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教學反思范文
在學習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歸納建立的過程時我的思路本來是這樣設計的:隋朝的衰敗?兵變、唐朝的建立?介紹建立者(李淵、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及唐太宗的統治。
在引導學生歸納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紹建立者,在這時,一學生舉手要說:“老師,錯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的發言激發了另一位同學的勇氣,另一位同學也站起來說:“通過預習,我了解到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弒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門之變),老師,那歷史上為什么稱其為明君呢?”對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我一面用較慢的語速表揚他們能思考和大膽提問,一面想第二個問題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徑嗎。如果讓學生自己摘得“果實”不是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以我當機立斷對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們提出的問題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假裝面露難色),我想我們只要學習一定能弄清所有的問題。現在我提議分小組學習,你們倆(我真誠地微笑著對剛才兩位提出問題的學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帶一小組:第一小組主要結合隋朝的建立歸納唐朝的建立(對比包括時間、建立者、都城、簡單的歸納建立的過程)第二小組結合課文尋找李世民為什么被稱為明君?各小組形成書面材料并交流匯報,老師作必要的.補充或更正,最終我們師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敗、兵變,唐朝的建立,簡單介紹建立者李淵,玄武門之變,介紹李世民,歸納其稱為明君的原因(貞觀之治)(學生歸納老師總結)。通過這堂課,我從學生臉上洋溢的笑容中發現,學生獲得了滿足感和作為學習主人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從此以后,我發現很多同學上課積極性也高起來了。
反思這節課,教師在備課時,往往考慮更多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且力求盡善盡美。每一個子目怎么講,需要學生回答什么問題,甚至連過渡語怎么說等等全設計好;而恰恰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的主人,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應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徑。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的時間。同時,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可根據課堂情境,如學生的反應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05-14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02-07
《貞觀之治》歷史教學反思10-17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精選5篇)03-05
《第2課貞觀之治》歷史教學反思10-17
《貞觀之治》教學設計12-08
《貞觀之治》教學計劃06-13
七年級歷史下冊《貞觀之治》的教學反思02-07
《貞觀之治》教學設計6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