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1
音樂欣賞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以及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對近幾年的音樂欣賞的教學談談幾點體會。
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
二、欣賞教學時精講多聽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主動、精練、富有啟發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對比教學,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課型
1、以題材為中心設計課型以某一題材為中心,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這一課型將同一音樂表演形式、內容、主題不同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開展音樂欣賞教學。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這一課型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
四、音樂欣賞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等能力
想象和聯想是音樂欣賞者必然產生的心理現象,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在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對音樂的豐富想象力,引導他們準確地體驗音樂情感。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不是教師自我展現才藝的舞臺、生從師教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師生共營的課堂。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順序漸進,重在參與,重在過程,有良好的結果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應以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去促進、完善。千萬不要出現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并且在開放式提問題與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中,一定要以發展、激勵、發現為指導思想,努力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快樂,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2
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音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種音樂能力,都是在音樂感受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激勵學生對所聽音樂發表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盡可能地為學生樹立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的目標奠定基礎。
一、重開放式,輕關閉式。
在這里的“開放”,本人詮釋為問題的答案范圍寬;而“關閉”則是局限在某個具體的小范圍問題去思考。
二、重體驗式,輕講解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來進行。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必須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己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3
音樂欣賞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可靠性、可檢測性、服務性、易操作性,大學階段正是開展音樂教育的最佳時期,萬萬不可錯過。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與專業音樂教育體制不同。它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通過音樂教育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
一、選用適當的教材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國教科書政策也從“一綱一本”走向了“一綱多本”,教材選用由教研室或任課教師根據教材選用原則和教學大綱要求決定。高校音樂欣賞課教材品種多,性能各異,有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加上教師教材的選用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因此應根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需要擇優選用,高校領導必須嚴格把關,嚴格審查,確保選用教材的質量。由此可見擇優選用音樂教材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首先,注重“多學科、新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多學科、新知識的滲透,對知識結構的挖掘和構建,并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從學科綜合知識的角度來提高音樂分析能力均是有很大幫助的。其次,注重教學內容的實時性和連貫性。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選擇,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時,更需要有效地在音樂課程中整合學科教學內容。
二、創新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音樂公共課教學要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課前如何合理規劃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研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分析教學對象,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應用現代教學媒體的過程。
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實施的方向和達到的預期效果,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它貫穿于整個課堂,在教學活動中起著“指南針”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目標要指向清晰,盡可能量化,表述具體。教師在上一節課時,要想實現哪些課堂任務,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這就必須根據音樂課本身的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實現角色轉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欣賞《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時去理解其音樂內涵,突出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政治思想等多元化方面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教師讓學生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可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基礎知識。了解作者、作品創作的年代、背景,弄清這支樂曲的創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爭精神與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偉大力量。
②基本能力。學習、體驗大合唱的聲樂演唱形式,并欣賞作品《黃河大合唱》里相應樂章,增強對這些藝術形式表達的效果的了解。
③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加強其相互之間的聯系,促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教學設計的整體功能,促使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理論與思想認識上的有機結合,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挑戰自我的機會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具有進取心和榮譽感,尤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感染下,學生的競爭意識日益顯著。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適時引進競爭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是一種行之有效地教學策略。例如:利用業余時間舉辦一些小型的民族歌曲演唱或民族樂器演奏比賽等,再用精神獎勵的方法予以鼓勵,讓學生們討論、評價,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學生樂于參與,樂于爭先,樂于學習,引導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提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這就調動了全體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老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關鍵在于音樂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充分做好鋪墊。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們的主體能動性。只有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思考、多練習、多比較,尋找出自己的問題,促進自我能力的、基本技能的提高,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總之,高校音樂欣賞課即是一種藝術語言,同時也是一門唯美的藝術,作為高校音樂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音樂欣賞課本身的魅力去折服學生,當然教師自身首先應被音樂課的魅力深深地打動,要做到“育人者先育己”。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4
不經意間,我隨手打開《中小學音樂教育》。章連啟老師撰寫的《課評之反思——參與“第四屆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學錄象評比”活動有感》一文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反復閱讀,細細品讀那字里行間蘊藏的深刻內涵。章老師在圍繞“關于不適度地強調學科綜合的問題”的論述中對當前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實踐及這次評比活動的部分課例談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在音樂教學中,學生探究的主要對象不是音樂,而是音樂之外的其他藝術或人文學科——如舞蹈、美術、文學等。音樂成了學習其他學科內容的陪襯”。這不由得引發了我對前不久執教的音樂公開課《天鵝》的深層反思。
在那堂課上我將音樂、舞蹈、美術結合起來教學。在欣賞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曲》時引導學生學跳芭蕾舞,而在欣賞圣—桑的《天鵝》時引導學生創作音樂想象畫。特別是為了學生能畫好《天鵝》,我還有意請美術老師在美術課上輔導學生畫天鵝,并在公開課上讓學生觀看了一小段天鵝的生活錄象,為的是讓學生在創作音樂想象畫時,能較好地畫出天鵝的各種神態。的確,學生不負我望,果真創作出栩栩如生的天鵝,有的在戲水,有的在游泳,有的在飛翔,有的在洗澡……最后我還請學生從黑板上張貼的一幅幅天鵝圖中評價出最好地表現樂曲《天鵝》意境的作品。我暗暗竊喜,“音樂與美術的綜合”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可是,課后聽課老師并沒有過多的褒獎我的這種“創新”之舉,而是辛銳地指出,讓學生在《天鵝》音樂聲中畫天鵝,難道真的體現了學科綜合的思想了嗎?這樣做,和美術課上請學生在背景音樂下畫天鵝有何區別呢?更何況,還有一些孩子不會畫,把天鵝畫成了鴨子。那么,音樂和美術應該如何綜合呢?他說,我們可以從表現音樂的.基本要素入手,啟發學生通過不同的線條、色彩等手段來詮釋音樂,如音樂強時,線條粗;音樂弱,線條細;旋律跌宕起伏,線條凹凸有致;旋律平穩連綿,線條柔和舒展……
專家們的話深深地啟發了我。是啊,把音樂與美術結合起來是為了更好地拓展藝術審美空間,增強藝術趣味,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而欲達此目的,貴在把二者靈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要學生把音樂形象描繪下來,教師應啟發每個學生用各自獨特的畫面構思去表達同一音樂主題。當我們啟發學生描繪一幅圖景的時候,不應當無形地誘導學生一起去尋找同一種圖解,而要鼓勵他們去積極尋找各式各樣的屬于自己的圖解。
通過這次新課程教學研討活動,我真切地意識到我們教師要扎實有成效地開展課改,應深入學習理論,加強實踐,并要學會反思,那樣才能在正確的改革道路上取得優異的成績。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5
一、課堂教學:
高一年級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對音樂有興趣,特別對流行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過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聽、看、唱,討論、聯想、想象及律動)中,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并在一定基礎上創造音樂。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
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可調節情緒,有利于其他課的學習;
3、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此外,在音樂欣賞課上我還加入了一項讓學生自己介紹音樂,表達自己藝術見解的實踐活動,這也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4、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復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于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二、課堂管理:
為了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上音樂課,多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品質。努力做到用好的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于破壞課堂秩序的行為也進行了善意的批評與糾正。
不足:對于學生的一些擾亂課堂的行為批評力度不夠。總以為學生不是惡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現。所以給他們的環境較為寬松。致使他們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有恃無恐。因此,今后應特別注意賞罰分明、把握尺度。還有,幽默力量運用不夠。
三、課外活動: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按學校的計劃,舉辦了各種有意義的的文藝活動,如校園歌唱比賽,音樂知識競答等等。
四、考試:
為了使音樂考試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學生能更自然地表現音樂,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也為了讓我對每位學生有個基本的了解,這學期的.音樂考試我采用了:讓學生選擇一種表演方式,即唱、奏、舞等來表現,通過學生的表現情形來打分。也希望音樂能給學生帶來輕松愉悅的享受!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音樂積極性,今后還須努力。孩子們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開心的!快樂的!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學生就會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從而感悟他們純真的心靈。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6
音樂,作為一種聽覺的藝術,是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對音律、節奏來感受于人們的心理,使人們在感知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音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審美能力、開拓學生思維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良好的習慣,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音樂新課程標準還在“分學段的內容標準”中,把“創造”作為專門一項予以闡述。可見,音樂新課程標準是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氛圍開放自由;
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學生能否用心去傾聽,能否積極地合作交流并發表自己的意見,直接影響欣賞的效果與質量。要讓聽與情感體驗融為一體,首先從聽入手,“聽”包括“精聽“和“泛聽”。精聽:指學生反復聽,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去進行分析、感受、鑒賞,直到從中聽出“味”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灌輸性的講述,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平等、開放的氛圍。讓孩子們在交流中提出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動,去實踐,去玩!在玩中感受音樂,并培養孩子們肢體協調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的個性。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有人說:“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而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學生時代是富于想象的時段。用音樂的閘門,培養孩子們發散思維的能力。在教學欣賞《電閃雷鳴波爾卡》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使學生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的發揮,我設計讓學生聆聽音樂后,思考音樂的感受,音樂中用了哪些樂器?分別表現了自然界的什么聲音?讓學生自己創造自制樂器來表現音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學生樂學。在欣賞《鱒魚》時,我也是將兩種不同形式的《鱒魚》音樂讓學生欣賞,一種是樂曲,一種是合唱。目的是豐富聽覺、引發思考、激活課堂,發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設計提問:這兩首音樂表現同一內容,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這一提問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大家議論紛紛。接著,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樂曲是由多種樂器演奏的,氣勢恢弘,具有立體感;而合唱聲音優美,具有感染力。這樣使音樂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展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三、創設創造性課堂,組織創造性活動;
創作音樂旋律對學生來說是一件較為困難的環節。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和挖掘創造思維的手段。課堂上我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學生創作興趣與自信。在認識唱名do、re、mi、三個音后,我讓孩子們玩“找朋友”的游戲,增進學生合作意識。請幾位同學分別戴著畫有do、re、sol的頭飾找朋友,如兩個“do”音在一起便是“do、do”,如兩個do在一起而re站住一邊,便是“do、do、er”。通過找朋友的方式創造出旋律,整理好用投影儀打出,讓學生自己唱出自己編寫的旋律。同時還選擇一些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學生熟悉、喜歡的兒歌,輔導學生編配上旋律,讓學生唱出來,選出編得較好的同學給予表揚并讓全班同學學唱,這樣不僅極大的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興趣,而且挖掘了學生即興創作的潛能。
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圖形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不同情緒的音樂也能表達不同的情感。如在欣賞《杜鵑圓舞曲》時,我啟發學生:“從音樂中你想到什么情景?”鼓勵學生把想象的情景說一說。接著再聽,請學生用不同的'圖形來區分兩段音樂主題,讓孩子們在音樂中用圖形和顏色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有的同學用了藍色、紅色。我問他們選擇的原因時,他們說因為這些顏色都很明亮和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很相符。音樂、色彩、圖形的結合給了學生很深刻的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欲望。在一種自由而富有感情的氛圍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其思維也活躍起來,他們的色彩感覺、音樂感覺都得到發掘與提高,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音樂本身就是創造,創造精神的培養應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興趣,鼓勵學生求異思維,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很好培養。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老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音樂教學環境中學到知識,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從而激發他們創造的靈感。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7
"豎笛是步入音樂王國的橋梁豎笛是步入音樂王國的橋梁“音樂課就是唱歌課”的音樂教育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清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極力推行變法維新,主張“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完學制”,于1898年上書光緒皇帝,請求廢八股,開學堂。康梁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當時世界文化大潮流的沖擊下,科舉制度取消了,學堂興起來了。
學堂中設了唱歌課,稱為“學堂樂歌”。由于種種原因,這種音樂課上只教唱歌的形式一直延續了90多年,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音樂課等同為唱歌課了。其實,這種制度和觀念早已落后了,許多發達國家中,多年前器樂就進入了課堂,例如在美國和日本,每個中小學生都會演奏一二件樂器。
為什么要“讓器樂進課堂”呢?21世紀是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各國經濟、軍事、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據研究,人的手、眼、舌、腦等各個器官的運動,能刺激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宜于智力開發。為了這個目的,日本專門有個“筷子中心”,提倡人們使用筷子吃飯,鍛煉手的靈活性。而演奏樂器要比使用筷子復雜的多。演奏樂器并不是簡單的器官體操,因為所演奏的音樂作品是美的,因此孩子們會在歡悅的音樂體驗中,受到美的陶冶。培養集體主義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早已有了“器樂進課堂”的規定,有些學校已將豎笛、口琴、電子琴、手風琴等樂器引進了課堂,有些學校還成立了民樂團、管樂團、交響樂團。然而就教育整體來說,能占多大比例呢?我粗略調查過天津市一個區和郊區一個縣的情況,市區的情況還比較好,全校有一個班器樂進課堂的占學校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縣的情況就比較令人遺憾了,有器樂活動的'學校還占不到總學校數的百分之五。作為中國三個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市情況尚且如此,廣大農村的情況則可想而知了。國家教委號召并要求“器樂進課堂”已經多年了,為什么進展這樣緩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認識方面的原因外,樂器問題是主要原因之一。對于很多家庭來說,買太貴的樂器負擔較沉重。那么什么樂器“進課堂”比較適合當前我們的國情呢?那就是豎笛。當前我國流行的塑料豎笛價錢便宜,造形美觀,用清水沖洗不裂,風吹日曬不變形,笛頭裝有“微調”,可根據氣溫冷熱變化調節音分。豎笛適合集體齊奏、合奏、重奏,并且坐、立、行走均可演奏。為適應課堂教學,天津市靜海縣盛興樂器有限公司開發研制出系列教學用六孔、八孔、高音、低音塑料豎笛,它發音流暢,低音渾厚,高音清脆,轉調離調符合我國傳統演奏習慣,表達民族音樂很有韻味。在北京。天津的一些小學使用,效果很不錯。可以預見,高質量的豎笛將成為廣大青少年的親密朋友。
學生通過豎笛可以更廣泛地接觸音樂,如合唱、合奏、管弦樂等。所以國外有些地方把豎笛看作是廣大青少年步入音樂王國的橋梁,是有道理的。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設呼喚著美育,愿“器樂進課堂”盡快發展,讓艷麗的美育之花結出累累果實。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8
音樂欣賞課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兩周的音樂欣賞課內容中,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欣賞課不感興趣,當我一播放欣賞歌曲的時候,這幫孩子聽都沒聽就叫著:“老師,能不能不要聽啊,好難聽啊,能不能聽流行音樂啊。”等等。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讓孩子懂得欣賞音樂,到學會聽音樂欣賞,這一過程,對于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值得思考,也是值得挑戰的任務。
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內容大部分跟我們的生活及我們一些歷史掛鉤的,并且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表達的內在涵意,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知道這個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學生懂得歷史,懂得每首歌曲的故事背景和表達的意義,不能只讓學生唱會歌曲就算交任務了。
如何在欣賞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音樂欣賞的興趣,其中最有效的放飛是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愉快的音樂情境,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最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敘述是我們在音樂欣賞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欣賞課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引導法,把學生引入我們創設的情境中,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圖片的引導、講述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音樂的海洋里,跟著旋律作畫,還可以讓學帶著問題去聽音樂,這樣也可以引起他們的主意力。
我想,這樣的話應該就能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審美能力,上好音樂欣賞課是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的起點。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9
三年級學生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一般情況下很難要求他們非常投入地來欣賞一段音樂,那么就需要音樂教師來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被音樂吸引,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枯燥的音樂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師應幫助他們處理好聽覺與聯想的關系,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從而豐富和發展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
本課課前我認真備課、精心準備,因此,課堂上師生興致盎然,氣氛活躍,學生始終以愉快、飽滿的情緒進行學習,取得較好效果。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聽看結合,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入門老師”,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前提。而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學生不易理解,如果光靠老師的講解、介紹,學生就會缺乏興趣,厭倦音樂欣賞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我盡量地運用圖片、多媒體、視頻等手段進行教學,通過視聽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其積極的思維活動,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本課在欣賞《賽馬》時,我采用自制,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的不斷變化,在大屏幕上時而出現騎手們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的賽馬熱烈場面,時而又出現人們在草原上唱歌跳舞、休閑娛樂的場面。由于欣賞時,能有效地將視聽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強了對作品的理解。
二、聽唱結合,加深理解
欣賞一首音樂作品,一定要熟悉該作品的音樂主題,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音樂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而唱音樂主題,是讓學生熟悉主題,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好方法。通過哼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在欣賞《賽馬》樂曲時,我讓學生跟隨樂曲哼唱第二主題旋律,并運用圖形譜來輔助學生學唱,通過學唱,學生不僅分辨出音樂主題的.重復和變化,還能體會出音樂的風格和情緒變化,從而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三、聽動結合,體驗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以情感打動人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欣賞教學應通過音樂作品的鮮明藝術形象來誘發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而體驗就是讓學生親自參加音樂實踐,通過律動、演奏、舞蹈等,使學生在音樂中“動”起來,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深化對音樂感情的體驗,提高學生審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在欣賞《賽馬》樂曲時,我讓學生以雙響筒、自制沙錘、手鼓、串鈴等打擊樂器表演模擬馬蹄聲、馬鈴聲、馬鞭聲、歡呼聲,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本節課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打擊樂器環節中,該加入一些不同速度、力度設計,讓學生能夠很好的表現馬的“行進”、“慢跑”、“奔騰”的聲音,來更好的體驗感受躍馬奔騰馳騁草原之時的歡快、自豪情感。
通過這節音樂欣賞課,我體會到,教師只有開放學生的多個感知通道,充分利用他們靈巧的形體、自然的嗓音、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欣賞教學,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才能讓他們在輕松、愉快之中自覺、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情感,使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 篇10
“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音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種音樂能力,都是在音樂感受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激勵學生對所聽音樂發表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盡可能地為學生樹立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的目標奠定基礎。
一、重開放式,輕關閉式。
在這里的“開放”,本人詮釋為問題的答案范圍寬;而“關閉”則是局限在某個具體的小范圍問題去思考。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去偏重開放式地提問題,讓學生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的思考與感受發表自己個性化見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反之,則要盡可能地避開關閉式地提問題。學生是教學最有用而廣泛的資源,我們應從多方面去開發他、塑造他,如果把學生引入一種思維或關在一個“峽谷”,以我個人的實踐來看,會出現三種結果:
1、不適應或這種思維較弱的學生對課堂產生厭感,甚至恐懼感;
2、就算是適合某位同學的強項思維,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也會成為定向思維,出現智力偏向
3、整個課堂會很冷清,因為它不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注重四面鮮花齊放的創設。據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學嘗試:
在欣賞課《瑤族舞曲》中,進行到欣賞第二部分主題時,我第一次是這樣設計問題: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完成以下三個問題: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較弱)。學生聽后,老師按順序逐個引導回答。實踐后,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關閉式問題的局限,學生的表現為兩種:一是根據提問都不會的學生干脆不說;二是知道個別答案但順序不對的也靜止不動。由于沒有空間讓學生去暢談,所以整個課堂陷入了凍結階段。輕松、愉快的情緒一時被緊張、恐懼取而代之,結果以失敗告終。之后,本人經過請教別人與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把這個問題設計為: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并說說你的感受。欣賞音樂后,課堂真是像炸開了花,精彩不斷,想說的同學非常多,既分別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個性化的見解。如:“這一部分主題速度較慢,力度較弱,旋律悠揚,讓人聽后的感覺是悠閑自如,心情舒暢,所以我很喜歡。”我給予肯定鼓勵說:“談得真好!掌聲謝謝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學說:“這一部分是以木管樂器獨奏為主,音調統一,音色清晰、悅耳,讓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時給予表揚說:“聽得真仔細,說得也很完整,掌聲表揚!”……雖然這些說法有時會出現大同小異,但是它是學生自己獨立感受的結果,是開放課堂產生的效果。學生高興、自由,老師輕松、自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最有效的途徑,對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環節。
二、重體驗式,輕講解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來進行。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必須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己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反之,以大量的語言去講解音樂的特點、情感內涵、曲式結構等,盡管你講得多么精彩,語句修飾得多么華麗,結果都會成為學生的耳邊風、紙上談兵罷了。
根據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賞課《春節序曲》中,是這樣設計的:進行到樂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題,等學生展開自己的聯想去想象出鑼鼓宣天的場景后,我給學生提供鑼、鼓、镲、三角鐵,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并用以上的打擊樂器去表現出你心中熱鬧歡騰的場景。話音一落,大部分同學一擁而上,這難道不是學生渴望體驗、渴望表現的體現嗎?見此,我靈機一動,把打擊樂器分給個別平時不積極的同學,平時積極的同學用各種樂器的打擊動作和模仿各種樂器音響來表現,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一聲令下,教室一片歡騰,有樂器的聲音,有嘴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同時還有旁邊同學的笑聲,大家樂在其中。見到如此歡快的場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動作融合進去,頓時,表演的同學更加起勁了,這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快樂的海洋,自由演繹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鐘后,個個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時給予表揚。
以上的案例,我緊緊抓住人的第五個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運用了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通過音樂去感受節日的歡快,通過參與活動去體驗樂曲的內涵,讓學生在輕松中得到藝術熏陶。因此,在音樂欣賞課中,要以體驗式教學法為主,舍棄頻繁無味的講解式教學法。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不是教師自我展現才藝的舞臺、生從師教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師生共營的課堂。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順序漸進,重在參與,重在過程,有良好的結果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應以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去促進、完善。千萬不要出現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并且在開放式提問題與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中,一定要以發展、激勵、發現為指導思想,努力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快樂,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音樂欣賞課教學反思(通用10篇)11-25
小學音樂欣賞課教案02-21
音樂教學的反思03-18
音樂的教學反思01-29
音樂教學反思06-25
音樂的教學的反思08-15
《音樂》的教學反思08-15
音樂教學反思09-04
音樂的教學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