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自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關心的神舟飛船話題出發,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蘊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并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采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的時候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借助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了自主學習。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習題以下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2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系。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著重說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后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我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生的已知經驗里對比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官認識,體育比賽中的幾比幾學生經常看到,在配制安利的洗滌劑的瓶子上按照幾比幾來配制,學生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一開始,我直接出示,讓學生按照2:1來摸紅色和黃色的球,學生很輕松的說出紅球2個黃球1個,然后引導學生說出其他的情況。進而,讓學生總結出只要滿足紅球是黃球的2倍就滿足紅球和黃球的比是2:1,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是比的意義第一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系。然后教師反過來問道,那黃球和紅球的比是幾比幾呢?黃球是紅球的幾分之幾呢?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鞏固了比的意義第二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分數關系。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于比的意義理解的非常深刻,也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的時候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借助多媒體、板書、形體語言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了自主學習。
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在教學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時,這部分感覺有點囫圇吞棗,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之間的聯系和不同,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一些。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練習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應該讓學生說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3
一、合理借助生活經驗
說到比大部分學生是感到陌生的,在這節課我通過福爾摩斯偵破案件的情境引出了比,但是卻沒有拉近學生和新知識“比”的距離,這是如果能借助學生身邊的生活經驗就能達到讓學生在一種熟悉的氛圍中學習新知的效果。例如,可以出示購買果汁的生活經驗,利用比來表示兩瓶果汁不同的果肉含量,讓學生作為顧客去選擇,借助購買果汁這個真實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熟悉比。
二、善于順勢而為
備課時,對于老師提問的問題學生的回答我會提前做預設,但是不管怎樣預設都會碰到學生的回答超出自己預設的情況,這個時候由于和自己的預設不相符,我自己會下意識的按照教案走,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善于順勢而為,利用學生的回答去繼續自己的課堂。
三、注意問題的有效性
1、這節課是一節新授課,課堂上的提問都是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設計,但是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問題的設計需要借助問題系統明晰核心問題。
2、對學生提問題要做到簡潔、清晰,避免提“是不是、對不對、同不同意……”這樣的非A即B學生缺乏思考性的題目,我再講比的有序性時向學生提問“比的前項和后項位置能顛倒嗎?”這個問題的問法欠妥。
3、課堂中提問的問題要有邏輯性、連續性,回顧這節課我覺得再問題的連續性方面還可以有進一步的提高,比如,在講比、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系時,可以不借助表格的研究單,還是利用趙凡頭部長和身長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兩個比的列式有著怎樣的區別,進而分析得出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課堂結尾沒有定式
課堂的結尾我常常會讓學生起來談談這節課自己的收獲,其實課堂的結尾沒有定式,可以談收獲,可以談疑惑,都是對一節課的總結和體會。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4
1、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首要的是學生要具備與所學新知有關的知識基礎,其次是學生要有原有知識與新知進行溝通、聯系的思想基礎。由于教學前對學生的這兩個基礎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課前談話中有意識的設置了數學語言、名稱與特定數學符號的對應關系。回顧整節課,發現我當初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這個班的學生很好的具備了這兩個基礎。課堂上學生因為有了這兩個扎實的基礎儲備,所以自己創造了比的意義、比值的概念、比號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稱,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2、課堂因為開放,才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才有了學生創造的欲望與創造成果的展示。但是,這無形中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那么教學會更精彩,課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創造欲望決定了整堂課的生命。盡管在課堂中好幾個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一個個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發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缺乏了解、課件的制作缺少互動。如:在讓學生猜測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按自己的預設學生肯定會先想到比號,而事實是有學生先想到的卻是比值,而且理由說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據,如果課件是互動的話,那就很容易解決了這個問題。
3、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驗環節中,前幾個題目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相當理想的,不僅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說、做都相當精彩。后面由于時間的原因,練習中對圖形的練習結果處理顯得不夠完整。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5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使教學重點得到有效落實,本節課我在學習新知階段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環節:
1、初步理解比的意義,通過除法與比之間的相互聯系,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中一種新的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的數學方法。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根據前一種除法與比相互轉化的過程,通過對兩個不是同類量之間的關系的自行研究,進一步感知、體驗、理解比的意義。
3、在交流反饋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析、概括逐步建構比的意義,以上三個過程我覺得正是實現教學重點,實施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系的關鍵所在。也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為知識之間的溝通達到重新建構有了實現的可能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比的意義,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節課上下來最大的啟示是:
啟示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基礎儲備。
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由于我們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在課前談話中有意識的設置了數學語言、名稱與特定數學符號的對應關系。回顧整節課,發現我當初的擔心完全有必要,課堂上多數學生因為不具備這兩個扎實的基礎儲備,所以只有少數人自己創造比的意義、比值的概念、比號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稱,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啟示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要合理引導和“換位思考”。
學生主動學習能激活他們的思維,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但是,這也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我們教學才會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欲望決定了整堂課的.活力。盡管在課堂中好幾個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一個個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發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想法缺乏了解、沒有換位思考。如:在讓學生猜測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按自己的預設學生肯定會先想到比號,而事實是有學生先想到的卻是比值,而且理由說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據。
啟示三:對學生的檢驗要趁熱打鐵,從中發現問題。
知識講解完后,我馬上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前幾個題目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不夠理想的,需要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說、做。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6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這一基本結構模型的框架,即:
(1)關注了內容呈現上的情景化;如從本班男女生人數的比導入新課,引出同類量之間的比,再引出不同類量之間的比,在此基礎上再來概括出比的意義。
(2)重視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3)強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但審視全過程,還有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存在,如: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等。當我們不約而同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時候,更應思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探究的過程,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夠的時空和機會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全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我還應該在如何用簡潔有效的語言來引導學生思考方面作深思。在課堂上,老師牽的還是過緊,過多過細的引導使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而沒有真正讓學生經歷一個思考探究的思維過程,學生的思維也就沒有真正得到鍛煉,學生的主體性沒有真正的體現出來。還有,在比的讀、寫一塊,我采用讓學生自主看書來學習,那么看完之后如果我改用讓學生來提問學生來回答的模式教學,可能效果會更好。
一、學生更能記住自己錯誤的地方;
二、學生處在一種主動的狀態下,思維也就跟著緊張和活躍起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充分的被體現了出來。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在如何簡潔的呈現自己和有效的引導學生方面作不斷的思考,來提高課堂效率,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7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今天,教研室數學教研員涂老師和中心校王老師來學校聽課調研,我執教的內容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意義》一課。
對于“比”,內容比較“散”,涉及的知識點多,有比的意義、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聯、理解后項不能為0等等。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有以下思考:
一、創設情境,激發問題意識,喚醒愛國情懷
由“神舟”5號發射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同時也結合即將到來的國慶節氛圍,喚醒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接著讓學生結合情境信息(長15cm,寬10cm)自由提出問題,學生思維活躍,但基本上并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提出問題,激發問題意識。
二、教學
比的意義通過除法與比之間的相互聯系,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中一種新的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的表示方法,初步理解比的意義。然后再從同類量的比延伸到不同類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義的教學。學生在舉例同類量的比時,思維活躍,能結合實際,例如男女生人數的比、兩個同學體重的比、兩種水果數量之間的比等等,這樣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發展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只是我在教學中,并沒有給學生提到“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兩個詞,只是簡單的出示呈現,讓學生去感受兩者的不同,并且對于不同類量的比,舉例較少,這樣學生對比的意義。
三、注重知識的自主建構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系等,這么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并且枯燥。在教學比各部分名稱,求比值時采用自學為主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展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
通過設計表格形式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有序整理,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類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共同思考,總結等還可以不斷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對于今天的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缺少為“為什么比是除法,還要學習比”的深入思考,另外,在課堂中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多說,但引導效果不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8
為了較好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在這節課中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知、培養能力。反思這節課教學的整個過程,主要有以下幾點得失。
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課始,以學生非常熟悉的東西——不同型號的國旗說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國旗的大小和升旗時的國旗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出國旗的大小雖然不同,但是它們的長與寬的比確實有密切聯系的,引出比的初步認識,接著又聯系了生活實際,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關系,讓學生充分發言,從而使學生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例如:我在介紹了比的意義后,出示自學提綱:自學提綱:
1、比的讀寫方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稱分別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樣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處理比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系和區別這一教學難點時,用分組討論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四、以“選美大賽”貫穿整堂課。
課堂開始選出最美的長方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探究欲望。探究長和寬的關系及求比值后,通過計算最美長方形的寬與長的比值,引出“黃金比”,讓學生了解了為什么感覺美。
五、聯系生活實際。
當學生認識比的后項不能是零這一知識點后,指出體育比賽中的“比”與這節課所學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分析體育比賽中的“比”只是記錄得分的一種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幾比零”的形式出現。
不足:認識比值后,比較比和比值的不同,為正確區分后面的化簡比和求比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這節課有得也有失,本課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課堂氣氛融洽,真正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教學內容!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9
1.開放內容,富數學以豐富內涵。
一般傳統的分數意義教學,都是按照書本順序,根據一幅幅圖示或簡單的操作認識一些分數,在此基礎上歸納意義。這樣的組織教學,是淺薄蒼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沒能為學生積累足夠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難。所以,有必要改變教科書的這種"傳統"的呈現方式,使得它能夠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開放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一道接著一道現成的、呆板的例題不見了,而是提供給學生真實具體而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在活動中"做數學"。
教師引著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記憶定義的現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在本例中通過學生的活動和充分交流,了解分數的表現方法,建立起生動活潑的表象,并理解了分數在生活中更為厚實寬廣的內涵。例 可以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還可以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4個圓片;更可以把6個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二個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三分之一,還可以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分數是無窮的,生動具體、富有生命力的。
2、關注過程,還數學以本來面貌。
傳統的教科書把數學的活動過程"壓縮"成了毫無生氣的結論,定義是枯燥、抽象的,使學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識的獲取過程卻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現活動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有必要改變傳統教學的面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活動、重過程。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出發,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具體情境,還以本來面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切實的體驗。以致學生在活動中會以生活實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將生活中積累的常識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學生能用數學觀點考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在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后,學會了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0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合作學習,具體采用小組交流、對組學習、大組討論等形式,其核心問題注重是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通過為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而體現的合作形式。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是:有一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1/4,取其中2份是2/4,學生回答的很快、很活躍。那么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取其中2份是多少?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了,老師立刻說:“下面小組4人討論一下”,學生快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不一會答案就出來了。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1/4,取兩份是2/4,3份的3/4,4份的4/4。老師抓住這一困惑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相探究,很快解決了問題,針對性、實效性很強,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要求:要有明確的任務和問題,而且要有一定難度,問題應有一定挑戰性,處理好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保證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小組研討要具有民主性、超越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實施引進競爭機制及激勵性評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1
分數的意義是解答生活中分數知識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分數的兩種形式(帶單位和不帶單位)在具體情景的靈活運用,更是學習的難點。為幫助學生理解具體情境中的分數意義,我們常用畫圖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與體驗,雖然畫圖時,有時要畫精確,有時并不需要畫得十分精確,但任何一種不精確的畫法,都是建立在能精確畫的基礎上的,基于這認識,才有了以上動態生成的一幕,本片斷體現了:
(1)教師要善于捕捉信息,增強對信息的敏感性。學生不僅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學習的指導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信息的重組者。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學生的每一個信息,及時、準確地判斷它的有效性、可利用性,對有價值的信息要組織學生“拾柴、澆油、扇風”把火燒旺。生4的質疑是生成探討空間,形成思維碰撞的生長元,教師及時細心地捕捉,以啟發性的評價“這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才生成了生6、7、8精彩的思維火花。生4的質疑出乎教師的意料,對此,教師不加輕易的評判與解釋,而是將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探究、展示,使學生在經歷學習過程的同時,又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尊重個體差異。同一問題由于各人的思考深度,廣度及原有經驗基礎的差異構成不同的體驗與認識,這種不同的體驗與認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提升。生6、7、8的奇思妙想在寬松的氛圍中得到生成。一部分學生在沖突中不斷創造自己的精確畫法,使這部分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演繹著他們對這些分數的獨特理解,另一部分學生也從同學創造的畫法中,不斷加深著自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而達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開放評價主體,增強互動。關注評價活動的多邊性,提倡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片斷中,教師在關鍵處,能即時評價,給學生以啟發性的引導(如面對學生的質疑),更注重留給學生相互評價的空間和時間。如面對不同的畫法,讓學生自由討論,再作評價。所以也才有了學生大膽的質疑、尖銳的反問、由衷的贊嘆。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2
根據校教研工作安排,這個星期該我上公開課。可是一直到本周二還在趕教學進度,因為前一個星期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去實踐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實踐學習,落下的課只有抓緊時間補回來。
周一才決定上分數的意義,周二下午才開始備課和準備上課的材料,所以教學設計上可能不夠精細,預設不是特別充分,雖然教學思路是清晰的。
教學在一個小故事中拉開,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還在學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況中評價學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價值。這似乎與數學教學無關,但教育與教學是不該分的,而我認為教學遠沒有教育對學生的意義更大。
在教學單位“1”的概念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字1引入,讓學生說說1可以表示什么,從而歸納不但可以表示1個物體,1個圖形、1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1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得出1如此多的實際意義是數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號,由此定義單位“1”。然后讓學生說說手邊什么可以看作單位“1”。
在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基礎上,我通過對折圓形的紙片引導學生依次得到分數21,41,81這些是學生以前學習過的,然后我通過問: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這樣的1份是81,那么這樣的3份呢?學生很容易得出83這個分數,然后問5份呢?7份呢?引導學生分別得出分數,于是我質疑:81,83,85,87這些分數,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發現分母都是8,引導學生發現這是因為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數不同。我并沒有急著肯定學生的發現,而是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來表示一個分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并引導學生用比較規范的語言敘述自己是如何得到這個分數的,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內容中得到不同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充分的交流讓學生發現傾聽別人的發言也是重要的學習途徑。此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表示的什么意思。
關于分數單位,我選擇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分數意義概念后提出。然后趕緊練習說一說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和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練一練的習題效果不錯,于是我對練習中的相似習題省略,但數軸上的單位“1”和如何正確得出各分數相對應的點是比較難的,于是僅剩的時間我留著處理了這個習題。
教學必須從形象到抽象,返歸數學的本真。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3
對于小數的知識,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學生基本掌握了在人民幣背景下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讀寫。而四年級的目標是“體會小數產生的過程,體會十進分數與小數的關系并能進行轉化,明確小數的計數單位,理解并掌握小數的意義。”所以多數學生對于小數的意義的理解還是膚淺的,可能并沒有真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表示。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為以下三點:
1、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熱愛數學。
在教學中我還覺得,小數的意義屬于比較抽象的知識,而教學抽象的知識比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而且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通過直觀模型和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學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不過,通過教學也發現學生對小數的意義的理解、應用還是有困難。可能學生一下要理解抽象的東西還是比較困難,如果能有合適的學具讓學生親自分一分,畫一畫就更好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己親手把一個正方形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過程,再把其中的幾分進行涂色的過程來感受分數與小數的聯系,這樣一步步的操作,學生的理解也要容易些了。但是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概念課程的表述還是有困難,理解意思但無法自己組織到位的語言表述出來,所以在小組內安排每個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多讓學生開口說,逐步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本節課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允許并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大膽發表個人見解,這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孩子們在靜思、合作中,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小數的意義。這不僅因為小數的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建構對小數的理解,需要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經歷由具體到一般的歸納過程;而且小數作為一種特殊的分數,它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數概念基礎之上的,但由于學生尚未系統地認識分數,這些顯然都會影響到他們對小數意義的理解。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的認知經驗,以米尺為橋梁,找出分數與小數的契合點,讓學生主動建構小數概念。
三年級下冊學生對一位小數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時至今日學生難免會有所遺忘,為此,在第一個環節,我借助米尺讓學生認識一位小數,并在此基礎上去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這種無形遷移,不但利于新知識的研究,而且使本來跨度較大的分段的教學融合為一體,從而可以更具體、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在第二個“探索兩位小數”環節時,教學安排上主要有兩個特點:
一是利用米尺強化用“米”作單位的分數表示1厘米或幾厘米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由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想到1厘米是百分之一米,由1厘米是百分之一米想到幾厘米是百分之幾米,幫助他們在一系列的數學思考中,突破“用百分之幾米表示幾厘米”這一學習難點。
二是讓學生及時的進行觀察、比較、歸納。在把1厘米和幾厘米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分數和小數后,我要求學生觀察、比較寫出的分數和小數有什么共同點,并及時總結出:“這些兩位小數都表示百分之幾”。這樣的歸納,使小數的認識過程更加順暢。
第三個環節探索三位小數時,主要是注意給學生留出更多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由兩位小數類推出三位小數,在類推中逐步明確三位小數的含義。
第四個環節概括小數意義時,我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小數的意義,并注意引導學生適當拓展已有的認識,幫助他們相對完整的掌握小數的意義。
在實踐運用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的不同為他們設計了三個不同發展層次的練習,由易到難、有具體到抽象,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斷體驗、理解小數的意義。不足之處:
1、備課時,備得不夠充分,導致課堂上的PPT出現三次明顯的錯誤,我有些猶豫、有些慌張,沒有靈活的處理好,這說明教學機智不足。
2、歸納小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按照我們備課組的設想,要想突破重難點,就是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交流討論的,但我恰恰在這方面沒有做好,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在最后一題中理解出現了一些困難。
3、口誤較多,語言不夠精煉,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一直都是老師在講,沒有注重給時間學生自己探討,違背新課改的目的。
3、沒有與學生進行互動,也沒有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上課太死板,沒有新意,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們進行思考。導致這節課很難分辨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新知識。
4、在課堂上有的內容重復過多,練習過多,應減少不必要的內容,多空出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和同學及老師一起探討。把握好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識。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略的反思,當然我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改正自己的不足,根據教學情況對學生做出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5
我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例如,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設計時,筆者分三個層次進行不同方式的教學設計:
第一層次:小數該怎么讀?這類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以及個別與集體的練讀直接解決。
第二層次:小數有什么用呢?為什么會有小數?這類一般問題,通過學生的相互討論、客觀分析,在互動中自我感悟、自我體會。
第三層次:小數的意義是什么?一位小數、兩位小數是怎么來的?這是本課中重點要解決的概念問題,我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學生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主動建構知識。
這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其實有著本質聯系,那就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主動學習。這既是平等意識、人格尊重在教學中的體現,也是實現對話教學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發表見解,由此在交流中獲得知識,鍛煉互相交往的能力。而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著、欣賞者,引導者。
本節課的不足是: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認識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但學生在做作業時,如4.8中的4在()位上,表示()個();8在()上,表示()個()。有個別學生出錯,還要進一步加強練習。個別學生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數表示多少,掌握得不是太好,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小數部分的讀法和整數部分的讀法混淆,還要加強練習。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的意義09-23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9-23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9-21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9-21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9-08
教學反思的意義09-03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24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1-04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1-04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