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美》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美》教學反思1
《論美》——17世紀著名散文家弗蘭西斯·培根的經典之作。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卻將“美貌與美德相結合,才是真正的美”這一真理淋漓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但在備課前,很多老師都對我說,要真正上好這一課其實并不容易。 黑格爾曾評價培根,說他“擁有著豐富的閱歷,高度的想象,他的著作中充滿了最美妙、最聰明的議論。”“他的話常被人家引為格言”。因此我在備課時,確立的教學重點就是通過品味這些有哲理性的格言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試講時,我選用了一下五句句子,讓學生們進行重點品味:
1,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2,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3,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4,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5,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一節課,幾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時間,我都在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品味這五句話的內涵及寓意。這節試講課結束后,我總體的感覺就是:我似乎已將這五句話從課文中分解出來,單單從語言,甚至語法的角度去分析,沒有一種駕馭文章的整體性。此時,師傅給我的建議是:可以從作者的論證角度入手,將句子的品味融會于寫作框架,即作者通過哪幾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來論證“把美的行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美”這一主旨。于是,我用重新設置了這一環節,將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加了進來并引發學生對“何為樸素背景”的思考。
在這個品味句子的過程中所列出的句子涵蓋了每一自然段作者向要表達分論點的關鍵性語句,并且在第二次試講中,我注意到了句子的品味與整篇文章的關聯,從而把握住了文章的整體性。 但是,這第二次試講也并沒有想象中的成功。我在結尾處的拓展練習中,設置的是“名人論美”,即選取幾位名人對美的看法的句子,抽掉其中的關鍵詞讓學生們去思考、填充。但課堂的反響并不如我所愿,原以為可以激發他們對語言深入品味的興趣,但卻不成功。
來聽課的張立茂校長和語文組長賴靜老師幫我分析:這一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們喪失了信心甚至興趣,因為不管怎樣,他們的答案都無法與原句相吻合,致使整節課以失敗收場。何不以在新課導入時所舉的“人造美女”的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美”進行多角度的
思考與聯想,并感悟真正的美。
我恍然大悟,其實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真正意義的所在。語文,它不應該是應試的八股文,語文教學最大的職責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傳授,是啟發學生熱愛生活、懂得生活,并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帶有自己的思考態度去學習,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思辨,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的能力。正式上課的時候,同學們的發言非常踴躍,他們迫不及待的要發表自己對“人造美女”,對“美”的看法,何為真正的美,已沁入他們的心靈。為人師,就是要點亮心燈,打開塵封的寶藏,營造出平穩的心境,真正的課堂是師生智慧與靈性的對話,是放飛心靈、生成思想的睿智,是心靈與心靈的會晤,正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決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這次公開課,我受益匪淺,感謝所有來聽課的老師對我的指導,作為一名新教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學的還很多,語文課永遠不能脫離整體、脫離生活。烏申斯基曾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教師人格的形成,要靠長期的閱讀、學習與自我探求。我將在自己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和學生們一起學習、成長!
《論美》教學反思2
《論美》是一篇雜感,主要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找出課文的主要觀點,并就觀點說出自己的理解,能夠自主地發表見解,能夠嘗試寫一小段有觀點,有見解的文字。我在這課的設計中,有幾個方面處理的比較滿意:
第一,選準關鍵知識能力點,教學目標明確。我們班學生普遍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較低,我意在指導他們在學議論性文章的時候不要有畏難情緒。整堂課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在課堂上,學生的讀、寫、感受、說、聽的訓練很扎實,很好的完成了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
第二,在問題預設和生成方面,這節課顯得比較突出,在設計問題時,本意是將“美的言行與美得德行結合起來才是最美”作為引導,然后強調“美德最美”的主旨,但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主旨的把握比較到位,一下子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也有同學將課文的第一小結作為文章主旨的,這就表現出對文章內容的不熟悉,鑒于這種情況,在原有教案的基礎上設計了新的生成教案,讓同學們尋找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激烈的探討過程中,學生對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在請學生談感受時,有的學生想的更多,感受更深刻,還有同學提出“和諧也是美”的看法,這就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了。
第三,這節課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都很充分。這節課根據需要安排了幾次討論,基本上都是在先自己準備,然后討論的形式,因此能做到每人都有話說,每個問題都有價值,在每次討論結束后,能夠選出中心發言人發表小組意見,其他組成員能認真傾聽,并對不同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但是對這節課,我還是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如設計的有些問題過于簡單,不能使學生對美有本質的認識,也不能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升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小組討論中分工不明,造成部分同學學習興趣沒有得到激發,我還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論美》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非常短小,語言雋永,要想真正讓學生理解“美德最美”似乎不難,但真正從心里承認作者的觀點,恐怕又是另一回事了。許多同學學課文都是反正你課文說的都對,我說好就行了,這其實是一種冷漠,對課文思想內涵的麻木冷漠。
針對作者的觀點,比如:“有些老人顯得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我試圖聯系生活,讓學生找到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學生平時沒有觀察的習慣,一下子僵住了,我就給大家講了一個我自己的生活中小小的經歷——
那天晚上夜色已經很濃,我和剛三周歲的小女孩因為有事要出來,在剛出了大門的一段馬路上,小家伙跑的太快突然跌倒,肯定是絆倒的,我快走過去果然發現她的腳底有一塊長磚頭。我把孩子弄起來,很是安慰了一會,但她仍然在哭,說明是跌重了,正在無奈之間,對面走來一個陌生男的,他走到我們這兒彎腰撿起了那塊磚頭扔到了附
近的垃圾點上,然后走了。他這一個舉動引起了女孩的注意,她立刻不哭了,我說:“他真是好人啊,把磚頭搬走了。”小家伙也說:“人家是個好人,把磚頭拿走了。”后來我們上了車,她還在說:“他真好呀,把磚頭拿走了。”我也應和著:“是呀是呀,做個好人多好,像人家那樣。”我才又回憶起撿磚頭的男子,約莫60歲左右,是他那不經意的舉動,在那個晚上足足感動了我倆很久。
后來,我給學生讀了《讀者》上的六六的一篇文章《比素質教育更重要的》——
文章主要講一些所謂素質高的小學生,他們個個不乏才藝,但在餐桌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作者說,“在孩子神采飛揚上舞臺表現以前,在臺下要先學會含蓄與收斂”,“人的憨厚與謙讓,溫柔與和諧,比所有的鋼琴、繪畫、體操都重要”“很多素質,其實并不需要花大價錢,注意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就可以塑造出彬彬有禮的孩子。” 文章長了點,在課堂上我只是摘要講了點,讀了點。學生學的很有興趣,他們的興趣,來源于我的興趣,老師饒有興趣地講,學生都不好意思沒興趣了吧。
“ 美德最美” 的思想學生在生活的故事中感受,思想教育“潤物細無聲”。整堂課被生動的故事氤氳的濕潤潤的,
總比干巴巴就課文說課文好。也許有的人還要說我沒有進行議論文知識的滲透,但我卻認為這節課學生的收獲已經很大了。
因為,課文的思想烙印在學生的心上。
《論美》教學反思4
《美的回答》一課是我們一年級的一篇課文,這是我的一節過關課,上課之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雖然班里的多媒體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仍然制作了內容豐富的課件。課文是一首短小精悍、瑯瑯上口的小詩,課文的前五句講我們保護大自然的行動,后四句與之相照應,講大自然給了我們美的回答。
教學伊始,我用自己繪制的兩幅《光禿禿的山》和《綠油油的山》進行對比,把教學引入到“我們都為大自然做了哪些事,才能讓山變成綠油油的?”這一問題上,教學環節過渡很自然。在學生感悟課文時,我努力讓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生機和美麗,并引導學生按照老師提供的有梯度的句式來說完整的話。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我的指導性語文不夠細致,沒有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兒童化的語言,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不是很高,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不知道在學習時該做什么。
當我用美麗的圖片來讓學生欣賞時,教學達到了高潮,學生被美麗的大自然所吸引,不是發出“哇”的聲音,但這是我卻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有及時讓孩子們帶著這種心情去美美的把課文朗讀一下。我在深深自責,在教學中我太注重程式化的完成教學環節,而忽視了真正的教學目標,雖然在學習中學生們知道了保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但是學生沒有達到有感情的朗讀。應該說,這是一節失敗的課,一節事倍功半的課。看來教學并不是簡單的花幾天時間去備一節就可以講好的,而是要把自己當成孩子一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真正的去探究他們需要什么,在他們的原有的認知水平上,還可以提高多少。
【《論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四季之美》教學反思01-25
《四季之美》教學反思12-17
建筑藝術的美教學反思05-28
《論美》閱讀練習及答案02-23
四季之美教師教學反思12-21
《四季之美》教學反思范文12-17
《四季之美》簡短教學反思范文12-18
語文《四季之美》教學反思范文12-17
《四季之美》簡短教學反思范文12-17
《四季之美》教學反思(通用5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