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7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美景,激發情感。在課始,為了激發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經過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換一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平日愛畫畫的特點,我決定對重點段采取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手演一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去,誰知我的這一想法竟然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證。由此,使我深深地領悟到簡筆畫、肢體語言的的妙用確實對理解語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簡筆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便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反復琢磨,尋找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他們緊鎖眉頭細細斟酌,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二、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這兒,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墻,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學生由原來誤認為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
由此可見,恰到好處的運用簡筆畫、肢體演示,能降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3
《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重點是了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教學難點是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去讀書,劃出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缺乏主動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師的教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然后請學生以畫的形式來匯報自己對爬山虎的的腳的了解,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對。學生一方面很喜歡畫畫,另一方面又爭強好勝,當然會激勵著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一部分學生急于求成,讀書不細心也沒關系,我又采取了評議畫好的畫的方法,來加以矯正。本來課前我覺得有個同學平時讀書不細心,這次一定畫不對,正好利用他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改畫,并對那些讀書不深入的同學加以教育。沒想到,由于他課前已經找到爬山虎細細地觀察過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畫完全正確,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我一緊張放過了這個很好的鼓勵機會。請學生評完他的畫,就到下面去找了幾個畫得不正確的,來引導學生讀書評議改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請畫得對的那個同學指著自己的畫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并請他給大家講講自己為什么能畫對,然后大加贊賞,號召大家像他一樣善于觀察,深入讀書,這樣既是對他本人的激勵,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更能深入的讀書。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時候,我則采取了讀書表演匯報的形式,先讓學生劃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試演一下,然后上來演給大家看,共同依據課本評議,改演。學生邊讀書邊演示,不知不覺就在實踐中突破了難點。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4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
如果等同于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舍棄也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5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后我們也會產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我抓住課文第3、4自然段,通過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葉圣陶爺爺細致的觀察,有序的描寫。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將事物寫具體,寫真實。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于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復朗讀反復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墻。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這節課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以閱讀促寫作,以閱讀扶寫作。我想學生在習作中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就可以讓文章結構緊密,內容完整,主題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學生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我試圖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首段與尾段的方法,意會首尾呼應微妙的聯系。因為時間的關系,學生只將首尾段讀了一遍,還沒有在讀中有所感悟。此項教學目標沒有完成。哪個都想抓,在有限的時間又怎么可能都落實。其實,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課完成。在總結中,前進;在反思中,成長。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6
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于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的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通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其次,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采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著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再次,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發現寫的秘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7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本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師的這節課簡單實用,沒有花架子。所謂“大道至簡”,這種簡簡單單直奔目標的教法,這需要經過多少年的教學實踐才能沉淀出來啊!回味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孔老師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孔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默讀后畫出來。如:可以用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7篇)】相關文章: