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
初二學生由剛接觸物理的新鮮感轉瞬就到了迷茫期。他們對一些概念似是而非,看似簡單不值一提的問題往往出錯,考試總得不到高分,學生、老師、家長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擔憂。如何使學生對物理保持長久的興趣,輕輕松松學好物理,真值得我們反思。
結合本學期的教學,我在加強引導學生理解的同時,也強化了一些記憶技巧,使學生能通俗地理解一些較難弄懂的問題,教學上取得了一點點突破。一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性經驗,供大家參考。
學習了聲音的特性后,如何快速理解音調的高低這一概念,我借助空玻璃瓶,裝不同量的水,通過敲擊和吹氣使其發聲。學生聽音,辯別音調高低,引導學生明白:敲和吹時是什么物體發聲;發聲的物體大小長短有何變化;對音調有何影響。最后得出:敲擊時,主要是瓶子發聲,水多對瓶子的振動阻礙大,瓶子振動慢,音調低,反之,音調就高。而吹氣時,主要是空氣柱發聲,水少時,空氣柱短,振動快,音調高,反之,音調低。然后引導學生討論暖水瓶灌水時音調的變化,來判斷水位的高低,加以對音調的鞏固,效果較好。
物態變化學習后,我引導學生畫物態變化示意圖,強化熔化、汽化和升華要吸熱;液化、凝固、凝華要放熱。學生以“熔汽升――吸熱,液凝凝――放熱”加強印象。
在長度測量、畫平面鏡成像圖的練習中,學生很容易忘記估讀和把平面鏡成像畫成實線,我充分利用上課師生問好的時間,組織學生反復朗讀“測長度要估讀”,“畫虛像用虛線”使學生形成條件反射,看到測長度立即想到估讀,看到作圖就想到虛實。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充分利用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特點,巧妙解決了蠟燭燒短后,光屏上像的升降問題。我要求學生把這根光線看成“蹺蹺板”,蠟燭燒短向下,光屏上的像向上,反之就向下。同時強調,凸透鏡向上,“蹺蹺板”向上,像也會向上。學生豁然開朗,永遠不會忘記了。
針對凸透鏡成像難掌握的情況,我通過實驗,巧妙總結: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并強化理解物近的“近”以焦點為參照物,不管實像虛像只要物體靠近焦點,像就變遠變大。只是在焦點以內時,靠近焦點時,物體距透鏡較遠。
總之,我們用心教學,多注意學生思想,巧妙利用一些順口溜,就可以化難為簡,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利于他們學習。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2
1、講授—演播法
講授—演播法是教師講授與媒體播放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方法。現代教育媒體在講授—演播法中主要扮演輔助教師講授的角色。它可以呈現事物和現象的圖像和聲音,利用多媒體可以將一些較難理解或實現的現象規律生動的再現給學生,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透鏡成像”一節中,可以動態演示物體靠近及遠離透鏡過程中像的變化情況,可以生動再現物理過程,提供感性材料,烘托課堂氣氛;生動準確的使學生認識物理規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借助現代教育媒體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借助于媒體資源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如分子的擴散過程及布朗運動、光的干涉和衍射、波的疊加、原子的核式結構、核反應過程等微觀的或物理過程極慢的物理現象,彌補傳統演示實驗的不足。還可以創設虛擬實驗環境,提供一些學生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情景,學生使用它們自己做實驗,可以通過人機交互調整參數,探究不同參數狀態下的物理狀態,并獲得相關的實時數據,將物理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使學生認識加深,形成概念。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使學生主動記憶,認真思考,努力探索,積極參與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微型(微格)教學法
微格教學法最早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師阿倫(Allen)和他的同事們,在福特基金會資助下的教師培訓項目實施中總結出來的。它旨在對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訓練。后來,這種方法逐步被其他大學教學訓練所用,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是指教師借助電視攝錄像設備來培養學生某種技能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利用錄像為學習者提供教學行為(或其他技能)的示范,并記錄學習者的模仿過程,供師生共同觀看、分析,從而提高學習者的技能水平。由于該方法一般是在小教室中對學生的某種技能進行培訓,培訓時間短、規模小、內容單一,故稱之為微格教學或微型教學。
微格教學將復雜的教學過程做了科學細分,并應用現代化的視聽技術,對細分了的教學技能逐項進行訓練,幫助教師掌握有關的教學技能,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微格教學是培訓教師教學技能自我完善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手段,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理論聯系實踐、重在技能的訓練。
(2)訓練目標明確、集中,重在技能的分解。
(3)觀察示范典型、具體,重在細節分析。
(4)信息反饋及時、有效,重在自我訓練。
(5)減輕參訓者心理壓力,利于創新思維培養。
4、程序教學法
程序教學法是一種使用程序教材并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一種個別化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基于程序化教材,以練習或訓練為主的教學。程序編制者和教師預先構想和設計學習過程,并將教學內容分割成若干個小項目,并按一定的順序將這些小項目編排起來,每個小項目中既呈現內容,也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回答,并提供反饋,這就是程序化教材。程序化教材按步驟呈現內容,學生對提問做出應答,然后機器給予核對或呈現正確答案,進行強化。如果程序化的教材通過機器來呈現的,就稱作教學機器;如果通過課本來呈現,就叫課本式程序教學,簡稱程序教材;如果通過計算機來呈現,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程序教學就是在學生與教學機器(或計算機課件或程序教材)之間形成呈現內容—應答—判斷—評價(強化)等一系列的交互活動,引導學生一步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學習。
5、 網絡教學法
網絡教學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特別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網絡的廣泛應用),才逐漸發展起來的。目前對于網絡教學的定義、研究內容、研究對象、方法等都仍處于探討之中。網絡的興起和發展,網絡自身的互動性、虛擬性、超時空性等特性,都決定網絡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提供了極豐富的信息資源,構成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開放環境。網絡使教學過程走向開放,利用網絡進行交流、收集信息,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了開放的、整合的、對等互惠的學習環境,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多元化的實現。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可以創設數字化的探究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網絡教學的應用可以及時評測和反饋,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3
第一節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力學的第一節課,與下一章章《力與運動》以及下學期的壓強和浮力等內容構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學知識體系。因此,本節課的內容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學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完聲學、光學等內容后,對初中物理的學習方式已經有所了解,即從實驗入手---然后總結規律---最后落實到解決問題。所以,本節課力求能使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有新的發現。
第二節彈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并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著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么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系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么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為什么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么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第三節重力教學反思: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系”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第八章教學反思:
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加強實物演示,豐富感性認識,有利于消除錯誤前概念,確立正確概念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持.因此教學中應了解學生的實際,通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第二節二力平衡教學反思:
二力平衡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走下講臺,聽到同行們的贊揚:“好”,學生的心聲:“這節課時間過得太快了”。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一方面可以拓展課堂時空,使學習不僅是一堂課所學內容,它打開了學生的視野,穿越時間的隧道,把過去、現在、將來的有關知識濃縮在一起,供學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了解人不但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贊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趣ζ游戲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拔河比賽游戲,讓學生在動感情趣中進入物理世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這也是注重過程,注重體驗的表現。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抽象問題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勞逸結合,始終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結合圖文,充分展現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不能比擬的,對學生理解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學生的心里特征,學生非常積極
地參與和投入。
然而,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滿足新課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種單項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又要著于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力。
第三節摩擦力教學反思:
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摩擦力這一節,摩擦力是我們初中階段也是這一章要學習的彈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種,下面我對這節課進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備課時我們東、南兩校幾位位老師認真研究教材,查找與摩擦力相關的教學資料,確定了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
二、將抽象知識生活化,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摩擦力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并不了解,所以我們定位于要把這節課的內容拉近學生的生活。本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參加一個用筷子夾玻璃球比賽,并不像學生夾菜那樣得心應手,引出摩擦,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和我們的生活聯系的很緊密。在認識摩擦的現象產生的條件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引導學生從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養學生用科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在課堂上學生說出了搓澡巾與身體的摩擦,黑板擦與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現象。教師還通過三個對比試驗:1、把兩手合在一起;2、兩手離開移動;3、兩手合在一起搓動,來逐漸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時候必須有兩個物體,并且這兩個物體要接觸到一起,在接觸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運動。學生是在這樣一個反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摩擦現象,另外我們還安排了將手放在桌面上拖動,手離開桌面拖動兩個體會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從課堂上呈現的學生學習狀態,我覺得在今后的備課當中要將科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現象緊密相連,讓孩子覺得生活總處處有科學,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的教學理念”。
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難點時,老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教師參與其中。如果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來做,同學們會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很不穩定,并且很難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我們設計了一個讓彈簧測力計靜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實驗,讓學生討論并通過改變木塊對木板的壓力來研究摩擦力跟壓力的關系。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孩子們通過自己設計試驗、相互談論、合作交流、解決了知識的重難點。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踴躍性,試驗的專注性來看,學生的興趣始終在課堂上,學生在這種和諧的充滿活力的課堂中,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得以發展,潛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識掌握更為牢固,讓孩子真正動了起來,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說一下這節課缺憾的地方,在講解摩擦力這個概念時,應該先讓學生分析總結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摩擦產生摩擦力,然后教師再出示課件,這樣學生感受會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應再引深一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說一說。如學生說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時,教師可以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說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區別,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意識。
在講靜摩擦力的時候學生對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受摩擦力很難理解,如果能夠先讓學生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即兩物體接觸并有壓力,接觸面粗糙,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這樣結合起來更容易理解了。另外還應該大量列舉生活中的摩擦實例,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識以幫助學生理解摩擦力。從而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達到,演示實驗效果明顯,學生掌握較好。整堂課流暢緊湊,細節突出。特別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個演示實驗,效果較好。第一個是說明物質由微粒組成,微粒間有空隙。我是用展臺把碳素筆跡放大,同學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一個個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夠看的清楚。還有第三個是酒精與水的混合,我先是把水中加入了一些紅墨水,然后倒入酒精,先是能看到一個分界面,混合之后,也能較明顯地觀察到體積的減小。這幾點,對同學們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學們一旦對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來的分子動理論就能較容易接受了。后來做的一個分子間有引力的實驗也非常成功,一次就把兩鉛塊粘合在一起了。
在后來說明分子間距離跟平衡位置距離時,又作了簡單介紹。其實這是高中內容,但這里稍微帶一下,我認為能夠幫同學們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破鏡不能重圓”等。
學習了這一節的知識后,學生對物質的結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繼續探究的愿望,能夠發現一些生活中的有關的現象,但對物質的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排斥力不容易理解。只憑自己的處理不是很有效,最好能借助課件或事物進行。學生不太了解無規則運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語言的表達不到位。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無法用肉眼觀察,比較抽象的原因造成的。下一節課用彈簧來演示分子間的作用力可能會形象一些。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5
教后記本人對自己的這堂課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聯系實際生活,學生動手實踐,調動課堂氣氛
在課題導入部分,我在學生桌子上放上兩杯水,讓學生自己動手體驗物體的冷和熱,這樣就引出了“溫度”。全過程耗時少,過渡自然,課堂氣氛也活躍。
2、大膽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活動
教材安排了“自制溫度計”的演示實驗來說明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我考慮到我們物理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必定會發現自制溫度計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樣改進自制的溫度計等許多深層次問題,這正是科學探究的具體應用。這些問題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想辦法解決,正是我們物理教學所要達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進行教材特殊處理時所無法達到的,我自認為這是本堂課的亮點之一。
再就是在學生用實驗室用溫度計測量完水的溫度后,自然地引導到我們在生病時,需要用體溫計量體溫,能不能用實驗用溫度計測體溫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如何改進?由此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進入了體溫計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又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3、合作探究,討論交流,以學生為主體
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同學們在小組有序地開展實驗活動,更加明確了實驗的目的,使實驗效果十分明顯。做到了人人動手參與實驗,并在互相和諧合作的前提下達到了實驗效果的最優化。從一開始的溫度的引出,學生們在疑問、在思考、在討論、在實踐、在驗證、在總結……學生們的在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我只是整個活動的引領者、組織者,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了學生。
4、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
整堂課教學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目標達成。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這堂課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將更好的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6
課前思考:
上周接到學校共同體上課的通知,要上《透鏡》這節課,當時的心情很是輕松的說…因為去年培訓部的老師來學校視察時,我上的就是這節課,當時備了很久。之后又仔細的反思,現在回想起來,思路還是很清晰的。當我打開一年前的教案和課件時,欣喜沖昏了我的大腦,不知不覺中我的思路已經被這些資料囚禁了…于是周末兩天的時間,我一直沒有再做任何突破和創新!周日上午,我把成型了思路發給了我的兩位師傅,感覺自己的任務完成了!
中午的時候,聶老師對我的學案提出了問題!
2.一束光在空氣中經凸透鏡折射后,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會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光束會聚一些D.一定是發散光束
3、一束光線經過凹透鏡折射后( )。
A,原來會聚的光發散 B,原來發散的光會聚
C,原來發散的光變得更發散 D,原來會聚的光一定還會聚
縱觀我的教學設計,對此類問題的解答幾乎沒有,于是我開始設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添加這一步的講解。想了很久,我決定放棄原有的光學試驗箱,改用白紙粘貼在黑板上,直接在黑板上演示。
下面就是課堂效果:
這樣,把實驗的空間變大了,并且可以直接在白紙上描繪出光線,非常直觀,如下圖。
有了上圖的作圖痕跡,改變光源位置,使光線從焦點處射入。不僅引出了折射光路可逆,而且很自然的實現了焦點處發出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變成平行光這一知識點。現象很明顯!凹透鏡同凸透鏡,圖片就不呈現了。
然后是學生的小試身手,自己練習畫光路圖,效果比用試驗箱要好,因為每次實驗之后都有痕跡,對于初學者來說,很方便他們照貓畫虎。
接下來就是針對上面2、3題的演示實驗,由于視頻還沒有拿到,沒有截圖,我就用畫板簡單的畫一下吧。
黑色為放入透鏡前的光線,讓學生猜想,放入凸透鏡后,折射光線會是什么樣的。學生由于受前面實驗演示中特殊光線的影響,大部分認為折射光線會是平行于主光軸的。當我將透鏡放入之后,一片驚嘆,紅色為折射后光線。學生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會聚是這么回事啊…接下來改變光的方向,改換凹透鏡,又展示了經凹透鏡折射后光線不一定是散開的,也有可能是相交的…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會聚和發散都是相對于原光線而言的!
在這里添加這么一個環節,用時3分鐘,但是卻省去了今后習題課上枯燥無味的長篇大論,很直接很生動的給學生感官的認識,認知效果和記憶效果都很好。
最后一個環節是討論透鏡對光線作用的原理,按照袁老師的教學建議,我是這么引出的——其實,我們本節課研究的透鏡,就兩個三棱鏡的組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結合透鏡對光線作用的光路圖,你們能否總結出透鏡對光線作用的原理?(要求用小白板展示)
這個環節,學生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想,五個小組全部完成了任務,學生很興奮。只是我對小白板的使用有些生疏,抹殺了這個亮點!
總體流程就是這樣,下面我反思一下本節課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環節。
不足:
1.教具的組裝問題,從圖片可以看出,我自己搭配的器材比較簡陋,而且激光筆和偏光刻接觸不好,很容易就不亮了。
2.今天天氣非常好,太陽光很足很足,導致教師拉上窗簾關上燈還是很明亮,使得演示實驗的光線變弱,沒有昨天準備時那么清晰。這應該是備課時問題考慮不全面,以后我會注意。
3.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還是有些亂,上課的時候有些緊張--、有待加強!!!
改進:
1.上面的演示實驗其實可以放手給學生自己來做的,沒人一組器材,自己在白紙上畫光路圖,印象會更深刻。積極性會更高!但是由于教具資源有限,做不到每組一套!
2.小組合作的問題也很多
a:各層次的組員沒有全部發揮出各自的水平;
b:組長過于強勢,部分組員有旁觀跡象,為參加活動;
c:女生過于強勢,對其他組員的一件置之不理,使其他組員弱化,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
d:小白板的使用有待加強,我比較生疏。
對于小組合作,應在每一節課中進行調整,監督學生的合作情況,給予糾正!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7
八年級物理教學包括五章內容,下面是我對各章節的具體反思。
第一章,聲現象。
這章內容相對簡單,重在理解與記憶。聲音的傳播速度中要注意強調不同的聲音在同一介質、同一溫度下傳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點是聲音的三個特性,即:音調、響度、音色,以及它們各自的決定因素。在聲現象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有關回聲定位的計算。對于路程、速度、時間三個物理量,學生只是在小學學過,但還沒有學過用字母表示,所以是學生的難點。另外,這里的計算是學生學習物理應用題的第一次規范化計算,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強調物理計算題與數學的區別,規范學生的解題格式。
第二章,光現象。
本章內容可以對比教學,將光的傳播與聲音的傳播進行對比,效果較好;將反射、折射對比教學,學生容易掌握,在復習課中,可以將成像原因進行對比:立竿見影、水中撈月、水中魚分別是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成像。此外,本章中的實驗也要引起重視,光的反射、折射規律實驗,尤其是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探究是一次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是學生的難點:規律難記、容易混淆、記住了不會靈活應用。如果條件許可,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對實驗規律印象深刻,對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容易探討。在探究完實驗規律后應要求學生記憶過關凸透鏡成像規律,再結合適當的習題鞏固強化。還要聯系生活,多從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鏡成像規律中像的變化規律學生不容易掌握。特別是投影儀中的調節。時間久了,學生容易把物距與像距混淆,導致錯誤。所以教學中應注意強調。
第四章,物態變化。
這章內容看似簡單。在新課教學中學生接收起來快。可一旦復習,綜合應用時特別容易混淆。所以在新課教學時對于每一種物態變化應該多舉例,教會學生抓初狀態、末狀態,然后再分析。
第五章,電流與電路。
電流看不見、摸不著,對于電的形成、電流的方向,由于學生知識儲備不夠,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教師也可存疑、不宜講的太深。學生做實驗,教師要加強巡視指導。電學實驗成功,能給學生極大的興趣與信心。要注意對實驗素質的培養,對學生嚴格要求。本章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物理量與物理量的單位容易混淆,如電荷及其單位、電流極其單位,另外學生初學時,對于電流、電流表、電流的單位常常混為一團,教學中要重視。電路圖與實物圖的畫法、相互轉換是學生初學電學最頭疼的。教師應該耐心細致地講解,并進行專題訓練加以強化。因為這一章學好了,能看懂電路圖了,形成能力了,就能為下學期的電學教學奠定基礎。
以上就是我對本學期教學工作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8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將探究式學習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物理教師要改變過去的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那么在探究教學實踐中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系,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素質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教書,而是學習的引路者,只有教會了學生的如何學,提高的學生的能力才能說完成了對學生的.教育。
終身學習,以最新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還要有熟練的科學探究技能。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于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沖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后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圣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里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物理教學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9
質量及其測量八年級物理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于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其測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密度的基礎。
《質量》這節課的學習目的是: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用了2個課時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第1課時學習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和托盤天平的結構;師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師示范操作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第2課時學生分組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第1課時顯得師講得多,學生處于被動地學。講臺上放著一臺托盤天平,師邊操作邊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可見度小且枯燥無味,課堂教學效率低。
所以,在第二課時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是:1、每一小組的課桌上放一臺托盤天平,先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托盤天平并討論學習托盤天平的結構。2、讓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托盤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項。3、學生分組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4、學生交流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5、師引導點撥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6、課堂基礎習題過關檢查。
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基本技能及學生的動手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因為現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說明書,學生要通過閱讀說明書學會使用,所以在學習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時,我采用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討論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師點撥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思考權、發現問題權還給學生,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邊玩邊學,學習興趣很高,課堂學習效率高。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0
這節課應該說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節,是概念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一節課。《質量和密度》這一章是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而第一節有事關鍵所在,這一章里學生要掌握的內容和技能很多,主要有以幾個知識點:
學生在這一章里要掌握和理解質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學會正確的使用天平和量筒(量杯)這兩種儀器測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較靈活地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本章內容概念建立、實驗技能和定量的計算較多的一節,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
所以在這一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很好的駕馭本節內容,合理安排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全面提高認知能力、實驗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傳授本章知識的教學活動中,首先要從生活入手,利用淺顯的實驗演示來展示新知識,從而使學生真正懂得質量和密度的概念,掌握用天平、量筒測密度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在教給學生運用密度公式解決問題時,教師更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滲透物理思想、物理過程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針對以上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對本章復習采用了一節新課兩節跟蹤復習與鞏固的教學思路。第一課時新授,第二課時復習基礎知識,主要讓學生識記并理解相關的定義、公式、單位;理解相關的物理量;理解測密度所用的儀器、方法、原理等。第三課時重點訓練密度的相關測量,以及進行適當的拓展,補充“溢杯法” 的相關知識以及密度的有關計算,并進行分類總結。
課后,我回顧了一下,認為有以下幾方面應該做到。第一:在上課特別是復習課時應該抓住重點、難點;尋找突破點。在學生自主互動和思維方面有些不足。其次,在上課開始就給學生明確的復習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應該復習什么;應該掌握什么;怎樣做。后由學生討論自學,然后課堂訓練與教師指導,然后當堂作業,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我認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動起來,這樣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在這節課上我采用的教學模式有點單元化,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效果不是很好。不過我們這里這一級初三的學生基礎較差,所以我在復習時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復習。根據以前我上課的經
驗也是在上課時往往眼高手低,學生掌握的不夠扎實。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訓練。經過測試,我感覺效果比以前好了些。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后續學習人耳如何接受聲音、形成聽覺知識的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內容,一是聲音產生的原因,二是聲音傳播的介質。首先,教師播放幾種不同的聲音,引起學生探究聲學知識的欲望,同時揭示研究主題。然后,通過聲帶振動發聲、音叉振動發聲的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聲音產生的原因。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在設計“聲音的產生原因”活動中,并不是按照“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交流討論”的常規探究步驟,而是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主選擇儀器去體驗不同物體發聲時確實在振動,并能夠初步運用科學語言和表達技能說明實驗現象。
其次,師生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有老師的演示(聲音在水中傳播)、有學生的動手操作(聲音在空氣中、固體中傳播)、有觀看視頻(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感受觀察、記錄、描述、分析的學習經歷。接著,師生共同討論分析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
最后,我在上課的每一個小環節最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事例證明聲音在固體中、空氣中、水中能傳播,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釋,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每一個小環節讓學生進行小結,進行知識點的整理。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2
這是一堂新課講解和實驗探究教學相結合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利用了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循序漸進,多點開花,以此來體現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在這節課上我具體體現在逐步引導學生對科學猜想做到必須有理論依據上:
猜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它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事實基礎上,對未知的事物及規律作出的一種大膽的假設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為依據。
比如在讓學生猜想“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猜想可能與“深度”、“高度”、“液體密度”、“液體重力”、“容器形狀”、“方向”等因素有關后,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或讓學生說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據,以此先做出簡單的判斷。防止學生進行胡猜瞎說,使他們在掌握物理學中“科學猜想”這一常用的科學方法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科學猜想的能力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3
本星期,學校組織了聽評課活動,教師們積極參加,走進課堂,研究課堂教學過程,觀察學生的表現,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以便提高教學效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別人的經驗,研究、思考,教學是一門藝術,聽課這個詞應該改為觀課,聽課教師不只是帶著耳朵走進課堂,教學其實沒有什么模式,每節課、每個班、每門課都有特點,需要教師的思考與設計,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交流的過程,以前,我到臨沂九中開研討會,看到這個學校搞的是個性化優質課堂,這才是教改的正確路子,值得我們學習。
本周學生學習了浮力的知識,教學過程重視了物理教學的三個要點:
1、認識物理現象。
2、尋找對應的物理規律。
3、學習規律的應用。
本節課設計了多個簡單有效的實驗,通過動手觀察,結合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阿基米德等知識進行分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學生能清楚地認識物體在液體里的浮沉的基本狀態、物體的浮沉的條件及改變物體浮沉的方法。并能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分析簡單的浮沉問題,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參與度和內心體驗,很好地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4
課堂教學是一種講究效益的活動,它要求教師要高質量地傳遞各種信息,目前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了課堂效率的低效甚至無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得口干舌燥、筋疲力盡,學生在課堂上聽得頭腦發脹、昏昏欲睡,這樣的傳統教學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教師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能來看,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低效教學。作為有效教學,就必須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以關注教學效益與質量的方法,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統一起來,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眼見不如手動,只有在實踐中學習,同學們的才智和創造力才能得以發揮,學會探究性學習,能夠使大家對物理事實獲得明確、具體的認識,而不是停留在被觀察物理現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從而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也就是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教學過程強調發展學生的認知過程,以物理知識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課堂上讓學生體會探究實驗的過程,體驗探究實驗中的快樂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過探究實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來實現物理課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來我就談談在利用主題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的幾點想法:
一、自主學習式的課前預習避免了實驗的盲目性
為了更好的學習,預習是相當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聯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識。學生在上課前,要看一下書上的知識點和那些實驗。以前布置學生預習,大部分學生都只是翻書式,為了預習而預習,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主體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所制定的課前預習內容要“具體化”,在這樣的預習過程當中,學生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有些問題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決,而那些自己獨力無法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積極地進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種資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無,利用同學之間的合作來解決。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學生正確處理與同學的關系,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要帶著疑問上課,多問為什么就行了,對書本上的知識聯系實際多想象,對書本知識也要抱有疑問態度,并在學習中解決疑問,這樣思維不但不會被束縛,反而會發展更快。
二、通過自主探索培養參與積極性
就初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主動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得出結論。學生在探索概念和規律形成的過程中體會科學家發明和創造過程的重要性,這樣可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濃厚的興趣與愛好。知識的獲得過程貫穿于自己動手實驗的探索過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物理知識、規律,并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對知識的掌握相對更深刻,動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過自主探索,學生思維活動經歷了概念、判斷、推理等階段,由形象思維上升到邏輯思維,較好地達到培養思維品質的目標。同時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新模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提出疑問,大膽創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學習。
三、小組合作討論探究進一步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當學生實驗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感到分身乏術。通常的辦法是利用部分好學生以點帶面,充分發揚團隊的合作精神。學會主動參與討論,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善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由于人的個性差異,有些學習好的學生不愿意合作學習,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也有一些學生不愿意與他人交往。教師要使學生逐步體驗到通過合作學習可以解決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合作學習可以提高每個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處,從而對合作學習產生認同感。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指導;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細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從傾聽中博采眾長,萌發靈感;鼓勵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討論和學習。
四、師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之一,關鍵是教師,根本在課堂。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教是為了不教,課堂上以很好的氛圍,讓學生想說敢說,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不同的意見,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學生認真傾聽,讓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教學不再單調,這樣的課堂,學生才是主體,思維的靈感在不知不覺中閃現。
總之,如何在當前新形勢下合理的開展物理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感受。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5
成功之處:
1、課前的復習
復習光是怎樣傳播的和光的反射定律為光的折射規律做好了鋪墊。
2、新課的引入
由學生分組實驗先看看碗底深度,再倒入水觀察碗底,及插入水中筷子水中部分向上彎折和筷子豎直插入水中錯位現象,創設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并且很自然引入新課。
3、光的折射規律的探究
由于有了激光器,學生在前面演示光由空氣進入玻璃,發生折射及當入射光線逐漸靠近法線、遠離法線及垂直射向玻璃效果極佳,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4、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有些學生去過電廠游泳館游泳,提問:對游泳池,當你從池邊雙腳進入水中,向水底踩去的時候,你的腳有什么感覺?學生會說腳有踩空的感覺,眼睛受騙了。進而畫圖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現象,密切聯系實際,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5、整節課的思路清晰,課堂教學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6、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由于尊重了學生的猜想,尊重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尊重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使探究教學真正達到了使學生從學習中收獲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的目的。
7、在本節習題中,安排了圓透明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水,放入五角硬幣,由上至下看到2個或3個硬幣。以前的教學中,由于用的杯底比較薄,看到了2個硬幣而現在用的杯底比較厚,看到了3個硬幣,是我在今年這節課教學的最大收獲。
不足之處:
1、對光的折射規律的探究,由于器材有限沒能做到分組實驗。
2、對光的折射規律的的應用,畫圖說明學生理解的不好,上課時一定要強調人能看見物體是有光進入眼睛,并且讓學生分辨出光由什么介質進入什么介質。
3、課堂上有個別學生沒做實驗時亂動器材。
光的折射在生活實際中很常見,是光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通過學習,除了使學生獲得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新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1-05
物理教學反思(15篇)10-18
初中物理教學隨筆反思12-24
初二物理教學反思12-04
八年級物理教學工作反思10-18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精選5篇)12-18
高中物理教師教學反思12-16
高中物理教師教學反思12-16
物理新教師的教學反思12-18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1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