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組成化學教學反思
這節教材的內容主要是介紹水的化學組成。化學組成從宏觀到微觀,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是很難進行教學工作。這些知識儲備包括對電解實驗產生的氫氣和氧氣性質的了解和檢驗方法;氫氣氧氣的物質組成,氫氣氧氣的微觀構成,等等,這些都是學習水的物質組成和微觀構成的前提。
水電解實驗在這節課的地位是什么?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實就是通過了解電解后的產物,來推斷水的組成。這個思路建立起來,整堂課就會豁然開朗,不會是為了實驗而實驗,不是為了看一下實驗現象而實驗,而是應該把這個實驗當做一個載體,起到引導思維的作用,去發現現象背后的實質。也應該是這種探究性科學課堂的主線。沿著這條主線,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學習科學思維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對科學家探究物質組成的過程有初步的接觸。這種科學方法,也是科學實驗課需要體現的,就是引導學生揭示實驗背后的實質。
科學探究的過程和問題的解決,就要求學生能來主動參與。怎樣能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融入課堂,一起包含興趣的參與解決問題呢?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在別人的啟發和實踐中,我發現一個關鍵點,就是要讓這個問題來源于學生。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歸屬感,到學生中去的時候學生就會更加樂意去參與,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學家那樣來充滿好奇心和興奮感,去解決問題。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發現電極出現了什么現象,液面出現了什么變化,哪一極產生的氣體多等這些簡單的觀察性問題后,對學生說,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相信我們在坐的每個同學也有當科學家的潛質,只要你能學會發現,思考。希望今天是一個開始。水電解的實驗演示到此,對你所看到的現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嗎?然后讓課代表記錄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邀請同學們一起來研究。這個時候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為什么陰極的氣體比較多?被壓下的水哪里去了?為什么氣體能把液體往下壓?這兩種到底是什么氣體?在問題的指引下,老師做一些指導演示和必要的知識鋪墊,來解決問題。但是,主線和重點問題要由主導角色的老師把握好,以更好地來突破難點。而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都也正是這節課都需要解決的。按照一定的順序,問題的遞進關系。由是什么氣體?這個氣體怎么來的?為什么產生的是氫氣和氧氣?為什么氫氣的體積比氧氣大?按照這條線有序開展。
對于學生理解困難的問題,用類比法來引導是個不錯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實驗的思路。出來的是什么,我們可以知道,進去的'是什么。出來的是氫元素和氧元素,那么進去的水肯定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通過模型的演示,認識水電解的微觀過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氫氧原子,然后氫氧原子的重新組合得到的。得到氫分子和氧分子分別由最小的微粒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從宏觀到微觀來揭示水的組成和化學變化的實質。
對于整堂課的思路設計,我覺得還是比較連貫的。用學生的問題來串聯也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并且學生也樂于參與,課堂氣氛活躍。只是有些語言的連貫性和科學性方面,語言的豐富性和師生的評價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從水的宏觀組成到微觀組成過渡得不是很自然。還要再仔細思考和研究。感謝各位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