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系,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學生數好以后,說一說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你發現了什么?有利于有能力的學生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通過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這節課中,設計了數一數、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х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х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也為今后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推導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并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發散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么?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題量雖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四.需要改進的地方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書上雖只給出了兩種方法,但是實際上有很多不同的剪法,而我也只強調了兩種,對于一個學生出現的比較特殊的剪法粗略帶過。而且這個環節過后,忘記強調一下,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才能平移拼成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的部分還是顯得很倉促,自己急于把正確答案給出,這是迫切需要改正的。
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師,往往在執教后,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本節課內容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等知識的基礎。
成功之處: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創設“這兩個花壇哪一個大呢?”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比較這兩個花壇的大小,就是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而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已學過,非常簡單就可以得出,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沒有學過,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通過這樣的疑問,引領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滲透“轉化”思想。轉化思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利用轉化思想學生可以把新知識轉化為已學過的舊知識,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首先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初步發現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是底乘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但是如何驗證這個計算公式呢?學生通過手中的平行四邊形會聯想到把它轉化為長方形,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動手研究推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體會轉化思想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處:
學生雖然能夠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仍有個別學生在表述上還存在一些困難。
再教設計:
加強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做到規范、嚴謹。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按昨天學習的體會我在自己班里實踐了一下,課堂上收獲了驚喜與平淡,現記錄如下。
1、準備學習材料,有點小困難。
課前準備,我都會考慮材料盡可能簡單,但效益要達到最大化。本節課就給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行,供學生探究用。
在word上畫平行四邊形時,遇到了困難。底與高都要取厘米數的平行四邊形我不知道怎么設置,急中生智,用了一條參考線段就完成了。但鄰邊就沒辦法了,結果做出來的鄰邊長2。3厘米。不過這樣的學習材料并不影響學生的研究。
2、嘗試也出現三種思路。
課始,我開門見山就讓孩子們量出平行四邊形的相關數據,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邊指周長與面積的環節都省了,這個環節有必要嗎?)大部分學生能按自己的理解進行測量并計算,十來名學生三分鐘的探究不知道如何下手。這是我始料未及的,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太充分。下次是不是給那些沒辦法研究的小朋友準備個研究提示?提示該怎么提示才有效?提示會不會影響那些本來有自己研究思路的學生的。思路?或者會不會呈現的材料不夠豐富?……有太多的疑問了。
我的課堂上也出現了三種解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思路。
方法一:求周長。
方法二:底乘鄰邊;
方法三,底乘高。
講評時,我先展示求周長的思路,學生一看就知道這是不對的。再出示底乘鄰邊的方法,安琦說:“因為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也是長乘寬”。居然與案例呈現的孩子回答的一模一樣,難道這是孩子們應然出現的思路嗎?當我出示教具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時,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贊同了這種方法。“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沒變化嗎?”我急著拋出研究的關鍵點。連續問了三遍,等了一分鐘,終于有人舉手了。俠宋上臺把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害蟲補成長方形,跟拉成的長方形一比較,孩子們這才發現,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變大了。第三種方法的得出極其自然。真佩服名師,這個環節的設計,割補法應然而出,不過既是為了驗證“拉”的方法的不正確,又為正確方法埋了伏筆,高!
3、基本練習。
我采用了兩道題,一道只呈現對應底和高的平行四邊形,一道有多余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結果還是有人掉進陷阱。是不是太早出現干擾因素了?如果第二課時再出現這個,會不會好一點兒?
4、變式練習。
畫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孩子們覺得有些簡單。怎樣把這個環節設計精彩,成為本堂課的第二個高潮點?有待下次繼續思考。
5、課尾。
我也采用了朱老師的那三道題,“一個底是8米,高是6分米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多少?”“把它分成兩個大小一樣的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把它分成兩個大小一樣的梯形,一個梯形的面積是多少?”就讓學生答吧,處理有些簡單,繼續深入,會不會扯得太多?學生一開始力挺的底乘鄰邊的方法,是不是在這時給個回就比較好?
遺憾與驚喜并存,上課,真有意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小學數學關于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并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本課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后進行匯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匯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著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書本P82第1題
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第二層:綜合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干什么?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2、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展練習:
1、下面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么?你還能在這里畫出與這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可以畫幾個?(圖在課件中)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等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以下是我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數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回顧數學更應該帶給孩子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沒有體現出來。第二、本節課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突出的還不夠,也就是說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環節太耽誤時間,今后要想辦法優化,不僅是本節課,所有課都應該這樣做,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要圍繞核心目標,對核心目標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證核心目標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解決。
通過教學發現,練習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不宜拔高,本課應以基本練習鞏固為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知識特點,并結合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含義,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討論、比較活動,讓學生初步利用圖形轉化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學生先前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采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討論,
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
在課的開始就以我校要建設兩塊綠地,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現在要將種植任務平均分給五年級的四個班,如果讓你來分配任務,你打算先解決什么問題?這一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問題。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展新知的探究。這樣的設計有助于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助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理解數學并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在學生體會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易于得出結論。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練結合,習題的設計既有梯度又注重變式,同時利用教具和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在公式的推導環節的教學中應該再強調一下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之的關系,從而便于那些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教師的語言應該再精煉一些,避免重復自己的問話或是重復學生的回答,從而可以節省一部分時間。
3、在練習中應再多給學生留一些思考的時間,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正確解題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以上問題,不斷改進,使我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6
1、深刻理解教材是有效課堂的基礎
教師如果沒有深入地解讀教材、領會編者的意圖,而為了追求新意而過度改編教材內容,替換學習材料,往往會把數學知識固有的內涵丟掉,無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這節課作為傳統的教學內容,有那么多種講法,教材為什么要這樣編排和設計呢?
教學之前,我覺得數方格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探究幫助不大,所以總想把它刪去,節約出更多的時間來探究,但經過對教材的反復研讀,我終于明白數方格在計算面積中的價值。
這是一種直觀的計量面積的方法,同時也是本節課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數方格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面積與長方形有著聯系,為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思路。所以,深挖教材是有效進行教學設計的第一步。
2、課堂環節的合理設計是有效課堂的保證
教師除了對教材的準確把握,還要對學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有對學生的認知起點和認識發展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設計出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數學活動。
教師首先要用簡約的情境帶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并引發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
然后,教師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形式,讓課堂活動變繁為簡,變雜為精在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教師放得多了,探究的效率必然低下,扶得多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會大大縮水,束縛學生的發展。
因此,對于教師應該給予什么樣的指導,需要教師根據學情來合理預設。
3、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是有效課堂的精髓
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一小學新課程改革的新視角之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孕育猶如胎兒的發育,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未成形到成形再到成熟的過程,至于轉化的思想,在本冊中多次用到。
如第一、二單元中,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的計算,無不是把小數轉化成學過的整數進行的。平行四邊形在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圖形,教師應該看到學生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方法的價值更大,通過學習割補轉化的方法,為后面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埋下了伏筆。學生以獲取知識為明線,以探究數學思想方法為暗線,明暗結合與總結時的.畫龍點睛。讓數學思想方法該露臉時就露臉,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在課前對教學的各個環節作了精心的預設,但面對生成的時候,自己的處理依然有些草率。在讓學生展示自己剪拼的作品時,當讓學生展示完平行四邊形沿頂點向對邊作高和作任意高兩種方法剪拼一個長方形后,有一個學生興致勃勃地展示他沿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剪開,通過平移得到一個新的平行四邊形的方法,由于沒有達到我們拼成學過圖形的目標,當即我就簡單地否定了,那個學生也尷尬地坐下了。
課后,這個學生坐下時的表情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這個學生有著大膽動手,敢于交流分享的學習態度。他讓同學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為什么一定要沿高來剪開,這是多么值得表揚啊!細節成就完美,關注課堂細節,敏銳地發現教育契機,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努力,不斷總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的面積》的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精心創設情境
本節課,精心創設情境,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書上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既讓學生對數學倍感親切,又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設定恰當的生活情境和利用真實的生活原型展開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學習富于真情實感的,能動的,由活力的知識,使學生的情感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提升。
二、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源于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在教學中,我關注、激發、保護、幫助、鼓勵學生,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真實地表現自己,讓學生的潛能和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創設良好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都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善于傾聽,善于欣賞他人的良好品質。
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再教學伊始,就讓學生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怎樣計算?由于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影響,有學生說是底乘高;也有學生受知識的負遷移,說是鄰邊相乘。兩種猜想思路,兩種猜想結果,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了他們躍躍欲試的情緒。鼓勵孩子們大膽猜測,有利于孩子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愿意把自己的“原始”思維狀態表現出來,這是一筆有價值的學習資源。
四、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思考,討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當學生認為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設想動手操作使學生的知識,經驗智慧充分發揮作用,通過剪拼,然后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剪拼方法,結果學生想出了三種剪拼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比較轉化前后的圖形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每個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獲得數學知識,學得主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方法,獲得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獲得多種能力的提高。在這一個環節中感覺還不到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8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是多邊形面積的起始課,是后續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基礎。本課是在學生學習過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學生有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基礎,只要學生能找到利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這節課的重點就突破了。本節課我利用讓學生比較兩張紙片的大小,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讓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出現“底×鄰邊”的錯誤做法,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把這種情況進行了預設,但是在課堂上全班學生沒有一個學生這么回答。由于擔心學生在以后的練習中會出現類似錯誤,同時為了讓學生明白不能用“底×鄰邊”的錯誤做法,在課堂上我主動提問學生為什么要用“底×高”而不能用“底×鄰邊”的方法呢?通過利用平行四邊形框架進行演示,讓學生明白,在平行四邊形框架拉伸的過程中,底和鄰邊的長度沒有變,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逐漸縮小。說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底、鄰邊的長度沒有關系。
為了讓學生明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我設計了三個動手操作的環節。首先給學生出示一個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高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思考,看到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想到了什么圖形?學生很容易就想到了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的長方形。第二次給學生出示一個底為7。5厘米,高為4厘米,另一條鄰邊的高是6厘米,再讓學生思考并動手操作這個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什么樣長方形,大部分學生直接說出是長是7。5厘米,寬是4厘米的長方形。有幾個同學說可以沿著6厘米的高剪下來,也可以拼成長方形,只能說出長是6厘米,但不知道寬是多少。讓學生明白不可能剪出長是7。5厘米,寬是6厘米的長方形。第三次給學生出示一個底是30厘米,高是15厘米,另一組邊是18厘米,高是25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分別想出了剪成長30厘米,寬是15厘米和長是25厘米,寬是18厘米的長方形。通過這三個環節,讓學生明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必需是底和高是對應關系,不能隨便計算。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課堂上自己說的太多,讓學生思考回答的少,學生回答時還總是怕學生說不好,幫助學生說,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放手,學會耐心等待,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9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這些圖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以未知向已知轉化為基本方法開展學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能準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數、剪、拼等動手操作活動,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于是,我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通過工作室專家們的鼓勵與指導,通過反思,我將堅定朝著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最好的教學是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分析學生、激勵學生,是教師永遠的工作,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互動是一種師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真誠,和諧的交往溝通。通過優化“師生互動”的方式,即可以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更能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強化人與社會的相互影響;還可以產生教學共振,讓教學效果達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二、注重語言的變化,學會放手。
在課堂中,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個手勢可以改變很多,可以控制或調節課堂氣氛節奏,增強教學效果,還可以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在本節課中我沒有完全放開,語言、動作、課堂,今后也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增強數學素養。在課堂當中也要學會放手,我們工作室古主任一直強調“三讓”讓出講臺、讓出話筒、讓出黑板,就是要讓學生多說,讓出課堂,多讓孩子發言,自主發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練習要有梯度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關注學生個體,注重融錯教學。
培養學生的數感,注重學生應用題的解決能力。落實三維目標,關注全體學生,用好課本,認認真真鉆研教師用書等教參。當堂鞏固,收集學生的信息。學生完成的怎么樣?要有所了解,教師心里要有數。特別是對于學生做錯了的題多去反思,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探索,深化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反思力,培育學生直面錯誤、糾正錯誤的勇氣與習慣,讓課堂因融錯而精彩!
四、體現先學后教,感受數學之美。
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今后課堂教學中,抓住主線。注重預習“先學后教”培養好學生的學習習慣,并持之以恒的抓下去。沉下心認真思考,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樂中學,讓孩子們在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的美,學生愛上了數學這門學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探索的路上,不忘初心,詮釋潛心育人內涵。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0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其優越性而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和采用。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課堂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都必需在課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回顧一學期的教學,有得也有失。自認為勝利之處主要有:
一、體現同學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擺正自身的位置,始終把同學放在主體的地位。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揭示知識的實質。能讓同學先說、先做、先想的盡可能讓同學去說、去做、去想。我則盡量為同學的說、想、做,營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讓同學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增加才干,提高素質。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先讓同學通過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圖中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得出猜測: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同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然后,分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通過操作來驗證。愛因斯坦說過“學習是一種經歷,是一種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把自身“導演”的角色扮演好,讓同學去體驗“劇情”的發展,去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他們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體現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教學中強化數學意識的培養,使同學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學到了數學知識又應用于生活。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并通過應用,既可以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激發同學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發生興趣。如學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后,讓同學算一算墻面粉刷的面積以和所需涂料;解決一些簡單的地面鋪設地磚、草皮的問題。在學習求小數的近似數前,我用生活中買菜時用四舍五入來去零頭的現象導入,練習時設計了一些求近似的光速、人口數問題,使同學感到學有所用。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通用10篇)】相關文章: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優秀教學反思03-16
《面積》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3
《土地面積》教學反思范文12-23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1篇)12-26
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練習03-10
三年級《面積》教學反思12-27
關于面積單位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7篇)12-23
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