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
這幾天,陸續地聽了老師們的很多節課,使我受益匪淺!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老師們的每一節課都沒有花架子,就是在實實在在地落實教學重點,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這讓我這個這幾年一向受外面還在不停地翻著花樣上語文課熏陶的語文教師,感觸良多,我覺得我們一實驗的孩子們太幸福了:他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他們的未來就應是充滿期望的!不多說了,下面我來說說我上的這節語文課。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標實驗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童年的發現》。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后寫這個發此刻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潛力。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資料,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雙臂、天賦、妨礙、豈止、癡迷、厘米、羞愧、幸虧、驅逐、迫害、隨心所欲、運轉自如、厘米、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資料,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二、設計理念:根據這篇課文的具體資料,結合我們班學生的具體特點,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著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近陸續地聽了一些老師的課,心中就在想:哎呀,這個地方上得好,是讓學生自己說出來的,這個地方處理得好,這些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我們老師的課堂上真正地實現了由老師領著學轉變為學生自己想要學,我想這也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一個明顯體現吧!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這篇教案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想要去學習。為此,我在教案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板書自己提問,并透過默讀自己到文中找尋答案的環節。
2、語文學習的快樂性。我做教師的一個最大愿望就是能讓我的學生像我一樣天天快樂,每一天都擁有一個好的情緒。這不僅僅是在課間的班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怎樣能讓我的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每篇課文中就應學會的資料。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設計了復習導入的開心辭典闖關環節,設計了趙本山的小品環節,設計我作為一個小組組長的自我吹噓環節等等,試圖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語文的環境,總之目的就是讓我的學生能夠開心快樂!
3、閱讀教學的研究性。我的這個想法來源于前幾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張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草原一課之后的隨想,其中有一段是關于學生在小組討論或自我學習之后該如何進行匯報交流的詳細闡述,看了以后給我的觸動挺大,再結合我們班的實際狀況。我們班是本學期新組建的班級,學生生源來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學習習慣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組合作時更是無所適從,不是大家關于組內如何討論意見不一,各不相讓,就是不知該如何匯報。為此,我就想就應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后又該如何進行匯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并感悟之后,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匯報,是按順序匯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匯報,抓重點詞語匯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那么我想堅持著這樣做下去的話,那么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就會具有了必須的語文學習潛力呢?這還只是一個思考,我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試一試。
最后,我想說說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我覺得這節課學生讀的不夠,導致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理解不夠。學生之所以讀的不夠是因為時間不夠了,時間不夠了的原因就像嚴華主任所講的那樣,教學設計的容量多了,又想讓學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點,又想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貪多了所以就沒嚼爛。其實這點在備課時,我也曾琢磨過,按理說這課挺好講的,老師指導學生重點學習“發現規律”這部分資料,然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后面兩個資料,有放有收,以我對我學生的了解,學生學習必須會相當簡單,課堂氣氛也必須會相當熱鬧,但我又總覺得小組學習這個部分是個心病,所以猶豫來猶豫去,最后,還是張宏主任的一段話給了我進行這節能夠說是我自己的一堂實驗課的勇氣,那就是,還是他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課后寫的那篇隨想里的結尾一段話,他是這樣說的:我想,學生的訓練有素中的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于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為“平實”的課堂,相對于“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就應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么重
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獲教學的果實呀。我想這段話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2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么,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并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后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學設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致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于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說“四個”,有的說“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么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并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說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于傾聽學生的回答并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欲。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后,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復,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后,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煉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并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并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發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說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復或過碎,過多占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并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鉆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3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精讀課文,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于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①
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么?②
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劉澤杰談對課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作者的自嘲;蔡麗玲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系到中外一些科學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于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興趣點集中在“進化論”和“胚胎發育規律”上,總是想著:小時候關于飛行的夢是不是真的與人類進化過程中“鳥”有關?母腹中的胎兒怎樣再現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于是我上網查找了胎兒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閱讀了進化論的相關內容。作者童年天真可愛,愛尋根究底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發現課文的語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們的閱讀理解過程會是怎樣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學生閱讀課文,他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時又和我一樣,對“胚胎發育規律、進化論” 等問題充滿了好疑惑與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樣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最后,按照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同時,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滿足學生興趣,初步了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以“形象”感悟為線索,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體會費奧多羅夫童年天真可愛的形象,享受童年發現的快樂。讀通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和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學得扎實到位。通過對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賞了課文的語言特色,通過模仿課文說自己童年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地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案例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5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現代課堂教學,本質上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師教,學生學。
有效課堂的構建,必須符合課堂教學的本質,它涉及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活動過程,所以,它一定是動態變化的過程,是一種交往實踐行為,是一種涉及兩個人以上的實踐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活動,本質上是學而不是教。因此,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學習活動,
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情境瞬息萬變,情況錯綜復雜,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種種偶發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擾,可能是教師的失誤,可能是師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的預估不夠等等。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發揮教學機智,作出迅速而準確的判斷,并妥善處理,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例如:《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個環節,我問:“作者在九歲時就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皺眉,或搖頭,那意思是沒有什么發現。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我充滿期待地看著學生,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么辦呢?課總得上下去呀。俗話說,急中生智。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有了!我表情緩和了下來,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46個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門:“小時候呀,我特別喜歡觀察螞蟻……”我講了一個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的發現。話音剛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來:“啊,這么簡單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學生的思路已被打開,說話欲望已被調動起來,我便趁熱打鐵:“簡單吧?這樣的小發現,相信你們一定有許多,同桌說說。”學生立即說開了,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此時,學生們不再困惑,不再為難,而是侃侃而談:
“我發現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發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現了寫好作文的秘訣……”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我認為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現吧。”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么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于個性化的范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因此,它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
最后,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6
《童年的發現》系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一篇閱讀課文。參加學校舉行的教學大練兵活動我選中它,一是內容簡單,二是沒有誰以此講過公開課,備課時可以不受任何思維定勢的影響,曾為這個初衷竊喜過。
眼看講課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曾寫下最初的教學思路,感覺沒新意,再寫,有些細節仍不滿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畢才長出一口氣。
講課那天,課前仍一遍一遍準備著,自我感覺,萬無一失。可真到了課堂上,前二十分鐘學習作者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按計劃如期實施。學習最后一部分時承接上文:作者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僅發現了問題,而且還想辦法解決了問題。請大家默讀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會發現些什么?可以是一些問題,可以是讀書的收獲。學生讀、劃、寫,一會兒便有小手紛紛舉起。第一個同學就抓住了重點,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在此本該對此問題肯定后,讓大家劃下這句話,暫且記住繼續提問或談發現,最后再讓大家像作者那樣自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后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情急之下既沒給學生充分談發現的機會,又沒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直接讓同學們交流課外搜集的與此相關的資料理解這句話的普遍意義,直到下一個問題的提出才意識到這一嚴重的失誤,為時以晚。
由于我的失誤使文章后一部分的學習完全背離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原則,出現了本末倒置,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痛定思痛,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備課時沒把文本爛熟于心,沒把教案爛熟于心,致使虎頭蛇尾,當牢記沉痛教訓。在此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7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狀況,該怎樣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務必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持續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最后,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8
這幾天,陸續地聽了老師們的很多節課,使我受益匪淺!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老師們的每一節課都沒有花架子,就是在實實在在地落實教學重點,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這讓我這個這幾年一直受外面還在不停地翻著花樣上語文課熏陶的語文教師,感觸良多,我覺得我們一實驗的孩子們太幸福了:他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他們的未來應該是充滿希望的!不多說了,下面我來說說我上的這節語文課。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標實驗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童年的發現》。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后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雙臂、天賦、妨礙、豈止、癡迷、厘米、羞愧、幸虧、驅逐、迫害、隨心所欲、運轉自如、厘米、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二、設計理念:
根據這篇課文的具體內容,結合我們班學生的具體特點,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著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近陸續地聽了一些老師的課,心中就在想:哎呀,這個地方上得好,是讓學生自己說出來的,這個地方處理得好,這些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我們老師的課堂上真正地實現了由老師領著學轉變為學生自己想要學,我想這也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一個明顯體現吧!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這篇教案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想要去學習。為此,我在教案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板書自己提問,并通過默讀自己到文中找尋答案的環節。
2、語文學習的快樂性。我做教師的一個最大愿望就是能讓我的學生像我一樣天天快樂,每一天都擁有一個好的心情。這不僅是在課間的班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怎么能讓我的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每篇課文中應該學會的內容。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設計了復習導入的開心辭典闖關環節,設計了趙本山的小品環節,設計我作為一個小組組長的自我吹噓環節等等,試圖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語文的環境,總之目的就是讓我的學生能夠開心快樂!
3、閱讀教學的研究性。我的這個想法來源于前幾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張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草原一課之后的隨想,其中有一段是關于學生在小組討論或自我學習之后該如何進行匯報交流的詳細闡述,看了以后給我的觸動挺大,再結合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我們班是本學期新組建的班級,學生生源來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學習習慣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組合作時更是無所適從,不是大家關于組內如何討論意見不一,各不相讓,就是不知該如何匯報。為此,我就想應該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后又該如何進行匯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并感悟之后,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匯報,是按順序匯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匯報,抓重點詞語匯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那么我想堅持著這樣做下去的話,那么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就會具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呢?這還只是一個思考,我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試一試。
最后,我想說說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我覺得這節課學生讀的不夠,導致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學生之所以讀的不夠是因為時間不夠了,時間不夠了的原因就像嚴華主任所講的那樣,教學設計的容量多了,又想讓學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點,又想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貪多了所以就沒嚼爛。其實這點在備課時,我也曾琢磨過,按理說這課挺好講的,老師指導學生重點學習“發現規律”這部分內容,然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后面兩個內容,有放有收,以我對我學生的了解,學生學習一定會相當輕松,課堂氣氛也一定會相當熱鬧,但我又總覺得小組學習這個部分是個心病,所以猶豫來猶豫去,最后,還是張宏主任的一段話給了我進行這節可以說是我自己的一堂實驗課的勇氣,那就是,還是他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課后寫的那篇隨想里的結尾一段話,他是這樣說的:我想,學生的訓練有素中的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于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為“平實”的課堂,相對于“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應該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么重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獲教學的果實呀。我想這段話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9
這是我第二次教學《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備課時,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的種種不足就浮現在眼前,因此,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還是對學情的估計,我都進行了較為周密的考慮,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許是準備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課堂效果較為理想,我心中頗為得意。沒想到,意外出現了。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我馬上想到“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么,是用什么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甚至可以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能讓靈感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更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么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于個性化的范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它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因此,我們不能不永遠當“學生”。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0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然而在最后一個環節卻出現了問題。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么辦呢?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于是我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于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開了。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1
上周三上午的第一節課我上了我的邀請課《童年的發現》,想想自己的這堂課可寫得東西還真不少。
備課時,讀過一遍課文后發現:這篇課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強、情節生動、貼近兒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曉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豐富、語言優美的文章那樣愉悅身心、激動心靈。也許因為這是一篇譯文,俄語的言語表達方式與我們的言語、思維習慣不大一樣,更主要的還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學的科學現象和術語不是一下能理解的,這影響了閱讀的暢順。當讀了許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鮮明起來了,我被費奧多羅夫這個孩子執著的科學探究精神,被他大膽的、富有詩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聰慧所感染,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我漸漸培養起了對文章的喜愛的情感,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我的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思路漸漸清晰起來。
正式上課之前我看了實錄和查閱了不少的資料,對備課內容進行了多次的修改。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不想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理清課文思路的問題上,因此課前我布置了預習的任務:1、熟讀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3、搜集資料。
整堂課我主要是圍繞著“發現”二字進行的,切入點為課后的三道習題,想通過我們共同的探討去解決問題。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有了課前的預習和資料的搜集,課上他們在理解和回答很多問題的時候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前松后緊,前面浪費了一些時間在檢查預習上,后面的小練筆就沒來得及寫,把這個遺憾留在了課后進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學能把朗讀訓練、語言的品味、語感的培養、情感的熏陶等融入到課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讀豐滿起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整合起來,但事實上,在有限的40分鐘里面,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容易的。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這一課的資料學生在理解上有必須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資料上有些復雜,學生在理解胚胎發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思考學生的實際狀況,讓他們課前進行胚胎發育規律這方面的資料搜集,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這篇課文充滿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教學這篇課文中,我首先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講到“我的發現始于夢中飛行。”我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有沒有做過這樣的有關飛行的夢,學生暢所欲言,爭先恐后說到自己的或奇怪或美妙的夢。這樣,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也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勾畫、批注,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資料,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并受到了必要的思想教育。
四、資料的適時引用為課堂錦上添花。對于課文最后一段的學習比較重要,這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在講解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及時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資料,學生聽得都入迷了,從他們那一雙雙癡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們的情感火花正在腦際閃現。學生對于這句話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難點。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
這篇課文需要學生課前了解的知識比較多,但是,在課前布置預習時,我對學生提的要求有些籠統,文中有些科學術語學生不是很明白,而通過課上的補充又有些生硬,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進的地方,針對不同的課文,在提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3
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的發現。
1.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讀一讀。
2.本課的重點是講作者童年的發現。我在引導時著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讓學生自主讀書,并思考:
(1)“我”發現了什么?
(2)是怎么發現的?
(3)你認為費奧多羅夫是個怎樣的孩子?
通過讀議,讓學生明白,作者童年時之所以會有這個發現,跟他的敢于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是分不開的,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3.重視朗讀,有感情的朗讀。關于夢的一段,我指導同學們讀出夢的神奇和夢中飛行的奇妙;在讀關于請教老師有關夢的問題部分,我和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讓他們讀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收獲:讀完本課后,我也對進化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想自己童年時怎么沒有這么多好奇,還是沒有大膽的想象力。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4
《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這些情感靠一味地品詞析句,可能學生也不能有深的理解。于是,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再進行比較朗讀。在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入了哥白尼,布魯諾的故事,然后請學生圍繞“下課后,學生們圍著小主人公會說些什么”這一主題進行小練筆。有了角爭朗讀的入情入境的感受,有了比較朗讀的體會,有了故事人物的對比,還有了情景的想象,學生對于作者的這種求知若渴,大膽想象,幽默和憤慨,就不難理解。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5
《童年的發現》一課的教學,我還是試著用一節課完成的,我運用一線串珠的方法,以“發現”為線索,引導的著眼點是放在發現的過程上,著重抓的句子是:
1、“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2、“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是的笑不壞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么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和特別是第三句,既說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到之處,比如課堂上給學生讀的時間不充裕,總在走過程,為了完成任務而上課,語文課中的語文味不濃。學生的參與面不大。總而言之,一節課想面面俱到確實有難度,這就得看老師的側重點與處理的角度了。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2-09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2-16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集合15篇12-23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15篇)12-30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12-17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12-17
《童年的發現》課件05-09
小學語文《童年的發現》優秀教學設計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