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
上這一課時,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后,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讓學生寫下來。
課后我也發現本節課的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總之,今后我要多讀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授課的水平,做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2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課重點是復述故事情節,第二節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境的渲染、情節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敘事后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后,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注釋和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占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課下課后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后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復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復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臺當著全面學生的面復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復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為學生閱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閱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閱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以小見大、從切身體驗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寫法。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多角度的閱讀文章及正確使用工具書閱讀的方法,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
3、感受我終于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難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學難點:
從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寫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膽小怕事到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轉化過程,從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師這個年齡。但是有些事情,不管過去多長時間,卻永遠也忘不了。同學們,你們遇到過令你難忘的事嗎?(引導學生談)這些事情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他深深地影響了你。盡管有些事情可能給你帶來過辛酸和痛苦,但同時也許給你帶來過啟發與深思,有些甚至會成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寶貴財富。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后體會作者是如何從一件難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讀課文,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詞。
2、試用兩到三句話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題小組合作,將疑難字詞分頭查閱,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第二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將思考結果與小組交流,共同完善。兩個問題都學要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
檢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1、字詞方面還有疑難嗎?老師考考大家:
(出示幻燈片)
2、讀讀寫寫用用:
訓誡 陡峭 嶙峋 啜泣 著眼 納罕 凝視
小心翼翼 頭暈目眩
3、解釋:
訓誡 嶙峋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問第二個問題。
明確:文章寫了我童年時父親幫我脫險的一件事。
教師進一步啟發:能說說我是怎樣脫險的嗎?
明確: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下懸崖的。是啊,對困難、對問題都需要一點點去解決。今天,老師就把這篇文章交給大家,請大家一點點去解決你認為應該解決的疑難,去理解你認為應該理解的道理。
三、速讀課文
要求(幻燈片):
用你敏銳的眼光去發現:
1、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
2、發現精彩的字詞句段。
3、發現你認為有爭議、值得探究的問題。
(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去發現)
(提示:把你的發現先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如果屬于疑難問題,可以與小組的同學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四、指導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的的發現與全班同學共享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談,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現重點引導解決以下問題:
(學生如果發現不了,教師可以以發現者的身份提出重點問題)
1、如果學生發現了用得好的字詞句段,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寫的精妙,如: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啜泣、恐懼、納罕等語句寫出了我爬上懸崖時的恐懼與害怕,開頭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覺到寫出了這件事給我的印象之深、影響之大。指導學生重點朗讀心理描寫的段落,體會我當時的心情,并記下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2、如果有的學生發現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爭議,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個,你會怎樣做?以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
3、如果有的學生對父親的做法產生異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父親幫我脫險那一段,理解父親是如何進一步讓我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的,從而認識到正是由于父親的正確引導,才使得我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4、疑難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對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師可以順勢引導:
八歲時遇到的一個小小的困難,從而改變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談一談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嗎?指導朗讀最后一段。
明確: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對待困難只要不畏懼,一點點克服,持之以恒,我們一定會是一個強者。
五、大家談體會
脫險的經歷,影響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你讀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簡練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提示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談感想,小組長歸納匯總,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寫到黑板上。)
(齊讀,進一步感受。)
六、歸納小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正是由于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苦難與波折,我們才一步步快速長大起來,老師贈給大家一句話: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會得到生活豐厚的回報。
七、推薦作業
1、一篇作品:課后閱讀《盼望》,注意與本文比較著讀,也許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獲。
2、一個活動: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你是怎樣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寫出來,班里出一期專欄。
【設計思路】
1、導入:
由學生生活中的切身經歷入手導入課文,目的在引起學生的共鳴。
2、整體感知:
掃除字詞障礙,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目的有二:一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使用工具書,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疑難:二是從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鍛煉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學會從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點。
3、發現探究: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把課本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去發現文章的疑點,挖掘文章的亮點,探究文章的異點。本環節中教師的思維要緊跟著學生的思維走,但要適時調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讓學生網教師設計的套子里鉆,教師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與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學生自己學習與探究的基礎上,把學習的結果與大家共享,交流體會,交流問題,共談收獲。收獲可以從不同角度談,目的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賞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學習:
該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與技巧,幫助學生確立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
【反思】
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淺顯的故事,對初一學生來講,讀懂并不難,但讀到什么程度卻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無論是從知識水平,還是從生活閱歷講,學生有各自的差異,正是由于這個考慮,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去學習、去感悟,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真正 讀懂文章。
就這節課的設計來看,有幾個問題還值得探討:
1、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沒有提前布置學生預習,因此,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則顯得有點雜亂無章。
2、這節課設計有兩個優點:一是我爬上懸崖時的心理描寫,對這個點的處理,使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我當時的驚恐、緊張、害怕;二是父親幫我脫險時的語言描寫,原計劃是分角色朗讀,但由于時間沒有把握得恰到好處,只好布置學生可下降對話編成課本短劇。
3、和學生共同學了了這篇文章以后,也許學生對怎樣去閱讀類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總感舉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有散、亂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學會多角度復述課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多角度的復述課文。
2.理解故事表達的哲理。
難點
1.以“父親”的視角復述課文。
2.領會文章中的哲理。
【預習任務】
1.查詞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三遍。
2.把課文1—13小節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并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么辦?(此項作業在第一課時結束時布置)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收獲。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件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二、【多角度復述】
(一)快速瀏覽,提煉要素。
1.對初中生默讀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5分鐘看完。請你注意計時,結果你用時____________分,速度為每分鐘___________字。
2.默讀不能只顧速度,還要注意抓主要內容。本文為記敘文,默讀時要注意記敘文的基本要素。請在默讀過程中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
時間: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費城一座山的懸崖處;
人物:“我”、父親、杰利、內德等五個小伙伴;
起因:孩子們想玩新花樣一起去爬懸崖,而我一直有病。
過程:“我”在懸崖上十分恐懼,父親趕來教給“我”下來的方法。
結果:“我”終于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不能總結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從注釋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發生,對這個故事的情節影響不大,所以這個要素可以省略。而“一個悶熱的日子”卻是個重要要素,因為它烘托了人物煩躁的心情,為下文孩子們爬懸崖的情節作鋪墊,因為夏日悶熱帶來了煩躁,為了排解煩躁,才會想找些新花樣來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懸崖,而且懸崖上又比較涼快。
“地點”不能總結為“費城一座陡峭的懸崖”。因為文中寫到,這座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層樓高,孩子們都能順利攀爬,只是因為“我”體弱膽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認為它是險峰,所以它不應該被認為是陡峭的懸崖。可是卻可以總結為“垂直的懸崖”,因為文中第7節有這樣客觀的描寫。
(二)分組復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以“我”的視角復述;第二組以杰利的視角復述;第三、四組以父親的視角復述。全班帶著任務再次瀏覽課文,先復述給同學聽,再推選一位同學復述給全班同學聽,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復述得好。在開始準備復述之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復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復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1)在復述過程中覆蓋到記敘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詞語(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復述;
3)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
4)注意不同視角復述的差別。
2.分組匯報:
第一組從“我”的視角復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學生按照復述中要注意的問題的前三條復述,教師按照前三條的要求點評。
2)討論:“我”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經驗是什么?
【明確】
文章第18小節寫道“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這是爸爸對我的鼓勵。第22小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從“我”的實際行動的角度寫“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辦法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第23小節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應了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義是分解困難,克服一個個小困難,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教師指導學生在文本中篩選信息并出示板書)
第二組從杰利的視角復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復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是杰利去找父親的還是父親去找杰利的?
【明確】
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最好設計為是杰利去找父親的,因為文章第13節寫道“杰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體情況,正因為他很擔心“我”,才會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沒有。杰利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因為他本性善良,是不會讓“我”父親四處亂找的。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表現杰利的同情心。
②學生復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內心矛盾上加以展開,如擔心“我”是否已經回家了。還可以描寫一下父親得知孩子情況后的表情變化和行為表現。如先緊張后平靜,因為開始父親得知這樣一個消息時有些擔心,但很快地變得從容而鎮定了。聯系下文情節還可以補充父親在杰利來時正在準備晚飯,在忙亂之中父親還不忘帶上手電筒等。
2)討論:杰利和文中別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確】
杰利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來他又和父親一起來找“我”,說明他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這些詞來形容杰利。因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丟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從文本出發,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總結:杰利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角度復述,理解“父親”的性格,評價“父親”的教育方法。
1)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把“父親”角度的復述當作全知全能視角復述,一開始就把“我”改為亨特,然后其它內容都和原文一樣。這個錯誤的產生是因為學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之間的區別。全知全能視角是敘述者處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于其主宰之下、調度之中。敘述者凌駕于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種視角可以使作者隨意地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加工處理。而用“父親”的視角敘述是第三人稱視角,他了解的內容要從杰利到他家時開始,前面發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轉述。可以對父親的心理活動加以想象,補充。
②第四組可在此基礎上加工,對父親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進行描寫。父親的心情既慌張、生氣又有點兒高興。父親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忙亂、焦慮,后來逐漸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體弱也敢爬懸崖比以前有進步,又慢慢想到這也是個鍛煉孩子能力和膽量的機會,于是有點高興。
2)討論: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父親處理事情鎮靜而富于智慧。他能給予“我”最貼心的安慰。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還用手電筒幫“我”照路。他能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他沒有直接到懸崖上去把孩子抱下來,而是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他為我分解了困難,設定了一個“我”力所能及的目標——石架下面的巖石,“我”小心翼翼的試探著去做,而且踩到了它,這讓“我”頓時有了信心。父親又“乘勝追擊”,為“我”設立了另一個“落腳點”,讓“我”信心大增,就這樣,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我”爬行了懸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親抓住了這個時機教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 教子有方:①抓住時機,展開教育
②給予安慰,給“我”信心
③讓“我”獨立解決問題,教“我”方法
三、【應用拓展】
交流課前布置的作業——把課文1—13小節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并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么辦?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類:個別同學的家長說,那我早就嚇死了,我還能知道怎么辦呀?
第二類:大部分同學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下來,因為他們平時是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鍛煉。
第三類:叫110。
分析討論:第一類家長的表現顯然有些無能,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第二類家長的表現比第一類好,能讓孩子獨立鍛煉。不足就是沒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鍛煉,如果能適當地做些方法指導,孩子就會知道該怎么做,特別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能夠改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叫110,似乎是一種保險的方法,但其實是費時,費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決問題應注意輕重緩急,按照事情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去區別對待。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告訴他解決的辦法,如果還不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家長、孩子都解決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這件事家長和孩子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課堂小結】
相信同學們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親的處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學習文章中作者領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難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課后作業】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
【教學反思】
這個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這篇課文時寫下的,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是先復述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說說自己遇到困難后處理的方法,有什么經驗教訓。由于復述的角度單一,我又沒有做有效的指導,學生對復述課文這個教學環節不感興趣。所以第二、三次上這篇課文時我放棄了復述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讀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課文1—13小節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并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么辦?最后說說自己遇到困難后處理的方法,有什么經驗教訓。這樣的課堂學生興趣盎然但是復述這種能力學生就沒有得到鍛煉。最近一次備課時,我仔細研讀了教材,課后練習里有明確的復述要求。相關研究也指出,復述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重新組織語言把課文內容敘述出來的一種教學方式。復述,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和研究復述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復述的方法,提高復述的能力。這種因為學生不感興趣就有意避開的教學方法是不恰當的。那么,怎樣讓學生對復述有興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這種多角度復述的方法,并且在復述過程中穿插對課文重點研討。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在進行以復述為中心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加強復述方法指導
在第一組復述課文用的是詳細復述,看似要求最低,難度最小,但實質上這個教學環節非常重要,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踐過程中學生往往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得并不出色,記敘的六要素,學生一般都能在復述中涵蓋,但是還不夠流暢,由于是第一個匯報發言,多少還有點兒緊張。在復述指導是可以預先引導學生找出故事發展的線索:冒險——遇險——脫險;找出時間轉換的詞語,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編寫簡單的復述提綱。這樣第一組的復述就會更流暢一些,為下面變換人稱復述打好基礎。
二、靈活運用多種復述方式
第二組從杰利的視角復述,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視角復述都屬于變換人稱復述,如果第三組已經能夠出色的完成從父親的視角復述的任務,那么還可以考慮讓第四小組嘗試創造性表演復述,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三、關于復述學習方法的總結
這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復述這一教學方式,而且復述的是一篇記敘文或者說是一個故事。在學習結束后可以和學生一起來總結一下復述記敘文的方法。如:熟讀課文找出記敘六要素;編寫復述提綱,找出記敘的線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關系;根據課文內容組織語言,用自己的語言說而不是背誦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5
學完了本文,我認為成功之處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探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小時侯的一次遇險經歷,悟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個經驗使他“能應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學生們能領悟這哲理,運用這哲理。因為在學習上有人是三分鐘的熱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就泄氣了,放棄了。授課中恰恰是這個從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聯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寓言《鐘擺的啟示》,鐘擺面對一年要擺動31536000下的任務,有了畏難情緒,但它聽從了時鐘老人的勸告,“堅持每秒鐘動一下”,最終完成了全年的任務。“堅持每秒鐘動一下”與“堅持每節課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何其相似,這樣學生們就聯系到如何學習的問題上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讀文本,用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
不足之處是對寫作方法的探究不夠深入。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往往是敘事完了,文章也寫完了,不能就事論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課堂上針對這一寫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談。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我認為還應再來個“練習”。“課文無非是例子”,它是“例題”,講方法,還應找一篇類似寫作方法的文章,做“練習”,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6
這是七年級的一節語文公開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二課。
教室里,人聲鼎沸。學生們正在熱烈的討論中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一個人物,為什么。學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親和藹、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況下指揮孩子克服困難,讓孩子體會了成功的感受,以給了孩子受益終生的信念和勇氣……有的學生甚至感嘆自己如果能有這樣的的父親該有多幸運。當教師感覺討論得差不多了,宣布說“下面我們開始討論下一個問題”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自己對剛才的問題還有不同的意見。教師于是示意他可以繼續說出他的想法。這個同學說:“我最喜歡的人是那四個小伙伴。”此語一出,滿座嘩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個小伙伴應該是大家批評的對象。因為他們不但嘲笑“我”,還對“我”棄我而去,是哪種缺少同情心的人。不過,教師還是很有耐心的追問:“為什么?你喜歡他們什么呢?”“我喜歡他們勇敢,他們敢于去爬懸崖;我喜歡他們為了自己達到目的,敢于舍棄。”“哦?他們敢于舍棄什么?”“老師,我知道,你們都會覺得那四個小孩無情無義,你們會認為他們四個沒有同情心,把身體不好的‘我’扔在懸崖上。但是,老師,你們有沒有想過,第一,那四個小伙伴并沒有要求‘我’和他們一起去爬懸崖,第二,他們也有自己的任務,就是如何最快的爬過懸崖。第三,如果他們都去幫助‘我’了,有可能,他們全都會被困在懸崖上,天黑也不能下來。還有,現在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誰沒有能力,誰就會被淘汰。”說著說著,在有一部分學生的不贊同的噓聲中,他越說越小聲,但還是十分堅持。“那你的意思是我們的社會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嗎?”“有必要同情弱者嗎?”“我覺得有,不是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是強者,所以,要大家一起進步!”“鄧小平爺爺還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呢?”“并不是富起來就不管別人吧!”一場辯論賽在教師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拉開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別人了,你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嗎?比如街上這么多乞丐,你再有錢,管得過來嗎?如果你去應聘一個高薪職位,你會不會因為同情別人而把這個位置讓給別人?如果在奧運會上,劉翔看見那個什么遜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來,他能得冠軍嗎?……”這個同學雖然勢單力孤,但一點兒也沒有膽怯。他連續幾個棘手的問題把同學問住了,大家一時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轉向了教師。教師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后說:“我個人是很佩服這位同學的!一是他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們也聽到了他剛才的一番話,如果平時不動腦筋是說不出來的!”教室里頓時靜了下來,大家都在認真聽教師的講話。“今天,其他同學表現也不錯。在這里,我也不對你們兩方的意見做出‘終審判決’,我講兩個故事:一個是大雁的故事。說是每一個大雁的雁隊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傷,這個雁隊一定會有兩只健康的大雁留下來照顧它,和它一起越過田野、飛過小溪,對付所有的突發事件和困難,面對所有的困難和危險,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測驗:一個外國女士到了中國的一所學校,邀請了五位小學生做一個實驗,把五個拴著線的小球放進一個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們在30秒以內把自己手上牽著的那個小球拉出來,如果沒有拉出來就會被海水淹死。聽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見他和幾個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開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見最小的那個孩子首先奮力一拉,他的小球出來了,5秒,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最大的那個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剛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她連聲稱贊中國小孩了不起。她說‘我在許多國家都做過這個實驗,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達后,爭先恐后的往外拉,結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們真正完成了這個實驗!你們真是好樣的!’”故事剛講到這里,下課鈴聲響了。教師給同學留了一道思考題:你知道奧運會的精神實質是什么嗎?你如何看待競爭與合作互助?
轟轟烈烈的課改實驗,風風雨雨中我們已走過了四年,這個課例禁不住又一次讓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
生活中我們學說要尊重別人的意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強調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學生對于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語文教學特別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事實上,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為老師,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的思維,習慣了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可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為什么我們做教師的總是要他們“心往一處想”呢?反過來說,學校畢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認為,潛移默化比較好,如果是生硬的說教是不會有什么好效果的。這位教師既充分肯定了學生“善于思考生活”的優點,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課后思考題,引發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對學生進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學生樂于接受,才教有所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7
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尤其在師生基于課文的互動方面,顯得輕松、自然,同時重點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動問答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就會有清晰地了解,同時,關于文章的主人公、時間、地點、事件的發展過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確了。
這種方式可能也是語文教師們駕輕就熟的講課習慣,操作起來也并不難。但是,這樣一來,教師的話又難免多了起來,教師還是不免要重復學生的話、重復自己的話,多說很多話。
這種情況與我這學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馳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師那樣去講課。教師課堂語言簡潔,不重復學生,也不自我重復,不滿堂問,一節課的問題超過十個就重上。用大塊兒的學生活動時間、用有變化的學生活動形式,大大提升課堂上學生的訓練機會。這樣的課堂,教師講得少,但是學生活動充分,是更有意義的做法。
我仍舊是改不掉語文教師慣常會犯的毛病——磨叨起來沒個完,好像是得了“說話狂熱癥”一樣。做這樣的語文教師,是不行的,表面熱鬧,慢慢地會越來越膚淺。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讓自己學會安靜,為學生創造更多課堂訓練的機會。一個語文教師喋喋不休的課堂,怎么能夠走得更遠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種人生智慧。我既然決定學習余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經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語文課上得樸素、有效、豐富而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8
因為這是初一語文學習的第二課,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盡快適應初中生活的一個有利的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課堂我長篇大論的授課方式,換成學生當主角,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問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之中;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思考創設某種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改變角色,不斷變換思路,一會是旁觀者,為小主人公著急;一會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臨其境體會當時的心境;一會又是主人公的伙伴,為他出謀劃策。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烈而不喧嘩,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弛,于快樂輕松的氛圍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最后的10分鐘,用5分鐘讓學生寫自己遇到的一個困難及如何克服困難的片段,在用5分鐘學生讀習作和點評,真沒想到初一學生會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們對困難的認識也告訴我他們的確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節課下來,我說話的時間加起來不到15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發言和練筆,但我想,學生從同學和老師的討論交流中所獲得的東西遠比從我的長篇大論中學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9
說句實話,上課前還真有那么點兒緊張。之前聽了姚老師的課,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這堂課上不好。雖然也是把教材細細翻閱,反復斟酌之后寫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課都上完了,還說這些干嘛呀,真是的。還是說說這節課的感受吧。
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憶了自己兒時的一段歷險、脫險的經歷,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艱難險阻,應當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解決,這樣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這樣一個人生哲理。
基于這是一篇敘事文,教學中我所設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明確記敘文的六要素,并借助這六要素指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我又讓大家注意比較同學的“復述”和原文內容的差異,由此引入人物描寫對表現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還是挺流暢的,但是,課后感覺最黏糊的地方還是在人物分析這一塊。由于本課的人物描寫比較多,特別是心理描寫與神態描寫互濟較多,感覺學生的理解有些混亂,他們在分析作用的同時已經忽略了對人物描寫的分辨。而我,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也沒有很好地幫助他們去作辨析,有力不從心之感。課后也和姚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不過還是覺得有些茫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0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體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時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課文故事情節并不復雜,寓理于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富有啟發性。作者通過回憶自己8歲時的一次爬懸崖脫險的經歷,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困難。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設計時從以下兩點著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
3、閱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線索和中心后,對文章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探索。
這一設計的優點:學生的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角度的閱讀探索。這樣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缺點是學生的體驗不給深刻,生活閱歷少,解釋不到位。還的老師的引導。
二、 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策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的閱讀指導應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歸,就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一句話,不是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學生需要我們指導什么。同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感悟體驗才能有效實現。
這一過程的設計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節設計滲透情感,積極實踐“大語文”觀。開頭的歌曲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師生的朗讀,與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加強學生的感悟。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煉。
運用朗讀復述、合作探究閱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3.問題的設計緊湊,扣住主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中,要適時點撥。在第二課時探究人物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緊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滲透。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缺點:
1。復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對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準確。
3。由于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會因為“我”的伙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么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改進建議:
1。多給學生指導如何復述,抓住記敘的要素,抓住關鍵的詞語,關鍵的句子。
2.讓學生多讀課文,創設情境多角度理解,走進文本,走進人物。角色朗讀。閱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
3。必需多鼓勵。
4。在學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的運用都很恰當。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讀、探究對人物的刻畫,感悟故事內涵。并通過小組合作研討、全班交流的方式,對人物進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不足的是學習語文沒有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沒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改進的建議:運用語言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提高。
通過這次培訓,我懂得了反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思進”只有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發展,才能成為一名新時期的合格的教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1
在此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分析人物形象的環節:讓學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后根據課文中的記敘和描寫,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杰利”,“父親”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問題是:“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交流討論后,突出強調了“我”的形象是有變化的。經歷了這件事,“我”變了。由膽小變得勇敢。并且提醒學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樣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性格也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尤其是經歷了一些對他來說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之后。
在問“杰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個問題后,正如預料的一樣,學生之間發生了爭論。一番討論回答之后,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杰利不夠朋友。理由如下:1.杰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他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從后文天色越來越暗,父親和杰利一起來找我,父親說,“晚飯做好了”來看,極有可能是晚飯做好后,父親等不到兒子回來吃飯,到杰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還在懸崖上,而并非杰利去找的父親。雖然如此,我還是對學生說:如果換成是你,你又會怎樣?學生于是有的表示要像父親一樣幫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來救我,有的說要打110。我和他們討論了每一種方法的可能性。并且最后說:要注意,杰利畢竟也只是一個八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對待一個小朋友也該多一些寬容吧?
關于“父親”是不是一個好父親的問題,當然學生都認為是的。他們提供的理由是:他鎮定冷靜,首先安慰我,然后耐心地幫助我,指導我一步步地脫離險境。這里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讓他們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們的父母找到了兒子,發現他們在懸崖上,他們的父母第一句話會是什么?想象的結果中有一種是:叫你不聽話,現在害怕了吧?活該!我們笑過之后,我說:其實,這樣的父母也是有的。但并不是說這樣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個人一個性格嘛!打是親,罵是愛啊!當然文中的父親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遇到困難,我們也應該首先安慰他。然后再想辦法幫助他。
總之,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他們的現實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讀課文是,是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于是一改我以往長期主宰課堂長篇大論的習慣,換成學生當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中來;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嘩,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一節課里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從對本課的學習中,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難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學情估計不足,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參與熱情高我不忍打斷他們,導致教學任務在落實的過程中不很到位,最終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引導不夠。
最后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為了訓練學生觀察生活和領悟生活的能力,但在這個設計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完成后的一點思考。
通過這堂課,我明白在今后教學中一定要貫徹一個宗旨——訓練學生的能力,時時刻刻不忘訓練學生,多考慮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適合學生的學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3
一、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講述的主要故事情節。
第一課時主要解決生字詞、故事情節復述問題。上節課末尾請同學用盡量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王偉釗一直在舉手,可是,還沒等叫到他就下課了。看著他失望的表情,我說:“下節課一上課老師就叫你復述!”
師:“老師先請一位同學復述一下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請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不要啰嗦。”“王偉釗!”
王偉釗:57年前7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在費城,我和五個小伙伴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些新鮮的游戲,于是決定去爬懸崖。另外五個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頂并且“迂回家了”,而我體弱多病又膽小,爬到一半的時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來。杰利把我的爸爸找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懸崖。
師:他復述得怎么樣?六要素講全了沒有?
生:講全了。
師:但王偉釗復述的過程中有一個小小的問題,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其他小伙伴是“沿著一條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師:課文中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誰?有名字的有幾個?
生:一共有7個,我和五個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內德和杰利),還有我的父親。
(師板書人物的名字)
師: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歡的是誰呢?
(生七嘴八舌)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再默讀一次課文,特別注意從對話中體會你喜歡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點,用一些關鍵詞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歡的是“父親”,因為他沒有直接把“我”抱下來,而是鼓勵我自己爬下來。
師:從“父親”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這位父親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師板書:父親——懂教育)
生2:我最喜歡作者,因為他很勇敢。
師:作者很勇敢?他是一開始就很勇敢的嗎?
生:不是,作者開始很膽小,在父親的鼓勵下變得勇敢。
(師板書“我”——膽小-勇敢)
師:“我”并非一個一貫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議爬懸崖時“我”還“一時拿不定主意”,但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成功爬下懸崖,慢慢變得有信心,勇敢起來。還有嗎?
生3:我喜歡內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師板書:內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歡那些小伙伴們,他們都非常的活潑、勇敢。
(師板書:小伙伴們——活潑、勇敢)
生5:我也喜歡父親,他不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著,大氣。
(師補充板書:沉著,大氣)
生6:我喜歡杰利。因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僅鼓勵我去爬懸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難時幫我請父親來幫忙。
師:別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卻去請我的父親了。這說明杰利怎么樣?
生:講義氣,熱心幫助別人……
生2:杰利見義勇為。
師:大家說得不錯,杰利很講義氣,熱心幫助遇到困難的我。但我們能說杰利是“見義勇為”嗎?見義勇為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能用見義勇為,不合適。
(師板書:杰利——講義氣,熱心)
師:同學們把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概括總結出來了,很不錯,現在老師帶同學們來拍一場三幕劇。同學們看看課文,我們課文里有三個對話比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們就把這每一部分看成一場戲的一幕,老師做導演兼旁白,請同學們扮演其中的角色,聯系到我們剛才總結出來的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用獨具個性的語調和表情來“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請全班同學來給每一幕定個標題。第一幕(1~6)
生:爬懸崖前
師:好,爬懸崖前,這是個時間狀語形式。那后面兩個小標題我們統一都用跟懸崖有關的詞語來命。
生:第二幕,爬懸崖;第三幕,懸崖脫險
師:“脫險”這個詞你們是怎么想到的?
生:課前自讀提示里有。
師:這是非常好的閱讀習慣。課前的閱讀提示會告訴我們許多信息。
師:我們準備開拍了。第一幕有幾個人物?按他們的出場順序來說。
生:內德,有個孩子,杰利,和我。
師:王偉釗來扮演內德吧,莊健鵬,有個孩子;張創豪,杰利。有點瘦弱的“我”,就由朱俊東來扮演。
(師讀旁白,生讀對話,有人笑。)
師:好,我們這場戲的第一幕落幕了。我們一起來開個總結會。來看劇本——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為什么時間已經過去57年了,“我還記得那年的悶熱”?
生(七嘴八舌):因為那天他爬懸崖了。
師:“我”難忘的僅僅是爬懸崖的經歷嗎?
生:不是。還有“我”在懸崖上學到的東西。
師:“我”學到了什么?課文哪里提到了?
生:最后一段,我難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
師:請同學們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學到的經驗”讀出來。
生齊讀: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板書:悶熱——學到的經驗(難忘))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品評一下剛剛幾位同學的表演。評價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那些臺詞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輔以怎樣的表情說出來。內德說的那句話“我們很久沒有爬懸崖了”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說出的,應該讀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是“玩彈子游戲玩厭了”,突然想出一種新鮮的游戲。應該讀出驚喜、靈光一閃的感覺。
師:分析得非常好。剛剛張創豪表演的“驚喜”的感覺差一點。再看第二個人物,“有個孩子”,他說的話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
生:很著急。
師:你從哪里看得出他很著急?
生:我們現在就去爬吧的“現在”,還有“飛跑”。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啊,真不錯,找得很準確。
師:我們再來看第四段,里邊為什么要提到“八年來我一直有病”啊?不說不行嗎?
生:不說不行。這里告訴我們作者體弱多病,后面別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懸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較真實,讓人相信。
師:那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
生:鋪墊,伏筆。
(師板書:有病——鋪墊,伏筆)
(第二幕開拍。“我”仍由朱俊東扮演,其他兩個人物另選。)
師: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個孩子”那句“再見”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
生:高興。
師:這里跟我們平時感受到的“高興”的心情是一樣的嗎?看到別人被困在懸崖上卻無動于衷,反而“哈哈大笑”,這叫做什么?一個成語。
生:幸災樂禍。
師:第三幕劇情有點復雜了,特別是“我”的心理變化值得好好揣摩。父親剛來時,我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對于自己爬下懸崖有沒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據?
生:沒有信心。“我”剛開始時是“哭著”說話的。表示我一點信心都沒有。
師:很棒。同學們已經學會從課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后來呢?
生:后來慢慢有點一點點信心,因為文中說“這‘似乎’能辦得到。”接下去,“我‘頓時’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動一直在變化。)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好。朱俊東要好好體會這些微妙的變化哦,用不同的語調和表情把它表現出來。
(板書:沒信心(哭)-有一點點信心(似乎)-有信心(頓時)—信心大增)
(第三幕開拍。找一個看似沉穩點的男生扮演“父親”。)
師:先請同學們評價一下各位演員的表現。
雷雨潔:我覺得羅培彬(扮演父親)讀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應該讀出很驚喜,都要叫出來的感覺,因為父親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師:雷雨潔讀書非常仔細,我們看看這句“很好”后面怎么說的,“父親‘叫’到”。的確應該讀出非常驚喜要叫出來的那種感覺。羅培彬,要好好修煉哦!
梁楚君:還有父親在18段說的話,應該用一種很平靜很沉重的語氣讀出來。剛剛羅培彬讀得太隨便了。
師:父親的這句話,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語氣?沉重不太合適,換一個詞?
生:沉穩。
師:非常棒。應該是一種沉穩的語氣。當然,同學們只有十一二歲,想要讀出中年男人的沉穩是很難的,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盡量靠近這種感覺。來,大家一起體會一下——
師:我們看22段,我爬下懸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
生:我先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了,然后開始啜泣。
師: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現過這個詞嗎?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現過。是我被困在懸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時候。
師:那兩次啜泣分別是怎樣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懼了;第二次是太高興了。
師:第二次的啜泣同學們覺不覺得奇怪?明明爬下懸崖是一件好事,為什么哭啊?你嘗試過或者見過這種場景嗎?
生:喜極而泣。
師:同學們文學素養非常高,成語運用很恰切。就是喜極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用哭泣來表達。看來,“我”實在是感慨萬千。
師:三幕劇圓滿落幕了。同學們的表現非常精彩,讓老師們嘆為觀止。關于這篇課文,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1:父親來救我時,剛開始為什么說“晚飯做好了”這么隨便的話啊?
師:你希望父親說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兒啊!”(師扮一驚一乍狀,生笑)
生:這樣說一句很隨意的話目的是為了讓“我”平靜下來,不要太緊張。太緊張的話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問,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嗎?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親也叫了那么久,也許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來我還在懸崖上才去叫父親的。
(下課鈴聲響起)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們沒有時間在課堂上討論了。請同學們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嗎?”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寫在讀書筆記本上。下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4
1、以人為本,培養綜合素質
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們對中國的教育前景充滿信心,確實一改過去傳統教育中的奇怪現象:把學生變成一個“容器”,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們聽得昏昏欲睡、沒精打采,像一群殘兵敗將松松垮垮地坐在那兒,時間沒有了,個性沒有了,發展自己的機會沒有了,只為了一個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東西。如今的課堂,生機勃勃,學生在學習知識中形成能力,特別是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真正將語文和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都能很自然地拉進文章和自己的距離,深刻體會寫作此文的用心了。讓所讀的書真正活起來,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會激發自己的靈感和想象力。這是在新課程實施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點。體現了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先進教育理念。
2、實現從知識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一些特別的方法,并且能及時用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興的是每一個學生從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養、德育的熏陶,從情感態度價值取向上獲得一些新的突破。獲得教書育人的雙豐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5
前段時間學校針對教師評估組織了一次講課、聽課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獲益不少。
我們初一語文組統一講的一篇課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內容是同樣的,要求每位老師用自己的方法去講授,體現自己的教學方式的特色,按抽簽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節,而前兩名老師都是任教多年,有很豐富經驗的老師,讓我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用兩個字來評價管老師的課堂就是“灑脫”,從不按常規形式展示,采取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從不同文本中尋找課堂目標的語句,這樣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張老師的課堂特別嚴謹,更像我長期以后接受的教學方式,內容豐富,講解也很獨到,調動學生積極性跟著自己走,課堂學習氛圍特別濃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課堂就顯得稚嫩無章法了,課下自我反思,就是學習目標定得太多,受課上固定時間的限制,導致每個目標都沒有展開,使得課堂沒有亮點,其次,課堂內容安排不妥,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也不夠,整個課堂呈現一種慵懶的狀態,以后還要依此改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01-05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學設計12-06
走一步,再走一步說課稿11-13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1-0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5篇01-05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課件05-17
《走一步,再走一步》聽課記錄01-25
走一步再走一步聽課記錄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匯編15篇)02-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合集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