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臺階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臺階教學反思1
《臺階》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激情導入、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整體感知,把握故事情節、合作探究,讀懂人物、小組討論,讀懂作者、欣賞歌曲,暢淡心聲、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等環節引導學生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本節課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完成了從內容到人物的分析,讓學生對父親的形象有了一個簡明而準確的認識,教學難點的突破良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達成了對父親謙卑這一性格的理解。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書讀得少,讀書的方式單一,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不利于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課堂沒有能夠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后我進行了總結反思后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語文課堂要重視朗讀教學,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要能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應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發言,讓每一個學生都愛這個課堂,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
臺階教學反思2
(一)主旨
《臺階》是一篇底蘊十足的關于農民父親的文章。本文敘述了父親建造高臺階的過程,表現了父親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堅韌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父親畢生的奮斗就是要贏得尊重。
有人認為父親一心想筑高自家的臺階,是為了抬升自家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難道這僅僅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尊嚴?顯然不是,對本文的理解僅此是不夠的,而要把思想提升到是中國勞動人民人性的覺醒,價值的追求。一個老實厚道、淳樸善良的農民,不僅要求溫飽能夠得到解決,不僅要求一個溫暖的家能夠遮風擋雨,而且還要求地位的提升人們的尊重,這是較高層次上的人性要求。為了實現這個愿望,作為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的普通農民,他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氣與韌勁。盡管其中父親所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但《臺階》中的父親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是一個覺醒、有長遠生活目標的中國農民。也許我們認為父親造屋的理想過于簡單,抑或微不足道,不值得父親付出一生的血汗。其實作者就是通過文章的過程與結局讓我們看到中國農民堅忍不拔的毅力與艱苦創業的精神。讓我們看到父親為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拼命苦干,無怨無悔,任勞任怨。
(二) 結構
本文的結構是圍繞著“臺階”進行的,所以本文的線索就是“臺階”。“臺階”的描寫由過去到現在、從舊到新、從低到高的過程就是父親一生的濃縮,從臺階上集中反映了父親的各種品質。
本文是一篇結構完整的短篇小說,小說首先是寫父親覺得自己家的臺階低,要造高臺階的新屋。然后講到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最終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這是整部小說的高潮部分。最后是故事的結局,新屋落成了,父親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樸實的敘述父親的形象清晰而鮮明。開頭寫父親經常坐在三級的舊臺階上舒服的休息,父親那裂開許多干溝的腳板,只有過年才能洗出腳的本色,卻也是黃幾幾的,是泥土的本色,其實,這正反映了父親的本色──一個勤勞、淳樸的農民的形象。接著,側面描寫,展現了一幅幅父親辛勤勞動的畫面:“一年中的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的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那大熱天不停歇的忙碌,冬天的早出晚歸……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為了自己的追求而拼命勞作,似乎不曾休息。在造新屋的日子里,是父親最興奮,臉上笑容最多的時候,這可是一個農民一輩子的追求!在深秋的晨霧中踏黃泥、放鞭炮時尷尬的舉止、托青石板時的將就情態都濃縮在這收獲的一刻里。但父親老了,“我”為他擔心,可父親太倔,沒法幫他,因為父親始終覺得自己是有勁的、能勞動的,直到父親挑水閃了腰那一刻,他才沉默了,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也許他這時才清楚自己怎么了。父親一輩子忙碌,同樣也是愛孩子的:幼時的“我”跳臺階摔了一大跤,父親拍拍我后腦勺說,這樣會吃苦頭的;長大了,父親能做的,從不讓孩子做。父愛是沉默的。
(三)延伸
李森祥在接受《嘉興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說:“有人也問我作品里面的父親是不是我的父親,其實這是我理想當中的父親,不是我生活當中的一個真實的父親。”作者以一個農民的兒子作為敘述者,懷著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敘述父親為贏得地位、贏得尊重而堅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決不僅僅在于贊美父親的美好品質,其感人之處更在于文章深蘊的那種淡淡的凄美和辛酸。
文中“我”的父親秉承了中國農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特質,為建新屋和新臺階,耗費了自己的大半輩子,而在新屋建成之后,父親坐在臺階上和人招呼時,卻沒有了該有的幸福,而是一種難言的自卑和失落。
父親骨子里的“卑怯”與生活的尷尬決不是一個九級臺階所能撫平的。人與人之間,某些外在的東西可以效仿,但心理的落差永遠無法跨越,父親雖圓“臺階”夢,但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又使父親夢斷“臺階”!
在新臺階落成以前,父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近一生的過程充滿了情趣、活力、力度等等,但是,當父親的理想實現之后,他的生命尖活力、意義也就消失了: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將父親的“老”相作了生動的描繪,這既是生命生理的“老”更是生命意義的“老”──消失。父親的“失落”意味著什么?“生活的意義和樂趣只能在這種永不停歇的準備之中,在這種追求──滿足──再追求以至無窮的前進過程之中得之。”當父親的臺階造成時,即意味著他“理想日子”的到來,而他的失落,正是因為在滿足之后,他沒有“創造一種新的人的需要”。
此外,語言簡樸自然,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質樸美。擬聲詞、疊詞的大量運用使文章的生活氣息更加濃厚,如“唿嗒唿嗒”“刷拉刷拉”“嘎嘰”“青幽幽”“黃幾幾”等,讓讀者似乎走進了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農村生活,直面那個勤勞、執著、倔強的老人。
臺階教學反思3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于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情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于課堂環節,適當的時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熱情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父親的艱辛和他要承載的重擔。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說得較為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么具有表現力。學生因此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小說的情節并不復雜,文章從外在的語言美、音韻美到內在的情感美、意境美,從不飾雕琢的樸實美,存在于語文課本的每一個角落。那么,品味文章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在字里行間我們隨處都能感受到文章積攢的情感,有一種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對父親要表達的情感,那是一種同情,那是一種理解,那是一種希望,對幾億中國農民的希望。愿他們能夠擺脫貧困,能從容的面對每天的朝陽,快樂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的舒適與優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遲鈍,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善于抓住契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覺地將文字與情感融為一體,文章與生活合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方面,必須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現;更要學會刺激學生情感的興奮點,使他們愿意接過老師拋來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樂此不疲。
臺階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五課,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本節課旨在引導同學們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學情分析
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讓學生明白“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抓住了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的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能力目標: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德育目標: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意蘊,體味作品所要體現的深層意義。
臺階教學反思5
本節課,我從小說的文體出發,首先提出問題:課文圍繞“臺階”寫了哪些事?(從小說情節展開的四要素來分析)。
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都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后聯系,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后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因而,我引領學生抓關鍵詞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在完成了“寫了什么”后,我馬上引導學生進入 “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環節中,我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語文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的認識還是模模糊糊的,所以我分小問題去引導,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但是,一節課下來后,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把自己想的東西完成,也就是目標落實不好。另外,如這么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這一問題,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我確實沒有細加考慮。但過后反思時,我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
課已上完,我且把它當作任務完成,但這一堂課會成為我的教學中的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語文課。
臺階教學反思6
《臺階》這一篇課文我是第一次接觸,然而通過讀課文卻也被深深的打動了。這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片自讀課,作者李森祥。可以說孤陋寡聞的我,在沒有接觸到這個教材的時候,對這個作家是完全沒有一點點印象。
課文通過寫父親終年辛苦,積銖累寸,終于建成了有九層臺階的新房子,實現了一輩子的心愿的故事。贊揚了這個農村父親吃苦耐勞、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農民希望改善生活的良好愿望。
通過這一課的課堂教學,發現了如下問題:
1、文本比較感人,內涵深刻,然而通過課堂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只是在資料上查找答案,而只有少部分閱讀了課文。語文的學習,離不開文本的閱讀。課文比較長,在課堂上閱讀,時間明顯不夠,我準備的不夠到位,沒有在提前把重要文段挑出來和學生一起分享閱讀。課下補救措施:布置作業讓學生查找課文中感人之處進行批注點評,不少于五處。
2、課堂當中涉及到討論問題,父親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學生們的討論非常激烈,但是課堂時間安排上,這個題目已經到最后了,時間不夠充裕,課堂到了高潮,可是卻意猶未盡。沒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補救措施:設置小短文,供學生書寫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臺階教學反思7
聶鵬翔小朋友入學到現在,他在生活活動的行為表現方面仍有些不適應,如午餐時挑食現象嚴重,如果碰上不喜歡吃的東西一口也不吃。我對他反復勸導,他低著頭看也不看我。
又到午餐時間了,香香的飯、配上西紅柿炒蛋,小朋友看見了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咦,聶鵬翔怎么了?他用筷子撥弄著飯,眉頭也皺了起來。我關切地走到他的身邊問他:“怎么了,聶鵬翔?”他低頭不語。“是身體不舒服了嗎?”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額頭,沒有呀!剛才還和小伙伴們一起開心地戶外活動呢?怎么一到吃飯時間,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師,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紅柿!”噢,原來如此。我從他的父母親那里得知聶鵬翔的偏食從小就開始,家人一直想要改變他的偏食現象,可在家中老是實行不了,他們希望老師能在學校里改變這一不良習慣,但我知道,習慣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強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負擔。
何不換一種方法試試呢?比如允許他少吃一點呢?于是,我對聶鵬翔說:“這樣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聽了我的話,馬上點點頭,拿起筷子吃起來,一會兒就吃下了半碗飯菜,還一邊吃一邊瞄我一眼,我只是高興地對他拍拍肩。
從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飯其實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滿滿一碗飯對他是來說是個心理負擔,而我采取的是:給他一個選擇的臺階,使他減輕心理負擔,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輕松地進餐了。
由此我聯想到:每個孩子有他內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還不善于用言語表達只好由行為表現出來。即使是外顯的行為,每個孩子還會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而且在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背后還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結。現在我才對“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視角,看待一件事,換個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這句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如果,在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采取一些他們能接受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引導,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臺階教學反思8
前幾天給學生講了《臺階》這一課后,我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有成功之處,也有點遺憾。
《臺階》是一篇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是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個文眼:“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引導學生抓住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在導入部分,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回憶《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同時知道《臺階》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父親,他們之間有沒有相同之處?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問題的設計上,能抓住重點,緊扣關鍵內容。
在個性化閱讀環節的設計上,我讓學生自由閱讀,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談,使學生有內容可說,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學生們都能感受父親的形象,談自己的看法,做到暢所欲言。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學生探討解題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由于時間的問題,在課堂上沒有安排時間讓學生及時質疑,對他們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沒有及時了解并加以解答。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臺階教學反思9
臺階是一篇關于父親的文章,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臺階很低,所以感覺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個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時,他會教你怎樣站立;在你面對困難時,他會教你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父親的堅忍可能使你無法想象的強大,他用行動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行文線索,然后圍繞這條線索寫了那些事?從中感悟父親的農民本色,老實厚道,勤勞善良,謙卑的心理。接著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贊嘆。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
這堂課學生比較積極,回答問題比較踴躍。但是出現了又一個問題,文章主旨把握不準確。文章以臺階為題目,是因為文中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別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級臺階。在砌臺階的過程也是父親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們的父親也一樣,父親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臺階,為自己,為家人,更為了下一代的我們,我們也在砌臺階,砌屬于我們自己的臺階,我們的求學夢。
課堂上學生是在思考,但是沒帶多少感情,只是為了問題而在思考,沒把自己放在文章里。原因在于,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沒把教學目標的情感目標融入教學中。所以說,我應該從自身先融進去,然后帶著學生走進去。
情感教學,我還有多長時間能進去?
臺階教學反思10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臺階》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敘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凄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沖動。
對于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于課堂環節,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這節課也不例外。語文教學應該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把閱讀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基于以上這幾點的思考,本節課,從小說的文體出發,我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抓關鍵詞句,理讀故事”。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后聯系,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后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學中,就有兩位同學的意見有了分歧,其實,他們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學的困惑之處,因而,我引領學生抓準關鍵詞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閱讀中,還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習得寫作方法,我想抓關鍵詞句,理清作者思路,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許能啟發學生今后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聯系,段和段的銜接。
由理讀故事第一板塊中父親和臺階的關系,很自然地帶出了第二板塊“抓細節描寫,析人物形象”的教學。應該說,這一板塊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學生的交流比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學生對細節描寫理解的比較到位,第二天作業的反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這一板塊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小說“寫了什么”“怎樣寫的”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后,我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板塊“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它只需要教師點一下即可。因而,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編者為何又要編選這篇小說呢”,我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其實,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本人也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么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既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這一問題,我在這里也不想贅述了。《好課是這樣煉成的——品讀名師經典課堂》的主編雷玲說:“作為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要使自己盡快成長起來,只有不斷反思。”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將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成熟、完美。
臺階教學反思11
上完《臺階》一課后,我有一種滿意的成功感,因為我上此課,既教了學生閱讀方法,又指導了學生寫作技巧。今后的記敘文閱讀教學,我將以此為范例,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我認為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我們教師在講授時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要力求以課文為本,在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學會閱讀方法,學習一定的寫作技巧,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寫作中的不足,進而揣摩提高寫作能力。在上《臺階》一課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閱讀與寫作的指導。
一、文眼很關鍵。閱讀時,我們要找文眼,所謂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戶,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通過它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寫作時我們一樣要設置文眼。我讓學生找到《臺階》一文的文眼----- “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并圍繞它展開分析。正是因為這一觀念,才有了父親奮斗一輩子去蓋有高臺階的新屋。抓住了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講此問題時,我提醒學生在寫作時也要有意識的設置文眼,那樣,既有利于自己圍繞中心寫作,也有利于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
二、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詳略。學生作文不會選材,或長篇大論卻離題千里,這也是寫作中的常見病。這是因為學生還沒弄清楚材料與中心的關系。《臺階》一文就是很好的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閱讀時有學生發現并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我適時指導學生: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同時我提醒學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沒有考慮所選材料能否為文章中心服務,并要求學生以后寫作注意這一點。
三、結構上要前后照應。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應,能給讀者以緊湊感,如是前后對比,則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在《臺階》的教學之中,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筆墨?因為這是課后習題,所以很多教師在學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給出答案: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時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3)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說明臺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而我,在此基礎之上,重點強調了(1)、(3)兩點,造新屋時托它閃了腰的石板是父親當年背下來的;當年小孩子能連跳三級的低臺階,現在的高了卻讓父親挑水閃了腰。這前后一照應,父親為造有高臺階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邊躍然紙上了。同時我提醒學生以后在寫作中也可以嘗試著應用前后照應的寫法。
四、心理描寫要注意人稱。很多學生在寫作中不管什么情況下,都直接寫別人的心理活動,根本不考慮文章的不同人稱。在《臺階》閱讀教學中有一個老師都會提的問題:“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 ——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很多老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在此我告訴學生:以第三人稱寫的文章可以直接寫人物心理活動,而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因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鉆入別人的腦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寫別人心理活動。另外這里我還著重講了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搖來搖去的柳樹枝搖動了父親的心,做高臺階的新屋正是父親心上飄不去的煙霧。這樣一講,學生很容易感知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五、細節描寫能成功刻畫人物心理。學生寫作中往往不會運用細節描寫,而好的細節描寫常常為文章增色不少。《臺階》一文就有一處精彩的細節描寫,我讓學生細細品味:“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因此,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臺階的新屋建成了,父親明明應該高興才對,可是卻表現得極不自然。由此細節刻畫了父親一輩子處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變高了而感覺不對勁的謙卑形象,同時寫出了臺階低的陰影一時難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讓學生當堂寫一段細節,有幾個同學寫得相當精彩。
總之,我感覺本課上得相當成功。今后在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我將努力把閱讀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讓我們的語文課本,真正成為“本”,在此“本”之上,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閱讀寫作能力枝繁葉茂。
臺階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3、訓練、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4、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
教學重點
分析父親形象,理解“父親”這個典型中國農民的形象。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 讓一位同學朗讀《背影》中使自己感動的一個畫面)。通過上一篇課文《背影》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平凡而又偉大的父愛,老師想問大家:你們愛自己的父親嗎?知道父親的心愿嗎?(學生回答后)那么今天我們隨著作者李森祥的小說《臺階》去感受另一位父親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板書:臺階
二、檢查預習
1、讓一位同學介紹作者。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他的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后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
2、檢查字詞,小組展示。
凹( )凼( ) 門檻( ) 涎( )水 揩汗( )
嘎嘎( ) 撬石板 ( ) 硌( )了 尷尬( )
籌( )劃 黏性( )
3、 速讀課文,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小說故事情節。 (方法指導:人物+事件經過+結果)(板書:父親)
三、自主學習
“踏上臺階,感知父親” (跳讀課文)
1、父親為什么有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愿望?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渴望被人尊重。(板書:被尊重)
2、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錢一角錢的攢,終于蓋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為什么?
父親坐在新臺階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臺階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四、 合作探究 理解《臺階》的深刻內涵 (品讀重點段落)
探究人物形象: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這篇小說給我們刻畫了一個父親的形象,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小組討論)
1、父親是怎樣一個人? 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特點? A、 家里的經濟條件差,要造新屋需要準備一二十年的時間,父親終年辛苦勞作,準備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地撿,一角錢一角錢地攢,終于蓋起了新屋。(文章第10、11、15、16自然段)
體現——勤勞、頑強、節儉
B、建成新屋后的喜悅、局促、不自在。(文章21自然段)
體現——淳樸、善良、謙卑
C、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22、28自然段)
體現——倔強、要強
(1)、這篇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請你在“等泥水匠和兩個助工來的時候,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后插入一段父親的心理描寫,用第一人稱。(提示:要表現父親激動,將要揚眉吐氣的心理。)寫好后,各小組推選代表朗讀。
(2)、文章最后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怎樣的心情?
同情、崇敬和憐憫的復雜心情。
2、談談“父親”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從這一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父親是八九十年代農民形象的代表。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于經濟落后。現金收入的來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許多建材是撿來的。他的積累如此艱難,歸根結底是因為農村經濟極端落后。我們也生活在農村,但是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我們在珍惜現在生活的同時,更應該發奮學習,過上更好的日子,完成我們父輩對我們的希望。
五、寫作方法探討
作者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內容?為什么?
詳寫舊屋的臺階和新屋的臺階,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教師引導:凡是與臺階有關的內容不惜筆墨,盡情揮灑,而與臺階無關的則惜墨如金,有的點到為止。
這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
方法指引:文章要詳略結合,與中心有關的,能突出中心的事件要詳寫,而與中心無關的,若是出于情節的需要必須要交代的,則可一筆帶過,這樣一來文章就能做到重點突出主題鮮明。
六、總結:(播放崔京浩的《父親》)本文敘述了父親建造高臺階的過程,表現了父親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堅韌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崇敬和憐憫之情。崔京浩的《父親》唱出了對父親深深的愛,也令我們感動,希望同學們也能理解父親,感恩父親。
七、作業:
請以“感悟父愛”為題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1、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2、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
板書設計
臺階
李森祥
節儉
要強 勤勞
父親 被尊重、有地位、自尊
無奈 渴望
自卑
教學反思:
《臺階》這一課我上過之后,內心是一種感動。在這一課中,同學們被父親要強,勤勞、節儉的性格所感染;被父親對理想的渴望、不甘人后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被父親熱切渴盼受人尊重的追求,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所感染。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實厚道、謙卑的中國傳統農民的形象。
教授這篇文章,我從小說的文體出發,把學生感悟品讀課文作為重點。通過速讀、跳讀、小組討論把握課文重點;通過悟讀,品讀、師生討論突破難點。結合現在新農村建設的大政方針,和學生生活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學生理解父輩的艱辛,感悟自己生活的幸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初讀課文環節中,回答“父親是怎樣蓋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時,同學們在談到父親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錢時,有同學笑了。可看出學生很難理解八九十年代父輩的辛苦,但在后面的跳讀、品讀中,學生還是理解父親的勤勞辛苦的。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層次發展。
在最后,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借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應用在當天習作訓練中,從學生第二天的作業中,我讀出了孩子們對自己父親深深地理解和質樸的愛,覺得效果還不錯。但這節課,我總覺得學生活動還不夠多,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總結經驗,讓語文的人文性和實用性深入學生心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臺階教學反思13
一、以“文體”定教,凸顯小說人物形象的豐富內涵
我在進行《臺階》的教學設計時,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質,盡量與原作者的創作思想對接,還原文本的小說本色——凸顯小說人物形象的豐富內涵。在備課時,我在細讀文本的同時也翻閱有關資料,反復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創作意圖,思考《臺階》主人公作為一類農民的意義,作為一類父親的意義,作為一般的“人”的意義。在讀懂讀透文本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層遞性的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解讀方法引領學生想象畫面,品析語句,解讀細節,不僅讓學生品味“父親”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勞,追逐夢想的農民形象,也讓學生感受了作為一個漸漸老去,內心無比痛苦與無奈的男人形象,還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傳承與使命的交接。這樣,不僅讓學生領悟到小說人物的多面性與立體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從小說的細節描寫入手,多角度賞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讀主題的方法。
二、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以學定教,以學生的閱讀期待優化課堂教學是我們杭州市上城區初中語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實踐成果。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師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備課的模式,建構利用學生的預習成果,利用學生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教學模式。學生預習《臺階》一文時,我要求他們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將學生所有的問題篩選、歸類,從中選擇了具有普適性和典型性的五大問題,并根據層遞性的教學原則由淺入深地呈現問題,作為解讀文本的切入點:“父親為什么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學生領會深刻,教學效果較好。
臺階教學反思14
《臺階》一課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敘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凄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沖動。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初擬了教學流程。
1、一讀課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說說你對父親形象的感知。
2、二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鑒賞。
3、三讀課文,思考如何理解父親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卻悵然若失?你對本文的主題如何理解?
4、四讀課文,聯系自己的家庭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一讀采用默讀,因為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每分鐘讀五○○個字以上,在這給他們記了時間,大都在七分鐘左右,速度還能達到要求。但雖然文章敘述的事情簡單而清晰,但很多學生被作者細膩的描寫所蒙蔽,繞不開細節,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瑣。我不得不提示他們:文章以什么為線索?──臺階。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這里消耗了一些時間。在完成一讀的第二個任務時倒有意外的收獲。請到第一個學生,他的答案是:父親是一個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老實厚道、堅忍不拔、有志氣、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親的所有特點。我以為答案過于完美,顯然不善誘發討論,正躊躇如何引導,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為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為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讀中,要求學生先跳讀,再細讀,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或最有觸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鑒賞。學生直感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寫,二十七自然段反復的渲染都很有可讀性,我于是指導他們反復閱讀,效果較好。但在一學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時,我當時一震,但又有點茫然。與學生直言,這一細節描寫的確頗有深意,但老師也有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之感(引用了剛才一學生的說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談談自己的高見嗎?學生的回答是:霧寫出了時間早,體現了父親的辛苦。我問大家對這樣的賞析是否滿意,同學們基本上都搖了搖頭。于是我們又繼續討論,學生的回答還是較表層,如:寫出了父親因理想快要實現的興奮之情。這個答案本已牽強附會,有的還別出心裁:文中父親頭上的小水珠凝結成大露珠的過程象征著父親勞動的積累過程。這些答案是只能肯定其思維活躍的。在學生的反復商榷中,我也不禁頻頻插話。后來我們較一致地認定:霧的環境描寫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親形象──艱辛而又執著的作用。這在文中艱難地挑著這幾個詞中有所體現。當時我也提出另一種想法:霧是虛幻的,在這里也是否暗示父親的興奮會轉瞬即逝呢?不過,沒有時間詳研就已經下課了。有時,教學準備是怎么也不會充分的。
三讀,學生對前一個問題基本能理解,但主題的把握就較難,本不應該講,似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但終又忍不住,心想: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從認知到感悟的過程,只有讓他們多接觸一些更高一級的鑒賞,才能拔高他們的視野。到此完全背離了原先的教學設想,教師自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更融入了學生之中,與他們共同探討,成為他們學習的合作者和引領者。不知是老的教學思想作祟,還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對新教改后的一種常見現象──教師對學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贊賞有加一向不大以為然。知識性的不說,主觀題的答案雖說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種,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時,也看到教師對學生一些毫無道理的回答不僅不于指出,更不于否定。一般教師上課的應變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著新教改的旗號對學生唯唯諾諾。固然,這似乎維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遵循了文學鑒賞獨創性特點。但文章賞析又豈是空穴來風,可以牽強附會。且賞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師恰中肯罄的評價,高瞻遠矚的觀點對他們無疑更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當然并不是都講,只是我們沒有必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四讀后要求學生談感受,我預想將會水到渠成,學生一定都會有話可說,但實際情況卻不如預想的好,有些學生甚至說他們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則現在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二則他們對父母肩上的責任感受不深。對父母的艱辛體會到的不多,有一個學生講起父母為自己的升學苦苦掙扎、四處奔波,真實動人;還有一學生父親是菜農,早出晚歸,辛苦耕耘勞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談起自己的一些情感體驗,營造更為平等、融洽的暢談氣氛。可惜時間有限,有些剛被激發的靈感與激情在鈴聲中告斷了。
回顧《臺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說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課后,我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又選了一篇較為感人的短文《與父同寢》與學生一起研讀。課后,布置作業,以父親或母親為素材寫作一篇真實感人的文章。并隨后小組交流、互評,推薦上臺全班交流,評出最為感動人的父親或母親。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更加落實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這一周營造了一個感悟親情的高潮。真希望能與他們的父母溝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體貼、懂事了?如能這樣,這段時間的教學就不僅是教學上的收獲,也算是對父母們的一種告慰吧!
臺階教學反思15
《臺階》一課在聾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敘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凄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沖動。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初擬了這樣你的“教學流程”。
1、初讀課文,了解情節。
2、再讀課文,分析人物。
3、品讀細節,細節感悟。
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為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為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解讀父輩為提高社會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執著而艱辛的奮斗歷程中,我們更應該站在更高的“臺階”上,從精神的層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親的形象的意義。
回顧《臺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說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這些問題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探討。
【臺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臺階》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12-23
《臺階》優秀教學設計12-22
《臺階》優秀教學設計12-22
《臺階》優秀教學設計【原創】12-22
蘇教版九下《臺階》精簡教學設計12-16
臺階說課稿11-08
臺階說課稿11-08
臺階說課稿15篇11-24
臺階說課稿15篇11-08
《臺階》說課稿14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