉入文字中去,在文字中走幾個來回,讀出自己的感悟。教師要努力尋找與作者有關的信息,深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處的內心世界,以我這心猜彼之意。教師是教書的,所以也應該從編者的角度來讀一讀文本的,應該給文本賦予一定的社會意義。教師更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揣摩,把自己當成一個涉世未深的兒童,以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文本。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關于《水》的主題,應該有兩層意義。一是關于節水,二是關于堅強樂觀地生活。而這樣的思想,是通過作者的語言描述來實現的,因此我們的語言課堂教學還是要從文字入手。
一、走進文本:緊扣詞語
對學生而言,由于閱讀水平的限制,不大可能從一大篇文章中抓住重點,感受文本的意義所在了。有道是“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語是文章構成的基本單位,因此,選擇詞語體會是走進文本的捷徑。在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驕陽 炎熱 風干 被曬干的狗尾巴草”等一組詞語,要求學生讀一讀,并且說一說,讀著這樣的詞語,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學生說:“大地干裂了。”有學生說:“一棵大樹已經干枯,歪在河邊。”有學生說:“河水都已經干枯了,露出了河床。”有學生說:“人們揮汗如雨。”這時,我進行了引導:“在這樣的地方,人們連汗也流不出來了,這才是——”引出孩子理解“風干”的意思。正是通過想象,將詞語還原成句子,用自己的語言真切地感受到干燥的.日子及我們對于水的渴望。更多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二、深入文本:品味細節
五年級的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逐漸學會品味細節。《水》一課的細節描寫是很多的。我在這節課上抓住母親的“笑”來期待學生能從這個不怎么起眼的動作中感受缺水的無奈、母親的樂觀,學習作者的這種表達方式。
文章中最精彩的細節描寫是在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孩子們細細地品讀這個片段,把心沉入,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圈出觸動自己的詞語,并且在書的邊上寫下自己的感受,只要一個詞語,再根據這個詞語讀讀最能展現自己朗讀水平的一個句子。通過讀與寫,讓作者的細膩的感觸、精準的描寫更深入孩子們的內心,同時,對作者的表達方式產生共鳴。
值得一說的是,這樣的處理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孩子們似乎對于這段還不能好好地體會,也不能通過朗讀來表現。特別對于作者那么細膩的描寫,體會得也不夠深刻。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也許要給孩子們更長的時間,也許我的引導還要再到位些。
三、思考文本:質疑矛盾
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得更深刻些,在課堂上我引導孩子們產生爭辯:母親用多少水給我們洗澡?兄弟四個平均分的話應該有多少?這四分之一勺的水真的那么快樂嗎?真的那么值得“啊啊”大叫嗎?本來的設計在課堂上應該有這么一個辯論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個辯論的過程,孩子們認識到這是一種真正的快樂,體會到缺水的痛苦和有水的快樂。但課堂一邊倒的現象比較嚴重。不知道是孩子太過聰明還是他們已經真的理解了水的苦樂了。
說到質疑,我的這個教學過程沒有姜文泉老師和朱曉麗老師那么高明。他們完全把質疑的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一個問:“把獨特的詞語找出來。”一個啟發:“有沒有什么讓你產生疑惑的地方打上問號。”再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學生達到恍然大悟的境界。這樣,就使得學生學會了學習,培養了他們的質疑能力,非常好!
四、表現文本:朗讀提高
孩子怎樣才算真正理解了一篇課文?我想:讀出自己的意味就是了。回想孩子們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應該來講沒有達到我所要求的程度。那些本來朗讀水平高的孩子還是這樣,不會讀的也還是這樣。“啊啊”大叫應該怎么讀?我是直接要求他們可以讀得快一些,可以讀得慢一些,可以聲音響亮一些,可以聲音小一些,沉穩一些。但這只是技巧上的提高,或者說是我對于生活體驗之后的理解,孩子們則不會。我應該創設情境,讓他們進行相應的比對,或者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也許這樣讀來才更有意味呢!本來設計的環節中還有學完第五自然段后再回讀“啊啊”大叫了起來,可是因為前面指導過多,來不及,就跳過去了。現在想來,當初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應該回讀一下。因為這第五個自然段不就是一次生命的體驗嗎?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才能讀得好啊!再回讀“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才深有感觸吧。
教師怎樣在課堂上通過自己一兩句的指導,馬上讓學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我要好好修煉的。
當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應該是一種閱讀在場的狀態。我也是。
【三年級科學《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水與生命》教學反思02-17
科學《水與生命》的教學反思02-08
《水的科學》教學反思范文12-05
《測量水的溫度》科學教學反思07-11
《神奇的水》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2-13
科學課《對水的認識》教學反思12-17
大班科學《水的變化》教學反思04-04
大班科學水的秘密教學反思12-14
三年級科學《水》教學反思范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