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
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是老師展示才藝的平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自始至終施行的是“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在集體中成長》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里話”發布會,事先要求學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話,以便于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2
幾年來我一直擔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經過幾年的執教實踐過程,我有很多心得體會,有很多感悟,也多很多教學反思。我覺得《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是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一、把握課程特點、深鉆教材、充分準備是上好品德課的前提。
現在我們使用的《品德與社會》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數課都是圖片比較多,文字量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上完。如果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每學期我們學校都開展公開課活動,上完課學校領導和同事都會及時給予點評指導,指出優缺點,在平時的教學中領導有空的時候也會深入班級聽課,及時把握我們教學動態,幫助我們盡快成長起來,這幾年學校也多次安排我們去其他學校聽精品課、參加培訓,這一系列的活動,給我們幫助很大,及時給我們指明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大方向,幫助我們摸索出更好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使我們能更快的勝任工作。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鉆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例如備課時一定收集網上或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資料,豐厚教學內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才能享受成功
思想品德教學設計的道理、案例、必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況下進行豐富、取舍、轉換、替代,可以把知識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詞、最古老動人傳說典故、發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鮮的新聞資訊和時事、在身邊而常見卻視而不見的生活事例、讓人在笑聲中感悟的詼諧、幽默、恰當的比喻等等作為載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種教學資源能夠在一瞬間打動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震撼的效果,能夠一下子讓學生進入我愿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參與課堂,融入課堂,達到教育優化的效果。
三、用心愛每一位學生
作為老師,心中有學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僅把學生單純的看作一個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們成年人有的他們都有,與我們平等的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差距越大,老師想達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師要想真正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就必須要做到用心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孩子們的言行舉止,用心去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在教學中,老師要帶著鼓勵,帶著微笑走向學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于運用鼓勵性評價,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四、注重教學反思
我清晰的記得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校長給我們這些教師提出的一點希望就是“堅持寫教學反思”,一年來我一直堅持寫教學反思,通過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新課改的關鍵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師,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來更加嚴峻的挑戰,為適應新課改的變化,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3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景,誘發創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著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造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4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了解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以后,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匯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獲。此后,可以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升華,最后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5
《多彩的課間生活》一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課余生活》的第一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學生愿意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于學生在上課期間上廁所、喝水,在沒有老師的允許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為。我原本以為這是個別班級的表現,但不是如此,而是整個二年級普遍存在的情況,而且頻繁發生。
當然,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對象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正是習慣逐漸形成時期,可塑性潛力非常之大,是我們無法估量。如果針對習慣養成,那么教師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長。不過,大部分學生對于經常說的話往往是不會放在心上,聽之任之。這問題,我主要還是針對小學新生的切身進行分析。
從幼兒園到上小學,對于兒童來講,使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們的社會角色、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活動環境都將由此發生巨大變化。一般來講,小學新生對于小學新生活都充滿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時也伴隨著對小學新生活變化的心理不適應。幫助小學生適應新生活,解決好他們的心理適應問題,是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教育銜接的重要途徑。同時,幼兒園和小學的各種規定、制度和秩序有著千差萬別,在快樂教育和賞識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對他們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拙見,如有不足之處還希望指正。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6
新學期又開始了,開學的前兩周,上課時,我發現學生們上品社課無精打采,學習的氣氛遠不如語文、數學,就連老師提出的問題都不是太感興趣,盡管我努力的引導他們讀文字、看圖片、列舉與他們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但是課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問題時,第三周上課更令我大吃一驚:課堂上有的同學偷偷寫語文、數學作業;有的同學居然把嶄新的課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鋼筆、彩筆在書上亂涂亂畫,把書上畫的一些著名人物“改頭換面”。看到此現象,我又驚又氣又難受,驚的是六年級學生竟然這樣缺乏道德品質,氣的是六年級學生竟然這樣不重視品社課,難受的是我們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敗。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氣憤,靜下心來與學生們交談。在交談中我了解到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說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聽不懂,還不如騰出時間學語文數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么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情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于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的作業多,負擔重。教師們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加班加點加作業,學生的作業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余時間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著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于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作業的最佳選擇。
三、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有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他們認為太簡單,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會了。而有些內容比如有關抗戰歷史、祖國建設歷史、科技發展等,農村學生們平日閱讀量小,聽的少,見得更少,這些知識離他們又太遙遠。因此,他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感興趣。
四、教師的身教作用發揮不好。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仍有發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學生初次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父母子女的天倫關系保證了父母通過教養子女來塑造其行為規范,引導其融入社會。一些家庭父母為了生計,無暇管教子女,難以發揮傳統的居家照顧角色,出現家中子女自理生活、無人管教現象,學校(教師)—家庭(父母)—學生(子女)之間的交流減少,使得社會不良風氣對小學生施加影響的機會和效果增強;還有一些父母以過于溺愛或過于嚴厲的態度來管教子女,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較強,敢于反抗師長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驁不羈、自我本位、自我放縱等不良品性。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背著沉重的作業包袱怎么能快樂健康的學習?把玩耍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7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等,并且能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著眼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導,著眼于教學內容的挖掘,著眼于對認知過程的內在邏輯的呈現,使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感悟。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了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下面是我總結出的幾條小經驗:
1、拓寬教學的天地。讓學生了解社會,僅僅在課堂上拿著書來讀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的走近,親臨去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創設很多教學情境,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有時,我會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時,我會組織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祖國,我為你自豪”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祖國的變化,關心祖國的發展變化;我布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了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升華愛國情懷。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布置好預習作業和課后拓展的作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決不能將品德與社會課上成老師一言談的說教課,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于創新、勇于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發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要讓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領下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8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
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
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局限在課堂的40分鐘,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于課外,來自于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臺,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
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贊美春天,寓教于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制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臺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臺。
(四)讓兒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我首先重視學生與學生合作:如讓學生找好朋友說說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組里介紹自己的百寶箱;小組合作制作送給春姑娘的禮物等環節,鼓勵了學生相互學習,共同分享、交流和體驗合作的樂趣。在小組合作中,還非常注意從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時刻提示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學會合作,也把活動的機會提供給每個小學生。同時,還注重教師與學生合作,倡導了一種師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關系。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實踐活動這一特點,以學生實踐活動為主體,引導他們自由組成小組,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交流,增長了知識,活動方式多樣化。活動領域由課內到課外,由家庭到世界,感受家鄉的魅力,激起對家鄉的無限熱愛,立志為家鄉做些事,樹立為建設家鄉努力奮斗的豪情。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本課教學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從生活出發,以學生為主體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體現了:“課程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教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兒童現實生活中培養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把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作為課程的核心;不僅關注生活體驗的本身,而且更加關注對兒童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重視學生主體性學習”品德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課堂的資源。所以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調查:家鄉的旅游景點、土特產資源等;教師利用了這些生活中的資源,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這樣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課堂變成了活潑的課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擴大了教學空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這節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轉變角色,貼近生活,快樂體驗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感受和體驗。”突出的是“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相結合”的原則。現代的教學觀還要求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角色扮演、觀察、比賽等方法,理解和內化知識技能。這些在本課的教學中都有體現。讓學生通過當導游這個角色,貼近了生活。從而參與學習、得到了快樂的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這不光是語文課要做到的,同樣《品德與社會》也要做到。所以課前我就讓學生分小組查閱資料,了解泉州各景點,搜集家鄉的風味小吃,民間故事傳說,地方特色文化等。通過課前課后讓學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將課內的活動延伸到課外實際生活中,使思品的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0
今年,我擔任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前,由于剛接觸這門學科,總習慣一言堂的辦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鑒于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有事大家商量》一課中,我因勢利導,反思自己的班級在管理上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讓學生參與管理,提升自主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蘊藏著豐富的礦藏,有待于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鄉人。了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讓學生說說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說說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并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鄉人以及簡單了解家鄉杰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理解與寬容》《感激與欣賞》,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2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通過這幾周的教學,我深刻的體會到,《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及綜合性,如何上好品德課,希望每一節課學生都有所收獲,是我努力的目標。本節課主要的學習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和懂得自尊、自愛,培養學生分辨是非、美丑,愛護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上完課后,感覺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夠,根據聽課^領`導的指導及自己的反思把我的問題歸結如下:
一、由于剛接觸這門學科
對于這門學科的教學方法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上課講的太多,學生說的少,容易上成說教課,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思維受限,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師應該在這里只起到提問,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明理,然后導行,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本課中我用到了圖片
還有視頻進行引導,來讓學生去發現,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堂課上下來,感到圖片與視頻的內容有些重復,可以選取其中的一部分作為引導,或者由視頻直接導入即可。可以把更多一些的時間放在拓展維護國家名譽這部分,用故事,兒歌等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名譽。
三、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
三年級學生還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自尊,名譽等詞,要使學生理解和懂得自尊、自愛,就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最大限度的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深入淺出引導,這樣才能達到目標。我這節課結合教材中的事例大做文章,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應由事例、圖片的引導,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延伸到孩子們自己身上,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一味講道理。最主要的要讓學生發現自己及周邊的事情,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最終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維護自尊,珍惜名譽。
總而言之,通過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一點知識,懂得一點道理,得到一點感悟,引發一點思考,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隨筆07-14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
品德與社會高峽出平湖教案課件教學設計04-20
品德與社會的教案課件05-16
品德與社會教案課件05-12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范文03-21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03-14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01-28
思想品德教學總結范文(通用5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