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亡羊補牢》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1
《亡羊補牢》是三年級下冊《寓言兩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里面有這么一句話“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出來,把那只羊叼走了。”這句話很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丟失羊的原因。按教學流程應該是很順利地完成好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們的腦海中永遠有著無限的探究欲望和問題,讓教學充滿了未知。這次教學就發生了一場“大轉彎”,呈現出了別開生面的一幕。
片斷回放:
師:請同學們在第一段里畫出這個人丟失羊的原因。(用筆勾出那句話并朗讀)知道羊丟失的原因了嗎?(板書:破了個窟窿)
正當我寫完板書轉身后,還見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舉過頭頂,可以看出他很想說話。于是,我請了他起來。
他起身問道:余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既然羊圈破了一個窟窿,那么羊為什么不從窟窿里跑出去?
聽了他的問題,我頓時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預設之外,心想:怎么會提出這個問題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覺得這還真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不應該放過這次機會。看著孩子們在座位上竊竊私語,我立馬想到問題是孩子們的問題,應該還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想象和探討。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了一個讓老師也沒有想到的問題:羊為什么不從窟窿里跑出來?從你們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大家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現在就讓大家花點時間來討論討論吧?
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立刻“耶”了起來,趕緊拉開陣勢,展開了小組討論,兩三分鐘后,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
生:我們小組認為羊沒跑出來,是因為他們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來的話,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師:這是一個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歡看《喜洋洋與灰太狼》的故事吧!(生哈哈大笑)
生:我認為羊不會跑出來的原因是時間太晚了,該是羊休息的時候。
師:你一定是從“夜里”這里知道了時間,會懂得從詞語中來分析,有道理。(在不斷地交流中,我也受到啟發并加以引導),同學們,想一想,“羊圈”是什么?
生:羊圈是羊們住的地方,是它們的“家”。
師:請孩子們想一想,這幾只羊會是聽話的羊嗎?
生:會,它們會聽主人的話,不會離“家”出走。
生:會,因為它們是最親密的親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園,就像《喜洋洋與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樣。(又是一片笑聲)
當然,孩子們回答還有其他的,比如:羊圈破的窟窿不夠大,羊跑不出去;羊兒們白天在外面放養了一天,到了晚上就累了。
教學反思:
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學,是一段在預設之外的教學,更是一段讓人尋味的教學。我們常說,課堂是什么?其實就是孩子們的課堂。在教學前,教者根本沒有考慮到會有這樣的課堂提問和生成。“羊圈里的羊為什么不從窟窿里跑出來呢”這個問題,結合本課教學目標而言,沒有多大的教學價值藏在里面,這是偏離了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提問。然而,我們用孩子的視野來觀察,會發現這個問題卻高于教學目標和內容,帶有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再思考,帶有看問題的獨特思維眼光,帶有對弱小事物的關愛和同情。在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興趣盎然,小組討論精彩紛呈,尤其是在交流匯報上,他們都能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這個問題已經慢慢地進入了孩子們的理解文本、訓練思維、生活世界和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去了。我認為:教學是為孩子服務的,面對一次難能可貴的“孩子問題”,我們理當應該停下腳步,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徜徉在屬于他們的問題世界中去。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是我參加學校組織的“第二屆信息杯教學賽講”課,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贊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了致關的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一)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了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扎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扎實到位。
(二)循環反復,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復中提高。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復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里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后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于簡單,因此關于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四)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后,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窟窿”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3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由于這則寓言較短,所以一課時完成。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學習寓言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我以文章題目為突破口,直奔重點。
“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補、牢”這幾個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組內學習課文內容。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在理解課文時,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這句話時,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此句的意思。接著引出養羊人的這種態度對不對?你作為他的朋友快勸勸他吧。讓學生發揮合理想象,自由表達。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言。在總結全文時,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讀了課文的感受,而是讓學生讀讀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的言語,說說你對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丟羊后的行為,再讀你又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對這個人的評價中,自然就總結了寓言的教育意義。為了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我讓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補牢事件。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內學習。本課我是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及學習生字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我設計了朗讀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時呈現。以上是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還存有許多不足之處:
1、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還有不該自己講的東西自己講了。)
2、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這是講課中的一個失誤。
3、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4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1、激趣導入,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寓”:寄托,“言”:講道理。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某種事的文學作品。了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接下來讓學生理解“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2、小組合作學習,掌握故事內容。
為什么養羊人的羊丟了一次又一次?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畫出第一次丟羊的原因,用“﹏”畫出丟羊后養羊人和街的表現。交流第一次丟羊的原因。學生很快能夠找到文中的句子,并能理解到位,不過在引導學生讀了兩個人的對話,在語氣方面你們有沒有好的建議時,學生并不能很快的理解,我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養羊人的毫不在意、滿不在乎。街坊的關心、著急、誠懇。接下來,讓學生通過分角色讀加以體會。
3、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及時改正),就(來的及)。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這個語言故事應該讓學生懂得后一句話“未為遲也”,學生大多能夠說出前面,不重視后面,我及時給學生補充。這樣能讓學生明白一個什么道理(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并不算晚。)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學生在理解有些詞語的意思時,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如,當有的學生說“亡”是逃走的意思。我則直接告訴學生“亡”是丟失的意思,沒有給學生講清這個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牢”也存在這個問題,學生直接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這里需要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繼續給學生補充一些古漢語的知識,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古漢語,并降低難度。
2、《亡羊補牢》的意思沒有及時讓學生寫下來,這樣在做題時容易出現錯字或寫不下來,還要讓學生多寫一些。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5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后來羊又丟了,最后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全文有3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的是從前有一個人養了許多羊,丟羊后,不聽鄰居勸告。第2自然段寫第二天又丟了一只羊,他后悔不聽鄰居的話,立刻把養圈修好,從此再沒有丟過羊。第三自然段寫的是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個成語故事的難點在于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學時,我抓住養羊人兩次態度的變化,通過各種形式的不同的反復閱讀,讓學生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識字是低年級段的教學重點,為了讓學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課堂上多次出現難讀的詞句,并且注意了學習的層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我首先讓學生帶著拼音讀,然后再去掉拼音讀;先讓學生讀詞,然后再讀句,最后再讀全文。有了這個層次,學生在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文章題目為突破口,直奔重點。
“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這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重視讀的訓練。
朗讀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四、注意了對學生的引導。
在理解課文時,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趕快把羊圈修好吧!”這句話時,就采取了和“把羊圈修好吧!”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鄰居非常著急的心情。又如:在理解丟羊的真正原因時,就采取了按“當( )時候,我應該( )。”句式填空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丟羊的真正原因是沒有修好羊圈。還采用了換詞和補充課外資料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例如“當( )時候,我應該( )。 ” 學生所回答的結果出乎了老師的意料,直接說出了當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就應該把羊圈修好。此時我表揚學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去走,不能表現出學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時讓學生將老師的答案和學生的答案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會更容易加深學生對這個故事所說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學完這個故事以后,如果讓學生全文品讀理解,會給學生一個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思想滲透。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6
《亡羊補牢》這篇課文是一則成語故事。這個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寓意是對故事中的具體形象和故事情節作的最高概括,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個跨度的,為了幫助學生邁過這個跨度,必須重視情境創設,因為學生只有在耳聞目睹之后,才會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正確地對故事角色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們揭示的道理。通過課文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學生的年齡情況,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1、 導入設計富于情趣,吸引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一上課,我便引導學生通過積累成語,引出這個故事,學生由此興志勃勃地投入學習,思維隨之活躍起來,質疑創設問題情境也就應運而生,各個疑問代表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求知欲,這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探究的動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開端。
2、 重視對重點詞句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和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
在這篇課文中,我設計了“練習說話”的環節,高度重視字詞教學,因為這正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在講“應該”這個詞時,我指導學生通過聯系實際生活理解詞義,讓學生說句子練習進行運用語言文字訓練。另外,還引導學生說說身邊類似“亡羊補牢”的例子,讓學生在運用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并引導學生運用這個成語故事,指導學生處理解決生活中的事情。
3、重視朗讀文本,讓學生在讀中品悟,培養語感,形成朗讀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讀好兩次丟羊的經過。第一次他是滿不在乎,街坊勸說的話,他沒當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覺得應該按照街坊說的去做,并立即動手將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把寓言中所表達的幾個層次的意思讀出來。在朗讀的形式上,先讓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然后默讀理解故事內容;老師范讀,學生練讀抓住重點詞句;最后再分角色讀,通過反復地讀,達到理解寓言含義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圖,將四幅圖放在一起,指導學生看圖講故事。大家的學習興趣十分濃,有的復述故事,有的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4、 拓展練習,豐富學生課外知識。
最后十分鐘,我又和同學們一起閱讀了語文讀本上的《熟能生巧》,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不僅激勵學生重視閱讀《語文讀本》,而且進行了語言積累。
綜合上述,本節課學生讀懂了課文文本,理解了寓意,啟發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進行了語言積累。當然,這節課不免還存在著一些遺憾:
1、教學過程中,創新意識不夠深入,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更加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創新的意識,為實施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2、在聯系實際環節,有的學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條理清楚地敘述出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今后還需要繼續加強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7
1、課前播放亡羊補牢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津津有味的觀看中了解寓言內容。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首先出示自學提示,引導學生自學生字、詞,然后讓學生從整體感知寓言大意,為下一步感悟寓意做了鋪墊。
3、美讀課文感悟寓意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思,一是抓住重點詞語指導朗讀。如:第一段重點指導“發現”、“原來”,第三段重點指導兩個“又”。讓學生通過讀體會養羊人犯下得錯誤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后果,第五段抓住“趕快”“后悔”一詞讓學生體會為什么要補牢,補牢帶來什么好處?二是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養羊人犯錯的理解,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補牢的重要性,也就是及時改錯的重要性。三是進行語言訓練,把“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轉化成肯定句,通過對比讀,體會雙重否定句更強調了養羊人知錯就改的心情,學生對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現出來了。此時教師進行順水推舟,揭示寓意。
3、結合生活深化寓意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實際,說說類似課文中的例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以及知錯就改帶來的好處或還處于糊涂之中的學生不改錯誤帶來的不良后果。讓學生在現實中認識亡羊補牢的重要性。
4、課外延伸閱讀寓言最后的時間,我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為同學們展示自我提供了機會,也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在教學設計上和課堂調控上還有很大的欠缺,還望大家給予指教。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8
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我微笑著回答:學習新課。他們臉上立刻洋溢著笑容,并向我耳邊回聲道:老師,我知道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兩個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經讀熟了。可有趣了,里面還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
叮鈴鈴.......我們就這樣在談論中開始了第二節的課堂,孩子們上課的狀態高昂、激情,使我回蕩心間。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們了解了什么是寓言的知識,并在歡快的學習氣氛中大家的積極性,那真是厚積薄發呀!
我從課題入手,給學生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學習這則寓言。我們引入眼簾的是闖生字關,令我欣慰的是學生們都能在不出示讀音的情況下,認讀這些生字,看來他們的預習功夫用心了。我通過齊讀----開火車讀----分組讀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學生們認真學習的盡頭,使我開心。這節課進入課文朗讀時,學生們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讓學生們自由朗讀課文,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讀完課文,你想說什么,自由發揮。結果他們認為:養羊的人早就應該聽街坊的話,這樣就不會被狼叼走。但這個養羊人,最后后悔了沒早聽從街坊的勸告,心想還是趕緊把羊圈修好吧!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分辨出應該做一個知錯就改,多聽取別人教導的道理。
通過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們去動腦思考問題,老師做補充、總結是課堂學習的必要環節。因為通過前四單元的學習、做試題,我發現里面的題型考察學生的思維想象題型較多。這在平常的上課中,要多善于指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想象發揮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
通過課文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一是那個養羊的人丟了幾次羊?二是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么樣?三是你認為養羊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四是生活中有類似“亡羊補牢”的例子嗎?試著說一說吧!從這幾個問題中升華對課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學生們在前三個問題中,都能脫穎而出,唯獨在最后一個問題回答中有點難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后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體而言,學生的聽課效果還是不錯的,不足的之處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9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1——3自然段寫的是從前有一個人養了幾只羊,第一次丟羊后,不聽鄰居勸告去修補羊圈。第4自然段寫第二天又丟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寫他后悔不聽鄰居的話,立刻把養圈修好,從此再沒有丟過羊。故事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這個成語故事的難點在于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時,我抓住養羊人兩次態度和行為的變化,通過各種形式的不同的反復閱讀和理解,讓學生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通過教學和課后聽課老師的點評,對本堂課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課題,引入新課
我采用了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寓言并且舉例,從而引出課題,并且對課題中“亡”和“牢”這兩個字讓學生先解釋他們的理解,他們認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沒有多加講解,一直到課文學習完,總結的時候我在來回顧這里,讓學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學生能說出“亡是丟失”、“牢是羊圈”,這個方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這兩字的記憶和理解,但是有聽課老師指出,我應該再加一句引導的話,如“這兩個意思同學們到底有沒有解釋正確,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到課文中去找一找。”這樣可以使學生不會產生對錯誤知識的記憶。我對于這個說法也比較贊同。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這個環節,我采用了先聽錄音,讓學生找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劃一劃,然后幻燈片出示一些詞語,一起學習。然后在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對于詞語的教學中,雖然學生練習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學能說會讀了,但是還缺少正確地書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生字、詞語的書寫也比較重視,我恰恰在教學設計時忽略了這個。()2.在再讀課文時,我的要求是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但是當學生出現齊讀時,我沒有及時阻止。在說課文主要內容時,也只是請了一位同學說,而且她說的比較籠統,我就馬上去幫助她說完整。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補充擴寫。3.在聽錄音劃生字詞的過程中,我沒有反饋。在學習詞語時,也沒有出現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
三、理解內容、體會寓意
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是,學習了第一次丟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丟羊的原因,然后又學習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丟羊后的做法,然后又回頭來學習第一次丟羊后“街坊”和“養羊人”對話……
對于這個設計,我自己也感覺有點混亂了。對于流程的設計不夠合理,問題的跳躍性也太強了。可能的原因是我有些緊張,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還沒有調動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地學習下個內容。這是整堂課最失敗的地方。
在學習完課文,理解主要內容后,我提出了“如果養羊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情況”,通過這個問題的回答,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有我讓學生對養羊人兩次丟羊后的行為做了討論和評價,也是出于這個目的以及能夠對寓意進行感悟。最后我還聯系實際談想法以及總結了這個寓言的道理。
四、整堂課的反思及問題
回顧整堂課,我還存在以下問題:1.課文朗讀方面:讀的方式比較單一,教師在課文學習中尤其是對話的朗讀,范讀不夠。2.雖然有一些教學機智,但也說明了課堂上的緊張和課前準備有些不足。3.學生積極性不夠,教學設計意圖沒有達成,目標落實上也有偏差。4.整堂課,學生都是處于回答的狀態,基本上是老師在提問,問的太多,而且教師的過渡語不夠自然。5.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學生練習太少,太淺。通過這一堂公開課,我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對我今后教學起了莫大的幫助。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10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設置了以下三大環節展開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其次是深入學習課文,了解人物內心世界,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意。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全班的學習氣氛熱烈、積極。學生的興趣盎然,無論是同桌之間讀,還是跟老師合作讀,都能積極地配合,效果達到較好。在教學中,因為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能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課文,因此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不足之處:
1、指導朗讀這一方面還有待提高。學生讀得時候,我應該多指導。
2、在學習完課文之后,讓學生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說說類似于亡羊補牢的事情,學生說得較為膚淺,說明學生對寓意理解得不夠透徹。
3、粉筆字是老師必須做好的功課,我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應該多練練粉筆字。在今后的教學中仍需繼續努力,多閱讀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教學設計,從中汲取寶貴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今后也要讓學生多把課文內容,多聯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看看有什么相關聯的,從而從學中體會到知識和道理。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11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于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采取的教學思路是:
1、談話激趣導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寓言”的含義。接著揭示課題,亡羊補牢。“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說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于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閱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在識字環節,為了讓學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讀中感悟,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和表現不同進行教學,朗讀,感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并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而且還總結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為下一則寓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不足之處:
1、課堂提問中,集體展示偏多,個人展示偏少,不能體現個體的能力。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4、聯系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12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較短,為了能在一課時很好的完成。在這節課里,我結合學習寓言通常使用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試題理解題意。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內容。使學生有目的的,在讀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言。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到小組內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上我同時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學習。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并通過人物對話模仿,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二年級是開始寫作的最初階段,在學文的同時要時刻想著為寫作打基礎。所以在本節課教學中中,我利用插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這樣也就教給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
有其優點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13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將《亡羊補牢》這節課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教學結束后,靜下心將授課的過程回顧了一遍又一遍,經過反思我收獲了以下幾點:
一、 激趣導入,鼓勵質疑。
《亡羊補牢》是一則寓言,內容比較簡單,如何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呢?我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導入時讓學生們去讀一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們通過文中的幾個字猜測到這則寓言是已經學過的《守株待兔》。在這里我順勢告訴了孩子們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常常蘊深刻哲理于淺顯語言和生動故事中。我告訴孩子們這則寓言出自《戰國策》,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亡羊補牢》。這樣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寓言故事的興趣,同時也推薦給孩子們《戰國策》這部國學經典。
在引出課題后,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地去質疑,讓他們去猜想為什么會“亡羊”。 結合學生提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自主讀文。
二、理解字義,形式多樣。
學習詞語,理解字義,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這節課中采用了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去理解字義。例如簡單的“則”的意思,我就讓孩子們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有的詞語比較有意思,我就為孩子們創設一個主動感悟自主選擇的機會,促成他們的個性發展。例如學習“窟窿”一詞時,我想如果由老師直接講出意思來,學生的印象就不會太深刻。于是我先讓孩子從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給孩子們用手勢來表示“窟窿”,孩子們互相討論著,都在比劃著。這時一對孩子發生了爭執,男孩比劃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劃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問孩子們:“大家為什么覺得洞有這么大呢?說說你的理由。”一個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鉆進去,應該是這樣大的洞,因為狼得從這樣大的洞里鉆進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個過程, 孩子們非常認真和執著。
通過他們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課的 “窟窿”是能鉆得過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當他們得到我的肯定后,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笑容。多可愛的孩子!就這樣,枯燥的學習詞語,也變得精彩紛呈了!
三、練習說話,培養語感。
這則寓言雖然短小,但是讀起來也特別有意思。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孩子們說出了亡羊和補牢的因果關系,我就讓他們練習用“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來說話,體會漢語的特別之處。在指導朗讀方面,我注重讓孩子們先體會感悟,再朗讀。養羊人有兩次丟羊的經過。第一次他是滿不在乎,街坊勸說的話,他沒當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覺得應該按照街坊說的去做,并立即動手將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養羊人對兩次丟羊的不同反應來練習朗讀。我先讓孩子們說說養羊人的心情,再讓孩子們自讀、分角色讀、比賽讀,通過反復地讀,達到理解寓言含義的目的。
四、聯系實際,理解寓意。
孩子們通過學習都能明白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那如何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過講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時醫治的事情給他們起了個頭,這下話匣子打開了,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這類“亡羊補牢”的事情。這樣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漁,掌握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的最后,我總結了學習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們能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自己去解讀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處:
1、新課標指出:文本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準備這堂課的時間比較倉促,我僅僅解讀了文本的表面,沒有去挖掘出更深的東西。例如在后面的課堂中有位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狼是怎么想的?我備課只備了自己看到的東西,而沒有進行深思。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時間不充分。很多孩子為了完成課堂練習,沒有好好地去品讀課文。
3、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沒有放手讓孩子們去說,總覺得還是自己在引導著孩子上課。 這幾點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14
《亡羊補牢》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三年級下冊的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故事告訴孩子們一個道理:一個人做了錯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在學校開展的語文“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中,三年級兩位教師分別對《亡羊補牢》這一課進行了備課、上課、說課,課后對自己的課進行了反思,課上兩位老師對課文里出現的插圖進行了不同的處理,以下是兩位老師的教學片段
片斷一:
師:出示掛圖,問:圖上畫了些什么?
生:圖上畫了一棵大樹,大樹下有一個羊圈,羊圈有些羊,羊圈外面還有四個人
師:你能用一個字概括說出圖上的內容嗎?
生:圖上有人和物
師:你能說說圖上的人和物有什么關系嗎?
生:一個人養了幾只羊,羊圈破了個洞,街坊勸養羊人修羊圈。
師:你們從圖上讀出了這些內容,那么課文里是怎樣寫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則寓言故事,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片斷二:
師:出示掛圖,同學們剛才我們對《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你能結合插圖用因為…所以…句式說說圖上的內容嗎?
生1:因為養羊人聽了街坊的勸告,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沒丟過羊。
生2:因為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他覺得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什么用,第二次又丟了羊,他后悔沒聽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所以他才把羊圈修好了。
師:課文插圖是輔助理解課文的,你能結合插圖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則寓言故事嗎?
生:復述(略)
反思:
課標在教材說明中指出:在語文教材中,圖像系統是配合文字系統的一個獨立的符號系統,也是影響學習效果優劣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忽視課文插圖的價值和作用和重視課文插圖的價值和作用,教學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位老師是借插圖的內容引出寓言故事,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為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位老師是在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插圖,用“因為…所以…”句式說圖上的內容,并利用插圖內容復述寓言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進而明白寓言闡述的道理。這兩位老師都重視了插圖的作用,在理解課文過程中起到了異曲同工的效果。
新課程語文教材每篇課文都配有插圖,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課文渾然一體,相互印證。這些插圖不僅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具有欣賞性,藝術性,而且自身蘊含著豐厚的教育價值。有些插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透露著人生哲理,態度價值,人文信息等等。老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插圖中獲得教益與啟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文中的插圖能賦予學生一定的精神成長的養分,奠定學生基本的審美情趣與文化素養。教師應在語文課堂中關注插圖的合理使用,使其產生應有的教學效益。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運用插圖
借助插圖,幫助學生認識事物
剛入學的兒童由于年齡小,知識少,他們更喜歡課文中生動形象的畫面。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能使他們對該事物有具體形象的認識。
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對于有些課文,學生不易理解,借助鮮明生動的課文插圖,讓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插圖提供的畫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蘊含的內容,幫助理解。
1、插圖,初步感知。學生對文字往往不感興趣,而對具體的彩圖卻興致勃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利用課文插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由于學生都有好奇心強的心理,可以較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課文內容上來,也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2、插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現行教材中的插圖,大都貼近生活,富有情趣,與教材緊密結合。教學中要重視發揮這些插圖的作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插圖,總結課文。有經驗的教師不但可以利用插圖指導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用來總結課文,揭示課文的中心。
借助插圖,幫助學生背誦課文 、復述課文。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讓他們背誦較長篇幅的課文,如果死記硬背,必然事倍功半,但他們的形象思維占優勢,對于那些故事性強又配上像連環畫一樣插圖的課文,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課文插圖來幫助記憶課文。
借助插圖,培養觀察力。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不僅是單純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方法。要注意教學生觀察的順序、主次、細節等。教師要緊緊圍繞大綱要求及本章節訓練的重點,培養學生相應的觀察能力。只要堅持長期、系統的觀察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會得到長足的提高。
借助插圖,培養想象力和豐富的情感。
一幅圖上的事物,只有展開聯想才能真正體現作者作畫的意圖和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同時,應要求學生透過圖畫內容想象隱含圖畫背后的事物。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課文里的插圖。
魯迅先生說過:“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某種意義上說,插圖就是對某些文字語言信息的藝術放大,具有文字所沒有的不可替代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插圖,賦予插圖新的生長點,賦予插圖新的教育價值。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06-04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06-10
關于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05-31
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04-25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范文05-24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范文01-14
關于《亡羊補牢》教學反思01-14
《亡羊補牢》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0-25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6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