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
《祝福》是一篇老教材了,教了無數次,可仍然覺得不容易教。這是因為此文學起來較難。學生學習時不感興趣,對那個時代的背景不了解。
從授課過程來看,學生并不能理解祥林嫂生活的那個時代及那個時代的人,不了解為什么祥林嫂的再嫁居然會有那么大的悲劇,居然會遭到那么多人的歧視。因此授課過程中總是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面對著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學生居然可以笑得出來,面對祥林嫂反復地說阿毛的故事,學生更是不解。祥林嫂在學生的眼中是個不值得同情的人。
面對學生的笑聲,我竟無言以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面對我的提問,學生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的課的設計是不成功的,因為我沒辦法讓學生入境。教學的切入點真是不容易找啊。
經典如何上好,這是擺在我們現代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那個時代那些人那些事,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我們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明白,把學生深深地帶進去,再淺淺地走出來,這是一線語文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2
《祝福》解讀,關于學情和小說讀法,在這節課后有一些新的認識,這里做一些片斷式的記錄。
魯迅先生在作品一開始就讓祥林嫂死去,這樣就使作品全篇帶有逼問祥林嫂死因的意義,因此,我在上課伊始就拋出了這個問題,作為同學們探討這篇作品的線索。第一節課有四、五個學生談了談應對祥林嫂人生悲劇負責任的幾個人物,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甚至“我”。但同學們缺乏后續性的表達、思考,小組討論熱烈,全班范圍內的個人表達則冷場,這不知為何?為什么我們的學生不喜歡發言,總保持沉默。在第二課時中,則普遍沉默,學生的不喜表達這種狀況,值得教師深思。
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同學們動不動就用封建禮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來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我認為他們的解讀脫離小說文本,缺乏閱讀體驗,空泛、抽象、無意議。我告訴同學們,小說解讀應以文本為據,從人物開始。
《祝福》分三課時,在前兩課時中,教師與同學們一道分析了小說中的人物,同學們或認為這個或認為那個人物有責任,但在討論中,教師提出自己的看法,魯四、柳媽、衛老婆子、婆婆及魯鎮的其他人未必對林嫂的人生悲劇負直接責任,如果讓某一個人負責,讓我們回到文體,這樣的認識讓人不踏實,缺乏說服力。
在第三課時,再一次細讀文體,最后認識到不是這些具體人物,而是這些人物身上所承載的東西傷害了祥林嫂。正是魯鎮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風俗和文化籠罩著每一個人,從而造成一種扼殺無辜生命的合力。這是一種關于魯迅小說的文化解讀法。
祥林嫂在小說中不是一個卑弱的人,她熱愛生活,勇于反抗,極度勤勞、能干,她是那么得富有活力,其實她最有理由過幸福的日子。肯定是一種特別強大而又不易為人覺察的力量摧毀了她。這種力量漠視人的尊嚴,輕視人的生存價值,它的重重、種種風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覺當中成為殺人的兇器。
進一步挖掘一下文本:
1、說封建禮教是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不完全,此外還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說似乎暗示了儒、釋、道文化的雜合是造成傷害無辜生命的背景。
2、一些示范課教師著力探討的祥林嫂是自殺還是饑寒而死,教學價值有限,意義不大。
3、應該細讀文體,糾正同學們在過去小說解讀中存在的好人、壞人,善惡倫理判斷的線性解讀法。
4、《祝福》可以看作是一個寓言式的故事,魯鎮可看作一個袖珍中國。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3
在《祝福》的講授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生本位”這一課改標志性的理念外,還強化了教學過程的多元性、思維過程的多維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尤其是注意做到把這一創設點延續到了課外,即讓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說的情節、明確小說的倒敘手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更能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也許阿毛的存活,會降低文本悲劇性的感染力,但卻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著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為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之所以這樣設計,還源于目前一些學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現狀。
比如,在講《包身工》時,讀到包身工們“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他們會半地起來開門,拎著褲子爭奪馬桶,將身體稍稍背轉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時,有些學生往往會無所顧忌地大笑(個別學生還會竊笑),因為他們覺得笑的理所當然,把課文的悲劇氣氛全給毀了。誠然,由于時空的距離,學生對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歷史教材般意義的理解,缺少直覺得生活感受,對此不能一下子走進教材,不能與教者的意圖產生共鳴,也有可理解之處,但不管怎樣,這是一種缺失,一種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對這種情景,教者不可能無動于衷,但憤怒的指責毫無用處,而能奏效的,也許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導。所以,對于此類文章,從教者一定要在關注學生特點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導學,能讓學生悄然動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種敘述都成為一種沉甸甸的語言,直接觸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靈魂的顫動,這應不失為一種哀婉、凄切、厚重的審美指向,這也是我們理應要達到的審美效果。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4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拓寬了課堂廣度,加大了課容量。采用活動教學形式,利用教材的活動,開發課程資源,善于創設情境,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對教學富有熱情;整體教學設計和活動設計較好,“幸福的青春”和“沉重的青春”進行對比,對引導學生應珍惜青春、珍惜現在的生活、關愛他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青春之旅”的教學設計也很有創意。
通過教學信息反饋,要實現教學目標,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如:
(1)上課節奏較慢,師生情感交流不夠,課堂調控能力應進一步提高。
(2)教學語言不夠嚴密、精煉。
(3)活動設計局限于教材,較為平淡,“歡樂”的主題不夠突出,對“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青春”挖掘不夠。
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帶著微笑走進每一個班級,面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及時鼓勵學生的閃光點,與學生平等對話,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積極創造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加強學習,優化教學語言,提高課堂教學應變能力;認真備課,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活動設計,將教材上活,使學生樂學思想品德,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這一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比較抽象,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感知青春的絢麗;激發學生熱愛青春、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因此這節課讓學生準備的比較多,讓學生活動的比較多,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來感受青春的美好。同時通過學生對父母的訪問,對比兩輩人不同的青春歲月,進一步感受青春的激情與美好!大多數同學都反映但其中存在的不足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認真完成了調查作業。這既需要老師的繼續督促,也需要我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布置作業!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2-28
語文期末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8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2-29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2-08
小學語文學期末教學反思12-18
語文學期末教學反思范文12-28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范文5篇12-28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12-30
期末總結教學反思12-13
語文期末考教學反思(精選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