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1
正比例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從內容上看,正比例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學生不僅要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時還要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正比例關系。
教師要滲透給學生一些函數的思想,為他們以后的初中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圖象的同時,我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給學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和理解兩個量之間變化規律的材料,使學生理解正比例關系圖象的特征,并掌握其畫法。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怎樣利用圖象,不計算,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另一個量的值。以上三個教學環節,我緊扣教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圖象。
唯有每節課堅持課后反思,尋找教學中出現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斷改進,我相信我的教學水平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聯系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課始,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兒歌《數青蛙》的生活問題:雖然年級越高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上的表現似乎會更加“理性”,有時課堂氣氛是相當沉悶的。但這堂課的氛圍空前熱烈,他們對相關新知識渴望了解的情緒如此之高漲,探究學習如此之迫切與主動,讓我對我們的學生刮目相看。課堂教學的一氣呵成也讓我體驗了久違了的上課樂趣。
這樣,由于事例為學生所熟悉,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故很快將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及時進入狀態,手腦并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二、在生活情境中,觀察與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征,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教學時,出示了兩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材料如汽車所行路程和時間的表格與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的表格后,先觀察這兩個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1、表1、表2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嗎?
2、表中的兩種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思考題中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定向作用,讓學生著重去尋找表中的規律。在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會發現表中的兩個量變化的規律。另外,由于這些生活事例熟悉,且數據計算起來很簡單,便于學生口算,學生學習時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思考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上,進而便于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并學會運用正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創設出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應該讓學生懂得:生活就是數學學習的課堂,數學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長中。總之,讓生活場景來充盈我們的數學課堂。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3
《正比例》這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的應用、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商不變的規律等等。在上一節學習《變化的量》時學生已經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著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些為學生學習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正比例》一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以及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這一節課我是按照課本上的一系列情境來展開教學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長與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變化情況的表格,并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先引導學生填寫表格,并說出兩組變量之間的變化情況,然后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學生說出不同點。接著呈現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這一組變量的變化情況表格,先填寫表格,然后觀察發現了什么?
最后,引出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的依據,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的理解: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
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當學生在找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時:
部分學生讀出時:一分之四。這樣讀其實也不錯,但是嚴格分析背后原因,學生對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的關系掌握的還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學生對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據的思考。繼續讓學生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相互之間、小組之間說說對正比例意義及判斷依據的理解,達到對該概念的內化。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4
《正比例的意義》這節課是一節抽象的概念教學,怎樣變抽象為直觀,是這節課設計的著力點。我參考了許多優秀的案例,都是用有規律的數量來揭示概念。本節課中,我在設計概念的定義這一環節時,首先是讓學生觀察課本情景圖中的記錄表,得到信息,發現規律,總結概念,再由課本中具體的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推廣到生活中的其他數量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從定義中去尋找發現正比例關系的本質特征,即具備正比例關系的條件是什么。就在這樣的順勢思維和逆向反饋中去強化概念,學生掌握的比較深透。
課本中的第二個知識點是出示了一幅正比例關系的圖象讓學生探究學習。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圖象加深對定義的理解。在這節課設計之初,我依照課本的這種安排,認為它呈現的就是一幅正比例圖像,用正比例圖象這個概念來理解正比例關系更加抽象,理應放在學習了定義之后再來探究。反思這個教學內容,從圖象得出的過程來看,是否可以站在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發展的角度,增強學生直觀化學習的方面,用知識遷移的教學方法,讓正比例圖象在統計圖的知識基礎上完成過渡,然后把它嵌入到第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之中呢?
其實,正比例關系的圖象正是學生所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由折線變為了直線。它實際就是表示了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關系。而正比例的意義的教學恰巧需要這樣一條直線來驗證,給學生留下表象。如果讓正比例的圖像適時地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現在正比例的概念教學中一定會出現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當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表發現信息和規律后,由教師提示,把這兩種量的關系用折線統計圖的形式展示出來會是怎樣的呢?學生通過描點連線,就會得到一條無限延伸的直線,兩種量的變化關系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自主操作的結果中。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正比例關系的定義。即把課本中的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巧妙地安排在第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之中,對概念的掌握和圖像的理解互為有利。
用圖像來理解定義有三個深層的含義。第一,圖像的直線變化形式,即在滲透三個相關聯的量中有一個量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另外兩個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第二,直線的無限延伸性給了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即這兩個量的變化關系也是這樣永恒持續下去的。第三,直線的構成是無數點的集合,學生在知道明確的幾個點的量的關系的同時,依靠想象得出,點與點之間的無數個不確定的量與量之間的關系。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課本先入為主的引導下進行教學,沒有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審視教材,缺少了自己的思考,不能讓課堂最優化。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靈活處理教材的能力,讓教材成為一個載體,而不是固定的版本。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5
正比例這節課是在正比例與反比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學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互依存的變量的基礎下學習的一課。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我采用教材提供的兩個問題情境:首先是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面積和邊長變化關系的情境,采用表格的形式讓孩子們觀察數據的變化情況,從而初步感知“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定的”,為接下來學習正比例奠定基礎。
本節課開始,我采用回憶導入新課,通過復習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和為探究新的知識做好鋪墊。
緊接著我采用書中41面給出的2個表格,讓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等過程,讓孩子們總結發言概括。最后引導學生質疑在第一個問題中,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面積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通過具體情境讓給孩子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比例的含義,并且掌握判斷兩個量是否能夠組成正比例的方法。
課本41頁下方給出了一個描述性的定義:像這樣,路程和時間兩個量,時間變化,所行駛的路程也隨著變化,而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們就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在教學這一部分時,由于書中的概念比較長,我沒有讓孩子們將書中長段文字轉化為兩點:
1、兩個相關聯的量;
2、比值不變。
處理這一部分的時候我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自己發現總結,而是我自己邊講解邊總結了兩點,并直接告訴了孩子們后期判斷兩個量是否能組成正比例要緊扣兩點進行闡述。
這一部分其實可以讓孩子們自己概括總結這段話,并從中提煉出精華,多好的一個鍛煉機會,我沒有抓住。后期我會多鍛煉孩子們的總結概括能力,不能做一個急教師,要對孩子們的思考和總結有所期待。細細想一想我自身的原因很大,我要慢慢培養自己做一個快樂的“懶教師”,后期要怎么“偷懶”還需要我在平時的課堂上多下點功夫,勤思考,多動腦。本周三要上反比例這節課,期待在這節課中孩子們的表現。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6
比例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常常感覺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艱難,我認為讓學生反復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良好途徑。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細致安排學生初步感知,通過讓學生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求比值,找規律,寫數量關系,讓學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點。第二,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學生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變換情境,選擇與例題不同的數量:鉛筆的數量和總價,耕地的時間和耕地總公頃數。讓學生反復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規律。這樣既拓展了教材,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礎。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認識,我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關鍵詞,如:相關聯的量,相對應的數,比值等,學生在合作學習時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把各自對正比例概念的感知會聚,綜合,從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意義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對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同情境下的反復感知,討論探究等過程,積累了對正比例概念的豐富的感性認識,并以此為基礎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教學反思(精選6篇)】相關文章:
正比例教學反思02-14
正比例教學反思02-14
《正比例關系》教學反思范文12-25
六年級數學下冊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11-11
初二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26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6
關于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折扣》教學反思(精選6篇)12-25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測試07-24
數學下冊教學總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