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倍的認識》是《7的乘法口訣》中第4課時的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認識“倍”的概念的過程;
2、初步體會“倍”的意義,會計算簡單的求倍數的問題;
3、在用已有生活經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間的聯系。
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總結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創設情景,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環境,學生才能把學習新知識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識的動力。這節課我通過“1頭小象和2頭大象”、“小兔子拔蘿卜”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初步體會“倍”的意義。這樣,把枯燥死板的數學知識放在學生比較喜歡的情境中,避免了干干巴巴的講述,然后,我又和同學們進行了擊掌游戲,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加強理解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動具體的形象思維,使學生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所以,在練習中我安排了讓學生擺花片的題目,通過他們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了對“倍”這個概念的理解。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教材上并沒有出現直接給“倍”下定義,而是通過“做一做”中的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這些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因此,我在組織教學時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活動,通過具體的實踐體驗真正理解“倍”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動手實踐操作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一開始自由擺小棒,擺后說一說,讓學生初步體驗“倍”的含義;接著進行有針對性的再次擺,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倍”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只要知道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夠了;然后用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幫助淘氣解決數學問題,為后面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做準備;最后安排學生在思維訓練中實踐操作,讓課內與課外知識拓展延伸,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在充分地觀察、討論、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理解了“倍”的含義,學會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除法應用題。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3
倍是小學第一學段,數與代數的一節概念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乘除法教學基礎上的教學內容,數學概念中的倍,代表著兩個數量間的一種比較關系,看不見,摸不著,有些抽象而且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機會也不多,缺少生活經驗的積累。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有效的突破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困難。
1、善于教材情境,初步感知倍。
一開課,我充分利用小兔子吃蘿卜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中尋找
數學信息,提出三種蘿卜在數量上有什么關系?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了兩個量之間的比較。接著順學而導,指名個別學生到黑板上擺一擺、圈一圈、在同伴互相之間說一說。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了“1份”、“幾個幾”和“幾倍”之間的關系,學生正是在觀察、交流、操作的過程中親歷了倍概念形成的過程,初步理解了倍的含義。
2、構建直觀模型,理解倍的本質。
因為學習倍都要經歷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轉變,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因此,我創設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又能解釋倍的數學本質的活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理解倍,在對比與抽象中深化對倍的認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倍的認識”是學生初次接觸,由于倍的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導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得東西,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情境貫穿整節課的教學,同時從以下幾個層次展開教學,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注重方法滲透。在本課中我多次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邊學邊練,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2、慎重處理課尾。課尾往往是學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學習效率比較低下的時候,而此時我在練習的設計上,通過“倍”的擂臺賽的形式,一下子和學生拉近了距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并引導學生快速列式計算,讓學生掌握了方法,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計算能力。
總之,全課設計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意在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的引導者、參與者與組織者,讓學生在自由、快樂和民主的氣氛中學習知識,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解理“倍”的概念形成的全過程。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主要教學倍的認識以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倍的含義,并幫學生初步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基本思考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學生活動,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引出倍,使新舊知識聯系的更加緊密,使他們加深對倍的認識。由于倍的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導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得東西,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情境貫穿整節課的教學。
對于第二個重點,我先提出問題: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引導學生根據圖中對的已知條件把2朵藍花和8朵紅花分行排列,并按照此前的樣子,試著把這些花2朵2朵的圈一圈。然后引發他們思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啟發:要求紅花是藍花的幾倍,可以怎樣計算?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明確。
總之,本節課比較抽象,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的形成倍的概念。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倍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系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系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么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然后又發展到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7
倍的認識是西師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包括倍的意義、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幾倍數的簡單問題。由于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科學分割,進行分層教學。
倍的認識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復操作,讓學生知道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讓學生先動手擺一擺,再用眼看一看,然后動腦想一想,最后動口說一說,讓學生反復動手操作,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大,無論是擺小棒還是做游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大多數孩子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整個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于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范自己的數學語言。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倍的認識》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
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倍”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看一看”讓學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頭腦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過“畫一畫”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鞏固頭腦里的影像。然后通過“算一算”讓學生利用掌握的關于“倍”的知識來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最后通過“說一說”的練習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從而把數學課本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倍”這個名字,整個環節中我試圖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擺一擺”來理解“倍”的含義,然后通過“算一算、說一說”加深對倍的認識。然而由于我的教學設計中問題設計得不太合理,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后對“倍”的理解依然模糊,從而后續的教學比較吃力,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整節課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失誤的地方主要有:
1、設計問題時數據取得較大,不便于學生操作。
2、學生學習的方法單一,“合作、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沒有很好的體現。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學生在初步認識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義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初步了解倍的含義。倍數關系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數量關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義,拓寬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因此本節課我設計了大量的環節在“倍”的概念的揭示上。首先在課前和學生進行了拍手的游戲,從中對復習了幾個幾的知識,溝通了舊知“幾個幾”與新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聯系作了良好的鋪墊,降低了幾倍的意義的教學難度。然后通過出示教材的情境圖比較藍花和黃花,并用圈、畫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認識到:藍花有1個2朵,黃花有3個2朵,那么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倍的含義。緊接著,我通過改變藍花、黃花的朵數,讓學生意識到:倍數關系使兩個數之間的關系,不能只看某一個數量,又趁熱打鐵安排了說一說的練習,鞏固了學生對倍的認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引導學生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轉化為“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使學生會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本節課我在練習的設計上也是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了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體現出了練習的坡度。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倍的認識》本來是二年級的內容,現在把它放在三年級,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但倍,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新課的教學上我先從比較直觀的蘋果和梨出發,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除了有多、少的關系外,還有另外一種新的關系,那就是倍。接著通過圖形明確倍的表述:把2個蘋果看成1份,梨有3個2也就是3份,我們也可以說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為了豐富學生對倍的感性認識,我采取了復述、圈一圈、說發現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懂得了舊知幾個幾與幾倍的聯系,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最后通過辯論的方式,加深了學生對1份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對倍有更深的理解。在練習的設計上,我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面對全體學生,使得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特別是獲獎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了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以上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其實在設計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了幾個關鍵詞:一份,幾個幾,幾份,誰是誰的幾倍。對于本節課教學我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說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引導得不夠到位等,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前幾天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授課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的《倍的認識》。課前我認真查閱資料,制作課件,準備的可謂充分;上課過程中我以拍手游戲引入,以動畫、圖片為情景,讓學生討論展示,課堂氣氛活躍,練習充分、形式多樣。我自認為本節課效果良好。
在課后的評課環節,眾多老師對本節課的亮點都給予肯定,而吳鳳琴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慚愧不已。吳老師指出:“你在講白蘿卜數量是紅蘿卜數量的幾倍時,如果能利用班班通設備上畫筆功能,用手圈一下,學生就能更清楚的理解兩者的倍數關系,比你干講學生光看要好的多。”我聽后頓覺自己慚愧不已,虧我還自詡和諧小學教師中的“電腦高手”呢!我開始回想,課前試課件的時候,我制作的課件與班班通設備上的EN應用軟件不兼容,不能用EN軟件中的諸多功能,自然也不會用畫筆功能去圈畫重難點,只能用普通ppt模式放映。可我忘了在普通ppt模式下,也可以用“小精靈”中的畫筆去圈畫重難點呀!我怎么把這個給忘了,實在該打。
回想本節課的前前后后,整體效果不錯,改掉了自己公開課拖堂及教師講的太多的毛病。只是我這個“電腦應用高手”居然犯了一個極其低級的錯誤。看來,公開課之前請幾位教師試聽或討論指導還是很有必要的。一個人閉門造車,難免遺漏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內容,效果也不會很好。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實際問題。“倍”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確定了以下幾個待解決問題:哪個量是一份數?怎么確定的?如何確定另一個數是幾份?有幾個幾份如何說?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怎么思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比、畫、說、做,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系,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系:倍數關系,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倍的認識充分了,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獲滿滿
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才可以讓每一個環節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在習題中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
4、課后反思,體會缺失
在課后習題中,反映出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學生太依賴畫的環節,對倍的意識不強烈,需要進一步充實鞏固。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倍的概念。先利用“幾個幾”引出倍的含義后,再從除法的角度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倍的本質。
成功之處:
1.從兩個數量的關系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小
兔子吃蘿卜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胡蘿卜、紅蘿卜和白蘿卜的個數,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紅蘿卜和白蘿卜的個數有什么關系,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能夠比較輕松地說出紅蘿卜比胡蘿卜多4個,胡蘿卜比紅蘿卜少4個,也就是紅蘿卜和胡蘿卜之間的相差關系。除此之外還有什么關系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到紅蘿卜的個數是胡蘿卜的3倍,此時板書課題初步認識倍。
2.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多層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先通過對蘿卜的計數、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識倍與幾個幾建立聯系,即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里面有3個2根,我們就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其次通過提問學生,老師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紅蘿卜和胡蘿卜的倍數關系呢?再一次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后通過不斷增加紅蘿卜的根數,胡蘿卜的根數不變,讓學生發現倍數和幾個幾之間的規律,即有幾個2根就是幾倍;最后通過有層次、多角度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倍的概念的理解,并通過學生學習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和漢語詞典上關于數學上倍表示的含義來強化倍的概念。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到“倍”,對倍的概念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我在研究教材之后,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道“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經歷倍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基于上述教學思想,在教學工程中我設計了下面一些教學環節。首先,創設情境,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表象。 通過花叢中的小蜜蜂、蝴蝶的課件展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再展示鴿子圖讓學生說出其倍數關系。其次,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權利下放,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己親自動手擺一擺。在經歷從老師的引導到自己獨立完成,從小組合作到自主動手的反復操練的過程,進一步深化對倍的認識。并在擺學具的過程中讓學生說出,一個數的幾倍其實就是幾個幾,求幾個幾可以用乘法計算,運用知識的遷移,求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乘法來計算。最后,設計有針對性,有層次的練習,鞏固所學內容。
在教學中,充分發掘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及時梳理,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本節課學生經歷了初步感知——動手操作——經歷探索——方法類推——知識積累的全過程,讓學生真正從不會到學會。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并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講完了“倍的認識”這節課,感覺效果還不錯,在這節課中,我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從操作中強化概念的理解,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學習過程,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倍數”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環節設計如下:
1、從擺中認知,感知“一個數的幾倍”數學模型。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請學生在第二行擺3個2根(學生聽老師指令擺),3個2根也可以說是2的3倍。擺第二行換成4個2,引導說是2的4倍。
2、從擺中理解,從直觀形象概括出抽象的文字表述。牢固建立起“求幾的幾倍就是求幾個幾”的印象。
請同學們動手擺學具,要求先想出擺的根數,再有順序地一組組擺出來。
1)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是第一行的2倍 引導說:3的2倍是(2個3),有6根
(2)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是第一行的4倍 2的4倍是(4個2),有8根
(3)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是第一行的5倍 3的5倍是(5個3),有15根
3、從說中強化,理解意義。6的3倍,以6作標準,是( 3)個(6 );4的2倍,以4作標準,是(2)個(4)。
小組討論: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當學生認識了倍數的意義,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標準量變化,比較量不變,體會倍的變化。
在上一類變化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讓兔媽媽拿來1根胡蘿卜,將標準量變為3,再一次激活學生的思維,現在紅蘿卜還是胡蘿卜的3倍嗎?同樣是紅蘿卜和胡蘿卜比,怎么一會是3倍,一會又是2倍呢?新的矛盾沖突,使學生在反思與對比中體會到比的標準很重要,當標準量變化,雖然比較量不變,但倍也隨著發生變化。對比了標準量和比較量兩種變化之后。我巧妙的在同一情境中繼續深入的挖掘教學資源,提出當標準量3根胡蘿卜,10根白蘿卜還是它的5倍嗎?你能改變白蘿卜的數量,讓他們成為整倍數關系嗎?這其實又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課堂上學生人人動手、動腦,思維不斷爬升,親歷了不斷創造倍數關系的主動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不僅關注到倍概念標準結構,而且提供辨識結構,讓學生感悟到在不同數據背后,隱藏著相同點,即以一方為標準,另一方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在變中求不變。可見在創建倍的直觀模型的學習活動中,從實物的比較,到數量之間的比較,從形到數,從感性到理性,從不懂到懂,從有點懂到完全懂,我幫助學生層層深入的理解了倍概念的內涵和本質,較好的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讓我的課堂洋溢著思考的味道,整節課的過程就是讓學生逐漸、領悟抽象的過程。學生正是在不斷的抽象中把握了倍的概念。
今天這節課,我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效果。雖有些小小的遺憾,如果能再多給學生一些表揚和鼓勵,組織教學時再緊湊些,那么效果就更好了,這就是以后我努力的方向。每一次這樣的比賽都是難得的機會,從備課、磨課、到最后的上課,都是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而且在每次上課的過程中我都會有些新的感悟,這些對于像我一樣的年輕教師成長尤為重要。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系,其目的是聯系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系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系就是倍數關系。存在倍數關系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系,即大數里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系,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系:倍數關系,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教學時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于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范自己的數學語言,提煉自己的教學用語。還有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比較差,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一部分同學不跟著老師,心思不在課堂上,還是花點時間提醒同學。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8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6頁例2、3的內容,由于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時,我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數的幾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并體驗、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什么內容。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反復地操作,讓學生知道第一行擺幾個,是幾個幾;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我把本節課設計成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復習鋪墊。其一是看圖說出幾個幾的題目,在學生說的同時我順勢把每組的圖都圈一圈,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地感知以幾個為一組,有多少組就是有多少個幾,為新課做準備。其二是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擺動學具,初步對“多少個幾,就是幾的多少倍”有一定的表象,為新授時更好地理解“倍”的含義。
其次是探究新知,主要是例2、例3的教學,例2的教學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用眼睛看一看,然后動腦筋想一想,最后動口說一說,從而感受到“一個數的幾倍,就是幾個幾”。例3的教學主要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擺一擺,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探索,深入理解“倍”的含義。
最后是鞏固練習,安排了學生喜歡的擺一擺、畫一畫、拍一拍的活動環節,進一步鞏固對“倍”的理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很大,都能積極參與每個教學環節,課堂氣氛較活,大部分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由于近幾年來教的都是高年級,對低年級的教學情況不太了解,導致有些問題的提出、回答的方式都“高年級化”,還有些教學語言不夠準確與精煉,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必定有影響。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必定規范自己的教學語言,刻苦磚研不同年級的教材,對整套小學數學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倍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9-03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0-06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0-07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1-01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0-06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0-07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1-25
倍的認識聽課教學反思01-24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10-08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2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