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減幾的練習課的數學教學反思
與“十幾減幾”一節內容相應的練習,教材安排了“做一做”兩道、“練習三”13道習題。從習題的編寫形式和特點來看,編者的意圖相當明顯。“做一做”第1題6道小題分成三組,每組上下兩題是加減配合,突出“想加算減”的思路;第2題在第1題的基礎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減”的思維水平。“練習三”第1題用圖形的形式來暗示“想加算減”的思考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決兩道減法”的思路;第2題第1小題意圖同上,只不過在形式上變換一下,第2小題則有所拓展,在一個部分量未知的情況下做減,有拓寬思維空間的功能。但從總體而言,教材練習設計突出“想加算減”的思路,把“想加算減”作為一種基本算法加以訓練(與之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也十分強調),在此基礎上兼顧其他方法。
問題是“十幾減幾”的基本算法僅僅是“想加算減”一種嗎?事實上,只要學生能夠理解的、能夠比較快解決問題的'、對后續學習有重要影響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從這個意義上看,對于“20以內進位加法”比較熟練的學生來說,“想加算減”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對于那些“20以內進位加法”不夠熟練的,有些甚至不會算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夠理解的算法或比較熟練運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減”和“連續減”,此時,“破十減”或“連續減”就成了這部分學生的基本算法。因此,我們認為,教材只把“想加算減”作為一種基本方法來訓練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的。
對教學實踐的反思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設計本節內容時,對教材內容作了比較大的改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豐富主題情境的內涵。
從教學實踐來看,“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貓觀金魚圖”更具開放性,學習素材更為豐富,使問題呈現具有了現實意義。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樹,有些能夠看到,有些鉆入了樹叢看不見現在地面上還剩下6只猴子。那么“樹上到底爬上了幾只猴子”呢?問題的呈現顯得比較自然,也是學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題13—6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2、準確把握了“算法多樣化”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多樣化”是指“群體的多樣”,即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來供大家討;“優化”是指“個體的優化”,即在多種方法呈現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征的方法。簡言之,“算法多樣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
【十幾減幾的練習課的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十幾減幾的練習課》教學反思02-02
十幾減幾的練習課教學反思01-09
《十幾減幾的練習課》教學實踐的反思范文01-06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06-11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01-23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01-15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06-09
《十幾減幾》的教學反思08-02
十幾減幾的教學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