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個內容,這個內容的特點主要是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首先復習導入,一是找出哪一個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斷另外兩個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從而找出等量關系。在新課的教學中,圍繞比例的知識特征提問:哪兩種量是變化的?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使學生清楚這兩種變量的比值一定還是乘積一定,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比例關系寫出等式。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新知,然后通過“練”達到鞏固和提高,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從學生回答問題看,題目中沒有直接告訴哪個量一定,需要學生自已從已知的兩個量中發現定量,因此學生有時找不準什么量一定,這樣對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現問題。
(2)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在教學用反比例解決問題時,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還是自已包辦代替講了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那些會做的學生也覺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但是如果難度稍有提高,正確率就難說了。學生一般都不喜歡用比例方法,而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在認識正、反比例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知識知識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證的思想,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設計了課件,直播時有意放慢步驟,讓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目的也是想照顧思維水平中等的孩子。先從復習正反比例入手,使學生分清正反比例關系,使鞏固了舊知,又為本節新授做了充足準備。
在教學新課時,我引導學生分析出題中啤酒的總瓶數和箱子個數的這兩種量,從而提出疑問:“運用前面我們掌握的比例知識,同學們會解答嗎?”學生列出自己的算術方法,老師給以肯定。“你還會用哪方面的知識解答?”通過生活中的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很容易知道啤酒總瓶數÷箱數=每箱啤酒的瓶數,每箱啤酒的瓶數是一定的,所以啤酒總瓶數和箱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啤酒總瓶數和箱數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導學生用比例解答。
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教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這節課既重視用比例解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教學,又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中發展學生的個性。我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題中信息,討論題中量與量之間的比例關系,判斷是什么比例,固定不變的是哪一個,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整個過程比較順利,學生傳過來的問題回答比較積極,學生的學習互動交流也比較好。
不足之處:因線上教學關系沒有充分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弄清題目的真正題意,不回答問題的部分學生可能對于基本思路還是模糊的,其義還是不明,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以后的線上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在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方面繼續努力。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3
1、聯系生活,舊知遷移。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練習,新知的學習往往需要舊知或生活經驗作支撐。所以在環節的設計上,我把“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一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出示情境圖引出問題“李奶奶家的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后,我要求學生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解決例題,有助于從舊知跳躍到新知的學習,同時為幫助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檢驗”埋下伏筆。
2、注重策略,解決問題。
這節課,我先是調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用“歸一法”解決問題。之后,我激勵創新,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同一問題。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策略去解決問題,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
3、精心設計,學以致用。
在題型設計上,我盡心設計了“王大爺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的變式練習和“測量樹高”等問題,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生活問題的同時不斷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的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強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感受到了數學本身的價值,深刻體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回顧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課堂的學習氣氛并沒有調動起來,學生發言不積極,各個環節的語言還要不斷推敲,還有質疑問難不夠充分。每次反思總有不足,可是每次還是很有收獲。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征進行的。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系。在新課的教學中,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征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么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新知,然后通過“練”達到鞏固和提高。
本節課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么,怎么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么,他們現在最需要什么。學生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呢。學生在這次教學活動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學生有什么不同的收獲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教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很快學生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這節課既重視比例解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教學,又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中發展學生的個性,課堂結構嚴密,學生練得多,掌握得好。當堂驗收絕大多數學生全部正確,學困生都掌握得不錯。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對學生基礎了解太少,從學生回答問題看,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系掌握不好,這是我備課時沒想到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或者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時還是放不開,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錯。比如:在教學例6時,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后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所以導致后面完不成教學任務拖堂。
(3)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但是如果難度稍有提高,正確率就難說了。學生一般都不喜歡用比例方法,而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很難接受用比例的知識解決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從傳統的算術方法中釋放出來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習慣是難以改變,一種新的思維的注入是需要時間去改變的,所以對于用比例來解決問題必須在以后的課堂中經常提到,去改變他們傳統的思維習慣。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5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最后一部分知識是學習了正比例和反比例關系后的實踐應用。本節課,在教學中教師力求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借助函數關系間變量的對應規律,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依存關系,根據它們的正、反比例關系,列出相應的比例式,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把握本節課的重點,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的主動權放手學生,讓學生在自己探索、獨立嘗試、同桌交流、質疑辨析、對比歸納、概括小結、拓展延伸中輕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我有以下三點感悟:
一、課堂永遠是無法完全預設的
本節課,課前的復習按照預期的設計順利完成。當我出示例5后,學生默讀題目,獨立分析后,我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不到1分鐘,同學們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現在桌面上,個個躍躍欲試,當2名學生將自己的思索展現在黑板上時,我不禁一驚,這兩位學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題方法,除了以前學過的歸一、歸總法,又出現了今天的新課方法,按我預先設計的方案,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決后,我將會出示一個自學提示,引導學生按步驟,按思路來用比例解決,學生會順理成章地理解題意,學會用比例解決。沒想到學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確的比例,我順勢請板演的同學到黑板前講一講自己的思考,真沒想到,這個孩子講得頭頭是道,把我的“活”兒搶了。同學們聽了她的講解,頓時茅塞大開,把我連續出示的兩個基本練習做得漂漂亮亮。
課后我反思這個環節,異常感慨,本來以為絲絲相扣的自學提示,會讓學生在老師無形的指揮下,理解正比例應用題的思考方法,沒想到一個不到1分鐘的獨立嘗試,就讓學生破解了我的預設,而后我的順勢相邀——請學生講解,卻讓課程呈現了更為燦爛的一幕。課堂永遠是無法預設的,當出現與預設不相符的狀況時,教師一定要會調控,得當的調節能讓課堂更加精彩。
二、錯誤點就是生成點
在進行變式練習時,同學們爭先恐后地上講臺展示,馬彪同學出現的錯誤給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成,我們習慣應用“總價÷數量=單價”,當單價一定時,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馬彪同學卻將等式的左邊寫成“數量÷總價”,班內同學議論紛紛,我借勢引導學生,抓住正比例關系的對應量對等的要點,使一個比例式拓展成了兩個,讓學生明白了,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規律和依存關系。課堂中無意的錯誤點,生成了新的知識點,讓學廣開世面,更深層次地理解最簡單的函數知識。
三、真實的課堂,回生阻道
我喜歡真實的課堂,這節公開課,課前我一點兒都沒有提示前面的知識。課堂上,當提問正比例和反比例關系時,很多學生都有些生疏,對量與量之間的變化規律有些陌生,經過老師提示后,學生們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這部分所用的時間比預先多用了1分鐘左右,雖然是大約1分鐘的時間,卻給我敲響了警鐘,知識一定要常溫常故,盡量避免學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識的斷層。
反思這節課,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一位好的數學老師必須具備全面、科學調控課堂的能力,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點,適時點撥,拓展延伸。與此同時,教師還不能忽視知識的前后聯系,不能讓知識擱淺,做好做實日常工作,讓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知識扎根學生心中。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6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最后一部分知識,也是學習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后的實踐應用。本節課中我力求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比例關系,再列出相應的比例式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把握本節課的重點,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的主動權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獨立嘗試、同桌交流、質疑辨析、對比歸納、概括小結、拓展延伸中輕松、高效地掌握本課知識。引導學生按步驟、按思路用比例來解決問題,在進行變式練習時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題意,學會了用比例解決問題。
但是,學生一般都不喜歡用比例方法解答,而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我想這與我沒有很好地想辦法讓學生體會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優勢有關吧,下一階段必須要注意這一問題的學習了。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7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實際問題,學習用比例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用比例知識解答正、反比例的問題的關鍵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成哪種比例,然后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因此,教學之前先復習:
(1)找出哪一個量是一定的
(2)如何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學前先給出一些數量關系,讓學生判斷成什么比例,是依據什么判斷的。
在新課的教學中,圍繞比例的知識提問:哪兩種量是變化的?哪種量是不變的?使學生弄清這兩種變量的比值一定還是乘積一定,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比例關系寫出等式。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新知,然后進行練習,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教學例6,學習用反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課本編排思路與例5相似,我就參照例5的教學進行。我注意啟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關系的問題的方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結 合“做一做”,可以總結出應用比例解答問題的步驟:
1、 分析題意,找到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意義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后檢驗),寫答。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題目中沒有直接告訴哪個量是一定的,需要學生從已知的兩個量中發現定量,因此學生有時找不準什么量一定,這樣對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就會出現問題,該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該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對學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學用反比例解決問題時,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又擔心學生不會做,最后還是教師包辦代替講了,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那些會做的學生也覺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學生一般都喜歡用。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8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征進行的。回顧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系。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新知的教學采用了以舊知引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注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 “練”字上,怎樣問,練什么,怎么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么,他們現在最需要什么。學生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老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比如,對學生基礎估計太高,從學生回答問題看,復習時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錯,但到了比例應用題里,我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征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么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一部分學生不會確定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系掌握不好,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完整。這點我備課時沒作為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比如:在教學例6時,學生有了正比例應用題的基礎,對于反比例應用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后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算很緊密,以后盡量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9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在學生學習正比例、反比例關系的基礎上來解決歸一、歸總應用題。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為中學數學、物理、化學學科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成功之處:
1、抓住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體會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優勢。在教學中著重讓學生找出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這兩種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據8噸水的水費是12、8元,可以得出每噸水的單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這兩種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噸數的比值相等。因此可以寫成y/x=y/x的形式。而在例6中根據每包20本和18包,可以得出總本數一定,所以包數和每包的本數成反比例。也就是說,每包的本數和包數的乘積相等,因此可以寫成xy=xy的形式。
2、理清思路,歸納概括解題步驟。在教學完兩個例題之后,讓學生思考怎樣用比例來解決問題,步驟是怎樣的。通過學生的歸納總結得出:一是解設未知數x。二是找到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三是列出比例式子形如:y/x=y/x(成正比例)xy=xy(成反比例)。四是解比例檢驗。
不足之處:
1、學生對于算術法掌握的較牢,有的學生不愿意接受用比例來解決問題,沒有體會到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優勢,主要受定勢思維的影響。
2、個別學生沒有掌握住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用y/x=y/x的形式,用反比例解決問題用xy=xy的形式,導致不會列式子。
再教設計:
從學生出現的問題出發,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從根本上去解決學生的易錯易混淆的問題。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0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5和例6的教學應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問題的數量關系是學生以前學過的,并能運用算術法解答,本節課學習內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發現歸納出一種用正、反比例關系解決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路和計算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也為以后的理科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
在數學教學中重視數學活動。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
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出示了相關的思考題,引導學生采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探索發現,總結出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交流活動與探究活動始終在進行著,使數學活動更具有實效性,也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1、學生的探究活動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個別學生參與的不好,缺少組織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保證學生的全員參與,確保活動的有效性。
2、課堂內容安排過多。本節課的教學安排了兩道例題,在學生探究時才發現學生對用比例知識解決這樣的問題存在困難,最后導致了學生的練習時間沒有了。課堂內容的安排應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思維習慣。
3、學生習慣于用算術法解決這類問題,很難接受用比例的知識解決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從傳統的算術方法中釋放出來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習慣是難以改變,一種新的思維的注入是需要時間去改變的,所以對于用比例來解決問題必須在以后的課堂中經常提到,去改變他們傳統的思維習慣。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1-20
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1-25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范文11-18
關于《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1-18
《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1-17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5篇10-19
用比例尺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1-25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5篇03-30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