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找駱駝》的教學反思
《找駱駝》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中的人物有兩個:一個商人,一個老人。故事是這樣的:商人走失了一頭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幫助商人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晰。在敘述中巧設懸念,引人入勝。文章開頭并不急于講明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征,激起讀者往下讀的欲望。
由于本文是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我這樣處理: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業。“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課時中,我抓住教學難點,即“老人為什么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而不是順著米和蜜或樹葉去找”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時機,所以學生有效的參于了合作學習。
教學中重視學生說的訓練。《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規定:“中年級的學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說話是寫話基礎,而三年級又是從說到寫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在這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系來進行說話訓練,通過“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形式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語言。
由于本文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學生似乎還不習慣,可能是平時接觸類似的課文比較少,所以在理解朗讀的時候有些吃力,課堂上缺少個性化閱讀。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別。教師一眼帶過的詞語,在學生眼里或許很難記住;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這與平時自己不太注重有著莫大的關系。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
也許是課前準備的不夠充分,平自我感覺——這是一篇傳統篇目,故事清晰,好讀,因該好學。結果,有點大意失荊州,一節課沒有完成任務。
【《找駱駝》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找駱駝》教學反思05-23
《找駱駝》教學反思06-10
《找駱駝》的教學反思06-18
找駱駝教學反思05-24
《找駱駝》教學反思09-07
《找駱駝》教學反思05-24
《找駱駝》教學反思11-17
找駱駝教學反思01-05
《找駱駝》教學反思03-13
《找駱駝》的教學反思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