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
1、課前交流很重要
因為是第一次給五(2)班的孩子上課,為了調節氣氛,也為了培養好的課堂習慣,課前我習慣性地和孩子們進行交流。可能是因為我第一次和他們交流,我覺得大家放不開,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
2、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獲。
枯燥的講授,不止是孩子們不喜歡,我們也不喜歡。數學較之語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們要把這些枯燥的東西變得更靈性,更生動。游戲就是個很好的.載體。這節課的摸球獎、擲篩子和玩飛行棋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并且每個游戲過程都能讓孩子們自發地思考,我認為設計這樣的游戲是可行的,但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事先考慮不周全,也因為個人課堂教學機智更待加強,所以最后的游戲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3、數學課堂教師應該思路清晰,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設計的意圖,應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4、數學教師要做到語言精煉
第一次上課,耿華老師就告訴我,可能性的語言一定要精煉。簡明扼要是一個方面,少重復學生的說話是另一個方面。一直記著,一直努力控制自己。這節課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時間很長,越到課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強調的少了,學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煉呀!
5、可以調整的地方。
(1)在課堂的總結時,應該結合孩子們的學習體會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2)將判斷生活中的例子和學生舉例放到一起練習。
(3)玩飛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會玩,教學時要求要更明確,可以考慮先讓孩子們讀懂要求,再請一個小朋友示范。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后還應該有一個匯報交流和評價。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游戲的特點,創設了到游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并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蕩秋千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了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游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游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游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通過游戲直觀感受到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并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并通過探究游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3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的范疇,由于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在教學時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注重學習過程的優化
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拋硬幣”的游戲,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這個既簡單又有趣的游戲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第二個活動是“摸球”游戲,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進行實驗、分析、比較、猜想,使學生親歷實踐發生的隨機性和必然性,唱到探索成功的樂趣。第三個活動是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站一站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運用價值,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第四個活動是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一環節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與靈活性,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與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
2、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數學學習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學生在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后,我采用了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研究、去探索,培養他們的探索及創新能力。通過小組摸球活動,你發現了什么?這一充滿情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
3、不足之處
(1)沒有充分利用課本上的主題圖,學生只是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沒有親身體驗抽簽這一過程。
(2)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看似掌握了所學知識,但在后面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三個詞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4
《可能性》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獲得初步的概率思想;養成初步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本節課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球游戲為素材,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
成功之處:
一、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這三個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始終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一開始,從游戲入手,讓學生猜神奇寶貝在老師的哪一只手里面,體會“可能”。不僅能讓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簡單而有效地突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為下面的深入學習做了較好的鋪墊。
二、學習過程活動化,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取知識。
本節課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如教學“一定”、“不可能”時,老師先往盒子里放的全是白球,然后讓學生猜,如果要你摸球,你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最后讓學生親自上臺摸球,并說說摸出的球是什么顏色。接著讓學生認識因為放進去的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球。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摸乒乓球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愉快地學習數學,逐步豐富起對確定現象的體驗。再如學習“可能”,老師在盒子里裝有白球、黃球。讓學生按老師提出的要求活動,并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去充分感知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黃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可能”的學習內容上來,最后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在練習時,讓學生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學生不但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又鞏固了新知。這幾個游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課中,學生不僅個體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得到培養,而且師生、生生、群體之間也在互動交流,較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活動化、自主化,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游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這樣既可以適應孩子們愛動的天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悅。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不僅情緒高漲,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索、解決問題、主動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關注學生發展,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維訓練。
在摸球游戲的教學中,學生在親身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后,一定能獲得直觀的感受。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與同伴交換想法,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課通過猜測——實踐——觀察——發現等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由此愛好數學。還要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
不足之處:
1、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安排的時間太少,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說,壓制了學生,不能巧妙的把握預設和生成。
2、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按要求畫一畫時,沒有讓每一個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造成了個別學生“搭便車”的情況,不利于學習有困難學生的發展,還有待改進。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5
1、學生是在認知沖突中體會可能性存在的幾率。可能性是學生在三年級開始學習的內容,每年,教材都會對此內容進行擴展和加深,但是由于知識的階段性,也造成了銜接上的一些沖突,本單元我們學習的是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多少,先想有幾種可能性,然后分別求出每種事物出現的可能性具體是多少,很多學生在用語言描述可能性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的說是多少而不是幾分之幾,還有的學生并不清楚表示集體的可能性時必須通過分數的意義來理解,所以在知識的銜接上有一點小問題。
2、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往往對游戲本身更感興趣。這個單元的學習有很多是通過游戲來完成的,比如書上安排了轉盤,擲色子,抽卡片,劃拳等游戲活動,設計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并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同時也讓他們參與領悟事物發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錯誤的猜測。
3、區別平均數和中位數。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是透著感性的.,因為平均數只是我們判斷一組數據的趨勢的一個中間量,在實際的數據中是不存在的,學生也能基本了解平均數的計算方法,但是中位數卻是實際存在的,往往更能反映數據的實際情況,學生容易把中位數和平均數混淆,也在已有的知識構架中不容易接受這個新朋友,兩者在概念上需要加以區分。我在課堂上強調兩者的不同,并講解計算方法,希望同學們能靈活處理。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6
感覺本課最大難點是例題教學,而例題教學中的最大難點又在于花落在每個人手里的可能性與落在男生組(或女生組)手里的可能性的關系。
嘗試分析了一下例題難在何處?主要原因是這里男生組與女生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難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游戲中只有男生組和女生這樣,所以男生組(或女生組)獲勝的可能性就應該是1/2。(因為有兩個組,男生組和女生組分別占其中一份)。例題如果采用直觀形象的'色塊幫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難點,但主題圖中人數太多,用轉盤畫圖示來表示不方便。針對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設計時首先將觀察人數由例題的18人減少為(6人),這樣繪制轉盤時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學生觀察探究了;其次,我將例題的等可能性事件。當我對第一排的同學宣布完游戲規則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時,我就緊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最終從教學可能性的角度發現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組表演節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為什么教材例題要以擊鼓傳花為素材來研究男生組與女生組的可能性呢?學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組或女生組為單位來進行表演的,他們缺乏這樣的游戲經驗。其次,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觀形象的轉盤作為研究素材呢。
學生們的疑問與爭議:在課后,要求學生將可能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他們談到了商場購物后的促銷活動等級常常是分散重復排列的,如: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如果把轉盤中所有一等獎的區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這時獲獎的可能性是不是會有變大呢?近1/2的學生指出:可能性變大。因為以往轉動轉盤時,由于獲獎區域較小,所以指針很容易因偏離獲獎區域一點而與大獎失之交臂。可如果將其放在一起后,發生偏離的可能性會變小,那么或獎的可能性就增加了。還有近1/2學生從面積的大小來思考,認為可能性不變。當然也有少數“兩面派”,他們認為從理論上來說,獲獎可能性不變,但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可能性增加。通過討論,最終大家達成共識,獲獎可能性的大小應該不變。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7
《可能性》是五年級上冊數學里的統計與可能性的內容,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是我在本學期“金燭杯”活動的參賽課。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本課依托新課程理念,注重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我建構新知,并從中掌握數學方法。努力為學生創設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在整個活動中,我的設想是希望課堂上自然地向學生們滲透了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們要通過猜想——操作——論證去發現一些規律。這節課主要是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數學。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試一試、說一說等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反思本節課,我認為做得比較滿意的地方是:
1、創設合理情景,注重聯系生活。
實際上整節課只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景:學校在月底要召開秋季趣味運動會了,為了這次運動會的成功舉辦,老師們正在認真地設計各種游戲規則,而學生們正在積極地投入到各種比賽活動的`練習中,運動會上有各種比賽項目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學習內容或練習,這樣設計層次清楚,思路清析,環節緊湊,便于教師組織教學,學生也感覺到今天的學習好像是在開“運動會”,在運動會中動腦學習一系列的數學內容,這樣設計,聯系了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活”用了教材,實現用教材“教”。
在設計與講課中,將教材中的“做一做”與練習中的3道題組合成了兩道練習,置身于兩個情境中“下跳棋”和“老鷹捉小雞”,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對比,發現必須平均分轉盤,必須采用正方體,保證每個面的大小是一樣的,才能使游戲公平,這樣做突破了教學難點。
3、以學生為主體,突出“生本”教育新理念。
在足球賽活動中創設了游戲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做數學實驗拋硬幣,每組拋40次,觀察拋硬幣的結果,發現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數都很接近總次數的二分之一,通過“猜想”,如果繼續拋下去會出現什么情況?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觀察歷史上的科學家做的拋硬幣的統計表,發現拋得次數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數就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數,讓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增強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感受到科學家持之以恒和不畏難的精神。在其他活動項目中,我也注重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讓學生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貫穿情感教育,適時德育滲透。
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只有做到可能性相等,游戲才公平,在教學中,著重強調:這樣公平嗎?為什么?培養了學生公正、公平的意識,同時結合摸球游戲聯系生活中的中獎,理解摸獎游戲對于參與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教育學生不要參加摸獎,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課講完了,突然沒有了那種緊張和激動,心理上是一種輕松和一絲淡淡的遺憾。心里總是想著這節課存在的不足:
(1)、挖掘教材不深,活動應“活”起來。
跳棋比賽中應設計成學生喜歡玩的電腦游戲“飛行棋”的形式,在課堂上真正讓學生玩一次,由理論到實踐,全班學生分為不同的三個隊,由隊代表來參與到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又能夠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過講課發現自己在這次比賽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問題,激勵性語言較少,課堂上心里緊張,不能靈活運用教學語言組織教學,缺乏一種親切、自然、清析流暢的感覺;課中語言點拔不到位(拋硬幣實驗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次數與總次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導致在這一環節上用了較多時間引導點拔;還有是對學生出現錯誤狀況后反應不夠敏感(黑球個數是2,藍球是20,黑球出現的可能性不是十分之一)。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我試圖體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發展”的思想,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等情境中玩數學、學數學,學生通過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1、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通過選取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搖獎活動,把游戲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有意義的、貼近自己生活經驗的情景中自主地從事學習活動。
2、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兩次的摸球活動,都是在學生猜測、驗證、交流中形成概念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原型,并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形成共識——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可能性事件再次加深對“可能性”的理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生活中可能性現象的欲望。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9
本周四上午,在我校舉行了四年級數學教研活動。第一次講公開課,我的心情是激動的,很榮幸有這樣一次鍛煉的機會。我選的課題是《可能性》,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定性描述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二是了解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但是知識卻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在活動中感受可能性,課前我準備了小球、塑料袋,撲克牌、表格等教具。課堂一開始,我用師生玩“石頭剪刀”的游戲導入,吸引了學生興趣。接下來主要通過摸球游戲、摸撲克牌游戲,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游戲中學習。整節課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積極性較高。之后的評課環節,各位老師都對這節課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如學生對“一定”“可能”“不可能”這些詞語并不理解,最好老師能用這次詞語舉些例子,然后讓學生理解后自己能說出一些這樣的句子。講“數量多,可能性大;數量少,可能性小”這部分重點時,應該讓學生自己總結,重點內容多說幾遍,便于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路老師指出:課件是課堂的輔助工具,課件不能代替課堂。重點內容要在課件上呈現,老師一句話就能表達的.沒有必要都寫在課件上。同時對今后的數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途徑。
這次活動讓我了解到自己在教學時的不足,也為我今后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改進的方向。一次鍛煉,更是一次成長,整個活動下來,可以說是收獲滿滿,充滿了斗志。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0
激發學生興趣故事導入。不確定事件和確定事件學生早有很多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知道事件的發生有確定和不確定性,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這些事情,通過實驗活動列表統計,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與物體的數量有關。”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通過抓“生死”簽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摸球的游戲“5紅1藍”在摸球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與球的個數有關系,哪種顏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進行摸球的實驗,意圖通過摸出球的次數的多少推測出袋子中哪種顏色的`球多,哪種顏色的球少?最后設計了練習環節。
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活躍狀態,興趣性很高,同時也涌現了很多個善于發現和思考的學生,張洪偉提出了“摸出的紅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說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紅球。”給這節課帶來了深刻的思考,讓學生對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設計的練習題“紅燈40秒,黃燈10秒,綠燈60秒”提出綠燈和紅燈的時間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實際。
給我一個提醒,設計練習題時不應該只從數學角度去思考,還應該練習生活實際。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動手實踐能力。不管什么旗子,還是轉盤游戲,都應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教學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經歷猜測,實驗,思考和交流的活動過程。我不覺得對確定性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加深,學生對隨機事件統計規律性以及事件發生可能性大于小的,直觀感受。還有參與并指導學生進行試驗,為了保證數據的隨機性和試驗的有效性,在實驗前,我們要提醒學生明確實驗的過程和組成成員的分工以及實驗的要求,比如嗯,在摩提子的過程中,應該將盒子中的棋子搖勻在抹的過程中不能偷看的系列要求,實驗時,要關注每一個小組,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后,要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全班各小組的實驗數據進行觀察,分析,討論,討論,交流。
學生認識到隨機事件中,單次試驗的結果是不能確定的,但當大量重復實驗時,結果就呈現了一種規律性,還要控制。教學過程中還要控制教學難度,學生在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時,只需要定性描述,如摸出紅色旗子的`可能性大就可以了,而不需要用分數進行定量的描述在摸一摸摸出那種顏色帖子的可能性大,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的統計結果,對下一次實驗的結果作出推測,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不確定現象的特點。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然后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2
《可能性》一章是學習數學四個領域中“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是學生以后學習有關知識的基礎。
本節課要讓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并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例1進行了教學,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松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新課伊始,我用抽簽表演節目的游戲引入,引導學生猜想,既可引出“可能”這個詞,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動手實踐,體驗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情境中建構“可能性”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再組織學生進行抽簽驗證。
3、對比操作,體驗公平。四色轉盤和三色轉盤的對比,長方體骰子和正方體骰子的辨識,使學生能進一步理解怎樣才是公平的。
4、小結草率學生在小結時,沒有適時點評并加以指導。主要原因是內科不夠充分所造成的。沒有做到根據學情預測課堂的生成性。5.時間安排不夠合理。由于學生對這種時間性比較強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大多數孩子在新授前進行了提前學習,所以新知講解還算順利,看到學生反饋的狀態,把時間調整得有些倉促,練習時間較長。另外,學生學具準備不夠充分,借學具致使課堂秩序比較混亂。以上是我上完課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課堂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仍需不斷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業務水平。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3
《可能性》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內容,主要教學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習這部分內容,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簡單隨機現象的特點,感受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發展隨機意識,增強數據分析觀念。同時也能拓展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范圍,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學習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奠定基礎。
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把握好教學的起點
學生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已經或多或少的體驗了與可能性相關的一些知識,只是這些體驗是零散的,混亂的,粗糙的和無序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上能將這種感性的認識提升為科學的、理性的認識。讓學生明白現實生活中,什么時候要用到有關可能性的知識,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可能性”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在教學時,我通過三個相關聯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思考,體驗可能性。數學教學在關注學生興趣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起點,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精心組織教學活動
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需要教師對每次師生活動進行精心的設計,在每次活動中都能找到數學思考的成份,巧妙地融數學思考于活動之中。本節課的開始,我安排了三個摸球的游戲,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明確的指向下,學生體驗到了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課中通過抽獎活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用處。通過體驗可能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研究過程,同時滲透了科學研究方法,體驗了可能性,感悟了“小概率現象”。最后的總結,也能融數學思考為一體,發展了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同時,使學生充分體會了數學的妙處。
三、重視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并重視教給學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時對表現好的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認識和理解可能性。不管是開頭的摸球游戲,還是中間的學生自主合作,進行翻牌游戲,再到最后的練習、小結等,都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合作。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還發現有些學生的生活常識比較缺乏,口頭表達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根據學生這些方面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力求更好。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可能性》,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事情發生的不確定現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有些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是一定發生的。
這節課我想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由于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我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可以看到整節課學生幾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開心,在玩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思考。整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卻都達到了。
二、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始終。
在教學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平時喜歡玩的猜一猜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著又以平時學生喜歡的抽簽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先讓學生猜測3名同學會抽到什么節目,再親自去抽結果,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事件的可能性。之后又讓學生帶著要求去摸球,引出、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鞏固對“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認識,并會聯系生活實際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說一句話。
三、注意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有用的數學是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孩子自覺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又選取了生活中的幾件事讓學生進行選擇。練習設計貼近生活,
在給小球涂色時,讓學生當小設計師,設計出美麗的圖案。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游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里,受用終身。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5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的范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并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并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并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并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并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為。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松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 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并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采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游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游戲轉盤,讓游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游戲才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后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后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后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于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里,受用終身。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6
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親和性”的學習材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為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民主平等、寬松愉快的氛圍中,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不僅習得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在享受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喜悅的同時,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后歸來,細細回想,本節課有幾個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游戲引入本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創設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游戲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轉硬幣”活動,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使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有趣的“摸球”游戲中,我把兩個盒子里放進各種顏色的小球,并將放小球的過程完整地展現給學生,然后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如“在一號盒子里會摸出什么顏色的小球,誰來摸一摸,如果再請同學來摸,還會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在二號盒子里會摸出什么顏色的小球?誰愿意實際摸一摸?”這些問題情境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條件,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如,在四個袋中摸球,在哪個袋中一定或可能摸出什么顏色。這幾個游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在學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又讓學生運用它們進行解釋和描述生活中的現象,體現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那么學生對這三個詞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課堂教學活動化。
“以活動為中心”,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課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和游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說一說等活動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為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量觀察、猜想、驗證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現象的體驗。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征。教學過程中,我立足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充分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間,如根據要求涂色,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明白了一題有多種涂法;再如出示了六幅與現實世界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緊密相關的畫面,通過實例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圖意,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并能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維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對新知識的理解體驗一次比一次升華,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看他人,照自己。反思實際的課堂教學,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進一步。
在整堂課教學過程中,我圍繞教學重點進行設計,抓問題的“關鍵點”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生形成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意識;體驗到了身邊很多事物與數學有關;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去分析問題,以及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身邊事物的能力。為學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整節課中,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體中感悟,應用中升華,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與智慧,知識、技能、情感得到同步發展 。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7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的范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斷,并能簡單的說明理由,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由于這方面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很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教學為主。在本課的教學中一開始由猜謎的形式導入,當同學們猜中后,以此作為獎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以周二班會課選節目作為情境創設,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這三種情況,明確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接著出示分別裝著黑白棋子的盒子,通過操作,進一步的引導學生明確事件發生可能性與其數量多少有關。通過這兩個活動后,趁熱打鐵,進行鞏固練習,從同學們的反饋情況來看,掌握效果教好,就連平日里幾乎不回答問題的.同學都在積極的舉手發言。
課后回顧整節課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1、導入環節用了兩個謎語,略顯多余,可將后面的小謎語去掉。
2、舉例應切合實際情況,對于例題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優化。
3、課堂看似熱鬧,實則是說的太多、做的太少。數學課堂應注重于教會學生方法,可以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進一步引導分析、得出結論。如果將第二個猜黑白棋子的活動讓學生自己進行分組操作,效果可能會更好!
4、鞏固練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題型設計應有針對性、層次性。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里,受用終身。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 篇18
“可能性”問題是生活中常見問題,但將抽象出來用于教學中學生初次接觸較為陌生,因而,教學中要提供大量的實踐環境讓學生充分體驗,教師盡可能在提供猜測、實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在合作探索、驗證中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教學時,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積累關于預測可能性的經驗,了解事件出現的可能性,認識事件出現的`隨機性。因而我設計的思路是猜想——實踐——推測——驗證——應用的學習活動為主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做游戲,猜一猜活動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石頭、剪子、布”的游戲,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情況。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戲。這個過程從教材上看是先讓學生看摸的球的顏色,然后在讓學生進行猜測、實踐最后驗證的過程進行的。我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讓學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顏色,在讓學生進行摸球,特別是摸同一種顏色的球,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我在這個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摸球,通過多次的摸出來的球的顏色,在讓學生進行推測桶里裝的可能是什么顏色的球。這樣學生的思維可能要活躍些。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可能性》教學反思05-29
可能性教學反思08-27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0-02
可能性教學反思06-05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09-21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07-01
《可能性》教學反思05-13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0-06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0-17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