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反思,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
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
好久不來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奮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懶!
這些天在構思《扁鵲治病》的教學設計。當我“絞盡腦汁”終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卻無意間又重溫了被遺忘很久的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嚇一跳!其中她談到“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這一節時,這樣寫道:
“教者的作用顯得至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感儲備和調動——悲喜哀樂,酸甜苦辣;教師必須讓自己、讓學生通過文字“怡情養性”,讓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健旺起來。可以打這樣的比方: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一定是恒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為了這條河的暢通與靈魂,教師還要為它修筑“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孩子們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水草豐茂,魚蝦成群,與天光云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之中暢游”。
“教師和孩子在一個良好的氛圍里完全沉浸于學習之中,教師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師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緣于一種真實人的外露。那就是,無論什么性格的教師,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對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而這,就是他(她)個體化的激情”。
“聽過太多的優質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
我常想著:語文課堂,我們到底應該留給孩子們什么?是能力,是伴隨著他們一生的學習、生活的能力!這個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論提升!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2
從備課上來說,課前準備較充分。查閱了不少關于扁鵲和桓公的資料,記住了扁鵲的小故事。對于文中桓公的表現,進行了合理的推測與分析,得出了獨到的見解。絞盡腦汁將課文的各個環節用自然的過渡性語句串到一起。盡量的打開思維的空間,不拘泥于課文中僅有的文字描述,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補足了文中人物的豐滿度和立體感,讓學生們察覺到:其實看似遙遠戰國人物也并不是那么平面化,那么不可感知,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覺得好像和他們一起度過了故事中的這段時間,因為有了親身經歷的體會了,入文了,所以感覺就實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幾個班級試講,又有和同級部老師以及領導的交流和溝通,對這一課的了解只有越來越清楚和深刻。那么,即使沒把交流的內容悉數呈在課堂上,但因為感覺知道的多了,所以,講課的底氣就不一樣了,好像什么樣的狀況都可以駕馭了。
從上課上來說,總體課堂確實氣氛不錯,學生的發言,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針對我班學生的特點,一個問題可以有好幾種問法,舉例說明,如果一個問題太難,太寬泛,那么可以問得具體點;可以提些選擇性的問題;也可以把一個問題分成三節來問,環環相扣,層層加深;可以把上一個問題的答案變成下一個環節的問題;還可以給學生一些簡短的暗示、提示等等,這是課堂氣氛能否活躍的技巧),聽講的態度,老師的整體調度,基本上較為順利。除了有個別小環節有遺漏,再是對板書有些小遺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3
說到備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鉆研教材,但在《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備課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學生的盲點,讓課堂教學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拿到《扁鵲治病》的第一稿,導入和初讀課文的環節基本一致。在切入課文學習是這樣設計的:
1、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
2、同學們,我們剛剛從故事中知道扁鵲是一位神醫,他能從死神手里把人救活,這次神醫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虛名?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扁鵲的句子,細心體會,動筆寫寫;你從這些句子中,獲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鵲的醫術高明,具有先知先覺的智慧。)
看起來較滿意,板塊也較清晰,因而一開始也沒試教。等到試教時。第一個問題一出示: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很多同學都紛紛舉手:扁鵲給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讓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學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接下去我們還怎么去找原因呢?這些環節不是形同虛設嗎?
于是,這天晚上霍老師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當我打入“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腦中立刻跳出白天試教時學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從哪兒看出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呢?”學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響在我耳旁……“扁鵲那么有名,為什么蔡桓公不讓他治呢?”思路越來越順暢……
第二天,我拿著修改稿去試教,感覺課堂十分融洽。其實,里面的內容我沒換,只是提問的切入口改變了。
這堂課又一次讓我感受到:備課真的要備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4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我尊重學生質疑,另辟捷徑幫助學生解疑。在堂課上,學生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為什么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為了讓學生準確把握其性格特點,我另辟蹊徑從“名醫”入手!質疑:“名醫”“名”在哪?通過回歸文本知道名醫名在:醫術高超、醫德高尚!追問:如此名醫為何醫不好蔡桓公的病?好!回歸文本細細體會作者的表達領會其意!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如果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通過3次對話提示語、語言內容、病況發展細細體悟學生異口同聲:諱疾忌醫!問題迎刃而解。蔡桓公自以為是,諱疾忌醫、忠言逆耳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從中我們獲得啟示:防微杜漸!迂回問題,巧妙解疑深化了對寓言故事的理解,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妙!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專題是“故事長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扁鵲治病》是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以蔡桓公不聽扁鵲建議,小病延誤成大病,最后無藥可醫的悲慘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教學時,我讓概括故事內容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課文時,主要是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及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領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現的時間“過了十來天”,“十來天后”“又過了十幾天”,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要反復強調時間?”,學生答道:“是說蔡桓公的病每過十來天就會更加嚴重。”時,我適時引導這是為了突出病情的發展,由小病變成大病的過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聽扁鵲意見的結果。在學生體會句子含義后,再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使學生讀中有情,讀中有話。
但本課教學遺憾的是,對人物的心理體會得還不夠,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結合當時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導。今后的教學一定要注意。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5
《扁鵲治病》取材于《韓非子·喻老》。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上了本課之后,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于引導,善于對話,必要時要設置一些恰當的情境,因為在對話中才能了解到學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對話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反應要靈敏,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而我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還是過于考慮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關注不夠,對于學生的不足和精彩之處及時評價這一環節做的不太好。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說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太固執等。其實學生能說到這點就已經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詞語就送給學生,掌握一個新知識。
這節課表現更加出彩的是學生們:
1、孩子們對這樣的寓言故事有著很高的興趣,順學而導讓孩子們在爭議與分歧中思維火花進行碰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若想知,前置學習下苦工”;
2、將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與探討時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大膽質疑,把握重點,師生交流最后突破難點;
3、教學設計上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最后的課堂檢測題實質是從研究考試入手所設計的一系列能力提升題也是對本節課學生掌握情況的一個考驗:我能讀,我會填,爭當小神醫等等,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具體把握,也考查了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快速找尋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看到孩子們努力的自讀自悟,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我來說也倍感欣慰。
總之,《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6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教學時我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表現,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從中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個部分學生的想象很豐富也很合理,只是在進行朗讀訓練的時候,學生讀不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我在指導朗讀時讓學生通過語氣的對比,了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可由于學生的朗讀總是達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時間又倉促,我只能趕快進入下一個環節,導致朗讀的訓練成為一個虛設,朗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沒能真正實現。
本課的寓意揭示,若讓學生多方面聯系自己的缺點談感受,那么這則寓言的學習會有更大的價值。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7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具體安排了3個環節:一是導入課題、激發興趣。我能夠引導學生從了解扁鵲醫術入手,緊扣主題,給學生營造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學生熱情度高,積極回答問題。課前讓學生搜集扁鵲的資料,介紹扁鵲,以達到了解扁鵲的目標,并為接下來課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二是,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運用體會、想象等形式抓住重點內容進行有提升的讀。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映,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并且從中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三是通過表演來回顧課文內容,達到復述課文的目標,通過跨越時空的對話,來拓寬學生的思維。教法、學法靈活,學生展示比較精彩。在表演這一環節中,我抓住時機讓學生演一演的方式,達到了復習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就連平是不喜歡表現的學生也積極地參與到表演中來。
缺點:課堂調控能力不夠強。第一輪表演指導不到位。寓意提煉急促,還應側重聯系學生實際用寓意導行。在第一輪表演結束后,應該讓學生點評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進,指導學生演好人物角色。總之,上完這節課后,我感覺自己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地成長起來,更好的上好每一節課,是我今后工作的重點,我將更加努力錘煉自己。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8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訴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啟示好比是靈魂。”當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因此,寓言又被稱為“理智的詩”“穿著外衣的真理”。
作為選入教材的寓言,我們在教學時該如何體現語文味呢?幾次執教《扁鵲治病》,我一直在琢磨。最后選定了以表格為支架,以體會人物形象為載體。
預習課文時,安排學生去填寫表格。橫向是治療時間、病癥程度、治療方法、治療結果,縱向是時間的變化。
目的是借助表格梳理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反饋交流時,學生就能借助表格,清晰完整地講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回顧總結查找信息的方法,進一步提高閱讀技能。在此基礎上,要求借助課題,簡潔地進行概括,學生也能順利完成。
理清文章脈絡后,我讓學生思考“從哪里看出扁鵲不愧為名醫”,到文中圈圈、畫畫、寫寫,從字里行間去感受扁鵲的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如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課文中描寫扁鵲的句子集中出示:
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又過了十幾天,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
通過分析扁鵲的一系列的行為、語言,人物的形象就不會是“碎片式”的。很顯然,學生就容易從“一次又一次”的拜見中──“過了十來天”“十來天后”“又過了十來天”“拜見”等詞語中,體會到的對病人的高度負責的精神,這是高尚醫德的體現;從“站了一會兒”“老遠”“只看了幾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內容中,可體會到扁鵲望聞問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醫呀!尤其是微課“關于三的文化現象”,讓學生有了更深的體會。
在學生讀懂了扁鵲不愧是一代名醫的基礎上,我再次呈現表格,要求學生用縱向角度去觀察表格內容,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就看出:時間越來越長,病情越來越重,治療方法越來越復雜。進而領悟到第一層寓意:防微杜漸。
這樣一位名醫為何救不了蔡桓公呢?表格再次出現,讓學生到文中查找相關語句,找到關鍵詞語,學生通過捕捉關鍵信息,分析人物態度和治療過程,深化了第二層寓意:不能諱疾忌醫。
再次借助表格對比了扁鵲和蔡桓公的不同人物特點之后,我安排了想象寫話: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渾身疼痛,痛不欲生。如果你是他的母親、他的最信任的大臣、或者是他的孩子,你會對奄奄一息的蔡桓公說些什么呢?請挑選其中一個人物,展開想象,寫幾句話。這樣的寫話則是將孩子對寓意的理解內化,個性化。
當然,除了以上主要方法外,既然是寓言教學,還要善于尋根求源,回到寓言那里。我國春秋戰國時流傳下來的寓言,往往是小故事套在大故事里,且用文言文寫成,《扁鵲治病》就是如此。我采用故事還原法、對比閱讀法進行教學,拓展了寓言體文本的教學視域。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9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語文四下《寓言兩則》中的第二則。《扁鵲治病》是一篇精讀課文。《扁鵲治病》寫的是: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對于精讀課文,一定要精讀。精讀就是精細地研討。為了讓學生反復閱讀,把《扁鵲治病》讀通、讀懂、讀透,我讓學生經歷“自讀自悟,粗知課文;自問自探,感悟課文”等環節。為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地有效,為了讓學生在精讀中開智促思,我精心設計表格,通過表格來初知課文。
學生通過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學生板填表格等形式,從而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這個表格的解決更是學生自問自探文本的基礎。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閱讀探究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種富有創意的發現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通過文本中劃、反復讀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話來深入感悟人物的鮮明個性。
語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為一體。語文的工具性要求我們要扎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始,學生進行組詞的訓練,對本課的重點字詞有了深入地感知。學生通過填空來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過學生的多樣填空讓學生多元地解讀了飛衛和紀昌,既給扁鵲、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對扁鵲、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讀設置了懸念。課中對“站了一會兒”、“理睬”等詞句的理解,更是對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讀。
對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學習寓言故事的重難點。對于《扁鵲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過“這些表示病程時間和病情情況的詞,你體會到了什么?”來體會防微杜漸;通過抓住描寫蔡桓公態度的句子進行反復地朗讀來體會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對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離不開人物形象地理解。讓學生評價扁鵲、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形象,不僅解決了課始的懸念,更是深入地解讀了扁鵲、蔡桓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當然,由于學生填表時間的大量使用,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響。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多,學生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時間不夠。由于時間的有限,所以對有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討論,例如:扁鵲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由于時間的限制,所以沒有進行想象寫話和寓言故事的推薦。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0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通過蔡桓公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故事篇幅短小、發人深省。
本節課上課伊始,我以兩個詞語做引子,并播放關于扁鵲的視頻,使學生有一個直觀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簡短的句子概括出自己所搜集的資料,使學生產生要攝取重要信息的意識。順勢引出課題,并請同學根據課題質疑,教師梳理問題,使學生掌握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這兩個環節注重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巧妙將單元訓練重點融入其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的信息傳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接下來的環節中,課件出示本課重點詞語,引導學生發現詞語規律,明白這些詞語是和治療方法以及身體部位有關的詞語,并出示相關句子,讓學生填空,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為下面課文的理解打好基礎。緊接著,讓學生將這四個句子用自己的話說給同桌聽,達到訓練復述的作用。這幾個步驟融為一體,既然學生掌握了重點詞語,又完成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復述的練習,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本節課上,教師有效利用幻燈片出示重點句子,通過分角色朗讀、默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多講,讀中感悟,體會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情感。
課堂結束時出示《扁鵲見蔡桓公》文言文,再次以課文為生發點,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外閱讀中,并通過投影儀讓學生自主交流課外閱讀過的寓言故事,增加信息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引導他們大量閱讀,進一步激發讀書的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藝術。雖然在備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整節課也達成預期的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不足之,如給學生讀的時間不是很多;因自身問題,在多媒體與課程融合中還純在很多問題。
今后,在教學中一定加強自己這方面的訓練,努力提升自己。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1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這則寓言就是要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防微杜漸,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本課教學安排一課時,由復習《紀昌學射》引到第二則寓言,讓學生向大家介紹扁鵲,學生課前搜集過資料,所以說的很到位,點出扁鵲是位名醫。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再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在指名學生說課文主要內容時,第一位學生幾乎是把課文復述了一次,連對話都講的清清楚楚,出現這樣的情況,我還是給了他肯定,適機提出他的問題,在概括大意時要簡潔,抓住重點,簡單講述。后來請了幾位學生說的比較到位,以后在概括內容方面還要多花時間。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說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太固執。其實學生能說到這點就已經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詞語就送給學生,掌握一個新知識。
上了本課之后,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于引導,善于對話,因為在對話中才能了解到學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對話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反應要靈敏,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而我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還是過于考慮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關注不夠,特別是對學生的回答沒有認真聽,對于學生的不足和精彩之處不能及時做出評價。<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聆聽了劉校長執教的一節寓言教學《扁鵲治病》,感觸很深。學生學得自然充分,老師導得恰到好處,順應了孩子的讀書規律,真正還原了孩子本真的閱讀過程,給每一位聽者如沐春風的感覺。我覺得劉校長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與大家共勉:
1.讀課題,能讀出猜想
一個好的閱讀者,看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名字,頭腦中一定會產生許多猜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孩子看到題目,要學會從題目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依據信息讀出猜想。劉校長出示課題《扁鵲治病》后,及時問孩子,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從課堂實踐看,孩子的猜想涵蓋了文章的每一個角落。如:扁鵲是誰?誰生病了,病得怎么樣?扁鵲怎樣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嗎?多好的猜想呀!我們今天能讓學生這樣去做,明天也這樣,后天還這樣,日日都這樣,孩子是不是就會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看到題目頭腦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擁有了閱讀期待,帶著期待讀文本,孩子會在讀書中不斷地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這樣閱讀的過程是快樂的。
2.初讀文,讀出感受,整體把握文本
一個好的閱讀者讀文章應該是沒有雜念的,應該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讀葉圣陶老先生的《語文隨筆》這本書時,記錄了這樣一句話.“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著這么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面對著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讀完這句話我在想,現實中的閱讀教學不就是讓孩子在還債嗎?瑣碎無效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去回答,上完了一節閱讀課,就像跟著老師到迷宮中走了一圈,還是迷迷糊糊,下次進去自己還是出不來。試想我們老師像誰?像不像黃世仁逼著楊白勞交租子。雖說有點夸張,但我想孩子就是這樣的心情。怎樣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題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帶著猜想去讀吧!此處劉校長什么問題也別提,就讓孩子把自己當做一個最真實的閱讀者。這樣去讀,讀過文章的感受應該是豐富的。這就是我在執教寓言的第二個環節,讓孩子敞開心扉和同伴們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課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這些:蔡桓公這個人太固執了;扁鵲這個人很執著;扁鵲的醫術很高明;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劉校長不就是在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感覺嗎?怎樣培養孩子語感,是不是應該讓孩子放松心情,不帶著任何壓力去閱讀,久而久之,語感不就有了嗎?
3.精讀文,讀出理解
真正的閱讀者,再讀課文,一定像品茶一樣,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覺一下茶的味道。這樣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們和孩子再讀文本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遵循文脈,讀過一節停一停,回過頭去想想這一節說的是什么,自己都讀出了哪些理解。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劉校長在與孩子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是這樣做的:讀過第一、二節,讓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讀出的信息和感受。劉校長只是針對孩子的閱讀結果不斷地點撥,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導孩子讀懂情節,讀懂人物的性格特點,進一步達成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讀過三、四節也是如此。
當劉校長引導孩子讀到此處時能及時停下來,讓孩子把這幾節聯系起來讀讀,看看能讀出什么?有沒有新的感受?這樣閱讀,孩子不會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話中,而是能學會上牽下聯,能站在整體去思考,會對事件的發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讀過五六節后,學生的感受實際就豐滿起來了,劉校長讓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讀懂人物心理,站在讀者的角度讀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判。
4.聯生活,讀出寓意
我們經常教導孩子讀過別人的書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劉校長執教這則寓言也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激發孩子的生活體驗,其實說出了生活體驗也就讀懂了寓意,從而達成寓言啟迪心智的教學價值。課堂上,孩子談的還是比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寫字時的壞習慣,有的想到了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彈琴,有的……孩子將這些生活經歷都談了出來,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讀后的啟示,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5.細盤點,梳理方法
我們的教學應該讓孩子養成一種盤點的習慣。一堂寓言教學結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應該如何去讀,孩子心理清楚嗎?我想部分孩子可能會記住一點點,過了幾天也許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讓孩子說說,如果再給你一則寓言,你打算怎樣去閱讀呀?讓孩子梳理出這節課讀寓言的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存在的問題:
聯系生活讀懂寓意環節教師處理略顯拖沓,致使課堂超時。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3
《扁鵲治病》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我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再把自己想到的補寫在書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想象合理豐富。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在寫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4
課前,我先請學生回顧了曾經學過的寓言故事《驚弓之鳥》,并讓他們回顧:從中他們明白了什么道理。接著引入新課,形成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程。
兩則寓言故事都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醫術高超的扁鵲,固執己見的蔡桓公;且人物對話較多,因而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這樣才有可能準確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讀課文之后,我請學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然后梳理提出的問題后,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針對“紀昌學射箭,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練眼力”這個問題時,我問學生:“從哪兒看出紀昌花大功夫練眼力?看準目標不眨眼和把小目標看大與射箭百發百中有什么關系呢?”接著我又問:“練眼力可以說是射箭的基本功。學射箭如此,學其他技能也要練基本功嗎?你能否舉例談一談,比如游泳、騎車、使用電腦……”從而引導學生了解打好基礎的重要性。
另外我還注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有學生指出紀昌學射的成功固然是因為他有扎實的基本功,但也與他學習的態度、恒心、毅力和老師指導有方分不開。在學習《扁鵲治病》時學生對蔡桓公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有些人譴責蔡桓公自以為是,諱疾忌醫;有些人又說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諛奉承,不加勸諫,所以扁鵲才得不到信任;還有的說,扁鵲堅持真理的品質值得學習。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5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通俗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理解體會。
教學時我分三步實施。
一是課前質疑“扁鵲是一位名醫嗎?”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閱讀文本,尋找自己的答案。這個問題,學生理解非常到位。
二是以扁鵲三次勸說蔡桓公治病為主線,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對話,揣摩兩個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讓學生貼近文章,在表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同時還能從中感受到扁鵲的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和固執己見,為明理做鋪墊。
不過,在朗讀訓練時,對文中人物的語氣把握還稍有欠缺。朗讀的基本形式能夠達到教案的設定環節,但是在學生回答并且指導讀的時候還有些牽強,顯得不是那么自然。
三是聯系生活體會寓意。理解寓意是學習寓言的靈魂,能把寓意不著痕跡又水到渠成地理解透徹并有深刻感悟是完美教學的目標。本課的寓意揭示,我先借分析蔡桓公病癥由小到大的原因滲透“防微杜漸”的意思。
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但是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上,以至于草草結束了課堂。此次教學活動,感謝潘書記的悉心聆聽,細致的點評。從這堂課中,我學習到了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且在習作中學會運用對話描寫。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6
教完本課,總覺得不盡人意,反思課堂教學,有幾點體會:
一、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只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中教師要自始至終不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
二、要體現開放式教學思想。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本課教學就是要體現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我注意了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導引下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要我們去探究,去實踐。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篇17
我們年級“同研一堂課”活動已經結束,本年級最年輕的男教師潘文彬承擔了這次上課任務,聽了這一課,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讀”這一教學方式,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去感悟、體會。
一、讀中理線索,整體感知
《語文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一能力的訓練,才能使他們在訓練中形成這樣的能力。我們常說,對一篇課文的學習最好能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的條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去精讀、品味,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學習閱讀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扁鵲治病》是西師版第六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介紹了扁鵲勸告蔡桓公治病的全過程,教育學生要有病應該及時醫治。潘老師在第一課中利用學生自讀、分組讀等解決了字詞、讀通了課文之后,引領著學生逐步走入文本,通過默讀、想想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同桌說——指名說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并在讀中想,讀后說,理清了這篇課文的條理,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讀中細體會,明白道理
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憑借教材,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在教學中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扁鵲治病》是一篇寓言,它的難點是要理解寓意,這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潘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扁鵲說的一段話:第五自然段讓學生自讀——指名讀——齊讀——引讀,并在讀中讓學生找句子,抓重點句,引導學生從“能夠治好——可以治好——還能治——只能等死”體會扁鵲醫術高明,再以此為線索回到扁鵲幾次見到蔡桓公的表現上,找到有關的段落,勾畫有關蔡桓公言行的句子,再自讀自讀——指名讀——齊讀——表演讀等體會到蔡桓公的固執己見,不聽人勸告,從而引出成語“諱疾忌醫”。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小病不及時治會成大病”進而明白自己在學習生活中要有了小錯要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要及時改正,否則要變成大錯,為時已晚的道理。
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理解、去領悟在潘老師的教學中體現得非常突出。讀,讓學生有效的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讀,使學生知道了閱讀文章的方法,培養了能力。讀,是教學中永不腿色的有效方式!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06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05-25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1-25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20
《扁鵲治病》語文教學反思范文11-23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26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范文06-09
課文《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1-25
最新《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