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4——“積的變化規律”。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是整數四則運算中內容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教材例題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的探索中,我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或兩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感覺還不錯的地方:
1、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舉例像書上那樣寫出2組算式,還設計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發現,這樣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也對后面規律的揭示起到鋪墊的作用。
2、通過規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系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3、練習的設計能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松自如,并且重視每次練習的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在教學2的規律時讓學生探究規律的時間太多,有的時候學生已經說的很好了就不要讓其他學生再說了。
2、教師的提問要精練,例如教師提問“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嗎?”可以換成“這節課我們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下面的問題。”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2
《積的變化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第三單元的內容。
本節課通過三個層次的學習使學生不但發現了積的變化規律,而且學會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的規律(或模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創設讓每個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例題創設的情境并非來源于生活,而是來源于數學本身。因此應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問題的探索當中。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寫的算式,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寫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釋自己發現的規律,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識。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本節課我始終圍繞學生轉,挖掘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能根據教學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語言組織不嚴密,有些地方和個別學生的理解有分歧。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并應該根據學生不同課堂表現給予恰當的有針對性的激勵評價。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3
第一輪“達標立標”課,已圓滿的結束,經過三年級數學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從選定內容,到一次次備課,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課,在于主任的引領和郭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順利的完成了《積的變化規律》的研討。在一次次的磨課中不斷有新的靈感,而課堂也日趨完善,在整個磨課過程中自己成長并收獲著。
第一次上課是由杜老師執教的,通過呈現課本情景圖,讀信息,由談話導入,通過讀信息提問題,拋出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了課題,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自學指導進行自學,師生交流規律,然后就是規律的應用。整節課符合先學后教的原則,等杜老師上完這節課之后,我們又靜下心來反思,課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積的變化規律了?是否每個學生都按照先學后教進行學習了?在于主任的及時點撥下,我們沒有靈活的運用先學后教,從而使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及環節顯得有些牽強。本節課是一節找規律的課,學生應該經歷從“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充分感知規律的來源和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在教研組老師們的質疑與提醒下,我們又對課進行了重新的修改,讓學生真正體驗“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同時把結論從原來的“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積就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修改為便于學生理解的“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同時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適當的擴展”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對課進行了調整,第二次上課是有畢老師進行執教、先由一組口算導入,交流解題的好方法,從而引出課題,以以溫馨提示出示自學指導,整節課經歷了學生大膽的猜測,驗證,最后得出結論,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找規律”課型的特點。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畢老師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如果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問題進行跟蹤提問,這樣的課堂還會更緊揍,更有激情一些。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4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于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后,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
今后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并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煉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5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教學完后自己靜靜的坐下來想,發現自己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從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對于要求不明確。
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后發現了算式中從在一定的規律,然后通過讓學生在接著寫兩個,再讓學生自己接著寫的時候,發現有的學生在跟著老師的要求寫,而有的學生自己隨意的寫,使得部分學生的思維出現了偏向,故有的學生就不明白了,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就造成時間的大量浪費。
2、自己的語言不夠精煉。
如:在讓學生計算給出的兩組算式時,沒有明確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完成,使得有的學生就自己隨意去完成,故讓學生總結發現時,有的學生不明白而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再一個就是在引導學生探索變化規律時,就提的問題太多,使得學生沒有獨立分析和自主發現。
3、缺乏耐心,不善等待。
如:當學生沒有自覺地應用規律進行計算時,教師缺乏耐心,直接請發現規律的同學起來說。如果當時能引導這位同學觀察一下,因數怎樣變化的,能不能不計算就報出積是多少?等待會讓課堂和諧、大氣,真正做到面向全體了。
4、練習設計的不夠全面和精細。
在練習的設計中缺乏逆向思維的練習,可以設計當兩個因數同時變化時,這時積將如何變化的情形,而是在教學時只在拓展練習,一個因數擴大2倍,另一個因數縮小2倍,求積發現規律的題。
5、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還應加強。
本節課在開始的時候,我完全可以只出示一組練習,讓學生計算后充分挖掘這組題的價值。如從上往下看……從下往上看……讓學生充分利用習題資源理解規律,既強調了規律的統一性,又節約了時間,這樣第二組題就可以用來驗證規律,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規律。
一節課下來,留給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愿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學習有經驗的教師的教學,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不斷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