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這一課時,通過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設計,整堂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由于買鞋和買書包的情境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 在出現買書包和鞋這一問題情境時,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自主去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通過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同一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去解決,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算法的多樣化。這樣,不僅讓學生放開思路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且也拓展和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嘗試了連減以及連減豎式的寫法,達到了本節課的`另一教學目標。
在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即小括號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錢數,再用總錢數去減的這一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明白含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及作用。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2
《加減混合》是學生在學習了10以內數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題,例1是先加后減的混合運算,教材先用圖表明湖里有4只天鵝,又飛來3只,一會兒又飛走了2只,然后根據畫面所反映的天鵝的只數的變化過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減后加的混合運算,也是通過天鵝只數的變化過來來引出算式,與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計算結果要求學生來填,這樣處理,有利于學生正確的計算算式,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在教學中,以講故事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故事中呈現天鵝數量的變化,從而引出算式。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設計還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讓學生算出得數并請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學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筆先拿幾只再拿幾只最后拿走幾只來算的,有用手指頭來算的,也有學生是通過做2步計算得出的。學生說出的各種方法我都給予的肯定,并在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重點講解了分2步計算加減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這么考慮的,用彩筆或者手指頭的方法計算現在10以內的計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當以后學習深入,數字變大,這兩種方法勢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將這種分2步計算的方法重點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輕松。
要讓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首先要讓學生熟悉加減混合運算的一條規則(剛開始我忽略了這條規則):就是知道加號在前先做加法,減號在前先做減法。只要了解了這條規則,就和前面的連加、連減的知識區分開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減符號。計算方法呢,還是和前面的連加、連減是一樣的,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兩個數下面劃上橫線,把算式寫下來進行計算,再用得數和第三個數進行計算。通過幾天的訓練,學生在加減混合運算這一方面掌握得還算可以,只有個別學生的計算能力有點差,還會出現好多錯誤,在個別輔導課上還要對這幾個人進行強化訓練。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它們在編排上基本相同。 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并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總體環節設計尚可,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師生關系和諧融洽,但是細節之處還存在較多問題和不足,現在總結反思如下
1、 關于圖意的討論與算式的意義欠詳細。加減混合的意義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個難點上安排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感知不夠充分,因此,在后續的練習中,發現不少學生在做題時,出現講離開的部分不算在總數內,做減法的情況,反思,在日后的教學中,應多加強對題意的理解,在新授時利用情景演示,來幫助學生題解圖意。最終達到看圖能直接理解題意的`能力。
2、計算過程的教學的強調。多位數的加減涉及到計算順序的問題,此問題在學習連加、連減時已做強調,學習混合加減仍須再做強調。計算過程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問的選擇在代表性的選取上還需斟酌,本他給可提問過于細化,且自己本身說的較多,留給學生的時間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課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圖意再做加減,不如在學完新知后,讓學生自己設計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4、練習需要在展臺上作及時反饋,且層次有些不清,題目梯度不明顯。課堂上,對每種類型的題目的練習一到兩道即可,有基礎,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課堂。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加減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通過情境圖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算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由于有了前面學習10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以及一年級學習2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并且在上節課學習了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實際上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什么難點,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適當提高了教學要求,要求學生根據圖片所提供的數學信息,嘗試,自主解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本節課我反思如下:
優點:
1.課堂引入時,我說今天給大家帶來了2位好朋友。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用連加連減的算式和混合算式的.比較,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直接明了。
3.課本上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的思考討論,逐漸條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和表達的習慣和能力.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列出67-25+28這樣的算式來解決此問題,也能理解所列算式的意義。有少部分的同學能列出67+28-25這樣的算式,個別同學能說清楚算式的意義。而第三種方法呢?幾乎沒有同學能說出來,我故意說這是下面的一位同學寫的28-25+67,28代表什么,25代表什么?67代表什么?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體現了一題多解。
不足:
1.課堂引入時,我說今天給大家帶來了2位好朋友,設計比較好,但是老師的語調語氣太過平淡,不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老師太過緊張,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熱情不高,導致教師最后唱獨角戲。
3.再講72-(47+16)的時候,我直接告訴學生帶括號的算式沒有簡便寫法,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在做加減混合運算時32+(55-46)和86-(13+42),如果()前是+,這種混合運算列豎式時可以有簡便寫法。如果()前是-,這種混合運算列豎式時沒有簡便寫法,只能列2個豎式。
今天早晨我又去課堂做了補救。但是在平時的計算過程中,還是希望學生列2個豎式,這樣不容易出錯!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我關注前后課堂的銜接,利用口算復習了連加、連減,并設置了兩道既有加、又有減的算式題讓學生口算,通過反問學生:“像這樣既有加、又有減的算式叫做?”(加減混合)這樣的導入順其自然,并告訴學生像這樣的加減混合算式,我們還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道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探索新知時,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注意使用兒童語言,配以適合的動作(如摸摸學生的頭等),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懷,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
由于過分追求解題方法的多樣化,在出示教學情境圖時,我故意遮住了車上原來有67人這一條件,只出示了下車的有25人,上車的有28人這兩個條件,本意是讓學生從這兩個條件的分析中,懂得車上的人數增加了3人,繼而再出示車上原來有67人這一條件,從而讓學生明白用28—25+67可求現在有多少人。殊不知因為我這樣做,使很多學生盲目的認為要求現在有多少人,可直接用下車的人數加上上車的人數,學生很難理解還差車上原來有67人這一條件。也就導致了學生不能根據現有的已知條件列出67—25+28=或67+28—25=這兩個算式,使我的教學導入了死角,偏離了教學重點,這是我本堂課中最大的失敗。也因為如此,后面的教學沒能在靜心靜氣中完成,在列出了67—25+28=或67+28—25=這兩個算式后,沒能進一步的探究其運算順序,我就讓學生開始計算了,在突破重點上落實得不夠。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教學加減混合,雖然有了前面學習連加、連減作基礎,但我感覺學生對于加減混合中呈現的靜態圖的圖意很難理解,而且還是情景圖。如果換成用圖形和符號來呈現就更難理解了,相反用文字敘述學生還容易理解些,如樹上有9只小鳥,飛走了3只,又飛來了4只,樹上現在有幾只小鳥?列式9-3+4=10;又如樹上有6只小鳥,飛來了3只,又飛走了4只,現在樹上有幾只小鳥?列式:6+3-4=5,對于這樣的敘述,90%的`學生會列式。都說圖比文直觀,但在這一知識點上我就覺得圖反而難理解。圖最終要過渡到文,我們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嗎?
從今天的作業看,很多學生在加減混合看圖列式上出現了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學生對于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還是掌握較好的,計算速度也較快。哎,會算就行了,何必在這個問題上折磨孩子們呢!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7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學習了看圖用簡練的數學語言說圖意,并提數學中的問題。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繼續訓練學生看圖說圖意和提數學問題的能力.
首先我安排了連加和連減的復習,然后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引出加減混合的算式。
上下車問題是典型的加減混合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也許根據這一問題創設情境作為新課導入并展開更能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課本的上下車的情景圖后,讓學生充分發現情景圖中的數學信息,讓他們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并且讓學生提出問題:車上原來有7人,到站后下車2人,又上來了3人。現在有多少人?接著提問:這道題該如何解答?讓學生自己試著列式解答。
當學生完成后,便讓學生講講自己是怎樣做的,整個解題的過程我試著讓學生們自己去講,學生也理解了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并且也加強了學生對圖畫意思的理解和表達。
從開學至今,我在課堂上一直很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對數學語言的`培養,所以學生在對圖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較好.
本節課我對想想做做的1、2兩題也用了較多的時間,從動畫演示到靜態圖,讓學生說圖意似乎比較難。
我想:加減混合的圖意理解其實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如果根據圖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讓學生根據圖意填寫完整,再來說圖意,這樣,給了學生一個可以過渡的平臺,也許學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節約一些時間用以后面的鞏固練習。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加減混合運算,是我這學期上的課題為《培養小學生運算能力的研究》的實驗研究課。加減混合和連加連減一樣,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難點。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除了通過觀察,讓學生聯系生活情境,進一步理解加減混合的含義和計算順序外,還要培養學生認真看、聽、說、寫、算等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課后,每個聽課老師都給了我很多的意見,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下面,我談談自己的課后反思: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我們知道,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在教學例題時,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上車、下車的生活情境,先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接著讓學生擺一擺小棒,再讓學生把上車、下車的人數變化過程演一演,從而使情境中的動作變為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再現情境中的動作過程,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含義和計算過程,又能幫助學生感受生活里需要用加減混合計算的現實問題。
2、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初級階段兒,如何才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兒童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觀察主題圖時,進行“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把你們看到的在小組里說一說,看誰說得好。”在練習的聽算和看算題中說:“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看得最仔細、算得最準確。”在抄寫題和計算題中也設計了:“比一比,看誰寫得最端正,看誰算得有對又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讓我驚喜地發現,平時不愛學習的孩子居然也能利用小棒、小手指認真地計算起來。這樣不但能增長孩子的信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也培養了孩子的聽、說、寫、算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存在問題與努力方向
1、其實一年級學生對很多新授知識已經掌握了,我想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了比較活潑的教學活動形式,為的是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新授知識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聽兒歌引入,在鞏固練習中,我采用演節目、唱兒歌、找朋友等游戲活動形式。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氛圍很好。.應該說課堂中多采用這種活動形式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這方面要注意的問題是往往只注意游游戲的樂趣和學生的參與,而沒注重游戲本身的知識教育性,在教學中我始終沒有特別強調計算的順序,而這恰恰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雖然提到,但不夠重視。這就讓我想到了創設情境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來教學,出現了情境設計的“牽強附會”,沒考慮到情境對教學的干擾性,反而阻礙了知識的學習。今后這一點要尤其注意,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研究、思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多思考一下這個情境是否會有干擾作用。
2、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主導教與學的`方法與過程,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變得更為多元,更為具體,如何恰當地把握課時教學目標,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疑問,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比如在把握目標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上,往往被目標所困,放不開手腳,當課堂有很好的資源生成時,卻被自己輕易的扔掉了,如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我的要求是“把你剛才看到上車、下車的變化過程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有一些小朋友出現了多擺或少擺的情況,可我害怕時間不夠,并沒有多花時間及時糾正,沒有深究為什么他們會多擺或少擺,是數的方法上的問題,還是由于算錯的原因,我只是簡單地要他們跟我再擺一遍。課堂是動態的,隨時都會出現與預期的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我得隨時作出決策,使目標更加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
通過這堂課,讓我對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亮點與不足之處有了更多的了解,讓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9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9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的“3個數連減和加減混合”。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3個數連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愉快的數學活動中,3個數連減和加減混合。
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征,為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的規律,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小猴子摘桃子”的動畫情境。在這個環節的教學活動中,先由學生獨立想象、思考,再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重新創造總結出小猴子摘桃子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并根據每種情況列出相應的算式,自然地進入本節課的新知識點。每個環節都是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積極研究,表述想法,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多層練習、在上課時我復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及連加、連減,這些都是為學習連加連減打下基礎,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找到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讓全班的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的結合起來,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教師還重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規律,把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聯系起來,從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練習題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上課注意力集中,下課時依舊回味,做到了教與學融為一體。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10
周二上午執教了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加減混合》,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完這節課,感覺有以下幾點處理較好:
1、復習舊知,導課自然。
先引導孩子復習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接著引導孩子說說每個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兩道加減混合算式,引導孩子模仿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試著說說計算過程,孩子說得很好。老師小結:像這種有加有減的算式就叫加減混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加減混合,老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丑小鴨變白天鵝》這樣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新課部分也延續了這一情景,由丑小鴨變成的這些天鵝展開教學,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3、抓情境圖,講清圖意,突破難點。
出示例1情境圖:原來有4只天鵝,飛來了3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有幾只天鵝?引導孩子認真看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一個什么問題?挑了很多孩子反復地說,孩子們說得很充分,孩子能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理清楚。說清圖意之后讓孩子列出算式:4+3-2= ,請學生說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原來有4只天鵝,“3”表示飛來了3只,“2”表示又飛走了2只,“= ”表示現在有幾只天鵝?只有孩子們把意思說清楚了,才能把算理弄明白。老師小結這個例題的學習方法:第一,看圖說清圖意;第二,列式計算;第三,對照圖片檢查是否正確。教學例2時采用同樣的方法讓孩子們反復地說,邊說邊理清圖意,列出算式計算,最后檢查。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教師備課不夠充分,不夠透徹。引導孩子說清圖意的時候,提出問題用詞不夠準確,比如:還剩幾只?一共有幾只?其實在有加有減的時候是不能用這些詞語提問的,應該把問題改成:現在有幾只?會更合適,但是教師沒有要求。兩幅圖之間的'關系沒有講透徹,也是備課不充分的表現。
2、時間把握前松后緊。由于前面兩個例題說得人數太多,老師對課堂把控能力欠缺,導致后面練習題沒有時間讓孩子說圖意以及表示的意思。
3、課堂氣氛太沉悶,不夠活躍。老師可以引導孩子把例題或者習題演一演,活躍課堂氣氛。
課后,同級段老師給我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進方法,感覺這節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后教學中,要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能正確地筆算10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算式。由于有了前面學習10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以及一年級學習2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并且在上節課學習了連寫豎式的的`寫法,實際上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什么難點,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可以適當提高教學要求。
學生通過自學解決如下這三個問題:
1、課本上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的思考討論,逐漸條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和表達的習慣和能力。
2、你能試著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答這個問題嗎?
在這個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課堂上的表現與預設的差距比較大。第一:很多學生不能用兩種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為用兩種方法而湊數字的現象。第二、解答出來的同學也不能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反思: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有這幾方面
1、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
2、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及對算理的理解不夠充分。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12
《郊外活動-加減混合》一課是讓學生經歷“從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進行匯總,然后明確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得到結果”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筆算方法,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
本堂課的設計總體我以郊游為主線,讓學生在郊游出發中遇到問題,尋求方法,制定解決問題策略,并在歡歡和樂樂的陪同下,在郊游過程中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筆算方法,最后讓學生在郊游的游戲中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在練習過程中,注意難易的結合,從簡單到復雜,從小組合作到單獨完成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并且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使得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每一節課都有它的優點與不足,反思這節課我認為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有點走過場,流于形式,沒有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另外,由于過多地考慮學生年齡小的特點,導致在課堂整體調控上“扶”的過多,“放”得不夠。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篇13
二年級加減混合這一節課較之前稍有改進,但仍存在很多問題,現總結如下:
一、學生自主學習
這節課雖然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新知,去自己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但是沒能讓孩子們自己去講出自己的做題思路,自己給自己糾錯還是一個失誤,如果能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和實踐過程中自己歸納總結會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小組討論探究
再談論例四72-(47+16)=有沒有簡便算法時,拋出的問題應主要是讓學生討論出為什么,而不是單純的'停留在討論有沒有的層面上,也就是討論的問題一定是要有意義的,有討論的價值的。
三、課件的使用
課件的制作出現瑕疵,應該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現在了大屏幕上,影響到課堂的教學,在今后制作課件完成后要多次檢查之后再使用。
四、課前調研
在以后的教學中的運用上課前調研,例如這節課其實學生們通過連加連減的學習,同學們對于混合加減可能已經會了,亦或存在哪方面的共性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做及時的調整,這樣既可以解決學生的癥結,又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得課堂更加高效!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01-20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0-17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01-20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0-24
混合加減教學反思01-22
加減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0-08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15篇01-22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5篇10-27
加減混合的教學反思15篇03-26
加減混合的教學反思1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