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換》教學反思4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等量代換》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等量代換》教學反思1
《等量代換》是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初步的現代數學思想方法,并用這些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鑒于此,這節課在設計和教學中始終體現了:
1、教學設計注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感悟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主線和層次,如以學生熟悉的《曹沖稱象》引入新課,感受“相等的才可以替換”,從而引出新課;例題要求“1個西瓜和幾個蘋果同樣重”,為了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討論中得出兩種解題思路,最后總結出方法,把思維和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受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再內化為自己的認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練習設計層次分明,采用獨立思考、同桌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學全過程是以學生為核心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力求體現“以生為本”的新理念。
2、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挖掘教材。考慮到學生都是初步接觸等量代換,在運用教材時,從“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另外我又充分運用了教材,從量的代換,到物品價值的代換,再過渡到圖形代換、物的代換,都取自教材。
3、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動態圖像演示技術,利用媒體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比較抽象的知識加以直觀地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屬性,促使他們了解掌握相對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如:把用4個蘋果等量代換1個1千克砝碼的過程形象地演示出來,使學生深刻理解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同樣重的道理。從而在腦中建立等量代換的表象,進一步理解該如何進行等量代換,突破了難點。
因水平有限,在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請在座的各位不吝賜教。
《等量代換》教學反思2
《等量代換》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主要滲透了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的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等量代換的思想用等式的性質來體現等式的傳遞性,而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是具體的實物代換,比較直觀、形象,主要從日常生活出發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這里我就談談我上完這堂課后的體會:
1、新課引入時,我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玩蹺蹺板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后面介紹天平平衡和動物們玩的蹺蹺板平衡打下基礎,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整個活動都是在游樂園中進行,并在游樂園中解決了一系列的難題,讓學生發現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學習數學知識是有用的,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
2、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教學策略的選擇,我認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同時機會的創造還需要學生自覺、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之中,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設計的活動形式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樂于參與的,并且學生能在愉悅的情緒中學習并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怎樣設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和學習呢?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一直在學生喜歡玩的游樂園里面完成,讓學生不感到知識的枯燥無味,就是讓學生在玩中也感覺到數學知識的存在。
3、新課結束時,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等量代換的問題,并運用學生在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在沒有學習等量代換之前學生并不知道這則故事還蘊含有數學思想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古人在沒有貨幣時,很多物品之間的交換都是通過等量代換來完成的,等量代換的知識一直延續至今。讓學生再次感受到數學知識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
《等量代換》教學反思3
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是三下教科書第109頁上的例2,是三街道聯誼的公開課,由本校教師沈老師與三(4)班學生共同合作的一堂較成功的公開課。
新課伊始,由學生熟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導入,這樣的導入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體,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換的必要性。
在新授過程中,教師充分挖掘教材,靈活處理教材,提供了學生常見的水果、食品、以及學生喜愛的小動物,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觀察事物之間的關系,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本堂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教師在新授的過程中,充分地讓學生動手先各自擺一擺,再指名學生到黑板上去擺一擺(這里是在黑板上貼一貼剛才自己擺的方法),貼完后并說說你這樣貼的想法是什么?……教師在復述學生的想法時,重點強調了用什么去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換。從而加強學生對為什么要這樣換的理解,這樣換的目的是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讓每個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魅力,感受用數學的樂趣。
《等量代換》教學反思4
本課時是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內容中等量代換的知識,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并用這些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鑒于此,這節課在設計和教學中始終體現了:
1、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線和層次,如引新課主線是從曹沖稱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換,由直接替換到間接替換,在互換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換,到學生自身認知需要激發出的價值互換,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換平衡,尋求出等量代換問題的解決規律。教學全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并把問題隱含于具體的教學目標完成之中,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內在因素。一是考慮到了學生初次接觸等量代換思想,在運用教材中,用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
3、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從而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讓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感知知識形成過程,突破教學重點。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很強,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滿足于讓學生記一些知識點,而不關注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內涵,學生們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對那些比較抽象的學習內容。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我在使用常規教學手段教學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動態圖像演示技術,利用媒體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比較抽象的知識加以直觀地顯示,以其較強的刺激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屬性,促使他們了解掌握相對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如:把用所有的替換過程用電腦形象地演示出來,使學生形象地感知等量替換。從而在腦中建立等量代換的表象,進一步理解該如何進行等量代換,從而比較容易的理解了這個學習的難點。
4、練習的層次安排合理。由一個開放題為綜合練習,第一層次為找中間量,第二層次放開學生,給學生8只羊讓學生到市場里去自由的替換,可能換到一種物品,也可能換到多種物品。然后逐漸把等量替換各替換消元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等量替換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廣泛運用。
但整節課由于只有20分鐘,所以上的時候在時間上沒有處理得很好,由于擔心時間不能很好的駕馭,所以給聽課的專家們的感覺就是有點趕課,對所要教的內容學生掌握得情況應該不是非常的好,特別是在講完例題以后的做一做中,我應該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單獨的思考,而不是就像對答案一樣很快就過去了,等量代換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新的內容,就剛剛來時的一個例題講解他們還沒有完全的理解,所以作為他們的老師就要充分地考慮到他們接受事物的規律,應該要留時間給他們思考。這樣他們就會掌握得更好,這堂課的教學也會顯得比較扎實。在從一個環節過度到下一個環節的時候顯得有些僵硬,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這一塊還要好好的下功夫。對于自己在課前準備好的很多東西怎么在課堂上有時候就顯得不自然呢?我想這一定于自己備學生這一塊做的不夠是有很大關系的。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反思。
【《等量代換》教學反思4篇】相關文章:
用等量齊觀造句11-06
等量齊觀造句11篇12-15
等量齊觀的近義詞有哪些12-06
等量齊觀是什么意思12-26
祁黃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3-08
教學設計反思01-27
《春曉》教學反思03-08
教學反思模板02-18
陶藝教學反思02-14
拼音教學反思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