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1
參加新課程改革的這半個學期,略有感想。下面我談談讓我感觸最深的兩點:
一、教材的編寫具有明顯的時代精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這為教師的合理利用及創造性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半個學期來,我深深感覺到教材編寫更具人文性、靈活趣味性。如《觀察物體》這單元的教學內容雖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隨手可得,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上課時我讓學生在家里找出各種長方體代替正方體擺一擺,學生擺得津津有味、余味未盡。對于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學生的創造力。我不拘一格讓學生擺弄長方體,學生們居然能用這些看似簡單的長方體擺成了許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狀的物體。有的同學擺成長長的火車;有的同學擺成可愛的小狗;還有的同學擺成了酣態可鞠的機器人,真是妙趣橫生。
當然教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因為新課程要求教師教教材,而是要對教材質疑、補充、變更。
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摘幾條《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目標的闡述: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條要求是"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數學思考的第三條要求是"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解決問題的要求是"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意識。"……我們去聽課時發現不少班級的學生善于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敢于質問權威(有的學生與教師的意見不一致時,跟老師爭得面紅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學生作為平等的一員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教學變得活起來,充滿生命活力,學生興趣勃勃、情趣盎然。如教材41頁的"數學故事",我按照常規讓學生討論后,讓學生匯報情況是,前面匯報的幾位學生編的故事各有千秋,但大體上都大同小異:機靈狗不小心把裝有12條金魚的魚缸打破了,淘氣和笑笑又拿來2個魚缸裝金魚,現在每個魚缸里有6條金魚。正當我準備總結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響亮地說:"老師,我有不同的看法。"其大意大致是,機靈狗不小心把裝有12條金魚的魚缸打破了,死了4條金魚。淘氣和笑笑又拿來2個魚缸裝金魚,現在每個魚缸里有4條金魚。這樣的想法真實讓我為之叫絕。
《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2
一、問題的提出
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新理念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系;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反思是教師自我適應與發展的核心手段。不同時代的社會對教育的不同要求就會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一直以來,。教師對于課程來說,只有選擇“怎樣教”的權利而沒有選擇“教什么”的權利,教師考慮的是怎樣將國家規定的課程有效地教給學生。教師所承擔的是“揚聲器”式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機械的“照本宣科”,對著文本宣讀。單行線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單向傳遞知識是教師傳統教學的特點。因此,在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理念
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是數學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健康和諧的發展;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文化修養、教育觀點、師德和思想素質的綜合表現。
三、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意識
1、整體意識
學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決不是某一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教師要淡化學科的個性,強化各門學科的共性,注意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溝通。就一門學科而言,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也必須著眼于整體,有整體意識。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須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
2、應用意識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講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學生的應用意識淡薄。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積極倡導應用意識,根據教育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目的地培養一種應用數學的欲望和意識,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特別強調,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教師的創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識,不受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勇于立新。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創新主要包括:
(1)教學內容組織的創新。例如,對教材內容的解構與重組;對概念、命題賦予不同的現實模型或不同的數學模型;對例題、習題的改造與擴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
(2)教學模式構建的創新。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教學模式,更注意綜合一些教學模式,創建一些新的教學模式。
(3)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
(4)教育技術的創新。主要是多媒體的合理組合,課件編制更富創意等。
4、效率意識和訓練意識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節課只有40分鐘,要完成教學目標,又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新的收獲,教師就必須具有效率意識。另一方面,學數學,離不開解題。特別是對數學的基礎知識,不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還要在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達到一定的要求,這些離開必要的訓練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有訓練意識,提供足夠的練習時間和練習量。
6、反思意識
反思不是單純的事后行為,還包括事前和過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對教學目的進行反思。數學知識的建構、數學技能的形成、數學能力的發展、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體驗等,都是數學教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多個教學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間接目的,設計時要統籌把握。其次,要對教學程序第二設計及教學策略的選擇進行反思。反思知識展示的順序是否合理;選擇的教學策略是否恰當;例題與習題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學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體是否真正發揮輔助教學的目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教學程序;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教學策略等等。第三,教學實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對教學效果評價的反思,如何改進教學設計的反思。
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你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們不懈的努力,認真研究和解決好以上問題,教學業務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課程改革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本課中通過設計和教學達到的目標有以下幾點:
1、通過課前復習,明確了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系和知道整數乘積的重要性,為下一步教學鋪好路。
2、讓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學校開展四年組同課異構的4月8日,適逢一個孩子的生日,在清晨,我臨時決定根據這個偶然的事件導入新課。課前組織學生給今天的壽星寫上一條生日的祝福或者是期盼,裝入一個特別不起小盒子中。在完成正常的聽算和復習后,舉起盒子,這是全班同學要送給子燁的祝愿,看看有什么不看護的地方。學生爭先恐后地指出,就加上包裝,彩帶。相機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自然、流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課后又特意請今天表現出色的一個學生替趙子燁進行了包裝,
3、在進行小數豎式乘法的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孩子在大演算本上試算,再請兩位做的分別對和錯的學生把答案寫在本上,全班學生共同分析其對與錯的原因,通過學生的獨立計算、合作探究、匯報交流解決包裝紙問題,明確了計算小數乘法要轉換乘整數乘法進行計算,掌握了豎式的寫法及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小數位數的關系等知識。
彩帶的應用題要求末位對齊,在學生剛試著列出豎式后,針對部分學生依照小數加減法,小數點對齊的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到底怎么對齊,原因是什么?孩子們唇槍舌劍地爭辯過后,終于確定了結論末位對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4、通過鞏固應用,解決課后練習題掌握了兩個乘數相乘,其中一個比1小,積就比另一個乘數小;一個乘數比1大,積就比另一個乘數大。
新授過程中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長,有時候看學生不太會,就牽著學生往正確答案的部分走,過于急躁。教師小結部分數學思維方法轉化強調不夠,播放課件時應該是轉化在前,積的小數的位數等于乘數的小數位數之和。在上課時順序顛倒了。學生解決難點部分時間長了0,80,32=列豎式通常把0。32寫在上面幾乎沒有提。而且應該改成0,90,32=,原題與后面的練習重復。
原設計練習題偏多,只進行到買香蕉一題,而且還沒來得及對答案。
自己在講課過程中語言啰嗦,不注重細節,我將在以后多加改正。
【《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范文12-23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03-07
大學數學教學反思02-22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09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2-24
數學教學反思15篇12-23
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03-04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2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