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
在《認識圖形》這一課里,我安排了許多對認識圖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學活動,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圖形的特征及圖形間的聯系,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所以,在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及后面的練習時,我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一試,學生在前三步動手操作時都很順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時開始有點困難,覺得無所適從,但慢慢地就覺得有樂趣了,自己不斷地分,轉來轉去地分,學生分得可開心了!,因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書上提到的圖形,其他圖形學生也都分出來了……其實,這些活動過程既認識了新圖形,又對已經認識的圖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還了解了各種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個個都爭著舉手回答問題,搶著匯報自己的發現……
所以,我覺得認識圖形是一種載體,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空間觀念的發展是探究中的一種有價值的獲得,而且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考方面的提高,動手能力的協調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對學生以后的發展的作用。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第一課時,是學平面圖形的起始課,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是“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重點,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平面圖形,乃至運用圖形描述問題、借助圖形直觀進行思考的重要基礎。
本節課針對孩子好動、愛玩的特點,將知識點蘊含在四個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欲。活動一:通過創設圖形城堡情境,讓學生回憶立體圖形;再通過質疑機靈狗為什么要用圓柱做車輪,而不用長方體,引導學生從立體圖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對新知的學習。活動二:讓學生通過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體圖形上平平的面“請”到紙上,幫助學生體會“面在體上”,也幫助學生體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系與區別;活動三: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身邊的平面圖形。活動四:讓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點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平面圖形。
本節課雖然充分提供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質疑機靈狗為什么要用圓柱做車輪,而不用長方體時,只讓個別學生摸長方體“平平的面”和圓柱“彎曲的面”,沒有讓全班學生體驗;二是學生上臺匯報從立體圖形上“請”的面是什么圖形時,沒有讓學生說說它們的特征;三是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方面。4。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兒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離,激勵評價語言有待加強。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3
《認識圖形》這一單元新課有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在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
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
一、是通過創設情景堆積木復習學過的物體。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通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
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么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現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
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并在區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征。
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
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不出圓的。
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通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相等,左右格數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說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4
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課時,主要教學目標是會認會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上這趟課之前,雖然我是做了一些準備,但是上完后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
上課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具體實物,上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請學生上臺來把這些物體分類,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這個環節中,有學生在分類過程中把一個長方體分到了圓柱體里,并且很多同學贊同他的分法。當時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后,我反思認為這個地方不應該直接否定,因為對分類來說,只要自己覺得整齊都是沒有對錯的,只有更好。所以這個地方我應該這樣說“好,我們把分類結果先放在這里,等上完這節課,我們再分分看,還是不是這樣分。”這樣,就起到了一個前后呼應的效果,第一個環節與后面鞏固練習的環節緊緊相扣,會使教學效果更上一個臺階。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我認為是鞏固新知與小組合。在最后一個環節,我設置了一個“摸一摸,猜一猜”,請一個學生上臺,然后蒙上眼睛,我給他一個形狀讓他摸,他說出名稱。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很濃厚,參與度也非常高。每個同學都很想玩,然后我再讓他們小組合作玩這個游戲,每個小組都積極動手參與。這個環節讓我意識到,不是學生不愛學習,而是我們老師沒有讓學生愛上學習,所以我要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生動,讓學生愛上學習。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其實在之前他們都接觸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球,特別是球,他們都很熟悉,對于球易滾動,難擺高都知道,關鍵就是對于畫在紙上的球,老是會說成圓,在這里又很難跟他們講清楚圓與球的區別(他們不懂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后來我想了想,我當時應該準備一個圓形紙片,形成對比,估計就好多了。
長方體和正方體搞錯的很多,特別是有些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說是正方體,我又不能跟他們說正方體是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們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講半天,問題是估計講了他們不明白,所以在這里我就是上新課的時候,讓他們玩學具,拆學具,比如正方體,他們開始只是看看摸摸擺擺,我提醒他們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見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個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著拆下的一個面,在那比劃,我在提醒他們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們就會發現一樣大,馬上有孩子說出結論,正方體的每個面是一樣大的,有些孩子開始跟不來,拆的是長方體,他就得不到那個結論,他就會發現他拆的是長方體,在這里就是讓他們自己在玩的時候滲透長方體和正方體不一樣的地方。當作業中碰到這個的時候,只要提醒他們是不是每個面一樣大,他們就可以很好的判斷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
現在也上了這么長的時間的課了,對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已經學過了,學的非常輕松,有些沒有學過的就慢一點,但是還好,不管學過的還是沒有學過的,上課都很認真,能堅持一節課,對于他們是個不小的進步。有時候他們真的讓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們班來了個孩子,第一天來,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讓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說很吵,而且還很配合我們哄那個小孩,其實他們知道小學跟幼兒園不一樣,沒有幼兒園那么自在,但是他們還是跟那個孩子說小學什么什么好,上課有游戲玩,還有貼畫獎勵,還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老師上課,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課。在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終于不哭了,跟著老師回座位,拿出書來讀。我想如果當時只是我們老師哄她,估計沒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謝謝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6
一直任教小學高年級數學,今年根據學校安排任教一年級的數學,知識很簡單,但是怎么教給一年級的小學生,說真的很難,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階段,教學中抓住孩子的特點很重要。
這次公開課,我講的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實是在孩子已經對所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本節課讓學生抓住立體圖形的主要特征很關鍵。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是:第一、導入新課的設計,通過一個箱子,設置懸念,“猜猜老師今天帶來了什么好東西”立即把學生帶入到課堂中去;第二、課堂環節形式多樣,抓住重點反復強調,通過讓學生看積木、分積木、摸一摸研究積木自己總結四個物體的特征、并通過游戲環節讓學生抽物體歸類再次辨認,接著閉目回憶,然后有針對性的練習,以及最后通過猜謎語,觀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筑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很強,課堂效果整體比較好。
當然,這節課的不足之處還是很多的,很感謝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聽課的李校長和老師們,在自己對一年級教學很困惑的時刻,給自己點亮了一盞明燈,感激每位老師的知無不言,讓自己受益良多。現將各位老師的寶貴建議總結如下:首先,對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簡述的時候,專業術語應盡量避免,應換成學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課堂中在詢問學生長方體的“特征”的時候,應換成長方體長什么樣?通俗易懂,孩子們才會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講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時候應把握好度,學生對于物體面數的認識還很抽象,不能作為重點,了解就可以。第三,課堂鼓勵性語言太少,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的點評,以簡單“很棒”“很好”的`評語,過于膚淺。第四,在課堂環節的處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動,但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學生在抽到物體的時候,扎堆站到一塊兒,不能很好的進行物體的分類。最后,李校長給我們所有數學老師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建議就是數學教學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圖片走進課堂,讓孩子們學以致用,更能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是與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級課還是高年級的課,每一節課都是值得深入鉆研的,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學這條道路上會走的越來越好的,為自己加油吧!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在講課本第106頁練習題3時,我指著一個球體問學生:“這是什么圖形?”學生竟然說:“圓1我感到很奇怪,之前我在講這節新課的時候,我也聽到有學生這樣說,當時沒有很在意,現在想來就是之前沒有對此加以強調比較,才使得學生現在對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區別不開來。
我就此今天將長方形與長方體,正方形與正方體,圓與球進行了區分。讓學生先用紙折出長方形、正方形與圓,接著我拿出長方體、正方體和球,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兩者之間的不同,并請學生們總結他們的不同點。學生們很快總結出了長方體、正方體和球是可以放到桌子上,具有立體感;而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是平面的,只可以擺在緊貼著桌子放。并且學生總結出了球是可以滾動的。我就此提出向比如長方體、正方體和球的物體是立體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為平面圖形。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8
1、形式多樣的操作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
《課標》指出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折疊、討論,進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因此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描出物體的面一樣大的三角形(或長方形),感受平面圖形是從具體實物中抽象出來,體會“面在體上”;在釘子板上圍三角形(或長方形),學生從中可以認識這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在紙上畫幾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或長方形),加深學生對這個平面圖形的認識,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長方形)紙,從觀察、操作中認識這個圖形;閉上眼睛想一想樣子,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的面是三角形(長方形),在說中學生從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體的實物上,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還有學生按照描→圍→畫→摸、折→記→說的步驟自己認識正方形和圓。整個操作過程從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學生在參與操作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嘗到學習成功的滋味,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學生的語言交流對于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具有重要作用,為此,要重視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盡力為學生提供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后總讓他們與同桌或者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發現,或者是讓他們互相檢查、互相糾正。不管是說,還是檢查、糾正,學生都有自己的空間進行交流。特別是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正方形和圓時,學生有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合作交流。這些自由充足的機會,學生不僅培養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從而產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3、注重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生活化
《課標》強調要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每種平面圖形都是從生活中的實物抽象出數學知識。每每認識完一種平面圖形都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什么東西的面是這種平面圖形。還有課外實踐作業:跟父母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的面是今天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不僅在課內學習中與生活聯系,而且在課外實踐中與生活聯系。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能服務于生活。
這一課的教學安排了小組合作自學正方形和圓,小組長在這一個活動中并沒有發揮到作用。如何使小組學習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組長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將是我在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9
《認識圖形》一課是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第三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常見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對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初步認識。本節課例題教學比較簡單,只要學生會根據圖形的邊數來判斷出圖形,但是后面的練習相比較而言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探究并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課前準備了不少學具,如長方形紙、小棒,各種圖形的紙片等等。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從若干圖形紙片中找出自己已經認識了圖形及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總結出他們的相似點,從而引出四邊行的概念。接著再讓學生把剩下的圖形分分類,引導學生根據圖形的邊數來分類,最終總結出規律: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從學生已有的只是經驗出發,為學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生也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并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圖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了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征,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豐富的學具和教具,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連一連”等具體的實際操作活動中,親自觸摸、觀察、制作等操作和實驗活動,并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來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圖形特征,讓學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漸進,以更好地落實知識,滲透學習態度。
這堂課有以下幾點優點:
一、教學層次較清晰:主要通過分類、命名、舉例等活動初步感知圖形特點,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再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動觀察體驗,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狀物體的應用。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事物,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并應用圖形特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以學生活動為主,自主探索圖形特征,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形狀的特點及其用途,培養學生的的觀察意識和能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征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師語言不夠精煉,表達不夠精準,評價性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二、對學生活動時,課堂紀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個別學生沒有按照老師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獨自在研究物體。
這節課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實物圖,模型圖,圖形名稱三個層次由具體到抽象的學習,最后是知識的應用層次,通過讓學生“說一說,你身邊那些物體與上面這些形狀相同”,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適當的活動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但是如何組織學生活動很關鍵,一年級學生好動、容易被教具吸引,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一定要把活動指令想清楚,給學生說清楚,這樣才能有效活動。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1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并能說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說出什么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著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么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么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說明吧!﹚
2:語言太隨便。上課時,我說了這么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范。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棱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棱。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為,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于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2
反思本課的教學實施,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課導入,可以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探究。
例如在導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認識物體一課中認識了四種圖形,它們都住在圖形王國里(課件演示:出現宏偉的圖形宮以及滿天飛舞的各種各樣的圖形),現在請大家認一認,說一說。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王國里,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有平面圖形家族,(課件演示——出示)誰認識它們?請介紹一下。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
二、引導操作探索,培養創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手是腦的老師,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新課部分,我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當觀眾,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今天要認識的圖形都住在立體圖形上,你能想辦法讓他們的家從立體圖形上搬出來,單獨住到紙上嗎?”
孩子們經過思考、討論后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的孩子說:“可以把這些盒子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盒子周圍畫一圈。”有的孩子說:“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紙上。”有的孩子說:“可以把紙包在盒子的周圍,用手使勁折,就有一個圖形的痕跡了。”還有的孩子說:“還可以把盒子放在紙張下面,用鉛筆描”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們想不想也來動手印或畫一畫?孩子們情趣高漲,紛紛回答“要”。于是教師提出合作要求,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在小組展示、匯報的時候,就有了五彩繽紛的杰作:
有的小組采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
就這樣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創新,讓孩子在操作中嘗試錯誤,品嘗成功,孩子們學習熱情高漲,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三、精心設計練習,激發創新思維
本冊實驗教材的一大特點是非常注意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而課堂練習則是學習鞏固知識,實現由知識向技能和智能轉化的主要環節。如何在鞏固環節精心設計,起到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又能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懂得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一道這樣的題目:教師先以電腦演示展示各種各樣的交通標志(孩子們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讀物),并請孩子們說出這些各是什么交通標志,它的面是什么形狀的?再請孩子們想一想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圓的?因為有了教師先前的啟發引導,孩子們的思路大開,紛紛舉手搶著回答:書、藥盒、香煙盒、食品包裝盒、中秋月餅盒的面
下課以后,孩子們意猶未盡的圍著老師,揮舞著沾滿印泥的小手,晃動著花花綠綠的小臉蛋,興奮的沖著老師叫到:老師,今天的課可真有意思;老師,什么時候還要讓我們印圖形;老師,我還想上下去;老師,我還能想出其他辦法讓這些圖形搬家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于考慮的不周,忽略了孩子們實際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從沒有使用過印泥,在沒有練習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讓孩子使用印泥,結果他們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臉蛋上都涂得一片狼籍,讓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學中應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綿的印泥,效果會更好。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3
“認識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起始單元,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通過本課的學習將他們的已有的感性經驗進行整理抽象。針對對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的理解和處理,為了在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主要關注:
一、注重動手實踐,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
在本節課中一系列的知識點都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來獲得。興趣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同時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心理,課上就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充足的活動材料,每個小組一堆實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塊等)玩一玩,分一分,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感知了這些實物的形狀,并為后繼學習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如:在摸一摸環節中,讓學生認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有什么感覺,跟小組同學說一說。這樣不僅每個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得到滿足,而且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體的特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投入,讓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認識,體會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二、創設游戲環境、讓學生快樂學習
為了更好的聯系生活,應用所學知識,教師設計了多種有趣的游戲。“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根據對正方體、長方體等的認識,尋找生活中的實物,這樣能把物體、幾何圖形、圖形名稱聯系起來感知。“猜一猜”的游戲,讓學生通過在對圖形的觀察、觸摸、感知后,直接用手進行觸摸物體,使學生能通過觸摸準確想象出物體的形狀,并同幾何圖形聯系到一起,說出物體的圖形的名稱。“找一找”的游戲是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內容,學生通過觸摸,找出物體。“擺一擺”的游戲,讓學生通過擺長方體或正方體等圖形,感知拼擺后所形成的圖形,并有效感知其數量,如用四個小正方體擺一個大正方體需要幾個,并從不同側面觀察拼擺圖形的形狀。
在游戲中,讓學生快樂運用所學知識,并進一步進行升華,提高對圖形的認識,有效的分清物和圖的聯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縱觀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參與熱情高、學習興趣濃,從他們歡樂的笑臉上,從他們友好的話語中,從他們不愿離開的腳步里,從他們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師的快樂,為師者還有何求呢!擁有這些足以!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 篇14
“認識圖形(一)”這部分內容是小學幾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為后面“分類”的學習奠定了基矗“認識圖形(一)”所認識的是后面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教學本節課時,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數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開頭便創設了一個機器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情境的延續部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維持了課堂紀律。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不但的發現,不斷地獲得知識。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讓學生親自去分一分、認一認、摸一摸、玩一玩、說一說,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老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并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后,再讓學生舉例子,到生活中去找這些物體的朋友,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個環節中,加入了“如果再讓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較愿意選擇哪些形體的積木?為什么呢?”這樣的問題,使學生們不僅從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和作用,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圖形認識反思教學11-19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2-06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02-24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06-07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11-02
認識圖形的教學反思10-14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03-29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01-30
認識圖形教學反思范文12-20
《圖形的認識與拼組》教學反思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