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1
《爬天都峰》一課教學,有兩點我覺得很成功。
一、針對課題提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學生很樂意提問,并且一般問題都能在當時解決,這不僅鼓勵了愛提問題的同學,更激勵其他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重點問題是“他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梳理出這個問題,作為重點進行學習討論。以學生問題定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通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對“小妹妹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啟發學生緊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從抽象的“奮力”,到具體的“攀著鐵鏈上”“手腳并用向上爬”,再到“終于”包含的艱辛與喜悅,有詞句意思的理解與指導,有讀的訓練,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體驗的表達。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峰的,對他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采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說、表演讀等方式,借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啟發學生聯系天都峰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啟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但是由于我在課堂上過分投入,沒仔細看時間,因此有拖堂現象。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2
(1)導趣——初讀感知。
興趣是樂學的先導和基礎,它可以誘發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的行為動機。教師在教學伊始,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閱讀探究的`興趣。
“初步感知”是放手讓學生自由、充分地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在這一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加強指導,除了保證讓學生初讀的數量外,還要實施檢測,以提高初讀的效果。一般來說,學生要達到以下幾個要求:①讀準、記牢生字詞;②讀通課文,不可讀破句,也不可添字、漏字;③大致弄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層次。
(2)導讀——細讀理解。
這一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性讀的階段。它是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感知課文的閱讀過程,是精讀的前奏。其主要任務是把前一階段感知的信息加以具體化、明確化。教學時,教師一定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有效形式,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盡量讀出感情來,讓他們在一遍又一遍的讀中加深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并誘導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啟發學生質疑問難,從而把閱讀引向深入。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3
我校推行3H樂雅高效課堂建設與改革已經差不多兩年了。3H高效課堂主要通過“自學——探學——展學”的模式來實施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深入。為此,每學期我們學校都會組織各科老師上教研課。下面我就這學期上的《爬天都峰》一課,談談我的教學反思。
一、自學環節:
我布置學生自學生字詞,把課文讀熟,說課文主要內容,并提出兩個問然后完成預學單,上課前十分鐘主要檢測預學情況。
二、探學環節,我主要分兩步走:
(一)、以讀感悟,體驗高、陡。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課前布置了學生去搜集天都峰的相關資料,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前幾年去爬天都峰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天都峰,然后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用抓關鍵詞的方式去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呢!”體會天都峰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
(二)、研讀對話,揣摩情緒。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復雜情緒,想象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這些詞進行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一老一少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要互相道謝,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三、展學環節:發揮想象,進行補白。
在學習爬天都峰這部分時,課文只抓住我爬山時的動作進行了描述,而沒有寫老爺爺是怎樣攀登的,我就讓學生發揮想象,老爺爺會怎樣爬山,并讓他們試著補充。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言,既體會了人物的內心,又豐富了語言,還讓孩子們的思維更加活躍。
本次教學活動,大部分同學積極參與,大膽展示,但也有少部分同學學得被動。今后將在備課環節注重如何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4
昨天我校公開課在四二班開展,由我講了17、《爬天都峰》這一課的第一課時,《爬天都峰》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教學中,首先播放黃山圖片師說導入語進行導入新課,徐霞客有詩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稱若于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險峰”,黃山有七十二峰,峰峰相連,傲然聳立,雄偉秀麗,可想要領略這美麗的風光也不是一番易事。緊接著出示黃山三大奇峰: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的圖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齊讀介紹天都峰的資料,加深對天都峰的理解進行學習新課。
緊接著,我吸取了前兩篇課文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掌握所學的生字,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通過小組讀,開火車讀,分男女生讀,學習生字,師重點指導“顫、辮、攀"的書寫,其次,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之后,讓小組內交流梳理出文中的人物和時間信息,接著讓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最后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最后,我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的第一次對話。由于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重點描寫天都峰的險要。我指導學生通過默讀和朗讀,邊讀邊想,把課文中的'描寫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再通過朗讀,讀出天都峰的險峻峭拔,難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讀出“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天都峰的險一是高,二是陡;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個“掛”字,準確、形象、巧妙地將陡體現了出來。這樣的天險,不要說攀登了,看了都會使人心里發顫。引導學生品讀“我”爬天都峰之前第二自然段:“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通朗讀體會天都峰高、陡的特點,讀出語氣詞“啊”、“哩”和兩個感嘆句,先由學生自由讀,挑生展示,評價,提出不足,師范讀,再讓生體會,小組內讀,再展示,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山之險,和“我”爬山前猶豫不自信的心理活動,在學生充分理解了這段話的內容后,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在這里要突出描寫天都峰的險呢?”目的是使學生體會課文的內在聯系,是為下文寫爬天都峰作準備。再次,我加強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我”和老爺爺的第一次對話,你(您)也來爬天都峰?,卻體現了他們的復雜心情,讓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的對話中加上一個“也”字,表面上似乎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互相羨慕、欽佩,表項出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對,我們一起爬吧!”讀出爬山前“我”和老爺爺都從對方身上汲取了力量,堅定了勇攀高峰的決心。
通過對本文的教學,有多處不足之處:
1、導入語過長,欣賞黃山圖片稍微有點多,應直接欣賞黃山三大奇峰圖片,插入導入語導入效果會更好!
2、整體感知,梳理出文中的人物和時間信息,應及時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課件設置的填一填應結合文中的人物和時間信息填空,再按照爬山前一爬山中一爬山后來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來讓學學習本文。
3、品析文章時,要學生融入文本進入角色去感受天都峰的高、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多種方式朗讀效果會更好。學生朗讀方面還需要加強練習。
通過對本文的教學,教師備教材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剛從三年級升入四年級需要過渡,提問時問題要有梯度才能照顧到全體學生和朗讀品析文章的能力要慢慢培養,對文章的概括能力很薄弱。今后教學中要加強練習才行。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5
1、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抓關鍵詞句,來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如要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我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2、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峰》一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并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積極情感化為己有,并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3、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以達到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于語文的海洋。
4、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通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6、朗讀也是理解課文的必要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指導的還是不夠。
7、時間花費在前面的段落過多,最后“我”和老爺爺的對話,沒有過多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內心的復雜心情,體會他們是怎樣相互汲取力量的,讀的也就齊讀一遍,
8、問題指向性不是很明確,連貫性也不是很強,在學生答不出來時引導也不是很到位,還需要繼續努力!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6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樣一件事。由于孩子們剛剛升入三年級,年齡小,知識積累有限,很多東西都還是一無所知。這就需要教師多想辦法,尤其是在學習方法上多加指導,以讀感悟讀中促寫,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和我一起寫課題,齊讀課題,讀準字音,并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一、以讀感悟,突破難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提出課文中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由師生共同研讀解決。從實際情況看,學生所提的問題大多是課文中的問句。但我也認真地做了引導回答。從整堂課看,學生所提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不多。這些問題也許在成人的眼中都看似無用的東西,可在兒童的眼中恰恰是最有用的、最有價值的“寶貝”。教師要做的是多指導學生如何去通過讀去感悟,去發現問題,同時更要保護好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在閱讀理解課文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讀中悟情,讀中促寫。
本篇課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寫。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語文課本中所挑選的課文都文質精美,不僅僅有識字、礪志的功能,我們還要做的是從作者行文的精妙構思中,教給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方法。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7
1、開課前先簡介黃山天都峰,再配以圖片,使學生對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印象:天都峰險峻筆陡,爬上去非常艱難。還可以與學生知道的山或爬山經歷進行對比,突出爬天都峰的艱難,為下文埋下伏筆。
2、課文中有些生字學生掌握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對于字詞的教學教師還應該比較注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結合課文的講讀進行教學,這樣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提高了效率。比如“筆陡”這個詞語結合版畫進行理解,“發顫”結合語境通過換詞進行理解,“攀”字根據字形來理解等。
3、挖補課文中的空白。《爬天都峰》中的“我”和老爺爺在問對方“也來爬天都峰”時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空白點,教師可以設計“小朋友和老爺爺在問對方的.時候,他們的心里又各自在想些什么”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散。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8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并明確課題中“都”是多音字,在本課讀“dū”,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文本,激發探索文本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 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峰中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學完本文后,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學生在上文已經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剛剛開學,學生上課發言不夠積極,以后還要多運用一些方法激勵孩子多思考,多發言。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后教學中,我會結合研修所學到的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9
《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有一點自己真實的教學體會:
一、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
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是我校語文課堂“情知教學—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研究的課題,上學期在趙校長的帶領下,逐漸摸索出方法并運用于教學中。本節課我依舊帶領學生依據課題提出哪些問題,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教師引領學生梳理問題,找出文中的中心問題。從課題入手找出中心問題,我感覺教師不再是問題的終結者,而是引領者、鼓勵著。以往的語文教學我總是課堂的指揮者、領導者,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敢放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總結和反思提煉,我逐漸感到教師要敢于把課堂讓給學生,把教師的滿堂灌讓位給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二、小組交流重實效
學生在梳理出中心問題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學生根據問題自己讀書,自己找出問題,畫出問題中的關鍵句和關鍵詞語,把理解和體會寫一寫,再進行小組交流
小組交流學習要求
1、明確學習組長
2、人人明確交流的問題
3、組內整合出多種方法進行交流
4、合作學習有主見
5、匯報時要認真傾聽,會欣賞,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6、敢于質疑—愛心互助共闖關。
三、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句子和重點詞語“掛”進一步深入體會天都峰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接著以爬山的前后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后“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手腳并用”“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和不怕困難的勇氣及一往無前的精神!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兩句時,由于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談體會的也只是個別同學,以讀促說只是個別現象,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
五、思考:
1、語文課堂上教師能不能少講一點?
2、如何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談體會,能否再深入一些?
3、如何做到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最大程度發展?
4、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作為語文教師要為學生語文終身學習負責,在課題牽引下,從問題的探討到品讀的感悟,再到思想的升華,都應尊重學生生命的自然發展為主旋律,促進整個課堂學習動態的自然生成;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是充實學習的血肉,妙筆生花是學生情感的升華,只有這些部分完美結合,才會讓我們在課堂上真正看到生命的綻放。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10
教了《爬天都峰》之后,一種感覺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時候,好像在打散彈,課文的教學沒有高段那樣順暢。首先還是想到了三年級的特點,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關注更少了,而在字詞的學習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氣。每篇課文的生字學習,讀認擴詞就要花半節多課的時間。并且有時還要選取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訓練之后學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訓練得到位一些,所以兩堂課就顧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覺得我的路是走對的。尤其是在教學《爬天都峰》后,更讓我堅定這種上課的套路。在教學中,我們選取了這樣三個訓練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們充分朗讀第一小節之后,我問孩子一個普通的問題:天都峰是一座怎樣的山峰孩子們立刻得出——高、陡。我之后并沒有停留在這樣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孩子去探討,作者怎樣寫的原先前面一句是說特點的,后面一句是舉個例子的。“高”的特點,課文舉了“在云彩之上”的例子。我話鋒一轉,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有特點的事物,我們也來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
池塘里的水很深,天空中的小鳥飛得很快,學生思路開闊,暢所欲言,不時有好的句子冒出來。我想這種練習時對學習“總分”句式的鋪墊,對寫作有必須的幫忙。
二是補一補課文中的一個空白點。在爬天都峰的`描述中,作者寫了自己是怎樣爬的,“手腳并用”、“像猴子一樣”等,但老爺爺是怎樣爬的,課文中并沒有寫出來,我又安排了一個訓練,讓孩子們謝謝老爺爺怎樣爬的,同學們想象豐富。
老爺爺左手扶著鐵鏈,右手住著拐杖,眼睛盯著石級向上爬;
老爺爺弓著身子,吃力地邁著腳步,爬得氣喘吁吁的;
老爺爺一邊拉著叔叔的手往上爬,一邊嘿喲嘿喲的為自己鼓勁。
這個訓練是需要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并且放開思路才能夠完成的。
三是學習了課文的三次對話之后,讓孩子們再次補充對話。
這次對話不但是一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讓孩子們填出我與老爺爺對話的提示語,有助于孩子對“我”與老爺爺的情感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說出了這篇課文的主旨:在困難面前要有信心,有勇氣,要相互鼓勵;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于嘗試就能夠獲得成功等等。真是一石兩鳥啊!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11
這天上課分別在兩個班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兩班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之后以爬的前后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三班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后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狀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并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贊許了,當時心里很矛盾:兩個班講的不一樣,但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并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之后讓他們比較想象爺爺爬時的`樣貌。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余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
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最后爬上了山頂。”然后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比較。
在一班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后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明白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務必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里,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獲。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12
《爬天都峰》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于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說說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于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說,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借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說說。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后隱藏著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說;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峰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么險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么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說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峰?”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還會錯了意,后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里的懷疑。但懷疑背后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說出懷疑后,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么?”又模仿了一次,并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后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么高,這么陡,你心里會怎么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說了出來。
后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學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峰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己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品味的空間,所以學生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于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分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松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于千人一面的教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峰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13
今天上課用兩個課時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山的前后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后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并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著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余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于爬上了山頂。"然后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么要用"爬"字呢 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 "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后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里,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獲。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8-11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9-13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2-08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8-21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6-11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5-21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8-22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4-04
《爬天都峰》的教學反思09-09
《爬天都峰》的學習教學反思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