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理教學反思1
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其主要特征,一是實踐性,是指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二是針對性,是指教師對自我“現行的”行為觀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師對于自身實踐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思考,是教師自覺意識和能力的體現;四是時效性,是指對當下存在的非理性行為、觀念的及時覺察、糾偏、矯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縮短教師成長的周期;五是過程性,一方面指具體的反思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意識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
教師的整個職業成長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自我修煉,才能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就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并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的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并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通過上述這種辨證的分析,學生一方面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這種影響不起決定性作用,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辨證的人地觀。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獲。如果教師課后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后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得到提升。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眾所周知,過去為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壓制、回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復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復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并且掌握了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地理教學反思2
學生都希望獲得成功的體驗,尤其是渴望成為同齡人中的杰出者,然而眾多孩子的這種良好愿望往往被老師所漠視。每日評選一位杰出學生,就是教師在尊重、關心、承認每個學生存在價值的前提下,給他們成功的希望。
評選每日杰出學生,最需要老師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所有學生寄予同樣深切的期望,滿懷愛心地關注孩子們的成長,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由于我在評選過程中始終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重在看其當天或一段時間內的某一方面的“杰出”表現,所以人人都有機會當選。
比如,不愛發言的學生勇敢舉起了手,不喜歡做作業的學生高質量完成了一次作業,優秀學生又實現了一次新的超越,以及參與集體活動表現突出者,平日樂于助人文明有禮得到了大家交口稱贊者等都有可能獲得杰出學生的光榮稱號。
另外,對當選機會相對較少的學生,我還會主動找他們聊天談心,私下與他們來個約定,只要達到約定的目標,就能實現當杰出學生的愿望。因此,一學期下來,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我這兒領一張杰出學生的獎狀,在同學們的喝彩聲中成為幸福的杰出者。
為了讓杰出學生多一份榮耀與責任,我在班上規定杰出學生當選后就成為第二天的值日班長,負責班級的日常事物,包括開門關門,布置黑板,發表簡短演說,帶領大家學一句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接受前任杰出學生的采訪,填寫好班級日志,作好班級課堂表現記錄,下午離任前做一日小結等。
自從評選每日杰出學生以來,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許多學生在“杰出”的激勵感召下信心倍增,徹底地改變著自我。每日評選杰出學生活動產生了神奇的教育力量。
比如,楊超,一年前我剛接任時他還是一個受人歧視、令老師最感頭疼的學生,因為他除了愛說謊不愿做作業之外,還經常罵人。
開學后不久的一個課間,大家集合做操時一位同學不慎將另一位同學的筆盒弄到了地上,文具散得滿地都是,由于時間緊迫,前邊跑過去的十幾個學生沒有一個伸手去撿。
正當我感到失望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最后一個起跑的楊超,他看了一眼地上,毫不猶豫地蹲下身來,收撿好散亂一地的文具后,望都沒望我一眼就跑出了教室。當天下午,當我將當日杰出學生的光榮稱號授予楊超時,在一片喝彩聲中,他激動得熱淚盈眶。
在這以后,楊超在我的悉心呵護下徹底地變了,他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愿望。到上學期期末,他不僅當選為班級的“十佳標兵”,而且還破天荒地被評選為學校的三好學生。說實話,楊超今天的巨變讓我都感到吃驚,到底是什么力量讓他實現了從未有過的超越?
在楊超的一篇隨筆里我找到了答案:“自從我當上了第一次杰出學生,一向對我責罵的父母第一次夸獎了我,那一夜我抱著杰出學生的獎狀興奮得一夜都沒有睡著。從此,每當我面對老師那和藹可親的目光心中就有了自信的力量……”
其實,類似楊超的例子在我身邊舉不勝舉。是的,只要老師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金礦,都能成為杰出者,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賞識激勵,學生就會在老師平等地關注下創造奇跡。
地理教學反思3
新課程教學呼喚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有心理學家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證的過程。新課程的評價則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期望的是學生未來的發展,集中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教學理念。對比新課程教學理念,我反思如下:
一、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盡量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教學。可見我們教學中非常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例如:我國南北跨緯度廣,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要理解這一知識點可能比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進行說明可能易于理解,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再如我國位置優越造就了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象海濱風光、內陸沙漠、北國冰雪、海南熱帶風光等等。
二、進一步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地理課程標準強調:“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的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習的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如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控、學習目標的自我確定以及學習方法自我選擇。
在課堂的合作學習中,要合理分組,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要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如:學生小組展示交流問題時的合理評價。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而且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的知識得以豐富。
三、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對新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教師要深入鉆研課程標準、教材、學生,找準三者的連接點,必要時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如本節課學習中國的位置時,緯度位置就可以和我國最南最所在的緯度,南北所跨近50個緯度整合在一起。我國海陸兼備,教材從兩方面進行了闡述,首先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我國海陸位置的特點,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其次我國瀕臨的海洋一段內容實際上是我國海陸位置的延伸,即我國東臨遼闊的海域。因此可以將海陸兼備和我國瀕臨的海洋整合在一起。再如:學習瀕臨的海洋時,教師應適當補充領土、領海、領空、內海的有關內容。
四、學生活動要有“質”
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
設計要盡量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才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多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大量學生活動,有些活動在“質”上需要再下工夫。如:鼓勵學生自編口訣或用自己的記憶方法,而后大家交流,這樣效果會更佳。
總之,一堂好課是通過師導生演,讓學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課堂中去,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在輕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學。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想把握好這門藝術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想擁有教學創新的先進意識與能力,訣竅唯有兩個字“學習”。
地理教學反思4
本章主要內容為選學內容,雖說在考試中不作為重點,但是該章內容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較密切,我國為人口大國,河南省為人口大省,對于人口的激增相繼帶來了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能源問題、土地問題等,關于這些我們孩子在身邊感受不是很深的問題,在其他地區確是極其嚴重,看到那些相關圖片,也觸動了孩子們內心的情感認識,這其實更適合作為一節資源教育課。
人口后面相應的引出計劃生育與城市環境等,進一步涉及到家居環境與健康,可以讓學生從自家環境說起,看看自己居住的環境是否合格,在室內污染氣體中應重點給學生強調一種具有放射性的物質——氡,這種無色、無味的放射物質最容易被家居忽略,也是考試中的一個考點。
地理教學反思5
“對話”體現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以知識為中心”、“以文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端在于“目中無人”、“心中無人”,剝奪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環境、學生與社會的對話機會,排斥了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真實體驗。任何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必須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學生的真實體驗中孕育、生成、發展,這是教師無法包辦代替的。“對話”創設了生動、真切的交往情境,構建了學生具體、真實的體驗平臺。沒有對話,也就沒有人的發展。
第一,和自己對話。
教師針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要堅持“課前問”,就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多向自己發問,例如,“為什么這樣上課?”“應該怎樣上這堂課?”“還可以怎樣上這堂課?”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課堂效率。還要堅持“課中問”,就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課堂中發生的出乎意料的問題捫心自問,及時調控教學策略。這樣,可以克服教學預設帶來的機械呆板的弊病,讓課堂教學隨時產生智慧的火花,充滿生機與活力。再要堅持“課后問”,就是在課堂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反省,反思本節課的效果,著重反思課堂中出乎意料的創造性收獲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兩方面的問題,便于今后教學揚長避短。
第二,和學生對話。
教師要詢問學生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意見,包括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聽課的情緒、學習的效果、學習的困惑、需要教師怎樣教學的愿望等,這樣便于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理念,便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方式可以兼顧個體,注重教學的多樣化,盡最大力量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當然,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學過程,對待學生幼稚的意見,教師不要簡單適從,要善于傾聽意見,去偽存真,否則,反而會降低教學績效。
學生與教師對話,是教學民主的真誠呼喚。我們應轉變自己的角色,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我們必須將民主、平等意識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將自己看作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學生建立平等、親和、友善的合作關系。在學生與教師對話中,教師又應該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平等對話”,并不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完全不要了。教師對文本的感悟,一般要比學生深刻。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對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討論時,既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恰當的評價(應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又要隨時發現、揭示對話雙方存在的意義差異,以達成師生心理資源的互補和共享。
第三,和同行對話。
教師應傾聽同行和領導對所聽或所了解到的有關自己課堂教學情況的意見,這是站在專家角度提出的觀點,這種意見科學性強,便于自己長善救失,有利于教師很好地改進教學工作。這種方式要求教師要有謙虛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給你提看法,讓大家坦誠交流,這種意見的含金量較高,教師要去粗取精,為我所用。
地理教學反思6
大家明白,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善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應對這些狀況,自我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用心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帶給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用心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構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我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潛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潛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一樣角度培養學生的潛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帶給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煉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潛力和應用潛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潛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了,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潛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用心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簡單、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用心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這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貼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學反思7
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工作反思。
一、經驗總結
1、重視并且加強集體備課,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提高自己。
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院。只有搞好大家共同進步、發展才能從整體提高年級教學質量。集體備課就是集眾人智慧采眾家之長,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它可以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如果僅靠個人孤軍奮戰冥思苦想,有時會出現一些知識錯誤,通過集體備課,取長補短,可以互相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能明顯提高教學質量。是體合作、探究、創新的一種好模式。集體備課促進教師間的團結協作,營造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是最終高考取得成績的一個有力保證。
2、轉變自己的角色,讓學生“主導”課堂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活躍的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探索。
3、欣賞學生、適時的贊揚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4、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通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發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能力;通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計劃安排
在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通過探索和總結,我準備從如下幾方面做好:
1、重視基礎知識,加強遷移訓練
總體上說,高考命題原則是變知識立意為能力立意,只有扎實地抓好基礎,才能構建起能力的“殿堂”。高考的導向是“用”知識,而不是“記”知識,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的學習潛能,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培養他們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高考試題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地理基礎知識的不同演繹和遷移,即使是綜合試題也是在基礎之上的綜合。因此要準確理解每個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以及對地理知識細化和整體性的把握。同時還要對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會運用基礎知識去分析、認識一些具體的地理問題。并在掌握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基礎上,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
2、精心挑選資料多種資料編制學教稿、小卷子。
3、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對課堂教學起點的要求是:80%的學生接受當堂課90%的教學內容。
對于課上10%的沒能接受的內容,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整理消化解決,對于10%不能較好地接受教學內容的同學,我主要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個別輔導加以解決。并要求學生及時回顧、循環復習、經常反思、做好總結。
4、注重試題評講的效益。
上好講評課,首先是要講出解題思路,對于同一類型的題目,要形成較為規范的信息獲取、分析歸納的方法;其次是要讓大部分學生感覺到這道題的考查的能力目標是什么,不要僅僅就考點和知識點做思考;第三是要分析學生的“致錯因子”,有針對性的提出復習堵漏方法。
5、加強動手能力培養,讓學生整理課堂筆記,動手動腦,課后整合、添加知識點。
充分利用積累本,不僅整理出答案,還要分析出思維的誤區,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能力。比如日照圖、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氣候分布模式圖、自然帶分布模式圖、洋流模式圖,中國行政區劃、我國河流與湖泊、我國主要鐵路交通運輸網、我國地形分布等我都要求學生能填圖能畫圖,并要求歸納重要圖表的規律。
6、加強地理基本技能的日常訓練。
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圖文轉換、文圖轉換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畫圖的能力,在練習和考試講評中,引導學生從平時開始重視答題規范,從平時開始訓練合理規范答題,用地理語言表述答案。
地理教學反思8
通過執行《發展與合作》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備案:
一、三點值得探究之處:
一是時間問題:若允許,最好用兩課時來執行。一課時的時間太緊,要達到教學目標很勉強。若用兩課時則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實例來將問題予以闡釋,而且實例也可以講得更具體、更精彩,也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該節的樂趣和學習價值。
二是資料問題:沒有更多的資料,特別是圖片資料來展示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差距。要是有反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的生活、環境等的照片,將給學生以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達到不言的教育效果。
三是課堂控制問題:由于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較多,因而對于班級管理相對較弱的班級,容易造成一發不可收拾,不能很好地執行教學目標。
二、兩點成功之處:
一是組織學生在圖上迅速找國家活動。整個活動氣氛十分活躍、積極。當我報出要求他們迅速找到的國家名的時候,幾乎每位同學都埋頭在圖上找,其著急的表情足以證明他(她)多么想首先找到老師所報的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且不說學習結果,這個過程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快樂。要是可以,我愿意用一節課的時間來變著花樣開展這個活動。正如在教學目標中提到的“表現性目標”取向一樣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反應是多元性的,所學到的東西也是無法預知和估量的。同學們一旦熟悉了各個國家名稱、位置,將給他們的學習帶來極大好處,能使他們學習的很多知識在思維空間里找到落腳點,從而使知識點在頭腦中立體呈現。比如一提到著名詩人泰戈爾、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大數學家高斯等等,就即刻在頭腦中反映出印度、英國、德國等位置。使知識間得到相互強化。就學生的讀圖能力培養而言,就是在這樣的積極尋找中就逐漸培養了起來。遠比指著圖讓他(她)看的讀圖練習效果好得多。
二是抓住課堂上出現的“切入點”,深入剖析中進行知識灌輸和德育教育。每一屆學生在學習這一節時都會有同學在課堂上不經意地提出:那些國家那么小把它占領了算了。這一方面說明同學們關系國際事務,另一方面又顯示出缺乏基本的國際常識。我即刻抓住這句來自同學的話,實施國家間地位平等和國際合作的教育教學內容。效果很好。
地理教學反思9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氣溫的觀測方法,了解日均溫、月均溫、年均溫、日較差、年較差的概念。
2.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3.學會使用資料,繪畫和分析氣溫變化曲線圖。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氣溫分布的規律。
能力目標
1.通過繪畫氣溫變化曲線圖,提高學生的繪圖、讀圖分析能力。
2.通過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的例子,提高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2.培養學生養成關注生活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繪畫、分析氣溫變化曲線圖
2.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準備
PPT課件、溫度計、網絡資源、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詢問:今天的天氣怎樣?
討論:氣溫變化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觀測:現在的氣溫有多少攝氏度?
過渡:接下來的氣溫將會怎樣變化?
講授新課
讀圖:課本P51圖3.12氣溫變化曲線圖,說出一天中最熱和最冷出現的時間。
演示:氣溫日變化曲線圖的繪制。
講解:氣溫日變化、日較差、日最高溫和日最低溫、日均溫。
練習:判讀氣溫日變化曲線圖,比較A、B兩地氣溫日變化大小。(附卷第一題)
演示:A、B兩地各月平均氣溫資料。
講解:月均溫、年均溫。
活動:繪畫A、B兩地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教師指導)
交流:選取部分繪圖成果投影,進行分析。
演示:A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
講解:(用繪圖筆在畫面上圈畫)最高月均溫、最低月均溫、年較差和年變化。
練習:判讀A地最高月均溫、最低月均溫
比較:A、B兩地氣溫年變化曲線的差異,分析原因。
讀圖:課本P51圖3.13氣溫年變化曲線圖。
歸納: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
小結:據板書小結:重
點要掌握氣溫年變化曲線的判讀。
板書
一、氣溫與生活、生產
二、氣溫變化和氣溫變化曲線圖
1.氣溫日變化、日平均氣溫
日較差=日最高溫-日最低溫
2.氣溫年變化、月平均氣溫
年較差=最高月均溫-最低月均溫
3.曲線越彎曲,氣溫的變化越大
六、教學反思
課件設計方面原設計根據收聽的天氣預報情況繪畫天氣符號引入新課,現改為鏈接中國氣象在線網上可以馬上查詢到廣州當天的天氣預報,使學生知道如何搜集網絡信息,同時引入新課。
選取部分學生的繪圖成果進行投影分析,如先投影一份繪畫準確的曲線,可使學生在心中形成一個基本評價標準,利于正確評價他人的作品,并應對繪畫得較好的加以表揚進行激勵。
地理教學反思10
在教授中東一節的居民與經濟時,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1.用多媒體或實物投影儀展示一組阿拉伯人的生活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依次回答下列問題:
(1)你知道圖片中人物的人種、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嗎?
(2)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區?其服飾與所在地區的環境有何關系?
(3)試將下列短語連結成一段話,比一比誰說的流暢合理:西亞和北非、白種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世界。
2。用錄音機放一段有關近期中東地區局勢的新聞報道,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聯系所學知識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你知道西亞、北非地區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備受世人關注的原因嗎?
(2)西亞、北非的石油主要分布地區在哪里?主要石油產國有哪些?
(3)你知道西亞、北非的石油主要輸往哪些地區嗎?
此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課標中規定的地理課程理念。首先是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此設計最大的特點是重重設問,一問剛平,一問又起。學生就在這重重問題中進入探究式學習。這種教學設計一改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變學生消極的聽講為主動的探索。其次是把地理問題與國際熱點問題相結合。中東問題是國際熱點問題,將其引入課堂,并引導學生從地理上尋其根源,這既是一道難題,又一道能引發學生興趣的開放式題目。引導學生從各個可能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再次是此設計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將多媒體、收音機引入課堂,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在此基礎上開展的教學,更易于打動學生,和學生產生共鳴。
地理教學反思11
大家知道,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一學年又將過去了,我又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重新回顧這一學年,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自己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煉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 ,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臺灣山脈東分布。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了,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學反思12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贊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初一(16)班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么會低呢?"氣候一章已經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后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并當眾表揚他愛動腦筋,敢于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并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每當空閑之時我還在: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游離在課堂之外?為什么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著和他課后交談以示關愛,于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干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為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都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去思索、去探索。
地理教學反思13
創新能力是根據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素質的集中體現。
(一)要在課堂開展好課內活動。
著重強調學生親自實踐、發現、體驗,強調學以致用,教、學、做合一。開展利于學生創造性發揮的學習活動。如:課堂知識競賽、小組討論、正反辯論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體驗知識中、運用知識中捕捉到創新靈感,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例如:在學習了板塊構造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大陸漂移假說之后,組織學生進行題為“為三個理論找證據”的小組比賽。學生集體的智慧閃爍著創新的火花,從輪廓、形狀、地形、氣候、生物、化石、地層、火山、地震、慣性力的分析、天體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話、典故、傳說、風俗習慣等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
(二)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在學生創造力的形成上,課外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外活動通常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靈活性、趣味性等特點。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創造力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環境,而且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大力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天文、氣象、地震、環保、軍事地理等)、舉辦專題講座、開展演講和知識競賽、參觀調查、結合實際撰寫地理小論文、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學生經常參加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擴大視野、啟迪思維,而且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而課堂教學未觸及和深入的問題去研究,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要促成創造性人格品質。
人的創新能力與他的人格品質有著密切聯系,情緒、動機、堅持性、獨立性等都影響著創新能力的發展。有創造性的學生多表現為自信、富有責任感、富有想象力、獨立性強、求知欲旺、嘗試困難、興趣廣泛、勇于探索、毫不猶豫地把握時機等。為此要鼓勵學生自信敢為,促使其創造個性自由充分地發展。同時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努力培養學生成為符合跨世紀需要的新型人才。
“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大課題,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基礎性戰略地位,決定了它必須大力倡導創新精神,這是擺在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創新素質,我們地理教師責無旁貸。
地理教學反思14
一個穩定的興趣,總是在社會實踐中,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下發展起來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興趣則是來自教師的積極誘導,因此,我們要努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端正他們學習地理的態度,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我們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把我們地理課堂搞活,使學生感到地理課堂新鮮有趣。我們可以根據課堂內容的不同,靈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課的方法有所不同。如我在講述世界人口增長速度過快時,選用了一幅“苦難的母親”的漫畫,畫面上愁容滿面的母親不但手里牽著,背上也背著孩子,而且她的脹得酷似地球的肚子里的孩子也即將降臨人世,她身旁的兩個孩子為爭食物還在打架呢!
然后找學生回答:這幅漫畫說明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引導學生得出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人口已經出現了過剩,主要是因為以前人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人口過剩給我們整個社會帶來的壓力。我們也可以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搶答、填圖比賽。公平合理的競爭,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緊張、活躍而有序的地理課堂也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多樣性,可以改變單調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現代媒體能提供海量信息,這種資料的豐富性使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能夠長久地保留下來。
地理教學反思15
一、課前準備:兩極地區位于地球的南北兩端,都是冰雪覆蓋的寒冷世界,自然條件特殊,對學生而言遙遠而陌生,感覺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課前請學生查找相關內容(極地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資源及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等),為本節課作鋪墊。課堂上主要采用讀圖分析和探究性討論的教學形式。
二、教學過程中的片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地圖判斷(根據極點和緯度變化,主要是南北極圈判斷)所示圖是屬于南極地區圖還是北極地區圖。兩級地區的緯度位置、范圍、周圍海洋和陸地等內容在書上已敘述,學生都能順利掌握。
南北極地區判斷方向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因為它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還要結合曾經學過的地球和地圖知識來認識,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綜合地體現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內容。
(1)通過識別經緯線和經緯度得出結論:北冰洋和南極洲是世界上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和大洲(該知識點已在七年級上冊中學過,在此欲鞏固)。(2)結合曾學過的知識及通過地球儀直觀演示,標出南北極地區地球自轉的方向(南極上空是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北極上空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3)根據南北極上空地球自轉方向,明確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為向東,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斷某一點的東西南北。這樣,學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來學習如何判斷方向,就容易掌握了。(4)了解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極地區氣候寒冷的主要原因(從緯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對陽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極地區氣候寒冷的成因)。(5)我國在兩極地區建立的科學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對方位及東西半球的位置等內容的學習,也需要學生通過讀圖來完成。特別是幾個科考站的相對位置,在東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較強的讀圖能力(極地地區方向的判別和根據經緯度確定東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確判斷。
三、本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從課題研究的目的出發,將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識和地圖知識系統地通過南北極圖來加以綜合,并結合特殊的南北極地圖重新認識經度和緯度,以及如何判斷極點地區的地圖和地球自轉的方向,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在地圖上識別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些地方設計的還不夠細致,如在方向的判斷上,在地圖上還存在一個距離遠近的問題,要讓學生注意一定要選擇距離最近的兩點來判斷。總的來說,整堂課有些“趕”,學生討論還是在老師設置的框內,思維得不到發揮和擴展,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有些差距。讀圖能力弱的學生在判斷極地地區方向上還存一定的困難,還有待提高。
五、改進的方向:(1)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充分利用地球儀、地理教學掛圖等教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3)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大量圖片和動畫演示,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生動地掌握極地的基本知識及讀圖的技巧。
【地理教學反思(合集15篇)】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反思10-22
地理教學反思07-05
地理的教學反思10-22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范文12-16
地理公開課教學反思12-17
高二地理教學反思11-24
高中地理教學課件反思范文10-03
高三地理期末復習教學反思12-16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反思10-09
關于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