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
活動在孩子們愉快的游戲中結束,從孩子們開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是玩得開心,學的快樂的,本次活動是圍繞合作這個概念而開展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縱觀整個活動,整體感覺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波的,從活動效果來看,預設的教學內容是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的,活動通過幾個亮點有效促成預設目標的達成。
首先是材料的準備和利用,本著低成本低結構的原則,我收集的材料是一些日常用品及玩具,如:皮球、毛巾、筷子等,這些材料雖簡單常見,可在活動中卻被充分利用,孩子們易于操作,并在體驗中獲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自制的多媒體課件,畫面簡單明了,既能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畫面故事中的道理,也讓幼兒很好地得到啟發,進一步理解合作的道理。這個環節,教師無需作多的解釋,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較好地掌握了知識,達到預設目標。
其次,就是為孩子們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活動中,我始終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一起探索、學習。
在一些過度環節,我也做了巧妙設計,環環相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活動流暢。如:在開始部分,讓幼兒幫老師搬桌子環節,就直接導入了活動,而且直指活動內容,無需過多的提示。多媒體課件“螞蟻搬豆”,直觀易懂,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團結合作的意義。在討論活動時,我讓幼兒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發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搬床、做值日等,用切身的體會,詮釋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每個環節都緊扣主題,結束活動,我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合作的愉快心情。
最后,本次活動遵循了由淺到深的原則,對于重點和難點,我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遞進式的提問進行處理,這種提問方式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也使活動更活潑有趣。
但是,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它很難十分完美。因為預設的教案與現場教學往往難以達到一致和同步,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在這個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些環節還有待去調整和改進。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我班孩子比較活躍,在課前我強調了紀律,在討論活動時,孩子們有點約束,這種限制束縛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使幼兒討論時不夠積極主動,氣氛不夠熱。
2.幼兒操作環節,應先讓幼兒自己探索,讓幼兒有一個人完成任務和兩人、多人完成任務的對比情況,讓幼兒自己從中領悟到,要完成這些任務,做好這些事情,必須團結協作才能完成好,兒不要直接讓幼兒兩兩合作演示。
3.在活動結束環節,我設計的是游戲,孩子們玩的太高興,有些鬧,應該要求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對個別喜歡人來瘋的活躍孩子,要有及時提醒,讓孩子懂得無論在哪兒、做什么都應守規則,讓孩子時刻有規則意識,這樣活動的內容也就更豐富。
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除了有許多的亮點部分,還應該是有一些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正因有了這些缺憾,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充滿了活力。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一些反思,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大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2
最近一段時間,幼兒園舉行了老教師領航課的同課異教活動,由此我有幸觀看了戴衛蘭老師和王秋芬老師的大班社會活動《我會交朋友》。兩位老師都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所呈現的活動也有著各自的精彩。
一、活動的背景
三月是我們幼兒園的文明月,文明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具體到小朋友來說,就是教育他們語言和行為的文明。同時這一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情感的穩定性開始增強,大多數兒童在班上有了相對穩定的好朋友,也愿意自己結交新朋友。在結合主題月與年齡特點的基礎上,社會活動《我會交朋友》就是由此產生的。生活中小朋友們更多的是和自己班級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短時間內認識一個新朋友,那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挑戰。兩位老師的目標里都有準確使用禮貌用語,用恰當的方法認識新朋友,了解新朋友,體驗與朋友共同合作的樂趣。在共同合作上兩位老師又各自有側重點不同,戴老師重在于讓幼兒合作完成音樂游戲,而王老師則是通過共同制作“朋友卡”讓幼兒互相了解。
二、活動的過程
兩位老師在教學具的準備上都采用了記錄表,別出心裁的是王老師根據大人的名片把記錄表設計成紅色的愛心,還幫他取了好聽的名字叫“朋友卡”,更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兩節活動的教學過程都比較清晰,先了解,后記錄,最后游戲。戴老師是由故事引入,王老師則是開門見山,讓幼兒在了解、總結了交往的規則后自己嘗試結交朋友,最后和朋友一起游戲,體驗快樂。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老師都突破了班級的界限,戴老師是選擇了四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開展活動,王老師則是在活動過程中讓自己班級的幼兒到其他班級去結交新朋友。另外,王老師有創意的一點在于她先是讓孩子和自己班級的好朋友兩個拉手坐在一起,然后讓兩個人各自又去結交新的朋友。
三、活動的特色
在社會領域的教育中較多的是運用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幼兒來體驗一種情感,但是這兩節活動卻沒有,而是通過制作“朋友卡”,完成“記錄表”來感知如何結交朋友。更加直觀、具體,真正實現在活動中感知,在活動中更加深刻地體驗。同時,在兩節活動中體現了語言、社會、藝術等方面的教育價值。注重教學的整合性。語言,說說自己的朋友;藝術,制作“朋友卡”,和朋友完成“三人套圈”游戲,圍著“朋友樹”唱歌,最終實現社會性發展目標“體驗朋友多的快樂”。
四、活動的遺憾
任何一次教學活動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沒有遺憾的,這兩節活動也是一樣。在聽戴老師的活動時,我就有疑惑,教師是否應該在朋友這個詞前加上個“新”字,讓孩子們更有新鮮感,更有興趣。這個疑惑在王老師的活動里得到了釋然,王老師提到了“結交新朋友”,而且是別的班級的新朋友,可以感覺出孩子們很興奮,都想嘗試一下。人們常用“點睛之筆”來形容某一樣東西的重要。我覺得這兩節活動缺少的“點睛之筆”就是一句話:文明的行為可以讓我們結交到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新朋友,這樣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到最后,所有的人都變成了好朋友。
大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3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作為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所有可以產生效果的教育活動,都源自于興趣,而動物是小朋友最感興趣、最喜歡的。因此,在選題上我選擇了以動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心出發,激發幼兒關心、愛護動物的情感,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從本次活動來看,幼兒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好可憐啊!”是達到了這個目的。
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帶領小朋友開著火車在三個場景中游覽、參觀,用孩子最喜歡的這種游戲方式,幫助孩子回憶認識各種動物。孩子情結高漲,反應熱烈,愉快地體驗出了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種生態關系。如何讓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動物受到傷害的原因。
如何讓深奧的道理變得直觀、淺顯,一看就明白呢?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動物受傷的圖片,幼兒人手一份,通過觀察交流、講述、以及教師有針對性的提問,讓小朋友自己去發現、去理解、去體會,真正體現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的思想。
如何去保護動物這是一個必須落實到行動中的問題,只有讓孩子做過了,他才能記憶深刻,只有讓孩子樂于去做,自覺去做,并堅持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設計和孩子共同去探討保護動物的方法,并且從孩子所能做的活動入手,去種樹、種草、捐零花錢、做標牌,因為形式多樣,而且都是孩子所能身體力行容易操作的,所以,小朋友特別感興趣,自己選擇、自由分組,忙碌而又有序地進行著。
當然,在這次教育活動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像個別語言不夠簡煉,有的環節進行得不夠深入。這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不斷學習、豐富知識,認真領會新《綱要》的精神,多鉆研、多實踐、做一名幼兒喜歡、家長滿意的優秀的幼兒教師。
【大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大班社會活動《煮熟的魚飛了》說課稿與反思11-24
大班體育教學反思03-04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11-27
大班優質社會活動教案03-28
大班優質社會活動教案03-28
大班認識時間教學反思04-01
大班春游教學反思范文12-23
兔子折紙大班教學反思04-11
大班社會活動《小鳥—我們的朋友》12-03
大班優質社會活動教案40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