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1
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二要抓課文中的聯系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聯系起來。這就是為本課教學樹起的“靶子”,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突出以下幾點: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征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問句“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其象征意義。教學中,應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并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系,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于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采用“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楊的象征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戶、扎根邊疆的心愿,讓他們在這里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可收到一舉數得之效。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兼顧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復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心惟,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應說、寫并舉。理解白楊的特點,要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并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征意義這段文字后,再帶著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2
我執教的《白楊》一課有許多特點,這里且不談教學思路之清晰,詞句訓練之扎實,學潮指導之得當,讀書結合之緊密。談談其前瞻性的教學理念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及合作的學習的方式。
一、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系。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贊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于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說:“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后,我又鼓勵說:“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本課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使我能茁壯成長起來。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3
《白楊》一課,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美麗的西部》主題的第3篇課文,文章主要表達了對扎根在西部邊疆的白楊的熱情贊美,以及對扎根西部邊疆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們的深情歌頌。文章通過父親與子女的語言對話描寫,層層提示了白楊的高貴品質,讓年幼的子女了解到白楊的生長特點,并且暗示啟迪孩子們甘愿做白楊精神的人,不軟弱不動搖,堅強無畏地在西部扎根、成長!
為更好地完成課文教學目標,在授課中我首先安排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前調查白楊的一些資料,并在課始讓學生做了充分的交流,學生說得比較籠統,大都是高大、筆直等特點。我又迅即在課件中展示了白楊的部分圖片,讓他們了解到了白楊在西北荒漠地區還具有抵擋風沙、保護環境的作用。直觀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直到了鮮明的教學效果。
為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的思想與內容,課堂中我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感知朗讀領會課文梗概,如配樂深情朗讀理解爸爸贊揚白楊的一段話,更加成功的是采用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模擬扮演爸爸和可愛的子女,讓學生入情入境感悟式的讀,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在指導朗讀上爸爸的話要深沉,要充滿期望,子女的語氣要滿含著好奇與疑問,要體現出孩子們的天真與可愛。
本堂課真正上出了語文味!課文的末段刻畫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旁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為此這讓學生充分朗讀后,設計了一個問題:“從這段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張宇航同學一向才思敏捷,他鄭重的回答到:“老師,通過這段話,我感受到了爸爸是多么疼愛自己的兒女!”我轉得也快,立即忙問:“說說看,怎么會讀出疼愛呢?”宇航說:“那高大的白楊象征著爸爸,幾棵小樹依在大樹旁邊,多么讓人感動!這是爸爸對子女的愛,不管風沙多大,爸爸總會與子女們在一起!”未等話音落下,全班響起陣陣掌聲!
本課還值得一提的是寫法的領悟,作者袁鷹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歌頌了西北邊疆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們,為此課外作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學習這一寫法,借物喻人去描寫一種事物以此歌頌一部分可歌可泣的人物。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4
《白楊》從課題看,這似乎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其實作者是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先利用“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突出教學重點:了解白楊樹的特點。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白楊樹“高大挺秀”的外形特點和想象它“生命力頑強”的品格特點。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接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5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贊揚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覺得突出的亮點有三個:
一、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對建設者產生內心的敬佩。
(1)課前搜集大量豐富的資料和圖片為理解課文做鋪墊。首先讓學生查詢戈壁灘環境惡劣的資料和圖片。讓學生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了解。如,大戈壁的氣候差,水資源缺乏,蚊子多,建設者們住在地窩子里等等,學生能夠充分地運用好這些資料為學習白楊和建設者們的精神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其次讓學生搜集關于建設者們的資料,如開采克拉瑪依石油、修建新疆水渠、孔繁森、王進喜以及太多建設者們感人事跡的資料和圖片,在第二課時的拓展中,孩子們均能聯系新疆環境惡劣以及建設者們無私奉獻去體會,內心對建設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音樂的渲染、照片的升華,感情的朗讀為深入感悟課文做基石。特別是在最后升華的時候,我播放的一組大西北今夕對比的照片讓學生來欣賞,非常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受到因為有了建設者們用辛勤汗水默默無私的奉獻和澆灌,曾經荒涼的茫茫大戈壁,如今才煥發出勃勃生機。從而讓學生心靈受到了震撼和啟迪,很多學生舉手紛紛表達對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如,有的學生這樣說:“建設者們,沒有你們夜以繼日的忘我勞動,新疆也不會那么繁榮,你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青春。我由衷地感謝你,敬佩你。”
二、開放式拓展閱讀開啟學生豐富的思維。
當前語文教學提倡主題閱讀,在這一節課中,因為白楊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故此我也給學生在課堂上推薦閱讀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艾青的《帳篷》,另外一篇是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帳篷》采用集體閱讀,分別發表自己見解的方式,這首小詩歌我改變了以往的拓展閱讀方式,我沒有給學生固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學習,而是讓學生看著大屏幕自己閱讀后進行交流,交流的主題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樣表達就怎樣表達“,我沒有想到的是,反而在老師沒有設定大問題下,學生自由表達的思想更是深入,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像帳篷一樣的建設工人,他們隨時順應祖國的需要,修筑鐵路,建筑樓房、開墾大壩等等,為國家的建設甘心情愿地付出。而另外一篇《松樹的風格》我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注式學習,閱讀效果也非常好。所以,我就是在想,我們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想讓學生喜歡閱讀,用自己的方法學會閱讀、愛上閱讀。那么,只要我們老師在閱讀中努力地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語言充分地表達出來,學生能在老師課堂語言魅力的引領下養成一種閱讀的好習慣,又何必局限于為學生拓展什么樣題材的文章更適合呢?寫人、寫景、寫事,哪怕是小說、散文又有何妨?
三、等待孩子的發言,相信孩子的能力。
學生小組到前面匯報交流的時候,雷霆小隊的李博同學在談及第十五自然段中爸爸的神態變化“微笑”一詞,他體會到爸爸的心愿是“為了讓孩子感受新疆的艱苦,從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當他這樣回答的時候,我就一愣,李博同學跑偏了,爸爸的心愿根本不是他說的這樣,而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像自己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所以爸爸微笑。這個時候,我并沒有打斷孩子的發言來往正確答案上引導,而是繼續傾聽孩子們的繼續發言,又兩個學生又補充后,突然坐在第一個座位上的王偉琦同學又提到了爸爸“微笑”這個詞語,這下他的感受是完全正確的,我感到很欣慰,于是我讓王偉琦同學把自己的書放下,回過頭再把自己說的重復一遍,之后我走近了李博同學,問他:“李博,這回你明白爸爸為什么微笑了嗎?爸爸的微笑真正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感受新疆有多苦,而珍惜他們擁有的幸福的生活,而是爸爸自信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一定可以為新疆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博點點頭,這回他明白了。
在課堂中,我們教師真的不能輕易打斷孩子的發言,哪怕他的發言是錯誤的,我們教師也應該學會耐心地等待孩子,讓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現問題,產生分歧,當問題引起爭執的時候,不正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時刻嗎?給孩子們一個積極去探索和思考的空間,對于孩子們銘記知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一課中我也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前積累關于贊美人物優秀品質的成語,小主持人只領讀了一遍,而且出現了讀音上的錯誤,我只糾正過來,沒有讓學生自己再練習朗讀和鞏固,應該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準確并記住。
2、切入研討主題之前做的鋪墊過多,花的時間過長。我先以白楊特點入手,讓學生回憶,之后指導朗讀描寫白楊那一段話,又引導:“爸爸僅僅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嗎?”不是的,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最后才引到爸爸的心愿這個主題上。教學時可以將復習那段文字,并指導朗讀省略掉。
2、教師依然不能充分放手。學生四人前面匯報時,學生在交流第一個心愿的時候已經補充交流很到位了,而我為了不冷場,還想重復學生的話,老師完全可以只說讓學生繼續交流即可,充分相信孩子們的能力,多給孩子們空間進行表達。
3、教學機智不夠。當學生相互補充完“他們只知道,他們卻不知道”這一部分時,我說:“孩子們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你們都搜集了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跡呢?”雖然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我拽到了交流建設者感人事跡上,但是我的問題問得特別愣,似乎沒有給學生一個思維的轉折,其實當時我的過渡語本來是“孩子們不知道誒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更會知道,在戈壁灘這片土地上,原來有那么多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默默無私地奉獻著自己,通過查閱資料,你們知道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跡呢?”如果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機智能再靈活一些,可能無需老師緊靠著備課時的臺詞去引導學生,而是能夠做到隨機應變。
4、評價語言偏激。王傲同學在我出示建設者挖水渠圖片后,主動站起來又補充了了好多他所查閱的建設者建水渠的資料,說明了建設者的艱辛,我當時很激動這個孩子居然知道這么多知識,隨口評價他:“你懂得知識真豐富,愛動腦,愛思考,你真是一個完美的孩子!”當時我就覺得這樣的評價真的很偏激,一方面孩子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另一方面,在王傲身上真的存在著字跡潦草,落實到書面上不用心,句子都不通順的現象,所以我那樣的評價真的是不夠正確的。當時如果這樣評價:“王傲同學的發言總是這樣精彩、準確,如果落實到筆頭上也能這樣的精彩和準確,那樣你就更完美了。”
總之,教學無止境,只有不斷成長,才可以讓自己的課堂更完善。堅持自己的有點,改進不足,繼續努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6
一、注意采用,情境導入,展示目標方法。
出示課題后,師:預習了課文,同學們知道文章主要講什么嗎?
生:主要講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
師邊出示課件――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邊說:這就是白楊樹。它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樹那樣濃蔭蔽日,只是筆直筆直地向上長,一排排,一行行倔強地挺立著。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呢?難道只是為了介紹它嗎?讓我們一起讀書,解決這個問題。
這一情境的創設,將白楊與它生長的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讓學生對白楊有個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課文的重點。教學目標的展示,自然而適時,讓師生在上課之始,對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到心中有數。
二、把重點、難點用直觀的圖例展現出來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的聯系;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的聯系,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7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以讀促悟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認真讀爸爸說的有關白楊的一段話,“白楊樹從來都是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然后,讓學生仔細分析這段話,一共有幾句,分別說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學生經過朗讀,理解進行總結,最后再節流,說不到位的地方,老師引領加以點撥。這樣,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對白楊樹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
在課文的最后一段的學習中,對“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由于學生對高大的白楊樹身邊的幾棵小樹并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句話背后的含義,為了降低對爸爸借白楊抒發自己情感的理解難度,我巧妙地引導學生,邊疆需要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這里僅僅說的是小樹嗎?學生馬上領悟,這里是指的爸爸身邊的孩子,還有很多像爸爸一樣,自己扎根邊疆,也讓孩子繼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
不足之處,本文的教學,由于沒有把握好時間的分配,其實,還應該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筆,讓學生真正領悟“借物喻人”的寫法,能夠達到學以致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白楊教學反思(精選7篇)】相關文章:
人教版《白楊》教學反思(五年級下冊)12-16
小學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通用7篇)12-23
五年級下冊白楊教學設計12-26
五年級下冊語文《豐碑》教學反思12-20
《白楊》教學反思15篇12-20
白楊教學反思15篇01-29
五年級下冊語文《刷子李》教學反思12-20
語文下冊《木蘭詩》教學反思10-03
五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教學反思08-03
五年級語文下冊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