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上教學反思 推薦度:
- 草原上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草原上》教學反思(精選7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草原上》教學反思 1
《草原上》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是第五冊教材中唯一一個弘揚民族音樂的單元。
教學設計上,我主要根據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進行了綜合的設計。教學過程仍以歌舞、伴奏為主要的體驗音樂的方法,但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那就是改變傳統的聽唱學習方式,初次嘗試由視唱入手,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填詞演唱。
時間證明,我的嘗試是成功的。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學習任務。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使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增強,視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這些也正是我嘗試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
對于剛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種方法是有很大難度的,而我的大膽嘗試,另一方面體現的世我對學生的透徹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所以備課中我既要備教材,更要備教學生。我的方法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這個環節,還要針對學生的哪些技能進行特殊訓練?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復的斟酌中,我決定剛剛的學習方法,也形成了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這節課還有一個亮點是,體驗音樂的環節。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樂、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學生面前。視與聽的結合,營造了強大的震撼力,激起學生隨歌起舞的情感。這時拿出我自費為他們準備的筷子,邊講解邊示范,很快地把他們引入音樂,變身為驕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同時,進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從而為民族音樂感到自豪。
本節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現音樂的時候,總是忽視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學課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學生年齡較小。主應力分布不均,顧此失彼了。還有就是新學歌曲,唱我的熟練度還不夠。從這也看出一個優點,那就是這節課的教學是真實的。
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多運用這樣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促成更強的學習音樂的能力。
《草原上》教學反思 2
此歌曲是一首蒙古族民歌,音樂語言十分簡練,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抒發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無比的熱愛和贊美的情感。
為了孩子們能夠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含義,也為了能夠讓他們用不同的音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利用教材上的童謠《河里有只小青蛙》的內容,幫助他們辨別音色并能夠選擇合適的音色演唱歌曲。
首先,鞏固唱名、音名知識,讓他們跟琴視唱童謠《河里有只小青蛙》的'旋律,接著填唱歌詞。在演唱歌詞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用不同的聲音,表現小青蛙、大青蛙、小鈴鐺、大鈴鐺發出的聲響,通過演唱他們基本掌握了兩種不同的音色,接下來視唱歌曲《草原上》旋律,并向他們簡介歌曲創作背景及蒙古族人民的風土人情和他們音樂的風格特點,然后填詞學唱歌曲。歌曲演唱熟練后,我首先用明亮的、粗獷的兩種音色范唱歌曲,接著讓他們選擇合適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聽著孩子們粗獷、豪放的歌聲,我們仿佛來到了大草原,置身于藍天、白云和綠草間,合著奔跑著的馬群、羊群,大聲歌唱!
《草原上》教學反思 3
我在設計、教授《草原上》的整個過程中,力圖構建一個多方位、多視角、立體化的教學思路,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及各種活動,把抽象的理論概念、枯燥的技能訓練還原到可聞可感的音樂之中進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較深刻的體會:
一、科學合理,新穎有趣的教學設計
這節課,無論從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學過程的'安排,都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以“草原之行”為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緊湊而不忙亂,讓學生的思維隨著“興趣”這根主線進行和發展,使學生能主動學習。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從“蒙古族風光”導入了解大草原的自然景色,重在創設一種情境,創設一種氛圍,讓學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及生活環境,體驗他們的情感。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課堂里的民主意識。
為加深理解,我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完全平等,形成了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我應該進一步加強自身全面素養,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優化我的音樂課堂教學。
《草原上》教學反思 4
歌曲《草原上》是人音版小學三年級第五冊教材,是第二課《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我在教這首歌曲時,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多看、多聽,讓學生從感官上去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使學生用自己甜美的聲音去表現牧民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和贊美之情。
但這節課存在很多不足,一、由于我把時間給看錯了,所以下課提前了,本來我還準備了蒙古族的舞蹈都沒有來得及教學,導致講課效果不是很好。二、這節課,我對樂理知識講解的過于詳細,講得有點深,導致一些學生不理解,并且覺得沉悶。三、我還應該在音樂課中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來帶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融入草原的.氣氛中,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我要在今后的音樂課教學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使學生盡情地享受音樂帶來的無窮魅力。
《草原上》教學反思 5
2018年11月28日,我在南京市誠信小學音樂組教研活動中,執教《草原上》一課。本課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具有濃郁的蒙古風情。歌曲為A羽五聲調式,4/4拍,共有2句8小節,十分短小易學,但歌曲旋律起伏較大,歌曲中的7度音程不易唱準。
我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將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了解我國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作為重點。課程環節設計上,并沒有直接引入歌曲的教學,而是從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入手,首先通過一組配樂,帶學生走進蒙古大草原,又通過一段優美的蒙古族舞蹈引起學生對于蒙古族音樂舞蹈文化的興趣。接著又運用四段音樂分別介紹了馬頭琴、長調、短調和呼麥,讓學生感受豐富的蒙古族音樂文化,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通過對長調和短調的對比,引入本課歌曲,并完成了對歌曲恒拍的感受體驗。隨后,我又通過歌曲恒拍進行律動,完成了本課歌曲的教學。最后,我還運用“呼麥”這一蒙古族特殊的`演唱形式,讓學生用一個韻母代替呼麥,為歌曲加入了二聲部,并和歌曲范唱進行合作,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對蒙古族的音樂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了蒙古族的音樂文化,感受到我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在介紹蒙古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我自身對于這些音樂的了解還不夠,因此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表述不準確、不清晰的部分,在以后的備課活動中,一定要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感受我國的音樂文化之美。
《草原上》教學反思 6
昨天執教了歌唱課《草原上》。
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音樂語言十分簡練,基本素材只有一個包含兩個樂句的8小節樂段。其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的勾畫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于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節運用了七度大跳,抒發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表現了牧民對家鄉無比熱愛和贊美的情感。
這是一節歌唱課,所以我的重點放在了歌曲的完整度,完成度上面。學生通過自然,有氣息支撐的聲音來演唱歌曲,表達歌曲舒展,優美,大草原的寬廣,遼闊。加入了知識點合唱的復習,輪唱的嘗試,讓孩子初步理解輪唱的概念。
在教學的`開始,我用一組草原風光圖來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在課堂反應上,孩子們也確實受到吸引。通過提問“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自然過渡到駕馬聲、羊叫聲、風聲等一拍、兩拍、四拍節奏節拍練習。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完成度比較高,最后三種聲音合起來也就合作的很好。在新授的旋律教唱上,我省略了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省略讓孩子們在感受音樂的韻律感上欠缺了一些,所以導致在學唱環節,孩子們的聲音一直達不到我的要求。而且吳蘇悅老師也指出,在初次聆聽音樂的時候提前給孩子拋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中去聆聽會更明確一些。這一點也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再就是在ppt課件的播放上,我總是忘記去翻頁,導致做好的ppt成了無效的課件。在與學生評價與反饋上,鄭校給予我肯定,對于學生上課的狀態及時評價,更好的把握課堂。也對我提出進一步要求,在我拋出問題學生回答的很優秀的時候,我需要發出反問,讓孩子思考,其他孩子思考為什么是這樣的,進一步與孩子探究學習。
一節課上下來,孩子們表現得很優秀。積極發言,積極配合我。吳蘇悅老師也給予我一些建議。在旋律學習之前,是不是可以把歌曲的音拎出來教唱。因為是民歌,所以他的五聲調式,有五個音組成的旋律,可以跟學生拓展一些。這樣一說又打開了我的思路,受益良多。在學習中成長。
《草原上》教學反思 7
20xx年1月3日,非常有幸在新年到來之際與全鎮音樂教師齊聚共研“每月一課”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本人執教的人音版三年級上冊《草原上》以音樂體驗為載體進行音樂核心素養學習的音樂歌唱課,教師更注重對學生聽辨、構唱、畫旋律線等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自主探究音樂的過程,每個環節的設計是相互依托、層層遞進。歌唱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對學生在音準、節拍節奏、音樂結構、音樂背唱等方面應該具備的能力及應該獲得的相關知識儲備和強化,小學音樂課堂的歌唱教學才能真正有效,學生的歌唱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地提高和發展。
一、以“聽”為根的導入環節
音樂是一門聆聽的藝術,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訓練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是學習音樂歌唱技能必要的根基和前提。只有讓學生掌握聆聽的方法,才能不斷地接觸、參與音樂,從而更好地進入音樂。因此,教學伊始,教師演唱蒙古長調民歌《牧歌》導入創設情境,引出本課重點的三個音“3 5 6”,創設“風吹草原”的情景,運用柯爾文手勢很好地解決了音準,隨后進入本課新歌教授環節,音樂課堂教學中突出音樂聽覺體驗,圍繞聆聽來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如:聽辨速度、聽辨節拍、聽辨情緒……
美國的'艾倫·科普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通過一系列目標清晰、任務明確的聆聽環節,學生可以快速地熟悉作品并學習到如何聆聽音樂的方法,為后繼教學步驟的實施做好準備。
二、以“唱”為本的新授環節
導入部分的反復聆聽,學生已經能對歌曲的演唱有了七八成掌握程度,按傳統音樂課教學,本節課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了。接下來的環節,“唱”將成為關鍵詞。
歌唱教學的重點就是唱,每位音樂教師在指導學生歌唱時要特別注意,重復歌唱時,切忌停留在“單純重復”的階段,應該逐步提高每一次歌唱的具體要求,每一次的任務要非常明確:唱準節拍、唱準節奏、唱準樂句……歌唱難度依次提升,歌唱才能真正有效。
三、豐富音樂能力的拓展環節
歌唱課的拓展環節是教學鞏固的延伸,這一部分的設計對于學生的創造力是一個很好的開發。傳統的拓展環節會給學生觀看一段蒙古舞并學幾個蒙古族舞蹈動作。但現在,這種只停留在表面感受的教學設計,不能滿足網絡時代的學生探索實踐的好奇心。柯達伊教育體系重視歌唱,更重視在合唱中歌唱。所以,拓展環節應多從提高學生多聲部歌唱能力入手。
這里的拓展有兩個部分:
1、讓學生初步了解蒙古歌曲的風格:長調和短調,讓學生感受豐富的蒙古族音樂文化,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通過對長調和短調的對比,引入學生用已學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完成了對歌曲恒拍的感受體驗,最后通過“引子-草原風光-歡樂草原-尾聲”為主題創作《草原的歌》,從而培養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不斷挖掘自身潛能,看到自己學習音樂的能力無限。
四、承前啟后的結束環節
結束環節讓學生欣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民歌《小草》,感受到我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最后布置一個新任務:課后搜集有關蒙古族民歌、器樂、舞蹈、風俗等發到班級群進行分享。為下一節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做好學習準備。
五、不足及改進
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對蒙古族的音樂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了蒙古族的音樂文化,但是在介紹蒙古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我自身對于這些音樂的了解還不夠,因此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表述不準確、不清晰的部分,在以后的備課活動中,一定要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感受我國的音樂文化之美。
【《草原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草原上教學反思02-07
草原上教學反思12篇02-07
草原上教學反思(精選12篇)10-13
《草原上》教學設計01-18
《草原》的教學反思09-01
草原教學反思10-26
《草原》教學反思06-13
草原的教學反思12-23
《草原》教學反思06-13
《草原》教學反思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