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后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于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匯報交流。可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匯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看來我是沒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么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閱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愿說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后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獲。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著天山上的花草樹木,才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為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里的夏天有著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才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為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里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么多的句子。在這一段里,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為什么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系前面“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3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松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并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并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余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后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3、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4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略讀課文。人教版教材從三年級上學期起,開始出現略讀課,形成了與精讀課并重的基本課型。教學《七月的天山》,必須兼顧到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
一、美美地讀(12分鐘左右)
第一遍為朗讀,要求讀通讀順,讀得流暢自然。說一說七月的天山給我們總的印象。
第二遍為默讀,要求讀出線索來。
課文開頭說“騎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關于“騎馬上天山”的表述,這是明顯的一條線索。劃出表示課文明線的句子,然后讀起來,讀中理解段落的兩層次構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條線索是隱伏的線索,課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寫到了“水”,尋讀這些寫水的句子,體會這條隱伏的線索。
第三遍為默讀,讀中想象畫面,拉出教學線條:第二自然段側重寫水,第三自然段寫樹,第四五自然段側重寫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鐘左右)
1.開展美點尋蹤活動:這篇課文充滿了“美”。請同學們默讀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用課文“美在……”這樣的句式說話。
2.同學們自由發言。
3.綜合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小結:
課文的寫景之美:水之美、樹之美、花之美,動靜結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課文的意境之美:在絢麗多彩的景物中,詩人騎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這是意境之美。
課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現在臨溪觀水之際,雪水飛瀉,渦流洄漩,魚群清流,生機無限;作者的情,表現在打馬穿林之時,翠林蜿蜒,重重疊疊,那么幽靜;作者的情,表現在走馬觀花之中,花海無邊,五彩繽紛,滿心喜悅。這些景中飽含著作者的喜悅、熱愛與贊美,情景交融,十分動人。
課文的線條之美:首先是寫作線索明晰,“騎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貫穿全文;其次是游蹤清晰,移步換景,“進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處”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記(16分鐘左右)
1.出示、比較幾個比喻句:
①太陽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
③(雪水)在山腳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④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么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
先由學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較四個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靜態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動態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選擇自己喜愛的一個自然段練習摘抄,指導學生梳理畫面:
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第三自然段:重點感受修飾語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5
一、關于教學目標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讀課文。相比于精讀課,本課的教學應該有其獨當之任。
崔巒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略讀,即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旨在通過比較快的閱讀,粗知文章大意。”《語文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對于略讀課的學段目標有明確的表述,其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學段則在學習略讀的基礎上“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將相同學段精讀課目標與略讀課目標,乃至不同學段略讀課目標相比較,可知第二學段略讀有這樣的特點,即閱讀要有速度,應該更多地訓練默讀,在默讀中訓練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如果純粹復制精讀課的閱讀方法進行教學,是對這一學段略讀課教學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閱讀結果以及可以運用的閱讀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3)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可以這樣進行解讀:
(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該用略讀的方法,形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通過比較快的閱讀,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寫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
(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匯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從閱讀方法考慮,通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關于教學活動展開
教例刪繁就簡,通過三個頗有空間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過程: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為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同,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能力,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能力。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了,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著說著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著說著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后老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內容,目的是為幫助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該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內容;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并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扎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6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僅是感悟課文資料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本事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能夠之后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后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并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后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7
七月天山一篇歌詞優美、文脈清晰的散文。作者關注7月份天山風景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美麗、寧靜、充滿活力的天山。文章字句嚴謹,詩意語言發人深省,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和贊美。
一、以學促教,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因為我們的學生對新疆的天山很陌生,所以我在課初就注意復習了部隊訓練的重點。目的是讓學生圍繞單元訓練的重點學習閱讀和理解語言,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和重點。然后第一次閱讀課文,感受天山的整體之美。在自由、柔和地閱讀課文后,畫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文字“進入天山——進入天山——深入天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意閱讀理解并獨立獲得。
根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讓學生獨立閱讀,品嘗句子,獨立獲得句子。在本文中,作者反復運用隱喻、平行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示了七月天山的獨特美。例如,“我不知道;藍天上布滿了“像一朵盛開的白蓮;在自我閱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可以是關鍵詞的體驗、修辭角度的感受、風景特色的欣賞等。讓學生自由抒發情感,密切引導閱讀,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反映風景之美,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贊譽。
三、注重自讀分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閱讀與欣賞美句子環節,首先讓學生默讀、默想,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獨立欣賞美句子的前提下,在同一張桌子上交流,從而了解作者如何捕捉優美的詞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認為本課程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并花大量時間閱讀和背誦。學生理解的深度和深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些漂亮的句子和單詞輸入學生的記憶中。對于天山風景的特點,我們可以簡單地處理它們,而不必花太多時間在風景的特點上。如雪峰高、大、白,溪流快、清、活,森林綠、密、靜,野花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在語言文字上感受天山之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夢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騎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終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贊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xx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于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后面就能夠之后問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之后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并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并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終在贊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日做到了,不僅僅學生理解深入,并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必須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終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夢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9
新課標指出:“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我在本學期的語文課堂中,嘗試讓學生自己標畫文章中自己認為優美、重要的詞句,并在文字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大家交流談體會,從而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學生的不言語,不思考,不傾聽,都給我們的課堂造成一時的尷尬,造成進度的艱難和教學任務的完不成,也可以說直接造成教學效果的底下。為此,我開始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并初見成效。
如:《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提示要求學生,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文中語言優美,寫作方法很值得仿寫,所以在教學時,我先檢查學生讀課文的情況,讓學生讀熟練,讀流利,然后再理出文章的寫作順序。接著,我讓學生理解體會,默讀課文2——4段,圈出表示作者描寫景物的詞語,在思考它們有什么特點,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并把自己的感受在相關的詞句旁做簡單批注。然后小組交流匯報。學生邊自學,我邊巡視。結果我返現,全班只有幾個學生能正確思考,更別說在旁邊學批注了。我靈機一動,何不現場手拿手的教呢?于是,我讓學生停下來,看第二段,讓學生標出這段一共幾句話,第一句寫的是什么?這句好理解,直接寫出了進入天上后感覺很涼爽。我說:“接著讀第二句話。”這句寫什么?學生說:“寫的是雪峰。”我說:“是呀,這句話我讀完后感覺作者寫的很美。作者用雙重比喻句,生動的寫出了雪峰的白,因為云的影子映在雪山上就成了銀灰色。再看第二句話,我讀后知道這句話寫的是溶化后的雪水,從兩個“從”字和“飛瀉”可以看出天上水勢磅礴的氣勢,比喻句的運用又讓我感覺到水飛流直下的美觀,不由地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現在你明白了怎么閱讀了嗎?就是抓住關鍵的字詞句,看作者的描寫方法,從中你能讀懂什么就寫出你的心里話。這就是你的收貨。“學生恍然大悟,馬上進入閱讀狀態,邊讀邊畫邊批注,一會兒就開始交流,臉上還充盈著喜悅。從學生的書上,從學生表情中,從學生的言談中我看出來了學生學會了。所以,就讓全班交流。學生談出了從“魚兒歡快地跳躍,清澈的水底”,可以看出天上水的清澈見底,充滿生機。從“蜿蜒無盡”可以看出原始森林面積之大;從“密密、重重疊疊、漏等字詞,可以看出樹木生長茂盛,充滿生機。從”滿是、高過馬頭、花海“可以看出花的多,生長茂盛”等等。特別是郭曉迪從一個“浮”字,可以看出花兒多,長勢好,人在花叢中,就是在海上漂浮。平時她很少發言,今天能談的這么精彩,真出乎我的意料,我馬上對她進行表演。就這樣,學生的小手像雨后春筍般的舉起,暢所欲言。學生的思維被打開,思想的靈動在課堂上展示得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學生不是不會學,而是我平時缺少指導,沒有真正授之以漁。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應該開啟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課堂充滿靈性。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何愁不提高呢?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0
在初讀環節中,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關的句子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輕松自然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能力。
教學中,遵循略讀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因為學生的預習做的較好,在我引導學生找出方位轉換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覽的順序,了解作者筆下的天山是怎樣一番景象時,學生已經弄清楚了課文大意。其次我著重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匯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問題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寫得這么美,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借鑒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們換種表達來陳述,這里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在訓練的時候,我讓學生模仿去說句子,學生能夠較好的表達,并用上了本課的優美詞句,我想,學生在提前預習中還是做了很多準備。
教學這篇課文,我著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天山的美和作者對天山的贊美與熱愛。學完本課,孩子們受益匪淺,教學效果較好,學生能夠較好的運用好詞好句,并把本節課的學習用于學習和說話中,無形之中,也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0-28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0-04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1-13
《七月的天山》的教學反思07-13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1-27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1-03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1-10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9-18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7-30
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