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1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小說《母親》里的片段。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喜歡這樣的課文。不唯美,不矯情,來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樸素而又平實的語言,展現出人世間最平凡而又偉大的摯情,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性,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諦。沉醉于這份平凡,感動于這份真實。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感情,在閱讀中“披文以入情”。課文挺長,因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顯得有點瑣碎、凌亂。選擇怎樣的角度切入、如何尋找出一條主線索,是我備課時首先要考慮的。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我哽咽,讀到最后甚至是淚流滿面。同時也有一種很想教學此課的沖動。于是在反復研讀課文之后,定下了這樣的教學思路: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心目中的母親形象;二、抓住課文主要自然段深入咀嚼重點詞句,體會母親之“苦”;三、研讀“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這句話,感受母親的自豪、高興,結合前文的“苦”,深入領會這份“愛”的無私、偉大;四、拓展練筆、針對“母親”的形象帶“我”的震撼,插寫“我”的心理活動,進行課后延伸,升華情感。使學生更整體、全面的體會到這份母愛的深沉和博大。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通過對表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交流,并反復朗讀,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營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上課的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品讀重點詞句的環節不知不覺花了不少時間。但在仍沒有足夠深入的前提,如“塞”字地體會,時間已經捉襟見肘了,如果還有機會,應該調整課時,有利于學生全面吸收消化。
2、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完美的課堂也講究學生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用“你眼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統領本課教學,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在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學生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后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來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對學生指導很充分,同時自己的感情也非常投入,很好的感染了學生。因此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朗讀得到較完美的展現。此文轉自
3、課文記敘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于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補充了梁曉聲的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理解課文,更加深了對母親的崇敬。
4、高年級的語文更要注重應用。學生在體會慈母情深之后我讓他們發揮想象練筆:這時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會跑出去干什么?學生內在的感動在筆尖盡情傾瀉,再一次得到升華。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2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單元的教學目標有兩點:一是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目標達成一個指向課文內容的理解,一個指向表達方式的品味。
《慈母情深》節選自著名作家梁曉聲小說《母親》。課文語言平實,筆觸細膩,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不顧別人勸阻毅然拿錢給我買書的故事,教學的重點是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等體會母愛的真摯、深沉、崇高。
本單元的第一課《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特殊的場景,彈指間,灰飛煙滅,是生死離別間,是震撼人心的故事。相比較,《慈母情深》顯得很是平常。但常言道,父愛如山,深沉而充滿力量,母愛似海,寬廣而包容一切,課本的編排恰恰就體現了這個特點。研讀教材之后,我越發喜歡《慈母情深》一文,它不唯美,不矯情,不浪漫。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母親無怨無悔的付出;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慈母情深深幾許的溫暖。母愛,平凡,而又偉大,細思量,自難忘;媽媽的愛,越是時光流轉,歲月變遷,回想起來,越是讓人心酸。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3
《慈母情深》這篇課文節選自著名作家梁曉聲所寫小說《母親》,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貧窮、艱辛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通過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出深深的母愛。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我很喜歡這樣的課文,不唯美,不矯情,不浪漫,似乎是從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來,用樸素而又平實的語言,寫出一份人間摯情。我因為這份平凡和真實而感動,所以選擇這篇文章作為教師交流展示課。其實對于課的選擇也透露出我的心境——平淡而樸實。
考慮到這節課要上出高效課堂的模式,又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我所面對的也是一群聰明的五年級學生,基于這幾點,備課時,我牢牢記住這幾個關鍵詞:小組、朗讀、情感。我想,教學中,我沒必要做過多的講解,只要學生在這堂課上充分地進行展示、談出自己對文本理解,提高閱讀能力,受到一定思想啟迪,小組展示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這就足矣。
回首這一堂課,談談我的個人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我始終努力堅守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的教學為主線,以個性的悟讀為手段,讓學生穿梭在語言文字中盡情地讀,讀出了意,讀出了情,讀出了語文的韻味,也體會到慈母的深情。
一、以讀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要保證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
課前,關注預習中的讀。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放手讓他們在課前進行有效地預習是必要的。學習生字,掃除障礙,讀熟課文,感知大意,尋找疑慮,設法釋疑,課前的預習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讀。讀通,讀順,讀熟文本,這是于永正老師說的學習課文的“保底工程”。故在課堂中第二個環節檢查預習的情況時,我只需他們說說課文的大意即可。
課中,關注自學中的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請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學法提示,抓住重點語句投入到自主研讀中。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慈祥,母愛是深沉的,母愛也是偉大的、無私的。這種愛,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以小組為依托。
加強小組建設是高效課堂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在這學期里我尤其注重小組建設。不斷在人員分配上下功夫,還對孩子們進行分工匯報方面的培訓。
以及后來組內展示交流,品味,個性化的見解暢所欲言,不亦悅乎。我還把大量的時間放手讓給孩子們,讓他們在全班的匯報交流中展示,互相補充,情感便在碰擊中得以升華,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后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三、以情促情。
拓展延伸中,我播放一曲深情的《媽媽的味道》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詞,聯系生活實際,暢談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時激活了學生親近母愛的情感,學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們流下了感恩的淚珠;為母親獻上了祝福;理解了母愛的偉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當然,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說自己的情感投入得還不夠,對本文中寫法的指導還不夠。評價的語言不是很豐富等。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成長!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4
通過《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用課外拓展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在進行課外拓展的時候要切記課外拓展要為教學所服務,不能游離于教學之外,純粹為了拓展而拓展是萬萬不可的。這一課的教學,我雖注重了課外拓展,例如讓學生在歌曲《燭光里的媽媽》朗誦《母親頌》,但也只是浮在表面,學生不理解一元五角的價值,文中的作者去媽媽工作的車間要一元五角買自己夢寐以求的《青年近衛軍》時,一元五角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講是難以理解它所承載的份量的,他們是遠遠不能體會當時的艱苦的,一元五角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應該讓學生對一元五角有個清晰的概念,在教學那個年代多數工人一天的工資就幾角錢,一個月也不過二三十元,還要養家糊口。這一元五角在那個年代的份量,沒有與母親掙錢的不容易聯系起來,如果那時我能補充梁曉聲的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最堪憐是中秋、國慶,新年、春節前夕的母親。母親每日只能睡上兩三個小時。五個孩子都要新衣穿,沒有,也沒錢買。母親便夜夜地洗、縫、補、漿。/soft/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邊去凍著,下半在取回屋里,烘烤在煙筒上。母余不敢睡,怕焦了著了。母親是太剛強的女人,她希望我們在普天同慶的節日,沒條件穿件新衣服,也要從里到外穿得干干凈凈。盡管是打了補丁的衣服,還想方設法美化我們的家。……”定會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也會設身處地地體會到母親的不容易,賺錢那么辛苦卻依然支持兒子看書,對母親的崇敬之情定會油然而生。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5
《慈母情深》這堂公開課的教學,讓我感慨頗多。特別是教后學生的反饋,讓我感覺仿佛是同學生一起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麻木、冰封的心重新感覺到了生活的溫馨、美好,和對母親的眷戀和無限感激。我個人覺得這堂課中的幾點嘗試還是值得肯定的。
一、“詳中求略,略中有精”的略讀課文教學方式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只是個例子,那語文教師即使像找虱子般把一篇課文梳幾遍,把一篇課文發酵成一部百科全書,學生的素養也不見得有多大提高。站在這樣的基點上,我遵循了略讀課文“詳中有略,略中求精”的原則,抓住了“從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中體會人物特點”的要點,重點品味“最能體現慈母情深的句子”。以此作為這篇略讀課文的單線訓練內容,而其他如兒子對母親的感激,心情的變化則不去一一強調。
這堂課中,我以體現人物特點的重點句子品讀為重點,詳細品讀、訓練,整堂課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這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句子的品讀來體會母愛的偉大,這是所謂的“詳”。但詳并不意味著每個詞語,每種情況都去理解,而只是圍繞“體現母愛的偉大”去品讀。如兒子在拿到錢后的內心活動,雖然也從側面反映了母親的慈愛,但更多的是兒子對母親的感激。所以我并不去“詳品”,這就是所謂的“略”。“略”并不等于不講或少講,而是挑最重要的講,挑最好的講。如在分析每一個描寫母親的外貌、神態、動作的句子時,我總會挑選最能體現母愛精神的一、兩個詞語重點講,并板書到黑板上。課后作業的布置,我花的時間也不少,但我認為這對這一節課情感上的實踐和寫作上的實踐都很重要,所以就詳細講。這樣做使我節省了略讀教學的寶貴時間,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實現了“長文短教”。
二、給學生展示了一個情感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弘揚閱讀教學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體驗。其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這篇略讀課文,恰好反映的是平凡母親的愛,教學設計中,我從“情感”兩個字出發,給學生展示了一個情感的課堂。
首先,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要喚醒學生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在一個充滿激情的氛圍里學習,教師必須要自己先樹立這個榜樣讓教師的激情去感染學生。
第二、教學活動中注意融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要讓親情深入學生的心靈,就必然要綜合各方面的手段來融情。課前,我收集了一些關于母愛的故事、歌曲、詩歌等資料,課中,我又預設了一些發散性的問題,如:“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愛了嗎?”“你想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向學生滲透愛、感悟愛、延伸愛,喚起沉睡的親情,讓它成為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心靈雞湯。
第三、對話、開放的課堂,是情感的激活劑。
這堂課中,我利用“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方式,讓孩子充分展示自我,讓他們把從課本中理解到的母愛和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母愛,說出來,加深認識,增強體驗,實現真情共鳴。
第四、感悟和課外延伸是情感的升華。
感悟是讓學生懂愛,課外延伸是讓學生學會去愛,這是情感的升華,是情感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也是學習本課的最終目標。
當然,這堂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這需要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地去提高和完善,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6
一、緊扣課題,誘發思維。
《慈母情深》屬略讀課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師緊扣題目,鋪路搭橋,誘發學生思維的散發原點,把題意引向文意,讓課題成為導引學生解讀文本的切入點,有效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板書課題,老師讓學生恭恭敬敬地讀題后,對學生作了這樣的疏導,對“慈母情深”的“深”字,有沒有問題問?有了“深”字這個引子,很自然地誘發學生對這樣兩個問題的思考:①這個“深”字老師為什么要突出來?②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老師問道:當“慈母”二字映入眼簾時,你的`眼前浮現了怎樣的情景?一時小手如林,“織毛衣的情景”、“做飯的情景”、“洗衣服的情景”、“無微不至照顧生病的我的情景”……學生爭先恐后。
二、關鍵詞句,咀嚼品味。
視文字如水,視心如魚,讓學生沉浸其間,游弋其中。教師抓住“龜裂的手”、“皺皺的毛票”、“疲憊的眼神”、“塞”、“酸”等詞語和兩個表達很特別的句子“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親”,“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體會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憊不堪,慈母的辛苦勞累。母親掙錢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當兒子要錢時,母親卻毫不猶豫地一塞,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腦海。
三、反思不足,估計過高。
第一,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首先,過高估計學生的閱讀能力。《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情節很簡單:兒子去工廠找母親要錢買書,卻發現母親掙錢的不易,把要到的錢給母親買了一瓶罐頭的故事。因此,教學前我沒有安排學生讀書,滿以為課堂讀一遍就行,然而事與愿違,一遍讀完,學生竟連經過老師濃縮、提示了的課文主要內容還把握不住,五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僅停留于此,不能不令人驚詫。其次,過高估計學生的理解能力。這次教案中的問題設計,我確實是動了一番心思。
對課題,我特意在“深”字上加上著重號,預設了“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為了幫助學生梳理課文情節,我巧妙地設計了讓學生讀文填空,這既是對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的檢查演練,又是由“酸”切入,引向深讀探究的銜接,并由此生成了“鼻子一酸是一種什么感覺?”的深度解讀,把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中的一處環境描寫和兩處細節描寫上,從而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慈母的情,深在那震耳欲聾的噪聲里;慈母的情,深在那疲憊不堪的眼神里;慈母的情,更深在那拼命掙錢,養家糊口的辛勞里。然而,自己認為精妙的教學設計確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腳本。
第二,過高估計自身的教學能力。準備充分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師不僅要編寫出優質的教案,還應將設計耳熟能詳,爛熟于心。這樣才能所把有的注意力都傾注在學生身上,察其顏觀其色,及時調控課堂,駕馭課堂。而我的這一節課,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是造成這堂課失敗的重要原因。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7
《慈母情深》是新編實驗教材中的一篇閱讀課文,作者梁曉聲。孩提時代,家境貧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衛軍》,找母親要錢。開明達理的母親不顧周圍大嬸的勸阻,用龜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為不安,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他用這一塊五毛錢給母親買回了一瓶水果罐頭,結果遭到一頓數落。爾后母親又湊齊了一元五角,作者擁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說。文章采用了水墨寫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幾句外貌、語言的描寫就讓我們的心為之一顫。這是那個困難的年代精神戰勝物質的一場決戰。
一、教學效果
1、名言導入,鋪墊情感。
課前預習環節我布置孩子們運用四單元學到的查閱資料的方法,搜集有關母愛的名言和抒發母愛的詩句。課上交流,學生非常積極,他們的情感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為本文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接著,讓他們對書展開交流:有多少本書?怎么來的?有哪些收獲?初步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感受當時環境下買一本書是多么的艱難埋下伏筆。
2、潛心閱讀,感知內容。
在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后接著課件出示主旨性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文中的場景,把你感觸最深的語句畫出來,在旁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明朗了母愛情深的語句,母親掙錢的艱難的場景烙印在孩子們心中。
3、品詞析句,感悟深情。
課件出示細節描寫:|“龜裂的手”“皺皺的毛票”“疲憊的眼神|”“|塞|”“酸”等詞語和兩個表達很特別的句子——|“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親|”|“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去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底,進而讀懂作者的內心那份深情。學生在多次的語言實踐中,逐步感受到母親的偉大,艱辛、寬容、無私與奉獻……母親塞給我的還是錢嗎?那是母親的胸懷,這一細節深深烙在孩子們腦海!真正體會到了母親對我的一片深情!
4、豐富積累,遷移運用。
為了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我設計讓他們比賽背誦的環節,在背誦中內化語言,培養語感。接著,引導學生寫一寫生活中鼻子酸過的場景,讓課堂更貼近生活!
二、成功之處
雖然年代不同了,但課前的查閱資料小環節一下子解決了時代差,小練筆更讓他們在對比中成長了不少。
三、不足之處
課堂上有聲朗讀預設較少,整堂課顯得冷清,語文味不濃。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增加朗讀的形式,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慈母情深課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相關文章: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04-14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04-14
慈母情深閱讀答案11-20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慈母情深課件11-19
讀《慈母情深》有感(15篇)04-24
《慈母情深》閱讀習題和答案12-17
慈母情深散文讀書筆記02-10
慈母情深閱讀答案3篇08-25
關于通用《慈母情深》讀后感范文7篇04-18
人教版五上《慈母情深》習題精選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