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
24時計時法的認識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發現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規律,并能正確的轉換。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都是普通計時法,之前學習的關于時間的知識也都是普通計時法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產生混淆、并且學的輕松,需要我好好思考的一個地方。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導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
在教學一開始,我通過導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播放的時刻是幾時,從而由普通計時法引出24時計時法,自然的進入學習狀態。再利用學生已知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你什么時候睡覺?你還能用不同的計時方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嗎?讓學生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為后面學習作鋪墊。
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機會,在探索中求知。
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的,不然很難憑空想出來。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我充分利用電腦鐘面模型這一動態演示,讓學生回顧一天,通過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段,引導學生自然的用兩種不同計時方法表示同一時刻,教師在適時總結一下。再提出問題,說說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區別,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得出結論,這樣可以更好的記住本節課的知識點。
當然,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轉換的過程中,我沒有說清楚普通計時法的表示要寫清楚是上午還是下午,以至于有些學生在有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的時候,沒有在普通計時法的前面標清楚是一天中的什么時刻,這點我在下次上課之前要好好的強調一下。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2
(一)導入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后猜猜我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后拋出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么時候開始播放的,有的說是晚上7時,有的說的19時,然后讓學生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系,引出24時計時法。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置啟示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計時法后,教師設置了一系列富有啟示性的.問題:如出示19時后問學生你還在哪里見過這樣的計時法;為什么用這樣的計時法;什么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有什么區別等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狀態,把學生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時計時法。
(四)數學生活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在計算經過時間的環節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讓學生自己課前先去調查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戰士自己的調查結果,然后計算自己喜歡的節目播放的時間,這樣計算經過時間這一教學內容就在學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同時還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3
本節課開始通過讓學生猜新聞聯播,直接引入“時刻”這一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再通過晚上7時就是19時,讓學生初步感知12記時法和24記時法所分別表示的時間概念。然后讓學生查找電視報來加深二者之間的聯系,不是教師指定時刻,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時刻,因為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時刻體驗的比較深刻,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由一個“先猜后說”的環節,變教師的生硬的教給知識,為學生有機的生成認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為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開發了豐富而鮮活的教學資源。再通過觀察、辯論、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感知24時記時法,在交通、郵局、商店等行業的廣泛應用。并把創造的權利還給學生。師生互動撥鐘盤,直觀形象讓學生感知24時即是第二天的0時。幫助學生理解了分界點,也為認識鐘面的`分界點奠定基礎。
最后,設計一些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相互轉化的練習,鞏固新知,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養成合理分配時間的好習慣,并通過最后一道春游計劃題目,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并為下節課作了良好的鋪墊。
不足:
1、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嘗試過程之后的小組討論,沒有給學生之間思維相互的碰撞的機會,學生的集體智慧沒能得到激發。
2、課堂中應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充分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此處欠缺。
總之,今后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從觀念、教學策略到具體的方式、方法都應發生變化。不僅考慮怎么教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還思考為什么教的問題。教學角色發生變化,由“教”轉向“導”的方向。更強調教師去指導學生探索發現知識,我由于以往的定勢,有時也覺得無所適從,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通過這樣反復的訓練,相信我的學生主體意識會加強;知識面會拓寬;學習意志會得到鍛煉,情感會得到豐富;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做到“高指導”,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再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在生活實踐中領悟數學,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4
《24時計時法》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表掌握了時分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引出問題“怎么會有19:00呢”引出新知。理解并掌握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關系是教學的難點。
本著上一節常態的課、一節因材施教的課、一節具有實效性的課的理念,我對教材提供的三個典型場景通過整合,根據本班學生特點進行施教,幫助學生發現一天里有兩個12時和兩個8時的基礎上初步領會24時計時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通過討論16:00是下午幾時,18:30是下午幾時幾分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系,初步掌握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轉換的方法,然后通過一些日常的生活中的計時法來表示時間的例子,幫助學生豐富認識加深理解。
根據學生的情況,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在教學中調整了縮小教材練習內容、擴大了生活知識的外延范圍,在每道題里都將對比、替換的知識隱射其中,學生能放松自己,張揚自己的個性,敢于回答問題、提問題、及進行質疑,在步步引入、層層答疑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又提出疑問,整節課學生的思維較活躍,教與學的上課常態被師生互動相互學習所代替。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又帶著問題準備上下一節課。由于這是和諧教學課堂初探,因此會有很多不足而又遺忘忽略的地方,如:板書不夠及時不夠合理,個別學生對12時前的時間轉換還混淆等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修改中進步。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5
本節課要解決以下的問題:
1、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根本聯系和區別。
2、推出簡易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中覺得有以下的特點:
1、導入趣味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一開始就讓學生猜一猜鐘面上顯示的9時老師可能在干什么,在矛盾中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重視理解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后,教給學生歸納的方法,并及時進行表揚:善于發現規律并加以概括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本領。)
3、數學生活化。在練習環節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為練習內容,進行2種不同計時法的轉換練習。讓學生能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6
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使我深深認識到在《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中,常常遇到同學們普遍存在著認識上模糊、應用上糊涂,以至在時間的計算問題上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在上完這一課后,看到同學們的表現,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教學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在評價上,我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對于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7
事先再細致的設計,沒有實踐終究難發現不足。先談談我上完研討課的總體感受吧:根據以往的經驗,我特別擔心學生不思考只等著老師告訴他答案,課堂上又是“安靜得很”,好像只有我在演“獨角戲”。因為孩子們一看見有眾多人來聽課就不發表意見或是一讓探究就靜靜地等著,這些一貫表現讓我有些忐忑。
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也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呢?我靈機一動就利用了本班學生的顯著弱點:愛挑毛病、發現錯了才去思考。所以在教學上我采取了 設疑——觀察——總結——練習中糾錯——強調易錯點——再練習 的教學模式。雖然在評課的過程中,有教師認為總結性的環節不太完整,沒有加上前提條件,比如:板書“時針轉動到第二圈后,用原來的.時數+12”,不能講了一個例題后就總結出“原來的時數+12”的不完整規律。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把“早上6:30”轉化成“18:30”。可我卻有不同的收獲。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8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的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是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并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教學的開始,我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使學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現把時間搞錯的情況,該如何避免呢?以此來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有一種探究的欲望,為整節課的學習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引入24時計時法時,采用學生寫自己的作息時間的方法,因為,雖然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習慣運用普通計時法來計時,但是,學生通過種種媒介對24是計時法也不陌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自己發現同伴與自己不同的計時方法,不僅充分的尊重了學生,而且還給了學生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這樣,不僅對新知不感到陌生,還會對其產生極大興趣。在練習的設計上,考慮到了數學的生活化,以看電視節目為例,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另一種計時方法,融數學知識與生活之中,使學生在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有用性的同時,也對數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教學中,借助學生理解1日=24時,感受到一天時針要轉兩圈,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下,讓學生思考鐘表外圈的數表示什么?他和內圈的數有什么聯系?讓學生獨立分析,有困難的`話可以和小組的同學商量,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鐘面外圈的數表示時針走第三圈時所對應的24時計時法的時刻,這些數和內圈對應的數都相差12,使學生感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需要加上12,為下面學習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做好鋪墊。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橋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9
多年來的教學體驗,使我深深認識到在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中,常常遇到同學們普遍存在著認識上模糊、應用上糊涂,以至在時間的計算問題上無從下手,不知所措。于是我就反復認真地分析和研究了這方面的問題,最終從中摸索到一套比較成熟的講授方法。這套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能夠使同學們聽得懂、記得牢,應用起來得心應手,很快地完成了這部分的教學任務。今特借此機會以奉獻給大部分的年青的同行們,以期達到與大家交流互助。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24時計時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是我們作為教師的首先要明確這個課題的重要性,從而知道在整個“時間”的教學中把“24時計時法”放在教材的最后,足以證明它的重要和難度。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使同學們真正認識到社會上的很多行業,如郵電、交通、廣播等許多部門都用的是“24時計時法”的時間。而且今后會普遍運用以達社會化。所以,我們在這個問題的教學中,必須逐步解決以下幾個相關聯的問題:
一、通過直觀教學務必使同學們理清“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根本聯系和區別
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兩種計時的方法在說法上雖然不同,但是歸結起來就是同一個鐘面的兩種讀法(兩種用法)。無論哪一種用法,可都離不開鐘面上的那12個數字。12時計時法(也叫普通計時法)是社會上傳統的用時方法,它和24時計時法相比較,無非是重復讀一次那12個數字,結果就出現了兩個1時,兩個2時,兩個3時,……兩個12時。例如:鐘面上的1時,當天的午夜有一個1時,它是新的一天的開始,到了中午仍有個1時等。而24時計時法,雖然用的也是鐘面上的那12個數字,但和12時計時法的讀時方法不同。也就是說鐘面上的12個數字不重復讀,而是出現連續的讀用方法。例如:從午夜的1時一直讀到中午的12時后,下面的1時就直接讀作13時,那么1時后面的2時就續讀作14時……,讀到午夜的12時時就讀作24時,這就是24時計時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時。
通過黑板上的鐘面,使同學們產生對家里的鐘面的聯想。通過老師的反復對照讀法,使同學們也能很好區別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以及它們的內在聯系,從而為下面的實際計算打下堅定的基礎。有了概念,同時,也就有了有計算的基礎,這就是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的第一階段。務必引起老師的重視。
二、以“求列車運行時間”為代表,推出諸如此類的簡易計算公式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講清24時計時法的概念之后,就要進入實際的計算的教學。但是大部分的同學往往存在著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問題,在實際的計算中總是糊里糊涂的。例如:一列火車10:22從首都北京發車,19:29到達沈陽。求列車的運行時間。還有,一場 演唱會從8:30開始到14:30結束,求演唱會演出的時間等。諸如此類的.計算舉不勝數,要是見一題就給講一次怎樣的計算,那就麻煩太大了。所以凡屬這類的計算問題,都可以概括出一個簡易的公式,讓同學們像應用其它的公式一樣,輕松地把數字代入公式中就即刻求出。那就是:結束時間-開始時間=運動時間。這個公式即通俗易懂又涵蓋了很多問題的時間計算。對于同學們來說,在老師的啟發下是很容易接受的,運用起來也頗為方便。關鍵是公式中的運動時間這個概念要讓同學們理解好,它代表了很多事物的運動時間,接近的有飛機、輪船、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等等,有些事物雖不接近行走,但也是運行的事物,有如:比賽、會議、義務勞動、演唱會等也都可看作運行的事物,只要有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就可以代入這個公式中求出運行時間。在掌握了這個公式以后,有關的運行時間的計算就徹底的解決了。如:19:29--10:22=9:07,這個9:07就是火車在北京和沈陽之間的運行時間。又如:14:30-8:30=6:00,這個6:00就是演唱會的“運行時間”,同學們運用這個公式解決實際的時間計算問題,就非常的靈活和得心應手了,這樣一來,實際的教學效果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同時也縮短了教學的過程和時間。
三、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還要使同學們認真掌握實際的計算技能
這是所說的計算技能主要是豎式的計算(筆算)。列豎式時必須使同學們會進行時間單位的換算,也就是時間的單位時與分的借位和進位問題。雖然同學們把1時等于60分,60分等于1時背記的很熟,但在豎式中的具體計算時,必須使同學們知道,分與分之間,時與時之間都是借一當十,夠十進一,可是時與分之間的借位和進位卻是借一當60時夠60進一。例如:19:20中20分不夠減去30分,得從前面的9時中借一,但借一時就等于60分,原來分的十位上是2,現在就是8減下面的3,結果原來時十位上的9只剩下8去減下去的0。因此得出 19:20這樣的結果。又如 8:45中的45分加上25分等于70分,但不能寫成70就完事了,應拿出60分向前面的時位上進一,而得出到8:45,而不應該寫成11:70,以上這樣的換算技能十分的重要,我們務必給同學們講明白,寫清楚,免留后患。
四、列車運行時間跨越兩天或多天的分段計算方法
該問題也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但實際上也是一個引伸問題。通過上面運行時間求作的簡易公式的教學,只要同學們對于求當天的運行時間熟煉了,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也都能較順利的通過的。但是也會遇到個別的(少部分)同學產生糊涂和混亂。這也是整個教學中的難點部分。例如:一列火車從北京出發的時間是18:00,到達上海的時間是第二天8:25,求這列火車的區間運行時間。對于有些同學似乎無從下手,不知所措。但當我們講出靈活的計算方法和步驟時,也就使他們不再感到困難了。也就是說,從今天的18:00到晚上的24:00屬今天的運行時間,用24:00減去18:00等于6:00,這6:00就是今天的運行時間,所不易看出的是24:00,它是一個不明顯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很關鍵,它是兩天的分界線,計算時必須用到它。今天的運行時間求出后,再加上24:00以后的8:25(每二天后運行的時間),就是整個人北京到上海的全程運行時間。列綜合算式:(24:00-18:00)+8:25=14:25。
解決了跨兩天的運行時間問題后,那么跨多天的運行時間也就可以類推計算了。例如:一列火車從沈陽14:00發車,第三天到達成都,到站時間為13:20,求列車的區間運行時間。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首先應該把運行的時間分為三段來認識,即從沈陽出發的當天為第一天,到達成都的那天為第三天,那么中間的第二天是整整的一天(24:00)。列算式也就很容易的事了。那就是先求出第一天的運行時間:24:00-14:00=10:00,第二天是整24:00,第三天運行了13:20,把這三天的時間加起來的和,就是這列火車從沈陽到成都的運行時間。即:10:00+24:00+13:20=47:20。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0
在認識時間的內容中,學生學習了認讀整時和半時、幾時幾分的方法,以及普通計時法,而24時計時法在時間這部分知識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尤其是它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在理解、表述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怎樣讓這些特殊的孩子在課堂中學得輕松,知識點掌握得又好,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緊緊抓住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異同,加深學生對24時記時法的理解,同時在教學中我注重內容生活化、操作多樣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一、導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因此,我根據學生己有的生活知識(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導入新課,看新聞聯播畫面說說播放的時刻是幾時?你可能在干什么?,從而由普通計時法引出24時計時法,自然進入學習狀態。再利用學生已知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你什么時候睡覺?你還能用不同的計時方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嗎?讓學生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為后面學習作鋪墊。
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機會,在探索中求知。
學生探索學習必須借助一定的工具,由直觀演示,觀察再到抽象的'思維,分析進而得到結論,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腦鐘面模型這一動態演示,讓學生回顧一天,通過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段,引導學生自然的用兩種不同計時方法表示同一時刻,教師適時板書,然后再讓學生觀察板書,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到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都能清楚地表示出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看誰能最快發現他們之間有哪些區別與聯系,學生通過網上操作、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形式初探出兩種計時法的記時特點,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質疑,解疑。
三、把數學知識網絡化,使知識在信息學習中升華。
在網絡練習環節中,我設計了闖關練習,按照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原則,第一關是“比比誰的反應快”,把普通計時法時刻轉換成24時計時法,學生在網上做題,然后智能核對答案,糾正對錯。第二關即通過學生熟知的電子表,靈活進行兩種時刻的互換,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數學知識靈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第三關是運用兩種計時法播報學校紅領巾廣播站的節目,這些內容的設置,使學生在具體情況得到對應的數學情景。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1
《24時計時法》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后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因此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后,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回想這一節課的全過程,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以后教學中值得借鑒地方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讓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我們教師能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這節課我在導入前先問學生:你每天從早到晚都干些什么?這樣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先引出普通計時法,然后觀察電視節目預告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時間?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表,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有了很好的認識。
2、加強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直觀形象思維降低認知難度。
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變靜為動,用活動的鐘面,將24時的形成這個難點突破。激發學生發言樂趣。課堂中,課件的使用特別是那個一晝夜鐘面變化過程(隨著鐘面的變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變淡,太陽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過程),加深了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降低認知難度。
3、設計有情景的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練習上我采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銀行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把新知識的應用,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而把它看成自身的需要,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生活應用練習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以后授課需要注意地方
1、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對于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2、課件制作上有錯誤,課件演示鐘表時速度快了學生沒看清楚,以致影響下一環節學生的思考討論交流活動。
3、學生活動時給予活動的時間不足。
4、練習的難易程度要針對不同學生分層設計,練習要加強對比性,讓學生在對比中產生疑問從而加深理解與區別。
5、努力把課堂變成學生快樂參與的課堂,課堂上學生注意不集中時師應及時用語言引入教學活動,切實演好自己組織者這一角色。
總之,這節課的收獲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在課后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2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得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使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并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本人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學一開始,我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使學生發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現把時間搞錯的情況,該如何避免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一種探究的欲望,為整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練習生活實際,加深知識的理解。
在引入24時計時法時,我采用讓學生學生寫出自己的作息時間的方法。這時候有的學生采用普通計時法,有的采用24時計時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自己發現同伴于自己不同的計時法,不禁充分尊重了學生,還給了學生一個相互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這樣,學生不僅對新知識不感到陌生,還會對其產生極大地興趣。在練習上,我也考慮到數學的.生活化,如看電視節目,讓學生說出另一種計時方法。
三、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給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1日=24時,感受一天時針要走兩圈。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下,讓學生思考“鐘表外面的數表示什么?它和圈內的數有什么聯系?”讓學生獨立分析,得出結果。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橋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3
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用游戲導入新課,可使數學知識在游戲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課開始,設計了老師說時間,學生用動作表示時間的游戲,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時間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重視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設計通過的直觀演示,以及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及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通過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比較簡明、方便,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滲透比較的數學思想。
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入手,加深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整節課以“一天”為主線,貫穿始終。出示主題圖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過春節晚會倒計時,了解一天的開始;探究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從生活中梳理出數學知識,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前的“備”學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師生間的互動效果不夠 。
3、教學評價太少。
總之,本課的教學感觸極深,我想,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應在課改理念的正確引導下,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使自己逐漸成長起來。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4
下課后,我反復琢磨這個教學片斷,其實兩種計時法的轉換很簡單,但為什么學生會發現不了呢?
我的設計:
(1)是從書本上找出介紹24時計時法的句子,并想想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
(2)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如果先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指引學生觀察方向,把問題改為“為什么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第二圈的時刻,需要加12?”“為什么用普通計時法表示時刻需要加時間段,而24時計時法卻不需要呢?”以這些問題作為學生在這節課研究、思考、探討的問題,這節課一定會很精彩。可惜這些想法都是我下課后的反思。
這件事給我帶來了很沉的思考,學生有時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一方面除了我們教師本身的提出的問題有所欠缺,不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們的學生的思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師的有些問題時,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這樣的場面恐怕是我們所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都不愿看到的。
一、讓數學學習回歸生活實際。
現實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似乎不太重視引導學生開展一些走進生活的實踐活動。我們說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最具有鮮活力的,一切脫離生活實際的教和學都是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學生都沒有做過生意,自然就不會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講授這道題前,教師利用學生中的家長、親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資源,分小組,聯系好以后,開展一些數據的調查、收集,我想到那時,教師想讓他們沉默,他們也都不會愿意。
因此,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中多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小調查、小實踐、小實驗、小研究等應用性的活動,促進學生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增強應用數學的能力。鼓勵學生應用生活的經驗解數學問題,提高數學的理解力。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專題性的數學實踐活動。而這些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已經有所體現,因此我們有必要賦予學生一雙“數學”慧眼,培養學生具有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和關注自我的意識。
二、關注全員參與,培養學生的多種學習方式。
為了讓學生從統計圖表的“原始信息”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全過程,力爭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交流、組際交流,交流中不斷鼓勵學生盡量說出與別人不同的問題,多角度地進行“選擇”、“加工”信息,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
通過生生、師生交流,集思廣益,相互啟發,使學生原有的認識得到補充與修正,提升與發展。同時,教師要多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時,自然就會打破“沉默”。
三、即時多元評價,打破學生的沉默。
教學過程中,缺乏教師的激勵性和肯定的評價,教學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每一個合理的想法都給予肯定,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達到強化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和主動發展的動力之目的。強化學生好的一面,用親切的語言、思辯的語言鼓勵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營造一個沒有壓力,沒有權威的課堂氛圍,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里和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不應圍著自己的“教”轉,應多為學生的“學”服務。學習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在的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讓學生可持續地發展。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5
24計時法是新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年月日的又一個知識點。是學生在學習了年月日掌握了年與月、月與日、年與日的關系以及時分秒的相關知識之后學習的。
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基本完成了時間知識的全部內容。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也是對于時間知識的收尾。另外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對于三年級的孩子掌握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后后進生。本節課要通過學生觀察比較鐘面時針轉動的特點引出24計時法。它是學生在認真進行課前研究、仔細觀察鐘面的基礎上探究的。教師為學生搭建的平臺將抽象的24時計時法畫成時間軸,降低了難度易于觀察比較思考分析。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進行全班匯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轉化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因為認真觀察時間軸真正真正明白了24時計時法。在反復敘述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自然就明白了它們之間的換算。再通過一些練習讓不太明白的學生對說多練。從而達到本節課教學目標。
本節課學生基本上掌握了了所要學習的知識,但是對于一些學生教師要需較強輔導,對于這部分知識還需要進一步鞏固。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24時計時法的教學反思05-14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07-08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07-08
《24時計時法》的教學反思07-09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示例07-08
關于《24時計時法》的教學反思07-16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13篇)05-24
24計時法教學設計05-18
24計時法教學設計05-18
《24時計時法》教學設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